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潘:“逆向争议”与“竞劣竞争”的盛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44 次 更新时间:2012-06-25 10:14

进入专题: 逆向争议   竞劣竞争  

张天潘  

天津卫视求职类节目《非你莫属》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一位带着国际贸易硕士、社会学本科、电影导演三张文凭的留法毕业生郭杰来到《非你莫属》求职,其表现引发主持人张绍刚和BOSS团成员的集体质疑。当BO SS团成员、自称曾留学法国三年的文颐用蹩脚的法语考证了郭杰之后,又称郭杰学位证书上的“Bac+ 5”只是“专科技术学校”时,郭杰现场眩晕而倒,而张绍刚第一时间揪起郭杰的衣领质问:“你是在表演吗?”

面对这一切,网友们看不下去了。大量在法国有过留学经历的网友对文颐提出强烈抗议,并对其打起假。误解法国的学历一事甚至引起了法国驻华大使馆的关注与声明解释。后来随着创新工场C EO李开复在微博上发起投票抵制《非你莫属》,将事情推向高潮,一周来连续质疑节目公正性,新浪腾讯总数为41万人抵制(94.4%)。

透过这个事件,其实可以窥视当下整个社会的一些怪异的社会形态,以及这个形态对于社会,产生了诸如逆向淘汰、劣币驱逐良币、社会性羞辱等很负向的效应。

“逆向争议”的逆袭

职场求职类节目看来接过选秀、相亲棒,有望成为新一轮荧屏热点节目。目前在国内各电视台,除了《非你莫属》外,还包括江苏卫视《职来职往》、《脱颖而出》、广东卫视《天生我才》、东南卫视《步步为营》等,下面以《职来职往》为参照。

但正如大多人的感受那般,《职来职往》中也会有一些话题的存在,但很少建立在求职者或者职场老板的背景之上,对事不对人,炒作痕迹较弱。与《非你莫属》中12位企业高管坐在“大宝座”上不同,《职来职往》的企业高管和应聘者一样是站在台上的。特别是近日在网上流传的一张视频截图显示,同样是面对残疾的求职者,《职来职往》主持人李响和求职者一起坐在地上,整个节目过程中,只字不提求职者的身高;而《非你莫属》的张绍刚自己坐在凳子上,然后第一句就问:你有多高?这直接显示了两个节目的人文关怀程度。

虽然在口碑上,《职来职往》比《非你莫属》好很多,但在收视率调查中,经常出现在综艺节目前三位的,却是《非你莫属》,而这都得益于后者那孜孜不倦的炒作与制造话题。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娱乐业并不是不想超越平凡,但它的主要目的是取悦观众,它的主要策略是运用技巧。”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栏目组可谓也是深谙炒作之道了,从这几次的造势来看,都达到了引发广泛关注的效果。尽管手法上并不高明,无非是类似于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把戏,但在这个肤浅、泛娱乐的年代,就足够了,正如在娱乐圈,一脱就红成为铁律一般。如今的电视圈,从前两三年的《非诚勿扰》到如今的《非你莫属》,模式几乎是雷同的,它们就是先制作话题与争议,然后在泥沙俱下的争议中,将所有的声音转化为收视率。批评得越激烈,参与者越多,它们就越高兴,而所有的批评,在这个意义上,恰好中了圈套,构成了炒作者期待的“逆向争议”的形成。

争议本身只是一个状态,但如果以争议的效果划分,则无疑可以划出正向争议与逆向争议两个效果。正向的争议的结果是促进事件的解决,或者让其中的道理与真相越辩越明。但逆向争议却相反,不管怎么争,只要有争议,就意味着掉入了一个圈套,你骂得越凶,人家会越开心,最怕没人搭理无人应声。它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争议越大,效果越是逆反的,只对挑起争议本身的一方或双方,才是有利的。

这种逆向争议,这也是网络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正如大部分网络论坛或者网络跟帖一样,说着说着,最终都要走向地域攻击与人身攻击,将严肃的话题,拖入到胡搅蛮缠之中,最终消解了争议或者讨论的必要性与价值。在微博上,多少人正是因为借助这样的争议而迅速走红,也是这种争议,成全了韩寒与方舟子的大半年的持续狂欢。最后,在这个“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生活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尼尔•波兹曼)的情境下,这种争议的增多,提供大部分都是愚乐年代的娱乐素材,大家都愚人一般,乐呵乐呵就过去了。

但是,大家又不能不看到,这样的争议大量存在,也便有了“竞劣竞争”,不断地在产生着“逆向淘汰”“劣币驱逐良币”等社会效应。

“竞劣”的社会羞辱

在相亲类节目风行时,《非诚勿扰》以“拜金女”马诺,“不雅照”闫凤娇为先锋,引起争议,迅速占据舆论制高点,然后赢得收视率。同样,在求职类节目成热潮时,《非你莫属》以张绍刚为核心,通过对应聘者的夸张或过分举动,引来争议,然后实现了收视率的飙升。

通过这两件案例,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中国当下竞争乱象与困境,这种情况在社会各个领域里都存在。一般来说,所谓竞争,其实可以分为竞优竞争和竞劣竞争。竞优竞争就是比谁更好,而相反,竞劣竞争就是比拼谁比谁更劣质,更突破下限,试图以此从中获利获胜,甚至不惜在这过程中也伤害到自己。但由于这样做很容易取得效果,于是频频被使用,最终就造成不想或没有如此操作的参与者,被“劣币驱逐良币”了。

毫无疑问,这种竞争的破坏性与伤害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这个过程,劣币驱逐了良币,但这种竞争蔓延之下,就会有“更劣币驱逐劣币”,竞劣到最后,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伤人又伤己的双输,大家一起被搅进没有原则与道德底线的恶性竞争当中。如此,一个原本多样化的自由的竞争市场,就此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突破底线不断沉沦。还有,像《非你莫属》节目中大家普遍反映出的主持人与B oss团对于求职者的不尊重,甚至羞辱,而这种行为的实施者却毫无意识,或者说意识到了却没有歉意、不思悔改。这样的社会心态是很有问题的。

在这个求职者如蚁族的拼爹时代,那些有背景的人,谁犯得上去这样的平台上求职,他们的父母早早就给他们铺好路了。因此,来到这些舞台的,应该说都是求职心切的、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相对弱势求职者。因此,尊重、帮助与提升他们才是应该有的价值取向。可通过这么多次的争议事件可以发现,在《非你莫属》中却恰恰相反,充斥着的是质疑、嘲讽甚至羞辱。

学者徐贲介绍过一本马格利特名为《正派社会》的书。这本书中提出,不羞辱和尊重公民,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正派、正义的重要尺度。当人们感到自己人格遭到“羞辱”所体现出来的心理伤害,也是加之于人的不公正行为。尤其是被允许的制度性的公开“羞辱”,其实并不亚于人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所受到的实际伤害。在这个多次犯同样错误的节目中,显然是将这种羞辱内化到了节目精神中,成为了制度性的公开羞辱了。这是一种很恶性的取向。

很多人可能觉得说这是羞辱有些严重了,或者说,那些求职嘉宾自己都没有意见,我们怎么能这样越俎代庖?其实,按照马格利特的定义,羞辱是“任何一种行为或条件,它使一个人有恰当的理由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是否有感觉羞辱的理由,这是一种社会共识,并不只是个人想法。即使在受羞辱者本人并不觉得遭到羞辱的时候,社会其他成员仍然可以有理由觉得如此。一个社会对羞辱的共识越强,它就越正派。

诚如有论者所言,不把羞辱当作羞辱,或者从所谓实用的角度来回避人是需要尊重的,正是我们社会中许多恶劣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赵本山的小品中对残障人士、丧夫单身女性的嘲讽挖苦,到各类影视节目对于同性恋者的恶意塑造,再到这求职节目中对求职者的攻击性质疑,现在看来,这种日益模范化的社会性羞辱现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了,尽管很多人还未意识到。这一点,值得我们时刻警惕,正如马格利特所言,“在文明社会里,社会成员相互不羞辱,在正派社会里,制度不羞辱人”,应该有更多的人特别是公共空间的主导者要意识到,这是一个人人共知与遵守的社会底线,容不得随意跨越。来源: 南方都市报

    进入专题: 逆向争议   竞劣竞争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472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