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波:欠发达地区与“人才循环经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51 次 更新时间:2012-08-08 17:14

进入专题: 欠发达地区   人才循环经济  

庞波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欠发达省份强烈渴求人才,却又不得不面对毕业生囤积待就业与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实。有人质询,穷省办教育究竟是为谁培养人才?经过在甘肃省的调研,作者提出“急缺人才的引进能带来效益,富余人才的输出同样也能带来效益”——

概念的提出与实践

2008年,甘肃全省13个重点发展领域的5300多个发展项目急缺各类人才11.7万人。与此同时,全省16.8万名高校毕业生只有37%经过“双向选择”落实了就业单位,大量毕业生人才处于囤积待就业状态。

在这种态势下,有人提出,将闲置的人才输转出去,特别是要让闲置的毕业生人才尽快输转就业。但也有不少人批评,一个高校毕业生的教育平均成本数万元,大量输转意味着数十亿资金向省外流出,穷省办教育究竟是为谁培养人才?

甘肃省亟须确立一个有效的工作思路,引导解决发展中的棘手问题,使就业这一最大的民生问题和人才支撑这一最根本的发展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经过调查,我发现“有人才引进,就有人才输出”、“急缺人才的引进能带来效益,富余人才的输出同样也能带来效益”。以我省会宁县为例,恢复高考后已向全国输送高校毕业生5万多人。从眼前看,会宁的学生输出,带动了一个个家庭的脱贫致富。从长远看,毕业生人才的输转,有效提高了人才利用率、提高人才素质,还从观念上对家乡百姓产生潜在而深刻的影响。

为此,我提出并在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倡导“人才循环经济”的理念,大力支持和鼓励“富余人才”到省外就业创业;欢迎本土籍人才回乡创业,形成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短线人才能按需求不断流入,长线人才能按需求不断流出的良性人才经济循环链。

“人才循环经济”的理念在甘肃省践行三年多来,推进了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开发按既定方向的改革:全省按“人才循环经济”的理念不断调整完善政策,有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工作,形成了三个有机的人才循环经济链。一是形成了高校毕业生人才循环经济链。全省每年组织3万多名省内长线专业高校毕业生到省外就业,同时,每年引进1万短线专业高校毕业生到省内就业。在这种循环中,毕业生囤积与短缺的矛盾同时得到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3年内为基层事业单位配置毕业生人才近11万人。二是形成了专业技术人才循环经济链。省上制定了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仅去年为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引进急需紧缺人才4000余名,特别是采取了柔性使用方式,加快了高层次人才资本的流动速度,进一步提高了人才资本的利用率。三是形成了劳务人才循环经济链。全省每年培训劳务技能人才50余万名,有计划输出500万人,劳务收入500多亿元,同时有不少劳务人才回乡二次创业,一些新技术、新理念和管理办法随着人才的循环输入甘肃。

本质和表现形式

“人才循环经济”,包含“人才循环”和“经济”两个概念。如果说“人才学”和“经济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学科,那么“人才循环经济”是“人才学”和“经济学”有机融合的社会实践范畴。

经济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人才循环利用的过程。经济活动的核心是人,劳动力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不论生产力水平如何迅速提高,表现形式如何变化,从根本上讲,离开了劳动力,生产力就不复存在。人才循环经济的本质是可变资本的循环利用。在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形成了人力资源,链接成流、往复循环,形成螺旋式、波浪式、循环前进的社会推动力量。人力资源中,起核心引领作用的是各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他们引领带动着人力资源按既定方向、既定模式无限循环,创新着生产方式,创造着社会财富。

“人才循环经济”,是人力资本循环推动经济发展,关键是延长人才资本链,促进人才资本循环,避免人才资本闲置浪费。人才资本在流动中才能作为可变资本形成利润,创造社会财富,促进人才资本的循环,强调人才资本的充分利用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同时也强调环境友好、人与人的和谐。

人才循环经济有许多表现形式,我体会大致有三种形式,权且称之为“线循环”、“域循环”和“体循环”。“线循环”,主要指历史时空纵向的人才循环经济。不断新生的人才群积累和传承着知识、技术、管理理念等人才资本要素,同时又不断创新,使人才资本的增量和存量不断增加。“域循环”,主要指人才跨省、跨国的循环。在人们的观念中,这种循环为“体外循环”。循环形成的资本输出与输入量一般较大,对输出或输入省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一方面能带来一定的冲击。一般是无序的,带有争夺性质,循环过程中阻力较大。“体循环”,主要指国家或省市区域内循环。这种循环是人才资本区域循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相对“域循环”,是“体内循环”,因此人才资本循环过程中阻力较小,循环速度相对较快,耗能小但收益大。

构建和充分利用

人才循环经济链条的形成过程,将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滞和冲击,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进,人才大循环的趋势将不可逆转,构建人才循环经济体系是完全可能的。首先,从当代人才流动趋势看,已经出现“反马太效应”现象。一方面,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才过度集中,出现新的人才囤积闲置或不饱和工作状态,“水满则外溢”。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能给予人才更高层次精神上的满足,是发达地区所不能够做到的。这种精神需求的驱动将势不可当,成为人才流动循环的内生动力。

人才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是有益的,一则它可将人才的无序流动变成有序利用。二则它能诱变人才流动中的短期行为成为长期效益。三则它可使一地人才资源变为多方共享资源,推进人才开发利用全球化发展。然而,人才循环经济体系决不会自然生成,在利益冲突最小化的前提下,国家和地区政府间可以尝试建立长线人才的有序循环利用机制,可以建立局部实验区,发挥实验区的引导效应、雪球效应、聚变效应、增值效应,进而激活各类积极因素同频共振,逐步推进更大范围、更加规范的人才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

人才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只有在人才效益显现的前提下才会逐步得到推进,而人才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将会有序地、持续地推进人才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只有人才循环经济的理念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时候,构建人才循环经济体系才会逐步成为整个社会进步的一种有效需求和自觉行动。

( 作者系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

    进入专题: 欠发达地区   人才循环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622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