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42 次 更新时间:2012-02-23 22:23

进入专题: 民主政治  

李良栋 (进入专栏)  

历史长河的流淌已将新中国破浪前行的征帆带过了六十个年头。六十年来 ,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 既经历过“文革 ”及其之前的艰难曲折 , 更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回顾以往历史 , 总结正反经验 , 对于我国今后发展民主政治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一场追求亿万人民经济上翻身和政治上解放的人民革命。早在革命战争时期 , 党就曾经领导人民在根据地为实现工农当家作主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民主实验。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 针对黄炎培提出的如何打破历史周期率的疑问 , 毛泽东提出了探索“民主新路 ”的主张。②新中国建立以后 , 党和毛泽东既坚持一般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 , 又善于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 , 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 设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基础 , 为找到中国的“民主新路 ”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不幸的是 , 由于历史的局限以及后来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 , 在探索进程中走过一条曲折道路 , 甚至付出很大代价 , 直至发生“文化大革命 ”这种全局性背离民主、践踏法制的错误。党和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中之所以发生许多重大失误 , 社会主义民主在前行的道路上历经曲折 , 是有着复杂的思想理论原因和社会历史原因的。

第一 ,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不易 , 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更难。之所以如是说 , 是因为 : 在中国这样封建历史悠久、民主传统很少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 很难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书本里找到现成答案 , 世界上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第二 , 民主理论研究不足 , 甚至出现偏差。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人类历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崭新探索 , 不能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1957 年反右扩大化以后 , 对民主理论的研究中断了 , 对民主现实问题的分析没有了 , 导致了在民主理论问题上出现了许多不正确的理解 : 譬如 , 片面地理解民主的涵义 , 只注重民主作为国家制度特别是国体这个方面 , 忽略了作为政体的民主的运行机制、操作程序 ( 即政治体制 ) 方面 ; 不正确地理解民主是对敌人专政和对人民实现民主相统一 , 把专政同民主混淆起来 ; 在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上 , 把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和集中对立起来 ; 仅仅把民主当作一种手段 , 没有看到民主还是一种目的 , 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 把民主简单理解为民主素质、民主作风 ; 把无政府主义的“大民主 ”当作发展民主的途径 , 没有注重通过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来促进和保障民主 , 等等。

第三 , 政治体制上存在着严重弊端。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 它不仅需要一整套健全和完善的政治制度来确认 , 更需要体现这些制度的一系列运行机制和操作程序即政治体制来保障。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制度。但是 , 由于种种原因 , 这些政治制度的具体运行机制和操作程序却存在不少弊端和问题。譬如 , 国家权力过分集中到党的组织和个人 ; 党政严重不分 ; 强化对舆论媒介的直接管理 , 民主监督渠道太少 , 等等。

第四 , 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残余的影响。两千多年来 , 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 , 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以封建宗法制度和王权专制相结合为主要特点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体系。它不仅贯穿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 ,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实际上也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 , “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土地私有制 , 是成功 , 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 , 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 , 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 所以没有能够完成。” 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 在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地重新踏上了继续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在三十多年的实践中 ,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 并且在其指导下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 邓小平在深刻地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特别是我国“文化大革命 ”及其之前沉痛教训的基础上 , 就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 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做出巨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有 : 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 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 ④的论断 ; 特别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 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 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 ⑤ ; 提出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 并且科学地概括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目标和任务 , 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确立了思想纲领。

正是在他这些重要思想的指导下 ,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 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开拓进取 ,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发展 , 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

第一 ,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要求。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现三者有机统一 , 是体现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优越性的根本途径。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 我们对发展民主和健全法制重视不够 , 甚至将党的领导与民主法治对立起来 , 从而影响了民主法治的发展。提出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把党的领导溶入于民主法制建设之中 , 这就解决了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方向问题。

第二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三个统一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 ,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则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具体体现。我国的这些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在制度设计和理论追求上是体现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就体现在坚持和完善这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中 , 所以 , 在中国发展民主必须坚持这些制度。但是 , 在坚持这些制度的同时 , 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这些制度 , 使人民当家作主真正在制度上有所保证。

第三 ,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党和人民在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 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放在重要位置 ,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表现在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 ;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用不断加大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 ; 基层民主自治蓬勃发展 ; 行政管理体制多次改革 ; 法治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与此同时 , 也必须看到 , 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民主法制建设的目标相比 , 同社会主义现代化政治发展的要求相比 , 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确实还存在着不很相适应的地方 , 主要表现在 : 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 不很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 特别是不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 改革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任务虽然提了出来 , 但还缺乏研究和探索 , 远远没有破题 ; 在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建设上 , 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 譬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等还很不完善、很不健全 ;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治监督的改革还缺乏力度 , 从而使腐败猖狂、吏治失范、权威流失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三十年来的民主政治建设 , 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

第一 ,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的政党制度同西方政党制度产生历史过程存在巨大差异。西方国家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先建立了议会制度 , 后来由于政治发展的需要在议会活动基础上产生了政党。因此 , 西方的政党要想获得组建政府的机会 , 必须遵守议会规则 , 通过竞争获得执政资格。而中国则情况完全不同。在中国 , 是先有了一个按照科学理论组织起来的先进的中国共产党 , 领导人民通过武装斗争赢得政权 , 进而在新中国的人民政权中成为执政党。因此 ,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执政地位是有着历史合法性的。同时 ,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历史漫长悠久、现实情况错综复杂的国度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没有一个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善于总揽全局、有效协调各方的政治核心作为社会生活的中坚力量 , 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不断进步是不可能的。事实证明 , 这个政治领导核心还是中国共产党。

第二 , 从国情实际出发推进民主 , 不照抄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西方的“三权分立 ”和“多党政治 ”是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的产物 , 与中国国情有着区别。如果简单地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 ” , 实行立法、行政、司法平行设置 , 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政体就会改变 , 人民权力高于一切就会发生变化。我国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结果 , 也是当代中国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 , 有着自己特有的优势 , 应当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 , 而不能简单地仿效西方的多党制。其实 , 即使是在西方国家 , 由于国情不同 , 政体和政党制度的形式也是不同的。同样是代议制国家 , 英国就是君主立宪制 , 美国就是民主共和制 ; 同样是民主共和制 , 美国是总统制 , 法国是总统内阁制 , 瑞士是委员会制。“三权分立 ”只是在美国最为典型 , 而其它国家并非都是美国式的“三权分立 ”。国外的政党制度也不是完全一样的 , 有的是两党制 , 有的是多党制 , 还有的是一党制。所以 , 在中国发展民主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 , 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第三 , 寻找适合自己国情的民主发展目标模式和实现道路。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 , 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实现高度发展 , 受此影响 , 文化建设还不可能十分发达。因此 , 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不很发达的国度发展民主 , 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确定目标模式和实现道路。在当代中国 ,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经济结构不完善程度的制约 , 民主的发展进程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首先 , 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民主的发展程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层面的民主 , 它的进步程度和发展水平 , 离不开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在我国 , 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高 , 不可避免地制约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和民主素质以及民主运行机制的完善程度。其次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成熟直接影响民主的发展。人类民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表明 , 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民主的成长。在我国 , 社会主义市场还不可能一下子就成熟和完善起来。由于现阶段市场经济的不发达和不完善 , 影响着社会成员民主意识的增强和民主机制的健全。在这种情况下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只能从国情出发 , 不断探索中国民主发展的客观规律 , 实事求是地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模式。

第四 , 实事求是地吸收西方民主的合理作法。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的同时 , 我们也必须看到 , 民主作为一种与封建专制相对立的政治制度 , 具有一些基本的要素 , 这些要素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共同具有的。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 一般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发达阶段 , 同在经济上应当学习资本主义某些合理经验一样 , 在政治上我们也应当学习资本主义民主中某些具有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从政体的层面看 , 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民主在性质、内容上有很大不同 , 但它们都是代议制却是相同的 , 因而 , 代议制中的某些作法是可以互相借鉴的。譬如选举制度中某些行之有效的作法 , 权力设置和权力监督中的某些有益成果。从民主的运行机制和操作程序上看 , 恐怕共性就更多了。资本主义在几百年的时间里 , 创造了一整套现代民主运行机制和操作程序 , 其中有许多人类文明共同成果。譬如法治的原则及其成果、新闻监督的某些形式 , 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

第五 ,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基础 , 始终注意维护政治稳定。我国新时期的改革实践昭示 , 要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全面改革 , 必须遵循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规律 , 先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有大的突破 , 再不失时机地展开政治体制改革 ; 在进行各项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 , 必须继续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 , 并使之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 , 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坚实的基础。同时 , 在发展民主过程中应当注意维护稳定。一般地说 , 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最终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 , 民主作为政治上层建筑 , 它总是涉及一些敏感的问题。如果在推进民主的过程中操作不慎 , 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 , 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要解放思想 , 大胆突破 ; 又要实事求是 , 谨慎从事 ,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进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⑥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不移地领导人民发展民主政治的决心。我国将在 2020 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展望今后十年 , 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将会有一个较大的进展。

第一 ,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将进一步适应民主法治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 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具有全局性作用。” 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关键在于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今后十多年 , 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 , 一定会实现“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 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 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 ⑧的目标和原则。党同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执行机关之间的关系将进一步理顺 , 党的政治领导将会上升到新的水平 , 党的执政方式将会更加科学、合理。

第二 , 社会主义民主将不断扩大。党的十七大指出 , “扩大人民民主 ,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 , 丰富民主形式 , 拓宽民主渠道 ,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⑨未来十年 , 通过一连串的政治体制改革 , 这个目标将会得到充分实现。

第三 ,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将会进一步完善。通过改革 ,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根本体现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能够发挥作用 , 其选举制度将逐渐完备 , 人民的选举权利能够得到切实维护。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将会不断加强 , 真正做到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职能 , 增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权威。立法和监督工作将会不断强化。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渠道将会不断扩大 , 并且从制度上切实加以保证。政治协商的范围、内容、方式切实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 真正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的全过程。民主监督长效机制将不断建立健全。基础群众自治制度将会呈现长足发展。农村的村民自治、城市的社区自治和企业职工的民主管理日趋多样、丰富多彩 , 基层民主能够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律化的轨道上健康顺利发展。

第四 , 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将会更加丰富、政治沟通渠道不断拓宽。通过政治体制改革 , 党和人民能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民主形式 , 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实现。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新进展 , 不断探索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新途径新形式 , 从制度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政治参与要求。政治参与渠道实现将不断拓宽 , 各种社会组织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将会积极有序地发展重要作用。

第五 , 党内民主将会不断扩大。党的十七大提出 , 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 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在未来十年中 , 党内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将会上升到新的水平。党内民主政治生活公开化、透明化将进一步增强 , 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权利和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员大会制度、党代表常任制和党委会制度将会在实践中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规范化、程序化、可操作化的具体运作机制。党内民主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切入点能够真正得到体现 , 从而有力地推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民主建设。

总之 , 回顾六十年民主政治建设 , 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既得成果。放眼未来 , 我们对中国民主前途充满信心。

注释 :

①⑥⑧⑨胡锦涛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 , 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 , 第 28 、 29 页。

②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 , 我们能跳出这历史的周期率。这条新路 , 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 , 政府才不敢松懈 ;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 才不会与人亡政息。”转引自朱地 : 《整风反右实录 》 ,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 第 10 页。

③④⑤《邓小平文选 》第 2 卷 , 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2 版 , 第 295 、 168 、 146 页。⑦江泽民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 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 第 34 页。

⑦江泽民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 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 第 34 页。

进入 李良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民主政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046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