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胜:不能因日本政治右翼否认其经济长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95 次 更新时间:2012-12-02 10:38

进入专题: 日本右翼  

余永胜  

日本驻华大使丹羽一郎近日有关“中国应学习日本”的言论,引起了舆论的关注。丹羽宇一郎于11月28日离任回国,在卸任记者会上,丹羽对目前中国民间出现的“中国经济发展不需要日企”的观点进行了批评,认为“这是非常傲慢的态度,历史会证明的……中国在经济上也存在许多不成熟之处,经济不只是单纯地建造工厂然后高效运作。”丹羽还指出了中国在劳工教育方面的不足,直言“中国有很多应该学习日本的地方。”

丹羽一郎的这个表态当然是有针对性的。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于两年前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地位的互易自然也影响了中国民众看待日本经济的态度。再加上近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倒行逆施,导致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骤增,于是相当一部分中国民众认为,现在中日经济相互需求的状况已经跟改革开放之初不同了,中国在技术、管理上已经跟日本相差无已,甚至超过了对方。“中国经济发展不再需要日企”的观点开始在民间流行。丹羽的上述表态,就是针对这一现象作出的。

在评价丹羽这个表态之前,首先要指出两点,一是丹羽本人对发展中日关系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他也因为对华友好立场被日本国内称为“亲华派”。今年6月,丹羽在接受英媒采访时,就时任东京都知事的石原慎太郎提出“购买”钓鱼岛一事作出了批评,称若进行“购岛”,必将导致日中关系的恶化。日本舆论大都认为,丹羽的发言违背了日本政府的立场。事实上,丹羽此次离职也与他的“亲华”立场有关。这样一位“亲华”人士发出的诤言,值得我们深思。二是基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规律,对于任何指出我们不足的言论,我们都应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待,倒是对我们大加捧场的言论,我们有必要多长个心眼。

从这个意义上说,丹羽一郎有关“中国应学习日本”的言论,听起来虽然不太顺耳,但从结果上看对我们是有益的。

日本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从两个层面予以说明。一是日本在许多方面仍有领先中国的地方;二是即便是两个发展水准相当的国家,相互间也有很多值得学习与借鉴之处。

就前者而言,战后日本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共认的。如果考虑到这样的成就是建立在国土狭窄,资源匮乏,且处于战后废墟国情之下的,那大和民族的过人之处,就更令人尊敬了。需要指出的是,日本不仅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奇迹,而且在社会公平、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也取得了骄人业绩。去过日本的人都感叹,日本的碧水蓝天宛如前工业时代。在社会管理方面,日本的社会凝聚力也非常强,社会矛盾不尖锐,贫富悬殊不严重,治安状况也非常好。在国际新闻中,我们很少能看到诸如日本发生大罢工、反政府示威游行之类的报道。

勿庸讳言,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确实取得了骄人业绩,经济总量也超过了日本。但总体而言,中国经济还是逊于日本一筹,特别是在发展的品质方面。这一点,恐怕没有人能够否认。

事实上,即便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准上与日本相当,也不能得出“中国经济不需要日企”的结论。道理很简单,水准相当者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别的不说,至少来自日企的投资永远都是中国需要的。就是发达如美国者,对于境外投资也都是非常欢迎的。所以,就是美国也没有资格说出“我们不需要×国企业”这样的话。

勿庸讳言,日本政府近年来在政治上日益右倾,特别是在钓鱼岛问题上一味挑起事端,这不但伤了中国的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也严重损害了日本的形象。但俗话说得好:桥归桥,路归路。我们不能因为日本政府在政治上的倒行逆施,否认其在发展经济方面的长处,否认它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清楚的是,勇于向别人——包括自己的对手学习,这是自信、成熟、大气的表现,而且最终受益的也是我们自己。

    进入专题: 日本右翼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953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