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积极应对“高成本时代”到来的挑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54 次 更新时间:2012-06-10 07:18

进入专题: 高成本时代  

李佐军 (进入专栏)  

改革开放以来,“低成本竞争优势”一直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有力武器,但在不经意间中国经济已进入“高成本时代”,生产要素成本全面上升,节能减排成本增加,交易成本也有所增加,这些都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深刻认识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积极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是我国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中国经济悄然进入“高成本时代”

生产要素成本全面上升,节能减排成本增加,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生产要素成本全面上升

一是土地成本上升。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从2001年的13004万公顷减少到2010年的1217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比例从13.54%减少到12.68%。针对土地严重短缺的现状,我国建立了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各方面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十分巨大,土地供求关系日趋紧张,价格不断攀升。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对全国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监测结果显示,近年来地价呈现快速上升势头。全国主要城市地价总体水平从2005年第一季度的1212元/平方米上升到2011年第四季度的3049元/平方米,商业、居住、工业地价水平分别从2005年第一季度的2006元/平方米、1184元/平方米和482元/平方米上升到2011年第四季度的5654元/平方米、4518元/平方米和652元/平方米,大多增加了2~3倍。

二是原材料成本增加。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工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原材料需求不断增加,价格不断上涨。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数据显示,除2002年和2009年外,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在2001~2010年间每年都较上年同期增加。其中,黑色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增加幅度尤其明显,前者在2004年、2008年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0.4%、18.4%,后者在2004年、2006年、2010年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0.1%、30.8%、22.2%。

三是能源成本上升。国际油价已从2004年的30美元/桶上升到2011年的120美元/桶。2011年以来,全国煤炭价格高位波动。受多重因素影响,2011年4、5月份局部地区电煤市场出现偏紧现象,2011年7、8月份市场价格高位回落,自2011年9月份开始煤炭市场再次呈现市场资源偏紧、价格上升趋势,之后维持高位稳定状态。2011年部分城市天然气价格有所上调,部分地区的车用天然气价格也有所上涨。中电联在《2012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中认为,电煤矛盾仍然突出,电煤价格仍将高位运行。

四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近年来,我国职工工资水平经历了一个大幅提升的过程。2001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0834元。若不考虑价格因素,2010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6539元,是2001年的3.4倍,年均增长10.l%,高于同期物价增长速度。2005年部分地方开始出现“民工荒”。2007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和2010年实施的《社会保险法》进一步提高了劳动力成本。2011年全国共有24个省份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22%,这都导致了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

五是资金成本提高。近三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21.5%的历史高点,虽然2011年年底开始连续两次下调了0.5个百分点,但目前仍处于20.5%的高位。这导致资金供给偏紧,推高了资金成本。同时自2008年12月23日以来连续五次上调贷款利率,其中短期?6个月内、6个月至1年?贷款利率分别从4.86%、5.3l%上调至6.10%、6.56%,中长期?1年至3年、3年至5年、5年以上?贷款利率分别从5.40%、5.76%、5.94%上调至6.65%、6.90%、7.05%。民间融资成本则更高,担保公司在给中小企业融资时,在有抵押物的情况下,年利率都高达本金的20%;如果抵押物不足,年利率可高达本金的50%到60%,甚至更高。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分别为23.0l%、24.14%、24.81%、24.43%、24.60%、24.38%。

——节能减排成本增加

一是资源节约成本增加。为了提高节能效果,许多地方增加了中央空调系统、节能环保公交车、太阳能路灯、风光互补路灯等节能设施,导致成本增加。据专家测算,每一盏风光互补路灯系统LED路灯即使按照现在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计算,成本大约在2.5万元。为了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国土资源部计划建立重要能源资源储备体系,加大资源能源的储备力度,这也会增加成本。为了解决资源节约问题,使用洁净煤、天然气替代燃料油,也助推成本增加。经初步测算,实现1600万吨节约和替代燃料油的目标,需投入资金几百亿元。

二是环境保护成本上升。一方面是环保投入成本增加,2010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6654.2亿元,比上年增加47.0%,占当年GDP的1.67%。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24.2亿元,比上年增加68.2%;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2033.0亿元,比上年增加47.0%。另一方面是企业环保投入成本里隐含着“机会成本”,随着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严格,企业环保机会成本增加。

三是生态建设成本有所增加。为了完成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任务,一方面通过防护林工程、生物固沙、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等方式进行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对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保护等生态系统进行维护,这些都需要巨大的投入。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588个,保护区总面积约14944万公顷,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9个,面积9267.56万公顷。这两方面的巨大投入都推动了生态建设成本的增加。

——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一是物流成本较高。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发布的《2011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显示,2010年中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约18%,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过高的物流成本导致我国不少商品价格偏高。目前,西葫芦在山东产地收购价是5分钱一斤,到了北京的社区菜市场后价格变成了l元一斤,价格上涨了20倍。究其原因,油价上涨、人力成本上升、物流企业设备更新和管理费用增加、公路收费、涉税种类多、反复缴纳部分税种、物流业务环节增加等因素都助推了物流成本的上升。

二是税费成本偏高。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收入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增长。2011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95729亿元,国内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分别增长13.6%、15.1%、22.6%,企业所得税增长34.7%。企业涉税种类多,税负重。部分小微企业缴税总额高于净利润。个别税种设置不合理,存在重复征收现象。据粗略统计,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就有18个,收费项目达69个大类。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和购买成本高。一方面是美国等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如美国应用最为广泛的著名统计分析软件SAS,租用一年的费用高达24万元人民币,高额的国外软件系统购买成本增加了我国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是我国为了推进自主创新也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一些企业增加了自主创新投入,并积极申请专利、购买专利,增加了知识产权保护和购买的成本。

四是其他无形交易成本高。信用风险大、信息透明度不高等增加了交易成本。有调查数据显示,60%的债务人是有意拖欠货款,信用风险成为企业面临的仅次于投资风险的第二大经营风险。在2009年涉及装饰行业的4973件投诉中,有很大一部分源自对价格不透明的不满。另外,由于政府规定有很大的操作弹性,企业按起点缴费或者按上限缴费很多时候取决于收费者的临时决定,临时决定的背后就是部分官员的“寻租”行为,这也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高成本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

大量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许多高消耗、高排放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出口行业和产品面临国际竞争压力,现有的发展模式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

——大量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

在生产要素成本全面上升、节能减排压力加大、交易成本较高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广大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特别是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下、员工人数在2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中小企业赢利主要靠三个基本途径:一是提高产品销售价格;二是通过技术创新开拓“蓝海”?未知的附加值较高的新兴产业或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降低成本。而提高产品销售价格必须为市场所认可,否则只会减少销量、降低利润。通常情况下中小企业产品的销售价格是由国际市场统一决定的,并非企业单方面所能决定。对多数中小企业来说,通过技术创新开拓“蓝海”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并非易事。因此,企业要想获得利润只有降低成本,而前述各类成本大多是由企业外部因素决定的,企业必须承担。这些成本的全面上升将大大挤压企业的赢利空间,那些对成本上升敏感的企业面临的是生死存亡的考验。

——许多高消耗、高排放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

受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节能减排成本不断增加的影响,钢铁、铜、铝、铅锌、水泥、电力、电石、焦炭、铁合金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面临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一方面,这些行业消耗原材料、能源较多,占用土地较多且资金密集,如前所述所有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存在上涨趋势;另一方面,这些行业大多是污染排放大户,节能减排任务很重,节能减排成本上升对其带来了直接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行业的唯一出路就是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对那些市场需求较大、自身竞争力较强的行业来说是一个凤凰涅般的过程,而对那些市场需求有限、自身竞争力较弱的行业来说,则是生死存亡的考验。

——出口行业和产品面临国际竞争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拥有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原材料成本、低能源成本、低环保成本、低资金成本等一系列低成本竞争优势,我国的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向披靡”,以致成就了“全球制造业中心”或“世界工厂”的美名。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高成本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出口行业和产品面临双重挑战和压力:一方面,外需下降,“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和制裁增加,出口受到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相对凸显,一些外商开始将投资从中国转向这些具有更低成本的国家。因此,中国出口行业和产品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现有的发展模式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

中国现有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为:高出口、高投资、高消耗、高排放、低进口、低消费、低效率、低附加值等。这种模式是建立在低成本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正因为拥有低成本竞争优势,才使得高速的粗放增长成为可能。但是,随着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减少,资源约束开始加重,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节能减排压力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增加,劳动力供应出现“刘易斯拐点”,交易成本上升,这些都使得依托在低成本竞争优势上的现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使得转型现有发展模式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积极应对“高成本时代”挑战的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开拓“蓝海”,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深化体制改革,降低交易成本,拓宽视野,寻找低成本要素新来源。

——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开拓“蓝海”

原有的较低附加值的产业已难以消化上述不断升高的各种成本,出路在于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技术或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业,开拓“蓝海”。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政府应做好如下工作:一是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出台各主要行业促进产业升级的指导意见,如纺织行业出台了《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二是修改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从产业升级角度考虑增加更多内容;三是有关部门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或行业开展产业升级试点,为其他地区或行业提供典型示范;四是有关部门可以建立一个全国产业升级项目数据库,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

产业升级需要要素升级来支撑,因此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要素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要素升级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增加和信息化等。在推进要素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方面,政府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围绕产业升级的方向,加大对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对重大共性技术组织联合攻关,对推广应用给予政策扶持;其次,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多种形式组织针对产业升级的人才和技术工人大培训,并大力引进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并给其相应待遇;最后,建立全国性分行业、分区域的产业升级信息网络,为产业升级相关行业、企业和人员提供信息服务。

——深化体制改革,降低交易成本

生产要素成本和节能减排成本上升大多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政府在降低这两类成本方面能施展的空间有限,但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则大有可为、潜力较大。降低交易成本的基本途径是深化改革。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和路桥等收费制度改革,合理确定收费期限和标准,降低企业和民众的物流成本和通行成本。其次,加快推进税费制度改革,下决心降低企业和个人的税费负担。第三,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各个环节的收费,为知识产权购买者提供补贴和优惠,降低知识产权保护和购买成本。第四,坚决打击向企业吃拿卡要的违规腐败行为,减少行政审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设诚信社会,降低企业和个人的其他无形交易成本。

——拓宽视野,寻找低成本要素新来源

在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宽一些,还可以在国际上寻找低成本要素的新来源。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利用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国际经济格局调整机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特别是开展一些收购兼并活动,通过其他国家的企业利用当地的低成本生产要素组织生产;二是充分发挥我国建设产业园区的经验,到要素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去合作建设产业园区,利用当地的低成本生产要素加工制造中国品牌的产品;三是加快培育中国主导的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网络,利用其他国家的低成本生产要素生产。

注:文中耕地面积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其中2001年耕地面积为过去清查数,2010年耕地面积数据来源于国土资源部2008年年底数据。

(中国人民大学肖宏伟博士为本文提供了大量数据资料)

进入 李佐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高成本时代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420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经济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