杜光:驳“吉方平《析“公共知识分子”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230 次 更新时间:2008-07-18 10:08

进入专题: 知识分子  

杜光 (进入专栏)  

上海《解放日报》今年11月15日发表文章《透过表象看本质——析"公共知识分子"论》。10天之后,《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署名为"吉方平"的评论。吉方平者,《解放日报》之评论也,其官方色彩十分明显。读罢这篇强词夺理、声势汹汹的评论,我不禁想起十多年前皇甫平的文章。都是《解放日报》的评论,一个曾为推进改革作出显著贡献,另一个却妄图拉住历史车轮的前进。这个对比是多么强烈啊!

(一)什么是公共知识分子

什么是公共知识分子?在去年4月3日举行的一个主题为"媒体与公共知识分子"的沙龙上,孙立平教授提出,公共知识分子有三个特点:理想,批判,分析。马立诚则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是这样一种人,他们维系着社会的主要价值,比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这就是公共知识分子这个概念中‘公共'两个字的含义。他们通过舆论方式影响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和问题的解决。"广州《南方人物》周刊今年9月8日发表《影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50人》时,文中提出公共知识分子的三条标准:一,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二,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三,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我认为,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的这些描划都有它的道理。但比较完备的还是《南方人物》周刊提出的三条标准。第一条是基本条件,要有相当的知识;第二条是言行,主要以言论参与公共事务,当然也不妨碍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实践,如维权活动、社会团体的组织等等;第三条是品格,要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具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根据我的理解,只具备第一条标准的人是普通的知识分子,只有同时具备后两条标准的知识分子,才称得上是公共知识分子。

其实,就知识分子的本来意义来说,他们应当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中国士人的"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也应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本色。然而,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社会,知识分子都只能以自己的学识为统治者服务,成为依附于统治阶级的附庸。他们屈服于政治权力,依靠顺服和听命来换取安身立命的机会。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具有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敢于干预政治生活,参与社会事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知识分子的两重性:一方面,这个群体一般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他们只有依靠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强势集团,才得以立足于社会;另一方面,他们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却导引他们越出职业的狭隘眼界,去观察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且介入社会发展进程和公共事务。通观古今中外,能够越出经济基础和职业眼界,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知识分子,换句话说,符合于上述三条标准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是绝对的少数。但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知识分子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眼界越来越宽广。因此,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踏上批判社会、干预公共事务的征途。为了使他们同多数仍然依赖和屈从于政治权力的知识分子区别开来,把这部分知识分子称为"公共知识分子"是十分必要、十分合理的。张祖桦在《培育公民社会》一文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三个:一、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二、建立宪政民主政体;三、建立现代公民社会。"公共知识分子是公民社会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同民间性的社会团体,构成公民社会的两大支柱。没有公民社会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同样,没有公共知识分子的公民社会也是不可想象的。

(二)析"舶来"

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的讨论是最近一两年才开始出现的。去年4月3日,贺卫方、孙立平、马立诚等著名学者和一些媒体工作者,就曾围绕"媒体与公共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年9月8日,《南方人物》周刊在第七期上发表了《影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50人》,在社会上、特别是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赞赏的,也有批评的。最激烈的批评来自《解放日报》。署名为吉方平的11月15日的大作,实际上已经不是和风细雨的批评,而是明目张胆的讨伐。

吉方平的文章劈头就说"一个舶来的名词"如何如何,把"公共知识分子"定性为舶来品,这种先声夺人的贬斥手法,颇有点"春秋笔意";下面还说什么"公共知识分子的舶来者和抛出者"如何如何,那就具有文革色彩了。舶来品来自西方,在反对西化之声哓哓不绝于耳的今天,舶来就意味着西化。这样,文章开宗明义就把公共知识分子送上了被批判者的席位。可是,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我们社会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一步,都是吸取先进的西方文明的结果。市场经济、股份公司、电灯电话、报刊影视,以至吉方平想来也曾享用过的西服领带,最初哪一样不是舶来引进的?连执政党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不也都是舶来之所赐吗?更不要说自由、民主、平等、个性这些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了。

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独立自强的一条捷径。这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革命,有比较先进的社会文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比较完善的政治制度,比较彻底地肃清了封建专制主义;而我们不仅生产落后,而且由于专制主义积重难返,在很多领域,迄今仍在前资本主义的迷宫里徘徊。吸取西方反封建和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的经验,我们可以少走弯路,缩短社会发展历程,避免支付高昂的代价。当然,西方的经验教训也需要分析,需要提炼,择其善者而从之,而不能全盘照搬,这是不言而喻的。

要前进就必须向西方学习,舶来何罪之有?

(三 )驳"离间"

吉方平的文章的标题是《透过现象看实质》。他看到了什么实质呢?他说:"提出‘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其实质是离间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和人民大众的关系。"奇哉怪也,这是什么逻辑?知识分子早就不是铁板一块了,就目前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来说,依附官方的是少数,多数知识分子对共产党实际上是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如果说,在建国之初,广大知识分子还衷心拥护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的话,那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以知识分子为对象的政治运动,直到文化大革命,知识分子始终是被打击被压制的。他们对共产党的领导产生了怀疑,对自己的命运丧失了希望和信心。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重新生活的希望,也使知识分子从消极颓唐的被压制状态中解放出来,产生了自己也有前途有作为的信心。但自从1989年群众提出的反腐败和深化改革两大诉求被坦克机枪否定之后,腐败迅速蔓延,政治体制改革被束之高阁,以至专制主义变本加厉。这两大病毒蔓延的结果,贫富两极分化,社会上道德败坏,政治权力被广泛滥用,大量人民权利被剥夺。十五年来,这种丑恶的现象愈演愈烈,伤透了老百姓的心,也泯灭了知识分子的希望和期待。除了一部分恪守舆论导向的御用文人外,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以沉默来面对现实,只有极少数敢于破门而出,以社会现实批判者和人民权利捍卫者的面貌,积极投入社会公共事务。知识分子同党的关系,不需要任何人来离间,就已经是若即若离,有的甚至是离心离德了。这是早年以知识分子为敌和近年包庇腐败、拒绝政治民主化积累起来的恶果,怪不得别人。

吉方平在文章中还大言不惭地说知识分子"是党领导下的一个群体",甚至重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老调。殊不知皮毛理论只不过是专制极权时代丑化知识分子的一个不伦不类的譬喻,它早已被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抛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了。覆水难收,今天还想让所有知识分子都附在一党专政的皮上,岂不荒唐可笑。至于文章所说的离间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的关系,那就更离谱了。知识分子是人民大众的一部分,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倒是吉方平的文章却突出地表现出离间公共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的企图,这真应了"夫子自道"的老话了。

(四)"这种‘独立'是从来也不存在的"?

吉方平的文章又说:"‘公共'的本质在于‘独立',而这种‘独立'是从来也不存在的。"

武断地判定问题,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说"‘公共'的本质在于‘独立'"倒无大错,因为公共知识分子需要具有独立的精神,进行独立的思考。可以说,独立是公共知识分子的一大特征。说到本质,我倒同意前面所引的马立诚的说法:"公共"这两个字的含义,在于"维系着社会的主要价值,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当然,还有权利。民主、自由、平等、公正,都是公民的权利之所在,所以也可以说,"公共"的本质在于权利。公共知识分子存在的本质意义就在于通过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使公民的权利得到实现和维护。

对于"这种‘独立'是从来也不存在的"这句话,文章没有作出任何解释。妙就妙在这里。一个人不能独立于社会,否则就难以生存了,公共知识分子岂能例外?然而,文章说的是"这种‘独立'",也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独立,那么,和文章的断语相反,"这种‘独立'"不仅存在,而且从来就是和公共知识分子共存同在的。知识分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公共知识分子,就是因为他们具有独立的精神,能够独立地思考。没有这种独立,就不成其为公共知识分子了。梁漱溟、黄万里、李慎之等人之所以至今仍然被人们钦敬,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具有独立的精神,不受世俗和传统的偏见所约束,不为政治权力所屈服。他们的这种精神,正为当代的公共知识分子所继承,所发扬。这大概是吉方平们所不愿见到的,所以才说出"这种‘独立'是从来也不存在的"这样的瞎话。

对照梁、黄、李等先辈的榜样,吉方平的下面这段话就显得更加荒谬绝伦了:"历史和现实中,出现过一些貌似‘独立'的‘公共知识分子',其实只要认真剖析一下,他们的身后无不隐藏着某些利益集团的背景,其实并不‘独立',也无‘批判',这一点奥秘,今天已是路人皆知,不必一一点穿了。"文章毫无根据地断言公共知识分子"身后无不(杜按:这两个字真有横扫千军之力!)隐藏着某些利益集团的背景",而且"今天已是路人皆知,不必一一点穿了"。真是奇绝妙绝。只凭"不必一一点穿"这样一句羞羞答答的的话,就可以遮尽天下耳目了吗?请问,究竟是哪个公共知识分子隐藏着哪个利益集团的背景?你倒是举出哪怕一两个实例,也好让大家见识见识。至少可以用"事实"来证实你那个"路人皆知"的判断吧!要知道,任何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如果"隐藏着某些利益集团的背景"的话,那他就不成其为公共知识分子了。公共知识分子关注的是公共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他们维护公民权利,为权利受到侵害的公民仗义执言,却不屑于为任何利益集团代言。吉方平说什么"只要认真剖析一下"如何如何,但文章连不很认真的剖析都没有做。因为一剖析他的那些虚假的判断和恶意的污蔑就真相毕露了。他的那些论断实在是经不起剖析啊!

我很怀疑,所谓从来也不存在独立,隐藏着某些利益集团的背景之类的话,是不是吉方平的夫子自道?据说,太初上帝按照自己的形体造人。今天吉方平按照自己的形体来造公共知识分子,然后再加以批判。这实在太滑稽,也太可悲了。

(五)驳"话语霸权"

按照自己的形体来描绘公共知识分子,还可以从下面的话里得到证实。文章说公共知识分子"在一笔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同时,试图由几个‘公共知识分子'掌握‘话语霸权',造成新的‘一言堂'、‘一锤定音'。"这些混话,说好听一些是强加于人,说难听一些就是贼喊捉贼了。事实明摆在那里,你们奉行的"舆论一律",强迫人民只能发出一种声音,只能听到一种声音,这不正是"一笔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表现吗?公共知识分子以维护人民权利为己任,他们从事公民教育,向人民群众宣传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发起启蒙运动,正是以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为前提,开启民智,使人民群众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主体地位"。这些活动恰好反映了他们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尊重。至于所谓"话语霸权",我倒要问一下:究竟是谁霸占了舆论媒体?公共知识分子连最基本的话语权利都被剥夺了,还谈得上什么"霸权"吗?是谁垄断了新闻出版大权,以致公共知识分子的文章无处发表,书籍无人出版。像《怀念李慎之》、《黄万里文集》、《李慎之文集》、《胡绩伟自选集》、《哈维尔文集》这些很有学术价值很有历史意义的著作,都是由热心人集资或自行出资才得以印行的,没有书号,被称为"非法出版物"。有些著作,如《怀念耀邦》、《李锐近作》,则只有拿到香港出版。还有一些著作,即使正式出版了,也被禁止发行,如《往事并不如烟》、《中国农民调查》。有些报刊大胆地发表了公共知识分子的文章,结果不是勒令整顿,便是人员被撤,有的人甚至因在网络上发表文章而被拘留,遭审讯,判罪下狱。这些事实充分表明,公共知识分子不但没有掌握什么"话语霸权",恰恰相反,是被"话语霸权"剥夺了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他们深受"话语霸权"的压制迫害之苦,反被诬以"掌握‘话语霸权'"。天下有这样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事吗?所谓"新的一言堂"、"一锤定音"更是天大的笑话。今天的"一言堂"、"一锤定音"究竟是谁造成的?答案可谓洞若观火。借用吉方平的一句话:"这一点奥秘,今天已是路人皆知,不必一一点穿了。"

(六)"透过表象看实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现在可以从总体上对这篇奇文作一些探讨了。借用文章的标题,叫做"透过现象看实质"。为什么他们要挖空心思来写这么一篇不讲理的文章,而且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探讨这个问题是饶有兴味的。

首先,这是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的反映。文章从遣词造句到行文语气,都使人感受到浓重的文革味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指导思想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把知识分子看成是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是与人民大众敌对的阶层,所以才有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右派分子"、"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三反分子"等等名目繁多的政治罪犯。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人们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荒谬,因此,后来即使有人以"反精神污染"、"反自由化"等题目,掀起反知识分子的恶浪,也成不了什么气候。1989年学生运动的失败,使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有了复辟重来的社会环境。十五年来,虽然阶级斗争的口号几乎已经绝迹,但在指导思想上,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却始终挥之不去,总是要从人民群众中找出一些"阶级敌人"、"敌对势力",加以压迫,进行抵制。一些出于忧国忧民的良好愿望的文章和行动,往往被认为怀有敌意。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吉方平的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公共知识分子是舆论导向的对立面。舆论导向把媒体的自由,限制在一个非常狭小的领域里,经过新闻检查官过滤,被认为有违导向的文章书籍,往往难逃批判禁绝的厄运。而这些违背导向的言论、见解,往往出自公共知识分子。尤其使导向恼怒的是,网络的兴起,为公共知识分子提供了可以自由发表见解的广阔天地,远远超出了导向所能控制的范围。他们即使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也只能扼杀十之一二。眼看许多知识分子在网上大展身手,他们却只能望网兴叹。这就必然会增加他们对公共知识分子的憎恨。

最后,也是最具根本意义的是,不论是公共知识分子所宣传所维护的,还是他们所揭露所批判的,归根到底都可以归结到肃清封建专制主义,取消各种政治特权这个结点上。他们有的宣传自由民主观念,提倡公民教育,鼓励民众争取宪法规定的各项权利;有的揭露社会上的种种不公现象,批判损害公民权利的恶行;有的提出不同于传统的统治观念的主张,如加强监督机制,限制政治权力,甚至要求结束一党专政,开放党禁报禁,实行三权分立;有许多人还直接投身于维护人民权利的斗争,为土地被占、房舍被毁及遭受压迫盘剥的城乡民众仗义执言,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等等。这一切都是那些已经掌握权力、享有特权的既得利益者所不能容忍的。因此,他们把公共知识分子视同敌对势力,也就顺理成章了。

公共知识分子的出现和活跃,对于一切党政官员都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你如果真正要建立和谐的、稳定的、健全的社会,就应当欢迎公共知识分子,把他们看做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现代文明、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充分利用他们的智慧,吸取他们所提出的各种见解中的合理成分。很多公共知识分子的见解反映了人民大众的诉求,他们是和人民站在一起的。如果把他们当作敌人来看待,那岂不就站到人民的对立面去了吗?请问吉方平,你站在哪一边?

2004年12月24日,完成于"舶来"的圣诞之夜

进入 杜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知识分子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20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