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17.方克立,1997:《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8.李翔海,1993a:“‘内圣’开出了‘新外王’吗?”,原载《天津师大学报》1993.1,页见:《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3.4.23-30;
19.李翔海,1993b:“评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说”,原载《人文杂志》1993.2,页见:《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3.5.114-120;
20.颜炳罡,1998a:《当代新儒学引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1.颜炳罡,1998b:《牟宗三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2.罗义俊,1995:“在批评与内省中拓展新天地——第三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评介”,原载《学术月刊》1995年第9期,转自北京大学图书馆人大光盘网:http://162.105.138.2187/cgi-bin/;
23.蒋庆,1996:“良知只可呈现而不可坎陷──王阳明与牟宗三良知学说之比较及‘新外王’评议”,原载《中国文化》1996.2,转自:《中国期刊网》2001.9.16,http://cni.lib.tsinghua.edu.cn/cjn3.0/mainframe.html;
24.余英时,1994:《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5.韦政通,1990:《儒家与现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6.林毓生,1998:《热烈与冷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7.傅伟勋,1989:《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8.李锦全,1991:“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历史评价”,原载《齐齐哈尔师范学报》1991.1,页见:《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1991.2.83-93;
29.张立文,1993:“内圣心性之学与科学民主新外王所面临的困境”,原载《孔子研究》1993.3,页见:《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1993.10.45-47;
30.启良,1995:《新儒学批判》,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
31.林安梧,2001:“后新儒学的思考:‘存有三态论’与廿一世纪的中国哲学之可能发展——环绕当代新儒学所做的一个思考——”,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北京,2001.7.21-24);
32.蔡仁厚,1982:《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33.李明辉,1991:“论所谓‘儒家的泛道德主义’”,页见:鹅湖,1991a;
34.韩强,1992:《现代新儒学心性理论评述》,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35.朱学勤,1991:“老内圣开不出新外王:从《政道与治道》评析新儒家之政治哲学”,《探索与争鸣》1991.6.40-50;
36.杜维明,1999:《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7.蒂利希,1988:《文化神学》,[美]保罗·蒂利希著,陈新权、王平译,北京:工人出版社。
注释
[1] “自我坎陷”一词在牟宗三的著作中有多种不同的表述方式,有时说成“良知坎陷”或“良知自我坎陷”,有时则又说成“道德理性之自我坎陷”。根据蒋庆(1996)的考证,该说最早出现在其所著《王阳明致良知教》一书中,后来得到全面、系统的发挥,成为牟宗三最重要的学说之一。
[2] 牟宗三称:“就纯哲学言,儒家学术发展至宋明理学,只完成‘道德形上学’,而理解之先验原理则未触及。就历史发展言,逻辑、数学、与科学,未出现,而国家、政治、法律,亦未达其完成之形态。在学术方面,逻辑、数学、科学,在集团生命之组织方面,国家、政治、法律,此两系为同一层次者,而其背后之精神俱为‘分解的尽理之精神’。而此精神之表现必依于‘知性主体’之彰著,精神之‘理解形态’之成立。此恰为中国之所缺,西方文化生命之所具。故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其精神之表现,国家政治法律一面之‘主体自由’,(此可简称曰‘政治的主体自由’)亦终隐而不彰。”(牟宗三,1993,90-91)
[3] 《论语·学而》上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说,《中庸》有“戒慎、恐惧”之说;又如,古人常常引用《诗经》上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旻》)以及“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诗·周颂》)来表明修身养性的过程需要时刻对自己提澌省察,不可暂忘(参《左传·僖公22年》,《论语·泰伯》及《孝经·诸侯》)。
[4]参杜维明,1999;蒂利希,1988。关于儒学的宗教性,本文在前面“儒学是宗教学说吗”篇中专门作过全面、深入的探讨。
[5]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以及《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可以说是儒家这种思想最经典的概括。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041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