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之:精神维度决定着人所达到的高度

——陈行之思想小品辑录(9)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56 次 更新时间:2012-03-15 20:15

进入专题: 精神维度  

陈行之 (进入专栏)  

81.哲学和宗教一样,都是灵魂歇息的地方

人活到一定年龄就需要哲学了,这是因为人只有在这里才能得到休憩,就像疲惫的旅人终于找到舒适的客店一样。当一个人的精神逐渐走向丰满的时候,自然就会去寻找安妥灵魂的地方,这个地方,对信教的人来说是宗教,而对于只想活得明白一些的人来说,只能是哲学,人只有在这里才能够表达自己对精神完整性的渴望。

82.真正的哲学产生于人的境遇而非远离现实的玄想

哲学的抽象常常让人们误以为它是某种玄想的结果,其实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哲学是从人的境遇中产生的,所以哲学又被人称之为真知;远离现实的玄想也可以产生类似于哲学的东西,但那不是真正的哲学,那只是一种梦呓。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学和社科机构豢养的哲学家,喋喋不休的往往都是这样的梦呓,应当尽可能离他们远一些。

83.社会的功能在于调节人的欲望与追求

犹如人是精神的容器一样,人也是各种欲望的容器,社会的功能就在于对这些欲望进行有效率的调节。如果大多数人感觉没有被压抑,就可以认定那个社会是健康的;如果大多数人都感觉遭到了剥夺,就可以认定那个社会不是健康的,甚至不是正派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权贵的罪恶不在于攫取了多少民脂民膏,而是在于他们改变了一个正常社会的伦理结构,让本应得到呵护的善遭受了欺凌。

84.你只通过你自己而成为你可以成为的你

你只通过你自己而成为你可以成为的你,其他任何试图影响你的力量都可以被视为是一种野蛮的入侵,无论这种力量是政府、政党,还是黑帮。被强制的“成为”是一种胁迫,它最终牺牲的是你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灵魂。耐人寻味的是,所有试图控制人的力量试图改变的,恰恰是人的灵魂。

85.人不可能过着他的生活而不去表达他的生活

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能够直立行走和用语言交流思想,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能够像人那样站立并且传达他的思想,如果一个社会害怕这种站立,害怕思想的生成与流动,这个世界与弱肉强食的自然丛林还有什么区别呢?换一句话说,如果人不再直立也不再言说思想,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这件事有两方面的意义:一、人们有义务不让社会退化成为丛林;二、人们有责任让自己永远站立着思想。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艰苦卓绝的工作,甚至是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

86.精神维度决定着人所达到的高度

精神维度决定着人所达到的高度,换一句话说,一个人所达到的顶点是由这个人内在的精神品性决定的,而人的精神维度或者说精神品性,既来源于自身又来源于社会,是人与社会合作的结果。所谓结果实际上是一种平衡——假设你自身是5米,社会是3米,你的结果就是5米+3米=8米;假设你自身是3米,社会是6米,你的结果就是9米。这里说明一个道理:健康正派的社会把人的精神维度提高,不健康不正派的社会把人的精神维度压低,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能够在文明发达的地方看到高尚,在文明落后的地方看到堕落的原因。

87.“爱国贼”的病态人格

1940年前后,美国大学中弥漫着一种“斯大林主义思潮”,鼓吹苏联的社会主义将拯救全人类,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极为反感,写了一篇未发表的题为《备忘录:斯大林主义的人格》的文章,用常独特的方式分析那些斯大林主义者的人格构成,他发现,他所认识的斯大林主义者一方面对人怀有一种抽象的爱,另一方面又燃烧着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仇恨,“一般说来,他们都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们是缺乏爱的典型。”用我们现在的话说,由于日常生活中缺乏爱,他们的人格被扭曲到了相反的方向,这使我想到眼下那些被称之为“爱国贼”的人,他们对祖国怀有一种抽象的爱,另一方面却又在心底里燃烧着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仇恨,他们的言谈举止往往不在一个逻辑链上。

88.再也没有无条件的绝对了

世界的变化往往在倏忽之间。最近发生的王立军事件堪比41年前的林彪事件,这是因为在意想不到的时间节点上,它让历史发生了爆燃,我们看到整个价值系统都在崩解,到处都落英缤纷。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再也没有无条件的绝对了——人们突然发现,这座大厦的每一块砖石都值得质疑,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影响深远的呢?

89.世界之荒诞源于我们内心的冲突

法国作家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说,人之所以经常产生荒诞感,是因为这个世界无法满足我们对意义的寻求,我觉得这话说得好极了。意义肯定在,然而她经常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我们既听不到她的声音,亦看不到她的容颜,我们无法得到她的相伴,我们只能像走失的孩子那样踽踽独行。可是话说回来,她真的出现在你面前又如何呢?你会发现她身后仍然存在着无限深邃的未知,那里仍旧是一片混沌与迷蒙。我想,这既是西西弗命运的意义,也是我们自身命运的意义吧?

90.心灵的动机

心灵最强烈的动机,在于总是想得出对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的见解,他无法忍受没有见解的生活。然而,当生活本身就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那种对生活的见解不是更让人无法忍受了么?是这样的。然而人仍旧不能止住自己的思索,“我思,故我在”,他只能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还活着——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说,尽管对生活的见解比生活本身更加让人无法忍受,然而你无路可逃,只能去忍受所有应当忍受的东西,这是所有人都无法摆脱的命定,因为你活着。

2012-3-13

(本文是以前陆续发表的《随想录》续篇,网友转载时经常忽略作者姓名,故从今天开始标题略作修改,恳望转载者尊重原作者著作权,转载时不得改变标题,并请保持内容完整。)

进入 陈行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精神维度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心灵小语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129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