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宁: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若干问题的对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79 次 更新时间:2012-03-29 10:25

进入专题: 邓小平   南方谈话  

郭建宁  

  

[编者按] 20年前,中国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历史关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掀起了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大潮,对正确地不断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2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诸如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突出,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反腐败形势严峻等。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的挑战,应如何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思想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如何理性辩证地看待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为了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思考,本刊特约请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就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时间正值中国面临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国内则是在经历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之后,仍然被姓“社”姓“资”的争论所困扰。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近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前往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用朴实的语言,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深刻回答了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有学者认为,继真理标准大讨论之后,“南方谈话”掀起了中国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大潮,它解除了中国进一步改革的羁绊,您怎样评价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贡献和重要意义?

●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产生了决定性的意义与影响。至今我们还记得20年前新华社播发关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所带来的强烈震撼。由此产生的“春天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就是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主要有:第一,在改革的重要性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在发展的重要性问题上,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第三,在判断改革是非得失问题上,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第四,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提出两者都是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第五,在先富与共富问题上,强调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第六,在“左”与右的问题上,提出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第七,在发展阶段问题上,强调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八,在基本路线问题上,强调一百年不动摇,动摇不得。第九,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上,提出两手抓、两个文明都要搞好。第十,在改革态度上,强调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等等。这些论述对于进一步凝聚中国的改革共识、推动中国的改革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在“南方谈话”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而打破了人们的思想束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以来,我们既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地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我们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正确解决了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着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又注重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重读“南方谈话”,感触很多。请您着重谈一谈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同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一次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南方谈话”中关于改革与发展、关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于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论述,对当代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现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样内在地、有机地、不可分割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30多年来,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还是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无论是全方位开放的现代化格局的奠定,还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推进,都离不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经济保持年均近10%的持续增长,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三千多万。正是改革开放所激发的强大活力,使中国大踏步走上现代化道路,使古老的中国充满生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改革离不开开放,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随着中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中国的对外交流越来越紧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发展经验、发展模式,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话题围绕中国展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纪念改革开放30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更令人瞩目,不仅成为中国学术界探讨的理论焦点,也是世界热议的话题。

中国改革明显的特征是渐进式改革。表现为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先外围后核心,先试验后推广,先易后难。渐进式改革的好处是可以减少阻力,容易起步与成功,避免巨大动荡与风险,逐步积累经验。但是,这也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助长机会主义行为,留下后遗症,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腐败环境与权力寻租;损害社会公平,形成弱势群体;体制扭曲和信号混乱;等等。

在改革30多年后,改革的疲劳症显现,改革的动力在减弱,改革的共识在减少,对改革的质疑在增加,改革的代价、成本、难度在增大,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改革30多年积累的社会矛盾凸显,改革到了十字路口。为此,需要凝聚“再改革共识”,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也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的系统性、艰巨性,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长期性,决定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改革关系到利益关系、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利益不同和认识不同,出现一些争议甚至非议,是不可避免的。改革还会受到来自“左”的和右的方面的干扰,会面临许多挑战。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坚持改革、推进改革。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围绕民主法制建设,深化政治领域改革;围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围绕改善民生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事实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国近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重读20年前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经济奇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从1990年起,中国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经济总量从全球第十位升至第二位的跨越。但是,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中国也由一个平均主义的国家变成了贫富差别越来越大的国家。您如何看待当前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应该如何理解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如何让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凭心而论,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我们国家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30多年,对此大家有共识。但是,为什么还有一些批评、抱怨和不满,有的还相当强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享受改革成果与承受改革代价不协调。一些人享受改革成果太多,一些人承受改革代价太大。甚至一些人只享受改革成果,一些人只承受改革代价。为了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在当前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必须明确:改革不仅要求效率,也追求公平。在改革初期主要是克服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不公平,今天则重点是克服贫富差距拉大,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不公平,把维护社会公平作为新的着力点。

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实质是利益调整引起的利益失衡,说到底是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其根源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从客观方面看,是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现期,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面对的挑战特别严峻。从主观方面看,则是某些体制和政策方面的调整不够及时与到位。因此总的讲,改革的大方向不可动摇,改革的思路和理念则要有所调整。这种调整从宏观和总体层面看,是要坚持“普惠”原则,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从微观和操作层面看,是要坚持“务实”原则,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宏大叙事”转向“嘘寒问暖”,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普惠”原则使思路更清晰;从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的“务实”原则使操作更具体。所谓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说到底,要体现为“改革成果的普惠性”,即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我们应当大力宣传这样的改革理念,并以此统一认识、明确方向、深化改革。不仅要把这一理念渗透和贯彻于党和政府的决策过程,而且要把它作为干部考核、评判其政绩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必须明确:以人为本不仅是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改革的核心理念。不仅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且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这里,发展的科学性与包容性,改革的方向性与普惠性,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这30多年,我们的发展是“快”的,现在要在此基础上着力解决“好”的问题。所谓“好”的发展,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就是社会公平型的发展、资源节约型的发展、环境保护型的发展、民生改善型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据此,我认为当前关于改革的思路和理念要讲两句话,即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毫不含糊地坚持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才能在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综合国力,给人民以实惠。只有毫不含糊地坚持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使改革得到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给改革不断注入活力和动力。坚持改革方向,毫不动摇;坚持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毫不含糊,应当成为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张,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我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出现了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比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解决这些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党提出要“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对此应当如何理解,或者进一步说,究竟应当如何认识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综合国力极大提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调结构、保增长、扩内需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性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深化改革与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矛盾更加复杂。这些都说明,我国依然处于不发达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三个没有变”决定了我们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必须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

当今中国,既古老又现代,既落后又先进,既充满活力又充满矛盾,既充满希望又充满挑战。一方面,GDP总量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另一方面,人均GDP则排在世界100位以后。一方面,现代化大都市尽显繁华;另一方面,不少农村和边远山区还处于贫困状态。一方面,“中国制造”遍及全球;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中国创造”而使中国产品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如此等等。

进一步具体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国内面临改革的深化,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现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风险高发期”。国际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各国经济联系紧密,既是“深度依存期”,又是“摩擦频发期”。

第二,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但经济体制改革进入相对定型期,改革难度加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是随着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要求不断增强,如何在新的条件下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扩大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还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多样化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并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第五,社会充满活力,但利益矛盾公开化、尖锐化,协调与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增多,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难度加大。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很大。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改革开放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此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和辩证地看待?如何真正做到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提升,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改革开放使古老的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令人瞩目。

当然,改革和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需要正视和重视,诸如“三农”问题、失业问题的压力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拉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等等。但是,这些问题还是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也就是说,要坚持改革、深化改革,而不是否定改革、放弃改革。

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具体分析,主要有两类:一是改善民生问题,比如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环保、食品安全等,其中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最为紧迫。二是制度创新问题,其中反腐败问题最令人关注。关于贫富差距问题,据有关调查,目前我国20%的最高家庭收入和20%的最低家庭收入的差距约为15倍,而发达国家是6—7倍。按社会警戒线理论,超过10倍就是贫富差距显象化。有专家认为,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形成两极分化。从反映居民收入状况的基尼系数来看,2004年我国已达到0.4的国际警戒线。以后每年都有所上升,估计目前已接近0.5。关于反腐败问题,应当说,近年来中央对反腐败工作高度重视,一直下大气力在抓,并且制定了许多制度和规范。但是腐败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比如腐败官员的级别越来越高,涉案数目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隐蔽,“窝案”、“串案”比较普遍,腐败官员逃往国外躲避的现象屡见不鲜等,所有这些都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对上述问题,人们议论很多,也特别关注,我们不应当回避,而是要用改革的思路、改革的理念、改革的举措来加以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没有片面性弊病的学说,全面的、辩证的、历史的、动态的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考察社会、认识矛盾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科学理性地看待、辩证具体地分析,而不能简单化、情绪化。以上提到的社会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种情况:有的是历史的旧账;有的是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有的是由于缺乏经验;有的是暂时还不具备条件;有的是体制机制问题,改革还不到位;有的是政策措施不配套、不完善等。总之,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政策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需要具体分析。

比如收入差距的扩大就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关。改革开放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制度,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开始拉大。另外,由于允许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导致劳动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由于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发展基数比较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发展起点的不平等,所有这些都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我们既要看到一定的收入差距有其合理性和积极作用,坚决反对回到平均主义,也要正视和努力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建立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

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不能走回头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正确道路。而所谓“回头路”,就是根本否定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新回到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对外关系是封闭的这样的道路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不”,即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既形象生动,又切中要害,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体现了党心民意。不动摇,就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懈怠,就是继续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谋划改革。不折腾,就是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决不走回头路。“三不”的关键是不动摇,因为动摇了,就会走回头路。而走回头路,就是折腾。那样的话,改革开放就会夭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就将付诸东流。对此,全党和全国人民决不答应。国家经不起折腾,人民不允许折腾。在这样一个事关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上,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决不能有丝毫的含糊。

▲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就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您认为当前坚持改革、深化改革需要着力解决什么问题?

●当前进一步推进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以下三个方面尤为重要和突出:

一是着力解决享受改革成果与承受改革代价不协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把维护社会公平作为新的着力点。公平与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尤其在当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强调利益协调,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更加重视共同富裕。

二是着力解决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不协调。现在很多人有房有车,手机、电脑相当普及,私人产品极大丰富,公共产品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比如,我们可以买车,但买不来畅通的道路。我们可以买房,但买不来干净的空气和良好的治安。而后面这些,就属于公共产品。我们要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加强“民生类”的改革与创新,加快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当前尤其需要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公共产品建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不能满足这个需要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在当前的突出表现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的需要同不能满足这一需要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三是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很快,人们在肯定经济奇迹、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对文化建设、道德重塑、价值追求、人文修养方面的不适应格外担心,甚至忧心忡忡。须知在社会建设方面,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都离不开文化建设,都与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果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一方面却是道德失范、价值失迷、文化失衡、社会失信、人文精神失落,人们的幸福指数就会减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也不可能持续。应当看到,不发展不行,发展太快也会有问题。就像一个人跑得太快,身上可能会丢掉一些东西一样,一个国家发展太快也可能丢掉一些东西,其中就包括精神和传统,这是很可惜的。因为没有精神,就没有“定准”,没有传统,就失去了“本根”。管子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应当说,“衣食足”在今天已基本不是问题了,而“知荣辱”则还是大问题。特别是在如何解决主流价值的边缘化、社会道德底线的下滑、社会公信力的下降方面,确实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做。

▲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科学发展,需要树立怎样的思路和理念?

●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要求。

一是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致力于能力建设和制度创新,注重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从源头上减少矛盾。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检验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尺度和最高标准。

二是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公平与正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基础,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要增强改革的普惠性,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更加重视利益协调。改革的实质是对人们经济政治利益关系的调整,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呈现出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别敏感化、利益表达公开化、利益矛盾复杂化、利益冲突尖锐化的局面。面对利益矛盾冲突的新格局,必须十分注意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照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兼顾各方面群众利益的机制和平台。

四是更加着力改善民生。执政党和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好交通、能源、住房、教育、医疗、环保、食品安全等人民群众十分关切的民生问题,就是要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城市更宜居、人民生活更舒适。民生问题是当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着力点、结合点和交汇点,既体现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又是党执政能力的检验尺度。

总括以上四点就是,改革和发展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公平正义为基础、以利益协调为关键、以改善民生为路径,从而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既是当前改革开放的重要工作,又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条件,请就这个问题谈一谈您的看法。

●要化解矛盾,先要认识矛盾。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劳资、贫富、城乡、区域等的差别和矛盾。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矛盾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从社会矛盾的产生看,主要是具有结构性和利益性的特点,即基本上是由结构性矛盾和利益性矛盾引起。其次,从社会矛盾的表现看,往往具有群体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极端的情况下,还会具有攻击性,甚至暴力性。再次,从社会矛盾的发展过程来看,具有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处理起来难度很大。最后,从社会矛盾的处理手段来看,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和协同。

在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社会的转型期,表达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会增多,即“矛盾凸显期”。提高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化解社会矛盾,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紧迫课题,也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为此,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认真研究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经验的形式对社会生活相对集中的反映。群体心理则是特定集团利益最直接、最外在、最真实的表现形式,群体利益总是首先通过群体心理折射出来。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会引起群体心理的变化和波动,而这种波动又具有传播快、弥漫性强、覆盖面大、呈网络状扩散的特点,必须给以充分的注意。其次要建立预警机制,完善处置预案。再次要具体研究突发事件的特点。比如:有的是历史问题伴随现实问题而凸现,要研究其激化性;有的是长期积累的矛盾倾刻之间而爆发,要研究其突发性;有的是合理要求通过违法行为而表现,或者合情而不合理,合理而不合法,要研究其模糊性、交叉性;有的是小问题久拖不决而演化成大问题,要研究其演进性、过程性;有的是一些老大难问题难以解决而反复出现,要研究其持续性、反复性;有的是合理与不合理交织、理性与非理性交织,处理起来难度很大,要注意其敏感性,把握解决的时机性;等等。最后,要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协商、调解等综合手段,坚持顾全大局的原则、疏导为主的原则、互相协商的原则、公平竞争的原则、合理分配的原则、瞻前顾后的原则、普遍受益的原则、改革成果与改革代价共同承受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

▲重温邓小平20年前的“南方谈话”,结合改革开放的历程,您认为应当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据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科学内涵。

党的领导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奋力开拓的。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齐心协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

制度依托是基础。一个国家所走的道路,首先取决于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即体制)。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方面,就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就是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在文化方面,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以它为依托,促进中国的发展。同时,又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

科学发展是主题。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线。我们党通过长期探索,对发展内涵的认识不断拓展与深化,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个文明建设,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这个总体布局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全面发展。要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国,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要高度重视低碳、绿色、生态、环保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改革开放是动力。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历史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同时要注意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结合,既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

全面现代化是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追求。这是一个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长期不懈的努力。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1期

作者:专家 郭建宁 记者 季正矩 吕楠

(作者简介:郭建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季正矩,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研究员;吕楠,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副研究员)

    进入专题: 邓小平   南方谈话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共和国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167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