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雷:“破窗”理论与社会管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24 次 更新时间:2012-10-19 22:08

进入专题: 破窗理论   社会管理  

赵晓雷  

在社会转型中,公共道德的培养既是一个教化的课题,也是一个管理的课题。公民个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偏好固然有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但在公共生活层面,却必须有基本原则或底线来规范公民的个体行为,这就是法治

所谓“破窗”理论,由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凯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公共行为失范乃至犯罪,与无序的环境有某种联系。如果一个公共建筑物的一扇窗户损坏了而没能及时修理,很快其他窗户也会被损坏——因为坏了的窗户没及时修理,暗示这里缺少监管,破坏行为也不会受到惩罚。这一理论后来被美国等引用到社会管理、社会治安和犯罪防控领域。

从社会管理角度考察,如果一些较小的公共行为失范和无序得不到及时治理,确实会导致社会控制力的连锁性削弱,从而引发更严重的无序甚至犯罪。在经济学中也有与“破窗”理论相对应的理论,即劣币驱逐良币的“逆选择”理论:在信息不对称及缺乏有效监管的市场环境中,劣质品将充斥市场;在一个无序的商业环境中,诚信将被坑蒙拐骗驱逐。用这些理论对照着看今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发生的一些公共行为失范和社会管理失效现象,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公共道德的培养既是一个教化的课题,也是一个管理的课题

据报载,中秋国庆长假期间有7.4亿人次出行,由此造成交通拥堵、景区爆棚,车流人潮过后,高速公路和名山大川一片狼藉。比如10月1日早晨,海南三亚大东海景区3公里长的海滩上遍布着50吨生活垃圾;北京天安门广场一天清理出近8吨垃圾,北京11家公园7天清扫了630吨垃圾;而各地不少高速公路变成了停车场+垃圾场+公厕,如此等等。“高速免费”被一些人当作一个诱因,但它并不能掩盖不文明行为发生的基本原因。

稍微发散一下,平时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失范和不文明更比比皆是,从不遵守交通规则、不遵守城市管理条例、乱设摊、禁烟场所吸烟、乱扔垃圾,到在民航飞机上打架、散布虚假恐怖信息,凡此种种,反映了两方面的严重问题:一是部分国民公共道德素养低下,二是一些地方的社会管理不规范、低效率。这两方面问题的根源,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公共管理滞后。

在社会转型中,公共道德的培养既是一个教化的课题,也是一个管理的课题。从教化角度分析,我们的国民教育体系(从义务教育到高中、大学)很需要强调一个职能,就是教育学生按照权利与责任对等的原则在公共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从管理角度分析,社会管理体制要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体制,从纵向垂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系转型为纵向、横向交错联接的网络化管理体系,以适应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某些失范行为和无序现象若不及时治理,将会引发社会“逆选择”

“破窗”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管理体制转型有以下启发意义——第一,对公共生活中的某些失范行为和无序状态要及时治理,即公共建筑物的第一扇破窗要及时修理,即使对那些够不上违法的不文明行为,也要有及时修正的治理机制。

不少发达国家的法律对在公共场所禁烟、维护环境卫生、禁止侵犯他人权利等都有严格的规范且有效执行,这正是为了防微杜渐,在微小的失范和无序累积为大的无序或犯罪前就加以整治,避免引致更加严重的无序。

2010年9月,美国发生了一起“柠檬水女孩”事件:一名7岁小女孩在集市上售卖自制的柠檬水,因为没有卫生执照被地方卫生管理员禁止设摊。此事引发集市上其他摊贩的抗议并闹到网上,成为公共事件,舆论都同情小女孩。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为此给小女孩的母亲打电话道歉,但同时坚持认为卫生管理员是“照章办事”,只是执法方式可以更柔性化。此事传到中国也引起了网络热议,各种感慨都有,就是缺少对于美国城市管理及公共生活管理严格、精细的思考,就是没人去赞赏这位美国卫生管理员的忠于职责和正常执行公务的正当性。平心而论,这种法治精神和职业操守恰恰是社会公共生活安全性、有序性的保障。

第二,公共生活中的某些失范行为和无序现象若不及时治理,将会产生示范效应,引致更多更大的失范和无序(社会“逆选择”)。在经济生活中,市场“逆选择”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劣质品驱逐优质品,使经济运行低效率,社会福利受损;在社会生活中,社会“逆选择”将导致不文明驱逐文明,造成道德沦丧。

第三,“破窗”理论揭示了失范、无序乃至犯罪行为与环境的联系。一些地方满地垃圾等等,就属于“破窗”环境,个体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被激发和诱导,随大流地助长无序。所以,所有公共空间都要重视环境整治,有效防控连锁反应。

第四,现代社会管理要以法治为基础。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公民个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偏好固然有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但在公共生活层面,却必须有基本原则或底线来规范公民的个体行为,这就是法治。法治不单是指法律法规条文,更重要的是有效执法。现在不少法规如公共场所控烟法规、垃圾分类法规、环境保护法规、食品安全法规等都难有效执行,不仅法律尊严受损,更严重的是生成了法治的“破窗”环境——倘若社会治理的底线被屡屡突破,公共领域的安全性缺失,公共空间被无序状态挤压,社会发展进程就会受到阻遏。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进入专题: 破窗理论   社会管理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823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