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南:在中国,不诚实的生意经知多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36 次 更新时间:2013-01-13 12:30

进入专题: 生意  

邓海南  

旅游卫视是我时常会看一眼的一个频道。一天早上看到这个频道正在做一个叫做“名画珍邮”产品的广告销售,叫卖的是一套集邮册,其中收全了中国邮政以往发行的中国名画邮票。其最大的卖点是:等值对换。什么是“等值对换”呢?广告片主持人反复强调邮册中所有名贵的邮票都是按发行时和原价卖给你。比如比如某张名票发行时是四分,现在你买到手只需花四分钱;另一张名票发行时是八分钱,现在你买到手也只需付出八分钱。谁都知道邮票这东西在市场上价格或多或少都是上涨的,广告片中还特别推介了黄永玉设计的那一版猴票,其身价已远非当年的发行价可比;如果此说属实,岂非天大的好事!但是,真会有这样的好事落到你头上吗?广告片主持人说,这套“名画珍邮”共二百二十枚邮票,价格三千三百元。如果有闲钱在手,花三千三百元买全了包括黄永玉版猴票在内的中国名画珍出邮,应该是很值的。但我用三千三百元除以二百二十枚邮票,平均每枚邮票十五元。这就有点令人生疑了,邮票的面值最初也就是每张四分、八分,后来涨到每张几毛钱,现在较大面值的邮票也不过几块钱吧。如果每枚邮票的平均价为十五元,那么必定有超大面值的邮票押阵,才能在“等值对换”的前提下使二百二十枚邮票的面值和三千三百元价值相等。这是可能的吗?因为可以先验货,后付款,我按照电视广告所示的电话打了一个过去询问。那边的售货女士非常热情地问我是不是要定两套?我说我想看看货,合适了才买。一天以后,有送货员送货上门了。因为验看二百二十枚邮票的一本邮册需要一些时间,我便请送货的小伙子到门口的茶吧里喝杯茶歇一下,我则翻开邮册开始验货。邮票从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到黄宾虹、齐白石的画都有,但是没有那一枚被大肆渲染的猴票。册中邮票的面值大都是从几分到几毛,最大也不过面值几元,这样二百二十枚邮票的总面值怎么能等于三千三百元呢?我拿出计算器准备做一个简单加法来验证一下这数字是对还是错,但还没有开始算,我就发现这个“等值对换”的秘密所在了:原来在那些美丽的名画邮票之间,夹有四枚像是五十年代初发行的单色版邮票。不要看这几张邮票非常简陋,但面值却是每张八百元,四八就是三千二百元,占了全套邮票总价格的绝大部分。而那几十张名画邮票,加上邮册最后充数的两大片小型张邮票,面值不过区区一百元。在五十年代初期,人民币一万元是一块钱,八百元也就是八分钱。如此看来,所有那些名画邮票,不过是陪绑而已;这套“名画珍邮”真正的赚钱窍门,就是在“等值对换”的幌子下暗渡陈仓,卖这四张不起眼的邮票,用五十年代的三毛二分钱套你现在的三千二百元,这是何等精明的生意经啊!当然,五十年代的那四张单色版邮票,现在的市价肯定也不止三毛二分钱了,但能上涨一万倍,“等价”到三千二百元吗?况且这些老版邮票肯定不是从市场上收购来的,而是中国邮政总局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之便,用当年的老版新印的,或者仿造当年的老版新制的。这一印就把当年的三毛二分钱印成了当今的三千二百元,这是何等厉害的印钞机啊!

面对这四张简陋的,甚至可以说是丑陋的单色邮票,我对送货的小伙子说:我看货的目的,就是想了解广告宣传中说的“等价对换”是否成立。如果仅从数字上看,这二百二十张邮票的面值确实等于三千三百元,但是对于这样一种“等值对换”,我不能接受,所以我不会购买这一套“名画珍邮”。送货的小伙子倒不生气,笑道,先生你懂啊,您不付钱签收,那我就带回去就是了。反正我们挣的只是送货的钱。因为我请他喝茶,我们又聊了几句。他说,我这趟还带了其他的产品,看来您不会买,我也就不给您介绍了。我问他,像这样的邮册,送货成功的概率是多少?他说,有三分之二吧。有些人虽然加对了数字,但没看出其中的门道;还有的人根本不在乎,反正是买了送礼的。还有一款钱币收藏产品,和这邮票的意思也差不多。其中只有一张人民币和人民币是等值的。其他港币澳币,值人民币的十分之八吧,更多的是台币。我说,台币那不只有人民币的四分之一吗?小伙子说,是啊,可就是这种钱币产品,有一次我送给一个银行银长,人家想也不想就收入下了。我说,那恐怕是公款买了送礼的吧?我们不禁相视一笑。

我写出这件事,是想提请人们注意一个事实:就是在中国人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太多不诚实的生意经!中国人中的坑蒙拐骗从业者和坑蒙拐骗受害者,其人口比例恐怕都是世界之最!在这些不但童叟有欺,而且逢人必诈的生意经中,投机取巧的商人在赚着不光彩的钱;某些公权力机构,诸如在此类产品中提供邮票的邮票发行部门和提供纸币的人民币发行部门,自然也在分得不光彩的一杯羹。且不要说比这更为恶劣的诸种骗局了。不是有一句玩笑话吗:“现在骗子太多,傻瓜明显不够用的。”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太多的骗子和骗局,还有太多虽然不是明显行骗,却早已不把诚信当做一回事的为人处事常态: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借不必还,约不必守。如果这样,我们中国人将以何种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一种日渐稀少的品格》,指的就是曾被中国人奉为圭臬的诚与信。遗憾的是在世风之下,这种品格还是在日渐稀少!

我们的国歌中有一句警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我想提醒的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基准)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和当年不同,这种危险不是外敌造成的。但它为何会横行恣肆,戗害国与民如此之深?面对这种危险,我们又将怎样挽救危亡?

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进入专题: 生意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众生诸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066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