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佑:慎把青春读明天——寄语法大学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617 次 更新时间:2008-09-19 15:28

进入专题: 读书方法  

郭世佑 (进入专栏)  

自客岁暑期揖别钱塘而加盟于“法学帝国主义”,校报记者约稿不下十次,我都一一辞谢,因为自量浅陋,言多必失;加之所约都是命题作文,还要编排个人“经验”,令我生畏;遑论初来乍到,人地两疏,自当少说为佳。然而,人生处处有两难。既当师职,倘若将学生的吁请峻拒到底,则不啻失职到底,学生自有理由抱怨说,学校不过引进了一个不称职的冷血动物和自私自利的家伙而已。考虑再三,这次就得应酬一回,但愿以往相约诸君不要以为此应就与彼约毫无因果关联。

记者这次出题曰“大学生活的定位与规划”,“定位”也许不难,“规划”云云,却是“十个先生九本书”,十本或十本以上也有可能,全在自己去把握。至于个人经验,吾等在当年高考制度恢复时找回课堂的那种情境、物境与意境均已时过境迁,似无太多的可比性。据说,如今除了那个曾使徐志摩在“星光与波光默契中”醉过也醒过的康桥之外,普天之下能严拒商化和节日化的学府已经难觅了,沉甸甸的未名湖与清华园尚且如此,可随扬尘起伏的昌平一隅大概也不例外。倘若把吾等昔日求师问道的心得和盘托出,再来一番格式化或理论包装,恐怕也难得抓住那些挺喜欢欣赏故事的后继者还去扮演削足者或入瓮者。他们毕竟机灵得很,也现实得很。

不过,话说回来,历史毕竟是人类所共有的精神家园与智慧宝库,大学的角色就在历史的演化中日益彰显。自从大学模式在意大利北部那个叫做波伦亚的小镇向四周扩散以降,大学就不再拘泥于一个行会式的学生自治团体,而渐次成为各国与人类共同体培养人才的主要管道。自学固然也可以成材,为数更多的人才毕竟都是从大学的校园穿过的。况且,尽管不是每一个置身高等学府的学子都懂得珍惜光阴的重要,但奇怪的是,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不感叹大学时光之珍贵的过来人。他们都曾试把青春读明天,差别只在于读什么和怎样读,从而决定读得怎样,是“临轩问策有渔施”,还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一个高等教育还不那么普及而且潜意识里还库存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民谚的国度里,大学总是年复一年地承载着如百鲫过江的高考者的光荣与梦想。无论现代化的物流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将把人类推向何方,大学之于青年学子的重要性不是被弱化,而是在加强。当今日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时,如何在寒窗十年之后打发自己的大学年华,更应成为各位“天之骄子”的首要话题。

如果说程序化的高考制度尚存古时举业中“野无遗贤”的那份“平等”,那么,登榜诸君以优胜者入场的成本与代价就是先把自己的脑袋变成中小学教科书的复制品,让反智化的思维方式与残缺的价值体系制造对话障碍。对部分学生来说,读书的乐趣恐怕早在充当考试机器的过程中就已连同童趣挤压殆尽,甚至还把想象的空间也赔上去了。既然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热闹和精彩,还与时俱进,大学的自由管理方式又在随时拥抱和抚慰这些苦考过来的久旅者和已够委屈的“家庭太阳”(独生子女),追求轻松、愉悦,洗刷十年寒窗的清苦如同洗刷耻辱一般干净利索的享乐主义就容易结伴而行,如何把他们引向继续“寒窗”之途,简直都已有点难于蜀道了。至于怎样迅速打破死记怠思的读书方式,抵制来自世俗与体制的功利主义诱惑,摒弃那种满足于背教材、抄听课笔记而谋高分、争优、评奖、入党、“提干”的功利主义读书观,怎样让学习的奴隶去珍惜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转换的机会,从岁月无痕的经典书籍与品位不俗的学术演讲中营造与智者对话的自由通道,尽量感受来自心灵的碰撞与震撼,找回读书之乐,从求真、求善与求美的自我折腾中启动思想之帆与超越之旅,感悟人生的责任与价值,在“快乐的猪”与“痛苦的哲学家”中果断地作出选择,乃至重构,凡此种种,可谓难上加难,实在需要立志,需要大智与大勇。不过,前贤常说,大勇往往是无形的,大智又总是“若愚”的,说来说去还是不容易啊!

东坡居士宣称:“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我看来,“成大事者”是如此,成小事者也未必无需“坚忍不拔之志”。不断抄录名人格言或自拟警句,不断改订读书计划,本是历代上进学子的一大嗜好,不过,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常志。倘若朝三暮四,朝令夕改,从来不动真格,必将自欺欺人,鲜有实效。近人曾国藩就在家书中悄悄告诫子女:“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对于曾氏的窃窃私语,我们不妨偷取一二,这里绝对没有版权纠纷。

不管上帝是否还活着,时间之神赐予个人的每天24小时都是平等的。秒钟滴答着的时间每天都在开宗明义地流失,学子们每天都在向毕业的期限与出口走近。待到互道珍重和各走一方时,蓦然回首就不难发现,每人用四年一单元的青春所读出的明天将是那么迥异可惊。如果把那些既喜欢读书又善于读书的同学与虽然善于读书却懒于读书或者虽读书颇勤却不太会读的同学相比,彼此的距离就已初露端倪;如果再拿前者同那些既懒于读书又不会读书者相比,其差别就俨然一个像样的教师与不大合格的学生之间的不对称,任何抱怨都将无济于事。谓汝不信,不妨追问一下叔叔阿姨,留神一下师兄师姐,或者拭目以待。

当然,相对于漫漫人生旅途而言,大学四年毕竟是短暂的,它既来不及塑造一个现成的学者或现成的政治家与思想家,也难使被塑者的前程由此一锤定音。但问题在于,既然为数更多的创业者都是带着那个使人成其为人的熔炉所赐予的第二个胎记而乘风破浪的,那就不难发现,他们的价值能量与社会贡献原来就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当年的知识构成、创新能力与思想境界所曾准备的程度。昨天、今天与明天,原本就是一条剪不断的因果链,未来就是历史的延伸。

我还发现,虽然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留下过许多无需从头尝试的治学经验与成功诀窍,却唯独没有提供无需读书便可一夜成材的法门。这就意味着,读书不比中彩省事,还得一本一本地读;明天的路就在脚下伸展,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机会往往只为准备者而存在。因而可以说,只有真正刻苦读书者才能尝到读书的苦味,也只有真正刻苦读书者方可感受读书的甜头。

2004年12月6日于京北宁馨苑寓所

《中国政法大学报》2004年12月10日第4版“守望法大”

《中国青年报》2005年1月4日B1版“学习周刊”转载

进入 郭世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读书方法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法学 > 法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43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