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中国模式
《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5期。
[17]赵启正:《中国无意输出“模式”》,《学习时报》2009年12月7日。
[18]温铁军、董筱丹:《“中国经验”的“中国特色”——中国工业化进程之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不可复制性》,载《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第163页。
[19]参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572—586页。
[20]石磊、张翼、寇宗来:《演进中的“中国模式”:战略、机制与架构》,《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郭强、任福兵、朱姝:《中国模式具有一定普适性》,《学术界》2010年第4期。
[21]韩朝华:《“中国模式”热中隐含的理论挑战》,《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7期
[22]乔榛:《“中国模式”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年第3期。
[23]郑永年:《国际发展格局中的中国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24]林春:《“中国模式”议》,《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4期。
[25][美] 阿里夫·德里克:《“中国模式”理念:一个批判性分析》,《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7期。
[26]赵启正、约翰·奈斯比特、多丽丝·奈斯比特:《对话中国模式》,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第194页。
[27]朱云汉:《中国模式与全球秩序重组》,载《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第604页。
[28]杨其静:《市场、政府与企业: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04页。
[29]周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30]赵凌云、赵红星:《论“中国模式”的人类思想史意义》,《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31]参见《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4辑)第572页;谢平、管涛等主编:《反思中国模式》,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第7页。
[32]黄亚生:《“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中信出版社2011年。
[33]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9页。
[34]陈志武:《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转引自何迪、鲁利玲主编《反思“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86—91页。
[35]《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4辑),第574页。
[36]谢平、管涛等主编:《反思中国模式》,第16页。
[37]秦晖:《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模式’的崛起”》,载《反思“中国模式”》,第44—76页。
[38]资中筠:《也谈“中国模式”》,载《反思“中国模式”》,第84—85页。
[39]许纪霖:《普世文明,还是中国价值?》,载《反思“中国模式”》,第13—43页。
[40]高建:《“中国模式”的争论与思考》,《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3期。
[41]近年来这方面的著述有很多,如谢平、管涛等主编:《反思中国模式》;周艳辉主编《海外学者论中国经济发展:增长的迷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周天勇:《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等等。而期刊上以某一个具体问题为探讨对象的相关论文则更多。
[42]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第107—108页。
[43]《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4辑),第582页。
[44]吴敬琏:《“中国模式”,还是过渡体制》,《反思“中国模式”》,第1—9页;秦晓:《是制度缺陷,还是制度创新——对“中国模式论”的质疑》,《经济导刊》2010年第5期;卢现祥、李小平:《中国模式:问题与反思》,《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5]燕继荣:《“中国模式”的学术辨析》,《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2期。
[46]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第162页。
[47]丁学良:《辨论“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5—136页。
[48]萧功秦:《中国模式面临五大困境》,《人民论坛》2010年第11期。
[49] [英]马丁·雅克撰,王瑾编译:《中国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国家为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
[50]杨煌:《中国模式与社会主义》,《红旗文稿》2011年第18期。
[51]程恩富等:《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若干难点问题探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52]谢忠文、李倩:《中国模式研究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探索》2011年第2期。
[53]冯海波、崔伟:《“中国模式”概念批判》,《前沿》2011年第21期。
[54]选择具体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中国模式”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如靳涛:《中国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研究》,《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贺大兴、姚洋:《社会平等、中性政府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徐现祥、王贤彬《晋升激励与经济增长》,《世界经济》2010年第2期;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杨其静:《市场、政府与企业: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等等。
[55]轩传树:《从“外来”到“内化”:对西方“中国模式”之争的一种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5期。
[56]杨学功:《“中国模式”讨论的哲学反思》,《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57]乔榛:《“中国模式”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年第3期;杨永华:《中国模式的理论基础: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容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58]简新华:《发展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年第1期;时磊、杨德才:《政府主导工业化: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59]常欣欣、毛德儒:《近年来“中国模式”研究中的相关问题与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2期。
[60]谢忠文、李倩:《中国模式研究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探索》2011年第2期。
[61]肖贵清:《论中国模式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62]杨承训:《“中国模式”之经济科学方法论》,《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
[6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15页。
[64]贺雪峰:《什么农村,什么问题》,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7、10页。
[65]潘维主编:《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第6、21页。
[66]王广:《“中国模式”的理论诉求——衣俊卿教授专访》,《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第26卷第1期(2009年3月)。
[67]温铁军:《中国1950年代的两次重大战略转变》,载《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第11—12页。
[68]甘阳:《用中国的方式研究中国,用西方的方式研究西方》,《现代中文学刊》2009年第2期。
[69]荣剑:《论历史观与历史价值观——对中国史学理论若干前提性问题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70]翟玉忠:《中国现代学术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tbzt/xslt/.翟玉忠:《中国学派不等于西方学术的本土化》,载《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第312页。
[71] [英]马丁·雅克撰,王瑾编译:《中国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国家为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
[72]《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4辑),第588页。
[73]丁学良:《辨论“中国模式”》,第177—180页。
[74]王毅:《所谓“中国模式”自秦制以来就有》,载《反思“中国模式”》,第163—165页。
[75]范春燕:《近年来西方左翼学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争论及其启示》,《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7期。
[76]Martin Hart-Landsberg and PaulBurkett, “China and Socialism: MarketReforms and Class Struggle”,Monthly Review,July–August 2004,p.9,p.26,转引自刘爱武《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77] [美]马丁·哈特-兰茨伯格:《对中国改革经验的批判性评估》,载王新颖主编《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奇迹的建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121—143页。
[78] [法]托尼·安德烈阿尼:《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是否意味着“中国模式”的必然终结》,载《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奇迹的建构》,第120页。
[79][美]阿里夫·德里克:《重访后社会主义: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载《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奇迹的建构》,第153、167—170页;阿里夫·德里克:《“中国模式”理念:一个批判性分析》,《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7期。
[80]郭晓科、李希光:《中国模式的定义与探索——“百年清华·中国模式”高峰论坛综述》,《探索》2011年第3期。
[81]王绍光:《坚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六十年》,《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82]任剑涛:《矫正型国家哲学与中国模式》,《天涯》2010年第3期;《人民共和国与中国模式》,第344页。
[83]房宁:《中国民主是“点菜”,不是“点厨师”》,载《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第63—66页。
[84]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第一讲及第89—96页。
[85]河清:《用“为民”对等西方的“民主”》,载《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第346—349页。
[86]张维为:《中国模式的优势是“百国之和”》,《环球时报》2011年1月19日。
[87]《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4辑),第572、593—595页。
进入专题: 中国模式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科建设与动态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8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