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义:展望中共十八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33 次 更新时间:2012-11-11 23:30

进入专题: 十八大  

许振义  

当今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总体上无疑比十年前富足,但是,经济的繁荣没有带来相应的幸福感,社会不满和怨恨逐年累积。随着时间流逝,平和渐进的民主转型机会愈显宝贵。

正当奥巴马胜利连任美国总统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终于在万众瞩目中开幕了。

对于中共十八大,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两方面。一是组成中国最高决策核心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席位最终花落谁家。由哪些人组成新的中常委,将直接影响中共是否有意愿有能力进行纷扬已久的经济乃至政治改革,这是人们更为关心的第二个方面。

胡锦涛温家宝2002年上台以来,提出“和谐社会”理念,人们普遍认为他们会推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并赋予“胡温新政”的称誉。胡温上台时,重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十六大一中全会)。到了胡温十年的后期,几次谈到“依法治国”、“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司法公正”、“反腐问题解决不好会亡党亡国”、“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很明显,中共中央已经把工作重心由经济建设逐渐转移到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和发展民主和法治。

胡温十年,中国经济腾飞,综合国力加强,国际地位也比上世纪90年代有所提高。但是,与此同时,这十年来权贵资本主义盛行,地方政府专权霸道,贫富差距加大,生态环境恶化,社会普遍功利化,诚信滑坡,党政官员腐败和社会腐败愈加严重。

这些问题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群体性事件。同济大学教授谢岳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单伟的一篇论文指出,中国2003年发生五万多起群体性事件,到了2010年,群体性事件飙升到18万起以上。从2006年到2010年,暴力群体性事件发生次数是非暴力群体性事件的一倍。在无法从制度和管理上根治这些问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采取了新闻管制乃至集体噤声,以及各种各样的维稳手段。

这些控制手段可能一时可以有效压制社会不满和怨恨,达到短期维稳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说,一方面社会负面情绪得不到宣泄,另一方面如果改革不力,各种压力源将继续施压,击鼓传花,就是一枚不定时炸弹。既有“表哥”、“土地奶奶”等贪赃,也有薄王等枉法,更有校车车祸等事故暴露出的深层问题,都一再挑战着容忍底限。如果人们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希望,难保有一天这类事件会引发特大暴力变故,成为黑天鹅事件,那将是中华民族又一悲剧。

中国社会目前弥漫着一种强烈的不信任感。10月底宁波群众集体抗议PX项目。人们不信任化工企业能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也不信任政府能做好监管工作。专家和政府无论如何解释也无法说服人们接受PX建厂生产,最后被迫宣布项目终止。这种公信力的缺失明显存在于所有群体性事件中,如瓮安、石首、什邡、启东。

公信力和诚信的缺失远远不仅存在于政府,而是遍布整个社会。中国社会普遍奉行潜规则,喜欢不透明。潜规则盛行,追根究底就是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权力高于一切,有权能使鬼推磨。

党政干部固然弄权,平民百姓也以耍点小权图点小便宜为荣为乐。家长给老师送红包,孩子不一定就能安排到教室里最好的座位,因为送红包的家长太多了;但是如果不送,就肯定坐到最差的座位。在许多国家,人们以守规则为荣。在中国,很多时候则以不守规则为荣。不守规则就是搞特殊,搞特殊就是耍特权,就是高人一等的表现。

中国除了政治和经济改革,也需要文化改革,必须调整这种扭曲的权力观,否则无法解决社会诚信缺失、价值观迷失、道德滑坡等问题。这些改革都是互相影响的,或形成良性循环互补,或成为恶性循环互妨。没有政治和经济改革,就无法消除特权和垄断,无法避免占有既得利益者贪婪掠夺。没有政治和经济改革,就无法实现公平正义和民主法治,无法避免在底层者因拼命自保铤而走险,被迫进行不道德甚至不法勾当。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文化改革就根本无从着手。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里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段话今天看来,“变官制”一说仍有现实意义。

当今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总体上无疑比十年前富足,但是,经济的繁荣没有带来相应的幸福感,社会不满和怨恨逐年累积。随着时间流逝,平和渐进的民主转型机会愈显宝贵。在全球化的今天,牢牢把握住这个机会,不但造福中国13亿人,也是地球村所有人的福音。

史笔如铁,创造历史的人,历史会记住他们。

    进入专题: 十八大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901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联合早报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