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国林:共产主义社会与共同富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42 次 更新时间:2012-05-01 10:48

进入专题: 共产主义   共同富裕  

窦国林  

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通常分别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第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消除了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着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第四,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将消失。第五,劳动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在体力、智力、精神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一个新人。第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这是共产党一直存在下去、并为之奋斗的目标,不以此为目标的共产党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以此为奋斗目标,一直在不懈的努力。然而,现在的一些现状是不是背离了共产主义的社会目标呢?还是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重新理解呢?以上的共产主义基本特征中根本没有提到“富裕”。有一句耐人寻味:“消除了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着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允许存在“不平等”现象。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这种“不平等”更加深重的存在是客观规律了,也就还谈不到共同富裕这个命题了。这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地区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实现的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

然而我们真的能共同富裕吗?尤其是今天的农村,靠什么来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要求平均拥有生产资源,而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短板。以前在名义上还是集体土地集体所有、财富“按劳分配”。经过“改革”,社会资源平均分配被扭曲了,没有社会资源的人,只能依靠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来换取廉价的劳动报酬。与那些拥有资源的人相比,他们拥有的财富几乎为零。看国企高管年薪百万、千万,而老百姓的年收入很多不到一万。这种机制、体制下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因为大家所处的起点完全不同,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共同富裕是在同等付出下大家得到的报酬一样。除了国企高管之类,资本按照资本论中资本的“恶性”不断的在各个行业进出,洗刷着劳动的利润,侵蚀着劳动的价值。前面说了: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而人民中的大多数“老百姓”除了工资就基本没有啥了,而“国企高管”除了高收入外还有高补贴、分红、奖金等。可以说:这是两个对立的群体,最后只能是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要想共同富裕,必须是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赶上或接近国企高管们的收入水平。这可能吗?太难了!

大家都知道:最根本的民生是就业,最温暖的民生是安居;最有希望的民生是教育,最令人向往的民生是分配公平;最具活力的民生是一、二、三产业的合理化。然而目前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是我们社会GDP的主要来源,而三产业却是就业的主途径。从理论上讲,这就是就业收入两极分化的根源。因为百分之十的人垄断了全社会的资源,而百分之七十的缺乏社会资源的人就来第三产业;第三产业越发展,越加推动生活成本上升。

人性是自私自利的,这也是共产主义社会要达到而必须进行的思想改造工程。改革开放在引进新鲜空气的时候,却也打开了这个笼子;在改革开放中,中国人的自私自利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挥。许多有利于少数人的改革是一蹴而就,是一夜之间的改革。而不利于少数人的改革却是步履蹒跚,“犹抱琵琶半遮面”。二十年过去了,小金库越禁越多;清正廉洁,腐败案件越查越多,这是我们的执法能力强了,还是人的自私自利更大了。

在这样的人性下,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我们共同富裕的积极性在哪里?道路在哪里?共产主义社会在哪里?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进入专题: 共产主义   共同富裕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2838.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