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蔚华:中国银行业势必将进入第二次转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10 次 更新时间:2012-09-11 08:42

进入专题: 银行业  

马蔚华  

编者按:9月10日,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中欧与财经杂志举办的“2012第六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谈及了中国银行业的第二次转型。他称,在利率市场化、银行业脱媒化及消费者需求大变化的大趋势下,中国银行业势必将进行第二次转型。此前第一次转型是商业模式的转型,第二次则是管理模式的转型。全文如下:

大家知道今年的六月份,中国各家银行的半年报表发表以后,市场有很大的反响,比起去年和以前一个阶段,大家是不是感到银行的业绩在下滑?由此引起资本市场对银行股也是振荡不已。实际上我觉得这完全是一种符合客观趋势的正常现象。这个正常现象的背后就是中国银行业在发生一个模式上的转变。我觉得模式当然有很多了,有商业模式、有管理模式或者是治理结构这样的模式,影响这个模式有三种因素。

因素一:外部条件。刚才朱民先生讲到银行的外部条件,任何银行都是为外部所影响的;

因素二:约束条件。就是包括资本的约束在内的各种约束条件;

因素三:需求的变化。因为银行是一个服务业,市场需求对银行的影响也很大。

特别是在过去的两年,尤其是去年到今年,上述这三个外部条件的变化,是越来越明显了,所以它必然引起中国银行传统的管理模式的改变。大家都知道在过去30年,中国的银行业和中国的经济一样,在世界上引起关注,30年中国的经济高达10%的增长速度,而中国银行业的信贷年均增长也将近22%,现在当初1978年只有2000亿资产,现在是110多万的银行资产。

在过去30年,银行从过去技术上将近破产,到现在全部资本达标,不良率去年是千分之九,尤其是在全球的排行榜上,1000家大银行,有很多的中国银行入榜。但是我觉得银行30年尽管取得了全球瞩目的变化,但基本还是传统的经营模式,就是靠批发业务、靠利差,尤其是靠大客户。应该说这两年银行所受到的这种冲击和变化是过去30年没有的。

首先的变化是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今年的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达到7.8%,就是说大大地减速了,大家看到最近讨论,它既是中国宏观调控的预期,也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很大程度是中国经济转型所致的。因为中国过去30年赖以生存的高增长模式在发生变化,所以说这种转型是必然。

经济转型了、经济放缓了,银行业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高歌猛进了,所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外部条件,经济是决定金融的增长的。其中有两点我觉得尤其引人注意,一个是金融的脱媒,当然这种脱媒包括资本的脱媒和技术的脱媒,所谓资本的脱媒就是银行的份额在减少,所谓技术脱媒,过去银行支付的一统天下,被第三方支付越来越多地蚕食和占领。

去年发生了一件前30年没有的事儿,中国银行业的负债、存款,它的增长减缓到11.9%,这个数比过去30年的年平均数少了8.5个点,钱到哪儿去了?不光是因为CPI大于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还因为很多的钱流到银行之外的金融市场。

大家知道虽然股票不行、债券很火,理财市场很旺盛、私募基金风起云涌,民间借贷4万亿、5万亿,这个数很难说,但是数额很大。而银行体系外这些,它是接近市场的利率,你想这些它不是国家官方规定的,而银行体系外这种金融市场的发达,肯定会影响目前银行体系内官方限制的利率。所以说它要留出来。

什么叫利率市场化,不是哪一天央行把那个存款的上限改变,而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在美国八十年代就已经发生了,这个过程的结果是间接融资的缩小,就是银行的份额在整个融资中地位的缩小,那个时候美国的融资曾经是占60%,现在已经不到30%了,而中国还高达80%左右。所以说这样的一种变化,虽然我是行长,但是我认为它是中国的一种必然,是中国金融的一种进步。如果你的钱都在银行,社会融资都靠银行,风险是在银行身上,在银行身上也在国家身上,而且它的效率还是值得商榷的。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外部条件的变化。

利率,今年的两次变动,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扩大了存贷款浮动的范围,扩大浮动范围也就意味着整个利差会缩小,而每家银行你的经营更多地取决于你的经营方式,你可以提高成本来吸收存款,但是你能不能消化由此引起的提高的成本,而取得你的盈利,可能中国银行多年来利差受保护的时代结束了。所以说每一家银行都在考虑如何在利差缩小的情况下,你的息差不一定缩小,我觉得这是一个重大的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

至于我刚才讲到的所谓技术性的脱媒,过去银行的支付领域是一统天下,但是现在第三方支付每年增长的速度超过100%,现在已经突破2万亿,那么银行在这个领域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觉得约束条件,影响模式变革的还有一种约束条件,金融危机以后,国际金融委员会提出巴塞尔3,中国刚刚公布了资本管理办法,从明年1月1号开始执行。新的资本管理办法一个非常明确的要求就是最低资本要求,最低资本要求从过去的8%现在非系统重要性银行,都是10.5%,系统重要银行11.5%。而且结合最低资本要求,还有很多配套的指标,特别是把巴塞尔2新资本协议的原则贯彻进去以后,不仅是信用风险消耗资本,你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同样要用资本来计量,所以对银行来说,资本的约束是非常严格的约束。

现在所有的银行都要考虑到如何集约资本提高定价能力。大家知道现在的资本市场越来越不接受银行大规模地在市场融资,所以市场称银行融资猛于虎,所以所有的银行都在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而中小企业为什么现在被所有的银行所看好?并不是他没风险,而是现在监管的规定,他的风险权重是75%,同样做这件事儿,可以节省25%的资本。

在约束条件里,还有股东的约束,大家知道所有的股东都希望少补充资本多挣钱,银行的管理者就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压力。当然约束还有很多了,包括员工的约束,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约束,员工的利益,甚至包括我们各种媒体对银行的约束,声誉风险。

第三个变化就影响银行模式变革的第三个,就是需求的变化。银行是一个服务业,作为一个服务业必须考虑需求的变化,就是你的客户对你的需求的变化,就像一个开饭店的,你必须注意到你的客人口味的变化。招行有一个广告语叫做因您而变,这个您就是客户、就是需求。假如说你不能适应这个变化,那客户可能就弃你而去。

需求发生什么变化呢?刚才我讲到,比如说小企业的需求。既然大家看到了这个模式,但是不是所有的银行想做小企业就能做好的,因为小企业比起大企业风险大,这是世界的难题。一个银行要想把小企业做好必须把握一整套对小企业风险评价的科学的办法,就像富国的银行那样,从美国第十大银行做到美国第四大银行,因为小企业风险大,你要把风险一个一个地搞定,那成本就上去了,如何又控制风险,又控制成本,又能盈利,这是一个科学的新的课题。比如说财富管理,中国是现在财富管理增长第二的国家,而且全球财富管理在东移。

过去大家都以存款、储蓄为主要的个人金融方式,而今天绝大多数人希望买理财产品,再有钱的人希望私人银行的服务,所以你会不会给你的客户做出一个理财的方案。这对中国年轻的银行业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过去5年前我们曾经把私人银行当做一个梦想,但是最后我们也做到了。我们当时在5年前的时候曾经想和瑞士的一家银行合作,主动地、大方地让出50%,他们都不屑跟我们合作,但是他没想到后来的金融危机,没想到后来中国的私人财富增长之快,后来我们只能自己做,到今年5年的历史,已经三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最好的私人银行。大势所趋,给你挑战的同时也给你机会,逼上梁山嘛。

还有一种变化比如说消费金融,大家可能注意到消费金融成为近10年中国最活跃的消费市场,而在这个最活跃的消费市场上,我觉得年轻人是最值得关注的,大家知道凡是什么产品瞄准年轻人,那就必胜无疑。就包括那个电影阿凡达,卡梅隆花了5亿美金那么大胆拍了阿凡达,迄今为止没有人能超过他的票房。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有三点。

第一,时尚,追求最时尚的、未来的、科幻的、理想的;

第二,雷同,你有我也有,像iphone已经1亿部以上了,你看我也看。

第三,年轻人的消费能力是大于他的收入的,有他们的父母给钱,还有信用卡,招行的信用卡可以透支。我们过去搞信用卡的时候,很多人劝我们,说中国的信用卡不赚钱,因为中国人不透支,不透支你怎么挣钱?结果4年就变了。原来我们非常解放死亡,8年盈利,结果4年就盈利了,一看利息收入占40%,谁透支呢?年轻人、有钱人。后来我看了《世界是平的》才找到答案,现在年轻人叫有钱就投资,没钱就透支。

还有和年轻人相对应的是养老金融,2015年有关方面说中国进入老龄化的人口将达到2亿人,我们过去没有想过给老年人提供金融服务,而今天它变成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我们经验不多。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还有移动支付,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空间,我们的计算机从大的主机多小的PC,又经过互联网的联网,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云计算了,我看了,说实在我的零售业务就受了比尔盖茨的刺激才发展的,当年比尔盖茨说如果传统的银行不改变的话,你们就是二十一世纪快灭亡的恐龙。今天对我最刺激的就是那个facebook,8亿实名制的客户,如今有搜索引擎、有云计算、有征信体制再加上移动的终端,将来它完全可以抛弃银行、抛弃交易所,直接就进行有钱和需要钱的融合。所以未来是非常严峻的挑战。

在这个领域我们现在信用卡还是国内最受欢迎的。但是你不能满足今天,所以说我们提出招行是应该最先把信用卡废掉,实际上不是真正地废掉,是让它和手机合二为一,这是未来的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事儿。

总而言之,我讲刚才这些,就是我们作为银行外部需求的变化,有外部市场经济的变化、银行金融环境的变化,有约束条件的变化,有市场需求的变化,如果你的银行还按照传统的道路走,越来越难以为继,所以必须转型。

比较幸运的是,招行在本世纪初已经看到了今天这一切,如果你们想知道的话,就读一读我们最近出的一本书叫《中国商业银行的蝶变》,都是我们在本世纪初对今天的认识,所以我们才经历到现在的这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调整商业模式发展零售、发展中小企业、发展中间业务,由此也构建了我们支持这个模式的商业模式的变化。

而今天面对资本的约束和所发生这一切,我们又在进行第二次转型,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定价能力降低资本消耗,降低成本,实现风险可以控制,达到资本回报的最大化。

如果说第一次转型是商业模式转变的话,第二次转型就是管理体制的提升,而中国的银行业和全球银行业比,最缺的就是这一刻。所以我觉得转型是势在必行,谢谢。

    进入专题: 银行业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720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