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民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途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91 次 更新时间:2012-07-22 23:41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金民卿  

在当今中国的主流理论话语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热词。人们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往往把它作为一个当然过程或先验前提不加讨论,而较多关注其重要性、方法技巧等问题。但是,理论上无法回避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同大众化之间并不直接贯通,作为理论形态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自身虽然有着大众化的内在需求和理论张力,但它本身并不直接就是大众化的,不可能直接进入到社会大众当中;另一方面,作为实践主体的社会大众虽然需要实现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化,但是他们既不可能从自身的实践中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可能自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必须“被马克思主义化”。那么,作为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同作为理论受众的社会大众是如何联结起来的,中间经过了哪些中介环节和逻辑过程呢?

  

一、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同社会大众之间不能直接贯通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就是要把作为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到社会大众当中,用以武装他们的头脑,指导他们的行动,在他们的社会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化。从动态的过程性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地包含着两个方面的飞跃: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要掌握社会大众,从思想家所创造的理论体系转化为社会大众的集体意志,实现由思想家的个人思想向广大群众的集体思想的飞跃。另一方面,广大群众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从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转变,并把马克思主义深化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当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大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动态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两个要素的真正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得以实现的标志。但是,马克思主义同社会大众之间并不能直接贯通。

马克思主义同社会大众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实现自身大众化的可能性前提。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大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产生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无产阶级社会大众的实践,它本身就是无产阶级群众实践在观念上的反映和结晶。在人类历史上, 真正的理论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舍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的理论。 毛泽东指出: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根据实际创造出来的理论,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 [1] 无产阶级社会大众的实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来源,同时也是它的根本归宿。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必须要要回到社会大众的实践当中,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实现自己并发展自己。早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之初,马克思就指出,他所创立的新哲学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要实现自己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紧密结合,“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2] 只有真正掌握了无产阶级群众,回到群众的实践当中,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才能发挥出巨大的物质力量 。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同社会大众实践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及理论自身的这种强烈的实践性指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才有可能真正展开。

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大众性的生活常识体系和习惯性的话语体系,而是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在内的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的科学体系,从而决不是天然大众化的。列宁在谈到马克思主义时,反复强调它的理论完整性和逻辑严密性。他指出:“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3] 他还说:“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4] 毛泽东也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理论体系性,他说:“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 [5] 作为深邃的真理体系和科学的方法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生活和无产阶级实践的高度理论抽象,具有特定的话语体系、逻辑层次、概念系统和理论架构,其深度意义并不直接地呈现在人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和长期学习才能够把握,社会大众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经过理论阐述、讲解、灌输。正因为如此,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伊始,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高度重视把自己所创立的新理论传播到工人运动中,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扩大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范围,并逐渐使之成为引领工人阶级实践的指导理论。

再从社会大众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来看。一方面,社会大众要在社会斗争和生产实践中实现自身的政治解放、精神解放和社会解放,从自在的人上升为自为的人,从必然性状态上升到自由性状态,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引领,而马克思主义就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真理体系。另一方面,社会大众既不可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自动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即实现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化,他们要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有理论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方面,列宁明确指出,“纯粹工人运动就能够创造出而且一定会创造出一种独立的思想体系”的自发主义观点,是极大的错误,“ 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为了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 [6] 毛泽东也一直特别强调思想教育和理论宣传。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作为理论形态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自身不可能直接进入到社会大众当中,而作为理论受体的社会大众不可能直接从自身实践中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只能“被马克思主义化”。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天然大众化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庸俗化的理解,这种理解导致了把马克思主义降低为一般性的常识或经验。同样,认为社会大众能够自发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看法也是不正确的,天然马克思主义化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放任了群众的自发性,实际上也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大众的理论武装和思想领导。

由此看来,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两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大众,不能直接联结起来,进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不能自动产生。那么,马克思主义同社会大众之间是不是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呢?当然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大众之间已经长期联系在一起了。马克思主义不仅走进了社会大众的实践当中,成为指导社会大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指导,同时,社会大众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实现着自身的飞跃。

那么,如何理解上述这个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矛盾呢?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本身就是矛盾展开和解决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起始之处的矛盾,恰恰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逻辑展开的起点。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大众之间矛盾展开和解决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得以逐步实现并不断发展。

  

二、可能性理论主体的生成: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化

  

无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要真正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大众二者之间必须有联结的中介。这个中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只有作为理论输送者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才能在马克思主义同社会大众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那么,这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是谁呢?它又是如何生成的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要实现的第一个飞跃,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思想家个人的思想向群众的集体意志的飞跃,即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输送到社会大众头脑当中。要完成这个输送过程首先必须有输送者,否则,马克思主义就只能停留在理论状态、书本上或思想家的头脑中。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确实存在过这种情形。五四之前 ,马克思主义就开始见诸中国报刊书籍,一些知识分子以不同方式、动机、态度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1898 年,胡颐谷将克卡朴的《社会主义史》以《泰西民法志》为名译成中文出版,书中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梁启超、朱执信等也介绍过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但是,这只是一种无意识地、纯粹客观地介绍而并非自觉引入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也就不能走出思想家的头脑和书本而被输送到大众当中。显然, 马克思主义没有被输送到社会大众头脑和实践当中的情形,不仅有逻辑上的可能性,而且有实际上的可能性。

输送一种理论的前提是要掌握它,而掌握理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掌握理论的主体自己必须拥有系统化的理论思维训练,具有理解和把握理论体系的能力和素质,唯此他才能掌握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把理论输送到社会大众的头脑当中。这样的理论主体就是那些关心并从事理论创造、阐发、传播的知识分子,他们致力于为社会创建或传播文化性的意义系统和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着深邃的真理价值,输送和传播这样的科学理论必须要有专门的知识分子。

但是,仅仅有了知识分子,并不就能够真正产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这是因为:第一,并不是所有知识分子都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输送者。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已被引入中国,但为什么没有被输送到更大范围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中去呢?是中国社会大众不需要马克思主义吗?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就在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的真理。是中国社会缺乏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土壤吗?中国已经产生了工人阶级,并且已经爆发多次工人运动,而中国工人阶级正是因为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而没有上升到自为阶级,没有建立自己的政党。是引入马克思主义的人不具备知识分子素质吗?梁启超、朱执信等都是杰出的理论家。问题就在于,这些知识分子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没有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例如,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谈到科学社会主义时就说过 ,极端之社会主义微特今日之中国不可行,即欧美亦不可行。第二,仅仅了解甚至熟悉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并不必然就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因而也就不能直接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当然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例如五四时期的文化主将胡适,同李大钊、陈独秀等一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对马克思主义也有所了解,但是他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反对马克思主义,因此不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对马克思主义不坚定的知识分子不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例如建党初期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陈公博、周佛海、任卓宣(叶青)等,后来也成为反马克思主义者。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和精髓的人,例如我党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活动家王明等,尽管曾经熟读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但是他们只是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因而也没有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知识分子才能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才能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呢?历史最能给人们以启迪,让我们先看历史事实。

马克思主义产生伊始,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迅速把自己所创立的科学理论传播到工人运动中,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扩大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范围,逐渐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引领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的指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把马克思主义输送到工人群众的实践中,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他们熟悉并坚信自己所创立的理论。普列汉诺夫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做出过巨大贡献,而这些贡献是在他放弃了自己原有错误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做出的。列宁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俄国工人阶级的灌输,而列宁本人乃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成长发展经历也很能说明问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 李大钊经过深入分析认识到,俄国革命者之所以能够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他说,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是“马喀士(马克思)的功业” [7] 。由此,他通过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革命实践性,从而坚定地信仰并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五四之前,毛泽东的“头脑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有趣的混合物。”经过了五四运动洗礼,毛泽东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理论,认真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迅速实现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自己回忆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8] 1921 年 1 月,在给蔡和森的信中,完全赞同蔡和森提出的建立共产党的主张,并明确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 [9]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完全被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掌握,或者说已经完全马克思主义化了。

历史事实表明:只有那些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知识分子,才能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进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 这就是说,知识分子要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首先要有一个自身马克思主义化的转变过程。

然而,世界上没有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知识分子要真正实现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化,必须认真学习、真正弄懂、坚定信仰和切实运用马克思主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掌握知识分子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所谓真学,就是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而不是敷衍潦草的、表面肤浅地、浮光掠影地仅仅了解马克思主义。所谓真懂,就是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掌握并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而不是仅仅记住马克思的个别话语和词句。所谓真信,就是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敢于捍卫马克思主义,乐于宣传马克思主义,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分析社会、理解人生的科学理论指导,而不是表里不一、三心二意、人格分裂的马克思主义者。所谓真用,就是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真正运用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教条主义的、脱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关于理论家的论断富有经典性和启发性,他指出:“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我们要的是这样的理论家。假如要作这样的理论家,那就要能够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真正领会列宁斯大林关于殖民地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学说,并且应用了它去深刻地、科学地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找出它的发展规律,这样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理论家。” [10]

马克思主义掌握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实现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化,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个逻辑环节,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能性的理论主体。由此开始,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有可能通过马克思主义化的知识分子向社会大众输送,有可能开始由理论家的理论创新成果向社会大众集体意志的飞跃。但是,这也仅仅是第一个环节,仅仅是可能性理论主体的生成,仅仅是开始而不是完成。因为,如果马克思主义化的知识分子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输送到社会大众的头脑当中用以武装群众,他们就还不是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动也就不可能真正展开。

  

三、现实性过渡环节的构建: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大众化

  

由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讨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的下一个逻辑环节,即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大众化问题。这个环节是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理论主体的必要阶段,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向社会大众的现实性的过渡环节。

仅仅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不同社会大众发生联系,这样的知识分子同样也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这样的知识分子只是学院化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书本上,存留在头脑中,成为精心赏玩的工具,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群众的实践,作为指导群众实践的工具,从而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毛泽东曾经对这样的理论家批评道: “我们如果仅仅读了他们的著作,但是没有进一步地根据他们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没有企图在理论上来思考中国的革命实践,我们就不能妄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如果一个人只知背诵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或哲学,从第一章到第十章都背得烂熟了,但是完全不能应用,这样是不是就算得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呢?这还是不能算理论家的。” [11]

如前所述,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化,只是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可能性条件,而不是现实性条件。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必须能够在同社会大众的直接联系中,把自己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到社会大众中,同社会大众沟通起来。

这就存在着一个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同社会大众相结合、实现自身大众化的问题。毛泽东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大众化,他认为能否同社会大众相结合以实现自身的大众化,是革命知识分子同反革命知识分子的分界线,也是真假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分界线:“ 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 ” [12] 一些人自称信仰马克思主义而不愿意同社会大众相结合,不愿意深入群众实践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这种人只能说是口是心非的而不是真心实意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真马克思主义者,只要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就完全清楚了。只有这一个辨别的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 [1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时也指出,青年人要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同社会大众的实践相结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 [14]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分子要提出真知灼见,创造学术精品,也必须“深入实践、深入群众,……努力从人民群众广阔而丰富的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养分”。 [15] 可见,知识分子同社会大众相结合以实现自身的大众化,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就是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自身的大众化。他们必须和社会大众的生活紧密联系,深入群众,学习群众,加强同文化接受者的联系,了解文化接受者的需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大众沟通,在立场上和社会大众实现统一,创作出他们所欢迎的东西。毛泽东指出,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在此基础上“去接近工农兵群众,去参加工农兵群众的实际斗争,去表现工农兵群众,去教育工农兵群众”。针对一些作家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而又抱怨群众文化素质太低不能接受自己的作品,毛泽东指出,“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 [16] 瞿秋白也指出,革命的知识分子要真正实现大众化,服务和武装群众,必须真正转变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深入大众实践,贴近大众生活,反映大众需要,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丰富感情,“经验那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和斗争,真正能够同着他们一块儿感觉到另外一个天地”;通过学习,更好地“在思想上、意识上、情绪上、一般文化问题上,去武装无产阶级和劳动民众”。 [17] 如果做不到这些,大众化就不可能最终成功。毛泽东和瞿秋白的论断虽然着重于文艺大众化问题,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样是适用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不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口头上的理论家,也不是党八股式的、自我封闭自我欣赏的理论家,而是那些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能同社会大众直接联系起来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

当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实现自身的大众化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结合社会大众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理论水平,切实运用大众化的科学方法,真正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大众之间的过渡环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输送到社会大众的思想深处。

具体来说,大众化的方法论主要包括如下一些方面。第一,重点突出,内容明确。一定要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内涵,明确宣传内容,明了群众需要、熟悉服务对象,这样才能做到方向明确、重点突出、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能切实有效地宣传教育社会大众。第二,语言通俗易懂。必须用社会大众熟悉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作,而那种生僻古怪的党八股式的语言是必须坚决反对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运用问题,而是一个基本的、初步的、先决的问题,搞不好甚至会造成丧失对象、失去群众的严重后果。正如瞿秋白在讲到文艺大众化时所说的,“大众文艺应当用什么话来写,……是一切问题的先决问题”,“革命的大众文艺,尤其应当从运用最浅近的无产阶级的普通话开始。” [18] 用这种话来写,就可以写出人民群众都能够看得明白、听得懂的文艺作品,就能够让劳苦大众有自己的文化享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也是如此。第三,形式简明多样。必须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简明而不复杂的文化形式。大众化的目的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人民头脑,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为此目的,必须利用一切人民群众所可以接受并乐于接受的文化形式。第四,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相对而言,社会大众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接受能力不如知识分子,为此,大众化首先必须适应群众的需要,创造他们所能够接受的比较浅显的、“雪中送炭”式作品,把先进理论以大众化的形式传播渗透到社会大众的头脑和行动当中,引导他们接受先进理论的武装,逐渐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群众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之后再提供“阳春白雪”式的作品,最终消除理论和大众之间的区隔。

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大众化,使得他们不仅在可能性上而且在现实性上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通过运用大众化的方法技巧,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大众之间联系的桥梁、过渡的环节得以真正建构起来。那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是不是至此就完成了呢?还不是,因为如果社会大众还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没有真正武装起社会大众的头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就仍然没有实现。

  

四、科学理论向群众意志的转化:社会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必须把自己所掌握的理论传播到社会大众的头脑当中,实现社会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化,而后通过社会大众的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在实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向社会大众集体意志飞跃的同时,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这才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直接目标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人民群众的思想当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的掌握,并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19] 。实现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化是社会大众实现自身解放的内在需求。从中国的情况来看, 近代以来中国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这样的社会矛盾决定了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实现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把自身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政治压迫、精神压迫下解放出来,获得政治解放、精神解放和人身解放。这个解放的历史主体是中国的社会大众,其中绝大多数人是农民阶级,而工人阶级成为这个解放的领导阶级。但是,中国工人阶级必须在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才能成为现实的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这种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不可能是封建主义文化,也不可能是资产阶级文化,因为这两种文化都是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所需要的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只能是同时能够克服这两种社会制度的更先进的文化即马克思主义理论。

但是,工人阶级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在同自发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列宁针对“工人阶级自发地倾向于社会主义”的说法曾明确指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思想 不能自动产生,而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 [20], 无产阶级政党决不能满足于工人阶级的自发倾向,必须积极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 [21] ,提高其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 工人阶级数量相当少,而绝大多数人民群众都是农民阶级;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是在广大农村开展的,共产党员和红军的来源绝大多数都是农民, 由于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他们在思想中存在着更多的落后因素,诸如小生产意识、分散性、宗法性、落后性等,如果不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进行艰苦的理论教育和灌输,很难实现在思想水平上的提高,很难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和马克思主义化的社会大众。 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教条主义地排斥农民,只能使党失去自己存在的根基,削弱自己的力量,就不可能最终取得胜利;而迁就主义地放纵农民的落后思想,同样是不行的。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就大为感慨,“ 在这种情形下,‘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 ” [22] 显然,如何把农民成分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成为真正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3] “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 [2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更不放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工作,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25] “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26] 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新的时代实际,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实现社会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化,就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纠正群众的错误思想观念,使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大众的实践中发挥其改造世界的目的并通过实践实现自身的与时俱进。

  

注释: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4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3]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4]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页。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7页。

  [6]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3页。

  [7] 《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99页。

  [8] 《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1页。

  [9] 《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4页。

  [11]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4页。

  [12]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页。

  [13]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7页。

  [14]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15]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3页。

  [16]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1、856、841页。

  [17] 《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9、459页。

  [18] 《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1-492、494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20]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21]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22]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23]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

  [24]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页。

  [25]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26]《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页。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567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前线》2012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