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静:当前国企十大争议话题剖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58 次 更新时间:2012-06-21 09:53

进入专题: 国企  

马静  

国企承担的重大使命与特殊地位,让它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饱受煎熬。民众骂声缘何而来?经验层面的评价和媒体的误解曲解,是否属实?国企真的是腐败、垄断、低效的代名词吗?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最大的困惑是什么?真实的国企是什么样子?为了让民众对国企的认识更加准确和客观,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经过深入调研访谈,咨询专家,推出“李荣融困局——当前国企十大争议话题剖析”专题报道。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思潮,把炮轰国企当成一种时尚,即使在国企获得突出业绩的时候,也很少有喝彩和掌声,更多的是不屑、嘲讽甚至谩骂。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2011年全球500强上市企业名单中,中石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家国企进入前十。这一成绩让不少外国朋友艳羡、让跨国公司钦佩和紧张,但国内舆论对此却多有质疑,甚至遭到了出人意料的喝倒彩。

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无奈感叹,“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现在我们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相信李荣融的困惑,正是很多国企人的困惑,也是普通公众想深入探究的问题。为了便于表述,我们把国企这种“没搞好挨骂、搞好了也挨骂”的现象称之为“李荣融困局”。国企搞不好被骂可以理解,为何搞好了也被骂?

公众对国企的骂声从何而来

为了解公众对国企的印象评价,以及公众为何对国企骂声较多等问题,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在搜狐网、人民论坛网等多家网站推出调查问卷,人民论坛理论调研基地(点)随机发放书面问卷,共8532人参与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您对国有企业印象如何”问题上,多达28.6%的受调查者选择“很差”,33.3%选择“比较差”,16.2%选择“一般”,12.5%选择“比较好”,只有9.4%选择“很好”。选择“很差”和“比较差”的比例为61.9%,占比远远高于“比较好”和“很好”的选项(合计为21.9%)。这说明,公众对国企的印象评价整体偏向负面。

缘何大多公众对国企印象评价负面呢?梳理受调查者意见,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认为国企靠着国家的扶持,员工往往收入高、工作轻松,效率及服务意识比民企、外企差很远,不公平。二、认为不少国企凭借着垄断地位提高价格,特别是事关公众基本生活的水、电、石油等企业常常是说涨就涨,老百姓有怨气。三、受到媒体及社会舆论关于国企腐败等负面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受调查者指出,在网上搜索国企二字,关于国企的正面新闻淹没在“国进民退”、“电企抄表工天价工资”等海量负面新闻之中,想对国企有好感也难。

通过梳理国企的争议问题,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设置了“您最关注以下哪些国企争议话题”这一问题,按照公众得票率的高低,排在前三位的是:“国企是否必然腐败”(得票率为67.6%)、“国企全靠垄断发展吗”(得票率为61.3%)、“国企高管该不该高薪”(得票率为59.8%);得票率前十项其他依次为:“‘国进民退’是否属实”(得票率为55.3%)、“国企是在与‘民’争利吗”(得票率为53.3%)、“国企效率真的很低吗”(得票率为51.2%)、“国企分红太少了吗”(得票率为48.6%)、“私有化是国企改革方向吗”(得票率为41.2%)、“大国竞争离不了国企吗”(得票率为38.6%)、“如果丢掉国企,中国将会怎样”(得票率为35.4%)。以上调查结果揭示了什么?

第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受调查者对于国企腐败、垄断、高薪的反感实际上正是体现了公众对社会收入分配的不满情绪。目前,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状况若不改变,极易导致百姓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第二,公众的更高期待是推动国企改革的有效动力。公众对于国企的争议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国企“爱之愈深,责之愈切”的情结,其另一面正是对国企的更高期待。所以,面对人们的争议,国企要敢于反观自身的缺点,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百姓争议最多的腐败、垄断、高收入等问题,并把公众对国企的更高期待当作改革的动力,加快推进国企改革。

第三,国企要学会“讲好自己的故事”。理性地、辩证地看待国企争议问题,国企近年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是主流,但公众知之甚少,暴露的问题却被广泛传播、不断放大,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讲好自己故事的能力。比如,在公众热议国企的高额利润的同时,却忽略了国企滚雪球般增长的税收贡献。因此,国企尚需对社会公众做好理论说明和宣传解释工作。

国企腐败、垄断、高薪是公众诟病最多的三项

相继落马的国企老总,如原中石化董事长陈同海、原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张恩照、原中国移动党组书记张春江等国企高管腐败行为令民众愤愤不平。频频发生的国企高管腐败事例,使一些人认为国企是滋生腐败的温床,甚至有专家提出了“公有制是滋生腐败的最佳制度”。对此,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深教授杨成训提出,不能说国有企业目前发生的腐败行为同国有企业的制度有必然联系。相反,国企全民所有制的本质决定了同“化公为私”的腐败行为格格不入。我们可以指责国有企业的腐败,但却很难找到国企纵容腐败的逻辑。实际上,只要监督到位,国有经济本身并不必然产生腐败;只要制度完善,国有经济并不会必然发生权钱交易。

对垄断问题的争议焦点表现为,不少人认为,国有企业靠着国家资源获得的垄断地位是应该受到批判的,“国企垄断”、“垄断获利”、“打破垄断”等论调时常响起。我国有些国企确实处于垄断地位,但也有很多国企是自食其力的竞争型企业。与此同时,外资企业也垄断了我国的一些重要行业。经济学者宗寒对此提到,观察企业是否垄断首先要看资本集中程度,而不能仅看产品市场占有率。就资本集中情况看,通过改革,我国所有国有企业,不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企业,都已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绝大部分都实行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投资多元化已成为普遍形式。私人资本早已进入电力、热力、电信、铁路运输、邮电、自来水、燃气生产供应以及城市公共交通业。不仅如此,国有企业之间以及与其他企业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联通、移动和中国电信也是这样。

国企高管薪酬的突飞猛进、老总动辄上千万的薪酬让百姓接受起来着实有些难度。对此,支持者认为,高管薪酬应该企业自己定,适度合理的高薪是可接受的,否则容易导致人才流失;而且国企高管的薪酬与民营、外企高管相比也不算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指出,国企高管受到重大经营管理事故的行政问责,直至法律起诉。权力拥有越大,责任风险也就越大,分配利益也就越高。国企高管高薪合乎情理。反对者认为,国企高管是以行政任命为主,与职业经理人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不同,薪酬确定方式自然也应不同,其水平当然不能向市场价位看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剧锦文提出,国企的管理价格是严重扭曲和不合理的。我们认为,国企高管的薪酬应由企业的业绩来决定,如果一味苛责,将国企高管薪酬限制在较低水平,表面上看似公平,实则既不公平、更无效率,因为它违背了企业管理者之责、权、利相适应的基本规律。

国进民退、与“民”争利、效率低下、分红太少都是伪命题

2008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一些现象,如山东钢铁重组日照钢铁、中粮参股蒙牛集团等案例,引发了“国进民退”的讨论话题。持“国进民退”观点的人觉得国企挤压了民企的生存空间,担心民企会越来越边缘化。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接受采访中利用企业数量、就业人数、企业产值、企业利润、税收及公共财政资源的贡献等数据说明了所谓“国进民退”是一个伪命题。其实,谁进谁退不是主要问题,只要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带动就业,能提升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这才是根本的发展之道。

关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争论由来已久,当前更是十分激烈。反对者认为国有企业快速发展抢了民营企业饭碗,是与“民”争利。因此有舆论主张国企应退出所有竞争性领域,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空间。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市场主体都具有竞争关系,不仅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有竞争关系,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特别是在日益开放的条件下,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也有竞争关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郝博雯进一步提出,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市场上“争利”,这是正常行为,正是因为这种“争利”才形成了“共利”。所以,国企民企,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民企问题不能怪罪国企。

据2011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上榜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均低于民营企业。那么,国企是否低效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赵昌文认为,不同研究基于不同的标准,利用不同的数据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比如,根据收益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标准,国企效率相对较低;根据人均产出标准,国有企业效率相对较高;根据宏观效率标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效率差异至少应该比收益率指标所显示出的差距小。评价国企效率,靠“印象”是远远不够的,要用具体的指标和数据,国企有指标好于民企,也有指标逊于民企。另外,国企承担了大量的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和社会责任,但这些指标却不容易被量化。

国企赚了钱,究竟该怎么用?谁来安排使用?这是个老话题,也是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有论者主张国企应向全民发放股票,向全民分红,这样才能名副其实地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所有的企业,才能让全民受益。那么,国企是否应向全民分红?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贾华强教授指出,对于国民分红制度的设计不应是平均主义,应考虑企业所在地域或特定国民,建立起一个“国企回报国民、国民关心国企”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全民平均持股、平均获得分红”的观点貌似合理,但操作性不强。

 

削弱国企就是销蚀党的执政之基

近日,世界银行关于中国改革的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报告建议中国应该将国有企业的比重再降低63%,并主张让国有企业按更加商业化的模式运行,还警告倘若中国不推行上述改革就会发生经济危机。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杨斌指出,世界银行的政策建议来自受到国际舆论广泛批评的“华盛顿共识”,众多的经济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长期改革实践表明,“华盛顿共识”政策的预期与效果是截然相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指出,俄罗斯社会普遍认为私有化的实际结果与最初目标相差甚远。私有化既没有实现收入目标,也没有达到效益目的。美国竭力推行作为“华盛顿共识”核心的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政策,是否也会误导中国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改革,值得人们高度关注并保持警惕。

与此同时,大国竞争也需要更多更优更强的国企。大国博弈,大不一定强,但不大一定不强。规模是竞争力的基础,大胜小、强胜弱是常态,而以小胜大、以少胜多是奇迹,但奇迹不是总会发生。中国要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在经济世界杯中取得佳绩,还是需要有规模够大、实力够强的企业。正如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所言,经济发展不能等,也等不得!因此,鼓励支持具有规模优势的国企加快发展是中国建设强大国家的现实选择。更优更强的国有企业多了,才能真正担负起世界经济竞争主体的重任,国家才能够真正从做大到做强。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宗斌也认为,当代世界各国均有自己的国有企业,且各具特色。国有企业是一个政策性工具,不要忽视它,更不能取消它,而是一个如何加强它的问题。

不仅如此,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否定国企,实质就是要否定公有制;而否定了公有制,自然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则党的领导地位则随之丧失。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国光指出,初级阶段基本制度不但要求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而且要求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国家应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使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一级教授卫兴华也提出,共产党是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掌握国家政权的。其执政的经济基础,只能是搞好搞活和发展壮大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需要真正坚持和完善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真正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来源:人民论坛

    进入专题: 国企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460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6月上,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