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论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68 次 更新时间:2012-08-22 22:20

进入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刘建武  

理论体系是科学理论的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任何恢宏的科学建树和思想成果,都是以体系的形式展现的。而支撑科学体系这座理论大厦的主体支柱则是它的基本原理。我们所说的理论体系,如果用一句话说,就是指由反映该领域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原理构成的理论整体。离开了基本原理,理论体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基本原理,才能深刻地把握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那么,如何认识基本原理或者说哪些理论才能称之为基本原理呢?这就涉及一个基本原理的评判标准和依据问题,即基本原理构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征的问题。我们认为,基本原理的构成应当具备这样五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基本原理是理论体系中最根本的、最主要的原理,而不是非根本的、次要的经验认识和理论判断;二是基本原理是关系全局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而不是个别结论和局部认识;三是基本原理是理论体系的多层次结构系统中具有支柱性和主导性的原理,是原理中的原理;四是基本原理是理论体系中具有重大建树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原理,而不是对已有理论的一般性修补;五是同所有科学理论一样,基本原理是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原理,而不是封闭和僵化的教条。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初步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然各具特色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具总结性、宏观性、统摄性和包容性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社会主义的现实而作出的科学判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和方向,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为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一个具体的答案,更不可能设计一个现成的模式。他们一贯反对把自己的学说当作不变的教条和现成的方案,而且对那种脱离现实而热衷未来的做法十分反感。在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那里,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不仅从一开始就是十分明确的,而且是必须坚持的首要的根本原则。

(二)社会主义并不否定差别,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一般规律与民族特点相统一的原则。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差别,决定各自只能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发展道路。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通过各国各民族的特殊发展形式才能表现出来。要善于把一般规律与民族特点结合起来,既不能以一般规律否定民族特点,也不能以民族特点否定一般规律。

(三)没有脱离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只有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善于把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只有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特别重视研究矛盾的特殊性问题,才能在解决本国具体问题的实践中不断开拓前进。只有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实践中,始终注意防止和反对把共性与个性割裂开来的倾向,尤其是教条主义倾向,才能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四)从本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应当注意学习和借鉴别国的经验,但不能简单地照搬别国的道路和模式,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找到符合本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的特殊规律,开创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二、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把握自己的国情。而弄清国情的关键又在于弄清本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只有正确认识本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才能真正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才能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分阶段向前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低级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若干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组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作为过程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要求我们既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也不能安于现状目光短浅。

(二)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之后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借以产生的母体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借以产生的母体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是发展程度上的差别,而且是跨时代的差别。这就决定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完成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了的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基础。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并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所建立的社会主义作为后发展国家类型的社会主义是由其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状况决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既要搞清楚产生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同产生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又要搞清楚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具体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各国的社会主义又必然会有本国的特色。认识社会发展的阶段及其性质,基本的依据是社会基本矛盾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殊性,是由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在低水平上的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殊状况决定的。

(四)把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统一起来,是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初级阶段”是对社会发展过程和发展程度的界定,显示了社会发展的量的规定性;而量的规定性又必须统一于“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不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性质,而且决定了“初级阶段”的前途和方向。正是“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的统一性所反映的基本国情,成为制定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五)只有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所处阶段及其长期性、复杂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正确地处理好现实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关系。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关系。在处理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关系时,不能忽视肃清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在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时,不能犯简单否定和绝对化的错误;在处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时,不能搞急于过渡。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之所以在处理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关系时出现过一些问题,关键是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没有清醒的认识。

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密切的内在联系,说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功能和最根本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一切制度、体制、模式,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设计和建设。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代替落后生产力的过程。一个社会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其生产方式具有何种特点,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及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归根结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范畴,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先进生产力不断代替落后生产力的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优越性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将来实现共产主义的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仅冲破了离开生产力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思想误区,而且指明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不仅适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要求,而且体现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和竞争中的真正优势之所在。

(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是一个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过程。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体,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当代中国的发展就是这种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与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共同构成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又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中国不搞改革开放就没有出路,就是死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是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社会主义的命运。

(二)改革开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表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通过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到开放型社会、从简单的对抗性思维到寻求共赢的合作性思维的转变。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三)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关键是要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对立与割裂开来的观念由来已久,并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引起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标志性的基本原理。

(一)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普遍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否则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把计划和市场同社会基本制度区别开来,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根本上肯定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既在深刻广泛的社会变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二)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解决了关系整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坚定不移地发展市场经济;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高度重视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既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又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从而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能不能与市场经济结合以及怎样结合的问题,使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形成了从理论、体制、机制到政策等的全面保障系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成熟。实践证明,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解决了关系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不断探索两者兼容的正确途径和方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选择市场经济发展之路,而不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选择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二者是本质与形式的关系。两者可以结合,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没有矛盾和冲突,也不是用其中的一个方面强行改变另一个方面的性质,而是在双方都保持各自基本属性的前提下,实现双方的兼容与结合。实现这种兼容与结合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公有制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二是按照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经济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磨合过程,这种矛盾和磨合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过程。

六、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点。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本原则和实现途径,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内涵、根本特色和巨大优势。只要在实践中深刻地把握了三者的有机统一关系,也就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真谛。

(一)共产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前提,在中国只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在中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和现实的需要。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人民当家作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能离开共产党的领导。历史经验证明,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政党制度上,必须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两党制、多党制。

(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在中国只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三权分立”。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国家主权的拥有者,国家的一切权力归属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人民民主本质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和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和最好形式。“三权分立”、“两院制”与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都是不相适应的。不简单照搬“三权分立”,并不意味着不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对西方民主政治建设中一切有益的东西都应认真学习和借鉴。

(三)依法治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实现依法治国,首先是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次是国家机关必须严格地依法行使权力,推进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再就是执政党、参政党、人民团体和广大群众必须普遍地遵守宪法和法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活动。

(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规律和原则,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方向。“三者有机统一”要求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运行规律,要求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思考问题,要求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结合与统一的具体途径和有效形式,要求必须妥善处理具体实践层面和操作环节上出现的不协调问题,走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和相互兼容的路子。

七、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共同富裕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把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与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结合起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奋斗目标。

(一)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紧密联系起来,全面向前推进;把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紧密联系起来,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共进;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紧密联系起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通过建立健全协调利益关系的舆论导向机制、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公平竞争和监督机制、就业和再就业机制、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平等享有文化教育卫生资源机制等,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追求。共同富裕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由于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们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主张。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共同富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内在统一整体。科学发展、提高效率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内涵上是一致的,是着重从生产力的角度解释社会主义的本质。公平正义、社会和谐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在内涵上也是一致的,是着重从生产关系的方面解释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则是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辩证统一和集中体现。或者说,科学发展、提高效率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着重解决“效率”问题的,公平正义、社会和谐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着重解决“公平”问题的,而共同富裕也就是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统一。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共同富裕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就不能实现科学发展,离开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共同富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八、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命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力量这一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本质要求和体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行,均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广大人民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

在持久和平中实现持续发展,在共同发展中共享和平,这是我们把握时代大势形成的科学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中国从世界的大势和自身的根本利益出发,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统一、国内发展与国际和平的统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统一。

(一)对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的科学判断是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依据。正确认识世界形势和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是我们党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出发点和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科学把握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走和平发展之路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大政方针,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历史文化传统,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始终是以合作者、建设者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始终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始终把和平、开放、合作、和谐作为中国的基本主张和基本追求,使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有了共同的理念基础、利益纽带和实现途径,在世界发展史上开创了一条全新的和平发展道路。

(三)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进步联系起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做到整体运筹、内外兼顾,以科学发展推进和平发展,以和谐社会建设推进和谐世界建设,这是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局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的发展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从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四)与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理论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重大理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世界;是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的世界;是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世界;是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世界;是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世界。和谐世界理论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和谐世界及怎样建设和谐世界的问题,进一步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性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形成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把坚持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卓有成效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是发展的基础,继承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坚持和继承,就谈不上发展和创新。反之,没有发展和创新,坚持和继承也就是一句空话。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不丢“老祖宗”,又要说新话;经典著作要认真读,又要写出新篇章;优良传统要弘扬,又要创造新办法,才能使我们党充满生机、活力和创造力。

(二)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又是不断创新的实践过程。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先导和引擎,对实践创新有重要的指导、推动和促进作用。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历史成就,最重要的就在于我们走的是一条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之路。可以说,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过程,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的过程,既是理论引导实践不断走向成功的过程,又是理论自身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得到了良性互动,实现了有机结合。我们党正是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重互动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十条基本原理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紧紧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创造性的内容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从长期奋斗中得出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科学结论,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刘建武,湖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进入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666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3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