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领:九、对教育总规律的探索——个体成长的三个阶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118 次 更新时间:2012-11-06 14:20

进入专题: 教育规律  

柯领 (进入专栏)  

父母与老师能够给予子女与学生的最大贡献,就是帮助他们学会自助。

——柯领

人生需要有根本,教育必须要从人生的根本上下功夫,循序渐进,个体才能健康地茁壮成长。教育就象种树一样,最关键的就是根部的培育,根部茂盛与扎根深入,生命的种子才能长大成材。从根本上看,教育就是训练身体和陶冶心灵。用玩耍、体育、劳动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文学、美术来陶冶心灵。生命要“野性而又高贵”,这一教育思想应作为画龙点睛的灵魂,贯穿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玩耍、体育、劳动使人“野性”,音乐、文学、美术使人“高贵”;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吃苦耐劳、追求自由;高贵就意味着情趣高雅、追求卓越、严于律己。这一奠基性的品格,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了强大的精神基础,这是一切杰出人才的共同素质。好的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主要就是围绕这两个维度展开的。这就是教育的普遍法则。在生命开始之初,千万不要向儿童灌输太多的知识,要让他的头脑“空”着,对书本知识的求知有一种饥饿感,不要给儿童以太多的学习任务,要让他尽性地自由玩耍,让他在没有学习任务的放松的状态中,把他的生命引向到种种快乐玩耍的感觉中,引向到“玩耍、体育、劳动、节日活动、手工、参观、音乐、文学、美术、舞蹈、科学活动”的快乐体验之中。正是在这种种玩耍、艺术、体育、劳动、节日活动、科学活动的快乐的体验之中,儿童的内心世界经受了考验,确定了它的方向、品性与多向度发展的空间。

人的成长主要有生理成长与心理成长这样两个方面。人的心理成长同生理成长一样,都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生理成长要完成一个结构,心理成长也要完成一个结构。生理成长伴随着心理成长,生理的成熟对应着心理的成熟。通过心理活动的结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人的心理成长规律主要由情感成长规律与认知成长规律这两大规律组成。情感与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的心理的成长同生理的成长一样要经历由发生、成长、到成熟的自然发展过程。

个体情感的发生与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由本能情感到审美情感再到理智情感的建构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由动作把握到形象把握再到逻辑把握的建构过程;这两大以操作内化为中心的建构规律可用以下图式表示:(1)

个体成长的阶段 情感成长规律 认知成长规律

个体成长的第一阶段: 本能情感(0—3岁)————动作把握(0—3岁)

个体成长的第二阶段: 审美情感(4—11岁)————形象把握(4—11岁)

个体成长的第三阶段: 理智情感(12—18岁)————逻辑把握(12—18岁)

一、个体成长的第一阶段(0—3岁):本能化成长阶段----本能情感与动作把握的优势成长阶段。

儿童的成长是以相应于该阶段固有的情感作为自己的动力去体验世界的。儿童最初的情感就是本能情感,它是生命向外扩张的一种生存的本能。婴儿呱呱堕地的第一声哭喊,就已经是本能情感的表现,他还不识不知,但他从娘胎里出来,感到冷、感到饿,他需要温暖、需要吃,这是他生命本能的需要,他用哭声表达生命受到威胁的恐惧与挣扎,这就是心理开始于生命需要的证明。事实上,心理开始于生命需要,从胎儿形成时就已产生了,因此,抚摸胎教、音乐胎教与对话胎教有效,这已被教育实验所证实。

0—3岁的幼儿,他(她)的认知与行为主要是围绕满足生理的需要与安全的需要以及求乐的需要而展开的,他(她)的成长动力主要来自本能情感的支配,他(她)掌握世界的认知方式,主要靠动作把握去感受世界。这个阶段的幼儿是一个脆弱个体,他(她)要经历由主客不分的无意识状态到主客逐渐分离的自我意识状态,他(她)要逐渐经过社会化来摆脱动物性而具有更多的人性,他(她)要学会看、学会爬、学会走、学会听、学会说、学会与人交流情感。这个阶段,在情感方面,他(她)最需要的是安全感与快乐感;在认知方面,他(她)最需要的是眼、耳、鼻、舌、身的全面感觉训练,因此,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母爱教育、语言教育、动作教育及其感觉教育。其课程分配比例为母爱教育:语言教育:动作教育:感觉教育=5:1:2:2为最优结构。也就是说,0—3岁的幼儿心智要全面而健康的成长,大约需要花50%的时间进行母爱教育、10%的时间进行语言教育、20%的时间进行动作教育、20%的时间进行感觉教育。这里,我们可把学前教育的思想简要的概括为“母爱教育为本,认知教育为末”这样两句话。并且教育要以“自由玩耍”为主,通过“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方式自由散慢地展开。

关于母爱教育:母亲不仅是幼儿肉体的给予者,而且也是幼儿最初心灵的给予者,因为只有母亲充满爱的教育才能让幼儿获得最大的安全感与快乐感。因此,没有什么教育比母亲充满母爱的教育对幼儿形成健全的心灵更为重要了。充满母爱的幼儿教育是形成个体健康心灵的基础;母亲轻轻的抚摸,喂奶时的身心交流,低鸣哼唱的歌曲,爬、走、听、说、看的启蒙训练,拉尿拉屎不厌其烦的清洗,睡觉起床的脱衣穿戴等等,无不充满爱的灌注。如果一个人在幼儿成长时,没有母爱或缺少母爱,那么,他(她)的情感世界一辈子都是残缺的,一生都难以体会到充满爱的温情的幸福。因此,幼儿的情感成长最重要的就是母亲的母爱教育。母亲既是保姆,又是启蒙老师,母亲的人文修养与言谈举止及其爱的交流对幼儿的情感成长与一生的幸福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关于语言教育:训练幼儿能讲简单的日常用语,能用动作语言与口头语言进行简单的沟通,能进行简单地看图识字与看图讲话等。

关于动作教育:动作是形成幼儿智力的基础,或者说,动作是幼儿智慧的源泉。幼儿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幼儿必须有物体去触摸,通过双手接触玩具笔纸、桌椅板凳、碗筷锅盆、花草树木、泥沙水土等来感受世界,形成认知。要知道,动作是幼儿把握世界的语言。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为幼儿创造更多接触室内物体与自然物体的机会,以此来发展他们健全的认知系统与神经系统。

关于感觉教育:感觉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眼、耳、鼻、舌、身的感觉训练的教育。用室内室外走动与空旷而又丰富的自然色彩来刺激视觉,用优美悦耳的音乐与会话来刺激听觉,用芳香的气味来刺激嗅觉,用营养而又单纯的口味来刺激味觉,用爬、立、行、走、摸、滚、水浴、日光浴、空气浴等锻炼来强健身体与刺激体觉,以形成心灵导向为中心的敏锐而又扑素的感觉系统。

二、个体成长的第二阶段(4—11岁):审美化成长阶段----审美情感与形象把握的优势成长阶段

4—11岁的儿童,他(她)的认知与行为主要是围绕满足求乐与求美的需要而展开的,他(她)的成长动力主要来自审美情感的支配;他(她)掌握世界的认知方式主要靠形象把握去体验世界。因此,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自然教育与艺术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其中自然教育是基础、艺术教育是核心、科学教育是辅助,其课程分配比例当以自然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教育=3:5:2为最优结构。也就是说,4—11岁儿童心智要全面而健康的成长,需要花大约30%的时间接受自然教育,大约50%的时间接受艺术教育,大约20%的时间接受科学教育。只有这样才符合儿童内在的身心成长规律。显然,这个阶段科学教育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然教育与艺术教育。这里,我们可把幼儿与小学阶段的教育思想简要的概括为教会学生们“学会读三书本——读自然之书、读艺术之书、读科学之书”,并且,读这三本书应主要围绕主题,以“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方式全面而立体地展开。

自然教育主要包括自由玩耍教育、体能意志教育、独立生活教育三个方面。艺术教育主要包括音乐感受教育、文学故事教育、绘画技能教育三种训练。科学教育主要包括了解科学知识并参与科学活动,进行数•量•形的初步数学训练,激发科学探求的精神这三大内容。

自然教育是一种立足于激发本能情感与动作把握的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立足于激发审美情感与形象把握的教育。科学教育是一种立足于激发理智情感与逻辑把握的教育。

关于自然教育:自然是孕育人类的母亲,是塑造人类本能力量的基础。自由玩耍是儿童由内心的需要和冲动而来的积极表现,或者说,自由玩耍是儿童行为展开的本体形式。自由玩耍给予儿童自由、欢乐、满足、内部与外部的平静及与整个世界的和谐,这是形成人格的基础。从小缺少自由玩耍与从小缺少母爱的人一样,人格一定是残缺的,一生都不会幸福;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与磨练意志,是开发人类本能力量的核心途径,因此,给予儿童以充分的体育运动,是自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儿童阶段是铸造独立性的最佳时期,因此,家庭教育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儿童在吃、穿、住、行、用、玩、学习与选择方面的独立生活能力,竭尽全力地帮助孩子学会自助。我们要永远记住:父母与老师能够给予孩子与学生的最大贡献,就是帮助他们学会自助。

关于艺术教育:艺术与美是个人、社会与国家的灵魂和价值中心。从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入手,进而拓展到艺术化的人生。这就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艺术教育的内容可概括为:凡用声调表现的是音乐,有声乐和器乐;凡用文字表现的是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凡用线条与色彩表现的是绘画,主要有西洋绘画与中国绘画。在我看来,音乐、文学、绘画应作为人类感知世界、扩展视野培养审美鉴赏力的三大基本训练而必须受到重视,这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基础。

关于科学教育:对自然的观察是走向科学思想的基础。从一棵树、一头动物与一类植物到日、月、星辰的周期运转,都存在着统一的自然规律。由观察开始,建构概念,并在儿童内心深处播下观察要领与自然规律的基本知识,这是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数学是一门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基础科学。数学在数、量、形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组成了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通过数、量、形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儿童抽象的形式思维,增强从数、量、形方面把握世界的能力,这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使儿童在充满乐趣的参与中,增强从感性到理性去把握科技的意识,这是儿童阶段科学教育的辅助形式。

总之,通过儿童阶段的以“情感为本、认知为末”的“野蛮其肉体、文明其精神”的三大教育,我们要达到以下的教育目的:

自然教育使人:自然、朴实、吃苦耐劳。

艺术教育使人:高雅、浪漫、追求完美。

科学教育使人:理性、实证、善于行动。

这是一个情商价值高于智商价值的教育结构。人类成功的经验表明:个人成功的获得大约百分之八十取决于情商,而百分之二十取决于智商。因此,我们的教育应立足于开发人的情商,用激发爱自然、爱艺术、爱科学的情商来整合智商,以形成个体健全而优良的心理品质。

三、个体成长的第三阶段(12—18岁):理智化成长阶段---理智情感与逻辑把握的优势成长阶段

12—18岁的青少年,他(她)的认知与行为主要是围绕满足求美、求知、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展开的,他(她)的成长动力主要来自理智情感的支配;他(她)掌握世界的认知方式主要靠逻辑把握去认识世界。因此,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艺术素养教育、人生哲学教育、科学思维教育、体能意志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也就是围绕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结构来展开教育实践,其课程分配比例为艺术素养教育:人生哲学教育:科学思维教育:体能意志教育:劳动技术教育=2:1:5:1:1为最优结构。也就是说,12—18岁的青少年心智要全面而健康的成长,需要花大约20%的时间接受艺术素养教育,大约10%的时间接受人生哲学教育,大约50%的时间接受科学思维教育,大约10%的时间接受体能意志教育,大约10%的时间接受劳动技术教育。也就是在审美精神的主导下,通过寻求感性与理性相平衡的方式,充分实现“美、德、智、体、劳”的全面整合。只有这样才符合青少年内在的身心成长规律。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把中学阶段的教育思想画龙点睛地慨括为:中学的教育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的“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而展开,教学要尽可能采用艺术的方式,让感性的审美精神灌注到美、德、智、体、劳的各门学科之中,让教学在美的“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过程中展开,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审美教育场,使学生们的心灵在这个审美教育场里受到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全面熏陶,以形成独立而又高贵的人格与全面发展的智能。

关于艺术素养教育:由于理智情感的优势成长,使审美情感的发展需要注入更多的理性的成分。儿童阶段的艺术教育注重的是感觉训练与技巧训练,到了青少年阶段,艺术教育则应注重心灵的陶冶,注重艺术史、艺术精神与艺术技能的综合训练,以形成心•脑•手合一的艺术掌握模式。因此,开设《中外经典音乐欣赏》、《中外文学名著选读》、《中外美术史与美术技法训练》就成了培养青少年艺术素养的必修课程。通过音乐形象的情感激发、文学形象的情感交流、美术形象的情感拓展来审美地把握世界,情感化地感受生活,从而走向艺术化的人生。

关于人生哲学教育:理智情感的优势成长使青少年渴望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理智地把握人生,主动地掌握人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设计自己、实现自己。12岁左右的人生历程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处于自我意识显著增强的反抗期的初始阶段,青少年需要通过反抗才能寻找到自我身份,以更好地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产生是精神诞生的标志,应该受到老师与家长的鼓励而不是压制,应该给学生与孩子提供广阔的人生探索空间与人生探索时间,更好的帮助他们发现自我,找到自我与实现自我。12岁左右的青少年,由于审美情感的发展已初步定型,形象思维的优势发展已告一段落,逻辑思维的发展呈现优势需要的态势,性生理的逐渐成熟并伴随着性饥饿以及向往异性的身心体验,自我意识的高涨伴随着空虚、孤独、焦虑与充实、强大、快乐的两个极端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冲突,渴望独立、探索与冒险的精神已明显增强,尝试通过驾御理想来把握现实、通过驾御目标来把握未来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优势需要,寻求有意义的生活并选择有前途的未来就成了这个阶段的人生主题。因此,教育必须要顺应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规律,用开设《公民与社会》、《中西人生哲学名篇选读》、《中西人生哲学原著选读》、《升学指导与人生职业规划》的课程,通过公民与社会的行为规范、人生哲学的启发、与哲人的心灵对话、师生之间的人生讨论与升学指导和人生职业规划来增强青少年理性地把握人生过程的能力,并形成“内圣外王”的积极而健康的人生价值观。这是中学教育的最重要的使命。

关于科学思维教育:由于逻辑把握的认知方式优势成长,也就是逻辑思维的优势成长,使青少年渴望从科学思维的角度来概念地把握这个世界就成为中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我看来,接受科学教育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理论来培养学生们追求真理性、简单性与经济性的科学精神与形成实验化、逻辑化、模型化与定量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从这个意义看,中学阶段的科学思维教育就要求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历史、地理、社会研究等学科的学习,不仅要学习学科的具体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科内容的学习来培养学生们追求真理性、简单性与经济性的科学精神与形成实验化、逻辑化、模型化与定量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实验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运用观察、实验等感性方法以获取数据的思维方式;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通过概念、判断与推理来进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主要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判断与推理等思维形式;模型化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建立模型的思维方式,模型是一种以简单的图形、符号、实体等表示一个真实系统的简化形式,模型是为了化繁为简,便于对真实系统进行分析、说明、控制和试验而建立的,建立模型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核心环节;定量化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计算,以及用数量来表达关系与结果的思维方式。这四种思维方式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四种最普遍的思维形式,贯彻在每门具体学科的内容之中。

关于体能意志教育:中学阶段的体能意志教育要追求“力与美”的有机结合,它负有使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协调发展的使命。生活的诗意,在于一个人的身体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交融和平衡,反映在教育中就是要寻求运动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平衡。我们可以把生动、灵巧、强劲、勇敢、精神振奋、矫健优雅的运动美学精神贯注到中学的各种运动之中,实现精神、身体与运动技能的完美统一。

在运动美学精神的主导下,中学阶段的体能意志教育主要是围绕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充满动感的田径运动、篮球运动、排球运动、足球运动、体操运动、健美运动、武术运动、游泳与滑冰运动、乒乓球运动、网球运动、羽毛球运动等训练课程展开的。当然,也包括野外体验式学习的野营训练与吃苦耐劳的生存训练。

关于劳动技术教育:中学阶段的劳动技术教育要追求“技与美”的有机结合,它负有使一个人的技术和精神协调发展的使命。学校的劳动教育要千方百计地通过语言激励、动手操作与尝试成功的体验来培养学生们自立的自豪感、创造的成就感与为他人服务的光荣感。同时,要把美育与劳动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在技术制作上完善的产品,在美学设计上也完美。在劳动课、劳技课的教学中,随时随地都会自然地与美术课横向联系。例如,在劳动课、劳技课的手工制作、刺绣、编织、缝纫、花奔栽培和盆景制作等项劳动技术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工艺、缝制、栽培等项劳动技能,而且还要学习选择色彩、描绘图样、安排布局、设计式样、构造景观等工艺美术知识。在烹饪、摄影、木工、模型制作等项劳动技术的学习中,也同样需要应用许多在美术课中所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学生在制作简单劳动产品的劳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到合乎规律与合乎美的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知道什么是合乎社会需要的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力。在劳动产品的制作过程中,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对美的艺术的爱好和追求;同时,还促进了他们对美术课的理解和学习。劳动课、劳技课和劳动实践使学生把所学习到的关于美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劳动技能教育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去认识美、学习美、运用美和创造美的综合性教育。

为了使学生们主动地掌握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教育就必须要顺应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规律,用开设充满美学精神、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课程来增强青少年科学而全面地把握世界的能力,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智能。

中学阶段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具有审美精神与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根据这一理念和知识结构三分法的模型,我们可以设计出中学阶段三层次的课程结构:

中学阶段的课程主要有:

人文学科课程:音乐、文学、美术、艺术史、身心道训练、公民与社会、中西人生哲学、生态世界观与生态学、宗教、科技发展史、舞蹈、戏剧表演等。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历史、地理、升学指导与人生职业规划、社会学与生活、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

活动课程:体育、劳育、实验、社会研究、兴趣小组活动、课后自由玩耍、野外体验式学习,各种类型的专题讲座、参与寒暑假的各种训练营等。

在这一课程结构中,人文学科课程是核心、是灵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是基础、是方法,活动课程是实践、是多向度的拓展。显然,中学阶段的教育任务就是通过对人文学科课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的学习来完成中学生的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的全面建构,从而实现培养具有审美精神与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的教育理想。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应把人文学科的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建设放到核心、灵魂与本体的地位。因为人文是埋在地下的精神基础,是国家走向强大的必须的精神土壤;人文、民主与科学是一个整体,人文能充分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为个人灌注浪漫、深度、有品味的精神生活,为民主灌注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为科学灌注充满创新精神的审美价值,为社会灌注生态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因此,人文是立人之本,科学技术是立人之术,二者合一,才能造就出抱持健康价值观与充满创造活力的个体。

在这里,我还要强调应重视对孩子与学生们进行磨练意志的训练(2)

意志是什么?意志是个体完成任务时的一种克服困难的坚持精神。意志同性格是具有相似含义的概念,它们是一个整体,意志是内核,性格是外壳。我们常常用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性格、敢于拼搏的冒险精神来形容意志与性格的优良品质。意志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意志的方向是情感与目标给予的,因此,通过生活的磨难与超越极限的体育锻炼及其吃苦耐劳的生存训练所磨练出来的优良的意志品质,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与创业的实践中,成为创造性生活所需要的勇敢顽强精神的内在支持。

对于追求卓越的人来说,生命要“野性而又高贵”。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有顽强意志与拼搏精神,高贵就意味着情趣高雅,相信“精神高于物质”并充满创造性。事业的成功,首先是性格的成功。因此,磨练意志、塑造勇敢顽强的性格应成为我们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

磨练意志、塑造勇敢顽强性格的训练主要有三种途径:

第一途径是激发梦想成功与冒险精神的情感训练。

听讲一些饱受磨难而走向成功的伟人故事,诵背一些名人自我激励的格言,阅读一些名人传记和一些催人上进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向伟人,向英雄,向为美、真理与正义而献身的名人的学习来激发追求卓越的使命感,激发“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想象力和冒险精神,激发彻底拼搏的生命意志。

第二途径是进行吃苦耐劳的实践训练

在追求卓越的使命感和充满想象力与冒险精神的跃跃欲试的理想的观照下,我们需要进一步的通过实践训练来磨练意志。意志既然是一种克服困难的坚持精神,那么,我们就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中去磨练它,以使它形成并内化为一个人所固有的勇敢顽强的性格。

进行吃苦耐劳的训练主要包括三大相反相成的实践训练:

第一大实践训练是进行独立自主的生活训练。父母与老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孩子与学生的成长创造许多独立尝试,独立选择与独立地吃、穿、住、行、用、玩的机会。让他们在独立的尝试与独立的选择及独立的生活实践中,通过尝试失败与尝试成功来磨练意志,学会选择与学会生存。我们要永远记住:父母与老师能够给予子女与学生的最大贡献,就是帮助他们学会自助。

第二大实践训练是进行超越极限的训练。体育的功能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强身健体、掌握运动技能、塑造勇敢顽强的性格。因此,我们要利用体育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通过掌握运动技能来磨练意志与塑造勇敢顽强的性格。人的体能是有极限的,每个人的体能也是有极限的,因此,我们要向人的体能极限挑战,在长跑、游泳、球类等竞技性的运动中经常性的超越体能极限,建立挑战体能极限的快感。一个人只有经常处于超越极限的磨难考验,才能最大程度磨练意志,从而塑造勇敢顽强的性格。

第三大实践训练是进行野外磨难的生存训练。生存训练是体育训练的一种扩展,是在野外围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而展开的一种训练,如夏令营活动、长途拉练、野外探险与露宿、打游击战、登山比赛、社会调查、在农村或工厂劳动、参与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等等,通过广大学生充满参与乐趣与冒险精神的生存训练,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第三途径是自我激励的磨难训练。坚强的意志与勇敢顽强的性格是在胸怀理想彻底行动的追求中,在克服困难的抗争中,在掌握命运向环境挑战的过程中逐渐磨练出来的,前面第一途径与第二途径主要是一种他励,是在父母、老师与学校的安排下进行的训练,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如何由他励转化为自励,是自己出自内心想选择一种磨难。一切梦想成功的人都要清醒地认识到,磨难是走向成功的基本功,从而怀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积极乐观的心态走向自我激励的磨难训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勇于选择,敢于冒险地投入到追求卓越的奋斗之中,在求生存与求发展的拼搏中、在超越极限的考验中、在把理想灌注到世界中去的情感冲动中,体验一种掌握命运、参与竞争、追求卓越的人生乐趣,从而更好地走向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磨练意志、塑造勇敢顽强的性格训练。

综上所述,个体成长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成长,心理已基本成熟,以后的发展主要是量的扩充,而质不会有多大变化;

第二,各阶段的具体发生因为环境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前后次序不变;

第三,每阶段各有其整体结构标志该阶段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主要特征,阶段之间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差异;

第四,前一阶段的整体结构总是整合于后一阶段作为附属结构,反之后者又渊源于前者之中,前后阶段不能互换。

注释:

(1) 柯领著,《追问教育的本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63页。

(2) 柯领著,《追问教育的本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37页。

2011年5月25日于旧金山

进入 柯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教育规律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8781.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