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楠:中国经济未来十年须靠双轮驱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03 次 更新时间:2012-12-19 22:37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张茉楠  

十八大以及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在重启中国经济转型和强国崛起之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转型,到底路在何方,这是所有关心中国经济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中国经济正站在十字路口,面临着中长期增速下滑与成本上升压力,面临着内外双重夹击,中国经济转型已经没有退路,但首要的是,必须找准转型的方向和路径。

当前的普遍共识是:中国经济必须由外需驱动转向内需驱动,特别是向消费驱动转变。根据十八大2020年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届时将释放64万亿的购买力。而如果按照未来几年中国GDP平均同比增长7%、美国同比增长2%的情景假设,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每年平均升值3%的前提下,波士顿公司预计,到2015年中国国内消费水平将达到美国的一半以上,到2020年达到美国水平的80%。显然,消费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进口额居世界第二,2011年贸易顺差连续3年减少,贸易顺差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超过10%下降到2.8%。预计2011~2015年进口额年均增长率可高达27%,快于出口增速5个百分点左右。今后5年,中国货物进口总规模将超过10万亿美元。中国这一庞大的消费市场将为外国资本提供机会,金融危机以来,跨国公司布局中国市场的意图非常明显。根据2012年5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394家中外企业调研显示,跨国企业未来战略对中国的定位排名依次为重要的市场、重要的研发基地、重要的出口基地、高端制造基地、区域总部所在地、重要的服务活动基地、成品组装基地、低成本的制造基地、重要的零部件生产基地以及融资的重要来源地。

实际上,很大程度上讲,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归更多的是也面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并启动了新一轮在中国内地开办研发中心的热潮。中国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仍能够继续吸引全球企业。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80多家在中国投资设立了企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近1000家。仅2010年,外商在我国就新增研发中心194家,目前外商在华投资的研发机构已达1400余家,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全球企业把研发设计的部门放在靠近消费需求的中国。

但是,消费引擎能够保证中国可持续竞争力吗?事实证明,单纯依靠需求的发展模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再或是将来都是不可持续的,“中国需求”的背后必须有“中国制造”强大的支撑。毋庸置疑,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上升到19.8%,但制造业研发投入却只占全球制造业研发投入的3%不到。整体上看,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还较低,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较弱,工业劳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较大,工业企业平均规模还较小,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较差,许多传统产业还存在着“贫困化”增长的现象: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较低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从中间投入贡献来看,中国制造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另一方面,未来十年由低成本衍生出来的高资本回报率优势,可能将逐步消失。

劳动力供求关系进一步逆转将带来工资的进一步上涨。以中美制造业成本为例,尽管中国工资水平仍远远低于美国,但中美两国快速收窄的工资差距正成为促进美国“制造业本土化”的重要因素。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以美元计算的中国工资预计将每年增长15%~20%,超过了中国的生产率增速。在考虑美国的生产率后,中国沿海地区与美国部分低成本的州之间曾经巨大的劳动力成本差距预计到2015年将缩减至目前水平的40%以下。而如果当考虑到美国因页岩气革命而大大降低的能源成本,以及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后,中国的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变小。

因此,中国制造未来很可能面临“前堵后追”的局面,即前有美国等国家再工业化的围堵,后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追赶竞争。目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经开始放缓,越南、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国家和地区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工业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新阵地,东盟制造、印度制造、墨西哥制造开始用更加低廉的成本要素实现对中国制造的供给替代。

可见,中国庞大的消费潜力自然可以使中国经济获得增长的新动力(310328,基金吧),但如何通过加大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技术突破,实现技术升级、产品升级进而引导中国需求结构升级,才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因为只有“中国需求”+“中国制造”才可能成为中国新的综合比较优势,而这将是决定中国未来十年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002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