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泰:从重视汽车的产业政策转向重视汽车的社会政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24 次 更新时间:2012-02-19 22:16

进入专题: 汽车社会政策  

陈清泰 (进入专栏)  

大众汽车消费深刻影响社会变革

在中国,目前汽车产品产销所涉及的范畴相对比较狭窄。而大众汽车消费所带来的问题却要复杂的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汽车消费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汽车是一个零部件以万计,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万万计的经久不衰的产业。前面的零部件,后面的油料、咨询、金融、保险,基础设施建设、汽车旅游、汽车旅馆、汽车影院等等,构成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长链条,大规模的体系。中国在迅速成为汽车新兴生产基地的同时,汽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器。汽车作为带头产业,他可以带动的行业和产业面之宽,可以包容和吸收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之广,可形成的生产规模、市场规模之大,可创造的产值、税收、就业岗位之多,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之大、之持久,都是其他产业难以相比的。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汽车产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汽车,又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载体,推动社会进步的车轮。大众汽车消费,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汽车产业的自身。

汽车的广泛应用,不仅会扩大人们的活动半径,加快社会活动的节奏,而且会改变人们的距离和时间的概念。在这个过程当中,居民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居住地选择,消费结构,休闲方式,也将随之改变,进而影响到社会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就业结构、城市和乡村结构、社会关系、沟通方式以及人们的知识结构、文化习俗、法律意识等。在居民广泛享受汽车文明的过程当中,将逐步形成中国的汽车文化。对社会进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群的良好流动性,不仅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减少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而且从长远来看,还有利于各地生活习俗的共通,民族文化和情感的融合,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当大众汽车消费达到较高程度之后,由于他所引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社会文化深刻系统的变化,将使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他就是汽车社会。进入新世纪,中国以远远超过过去各个国家的速度走向汽车社会,来势之迅速,以致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没能做好准备。甚至连这方面的意识都还很欠缺。当问题一个个出现的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应对。现在我们必须对越来越深刻地进入汽车社会所面临的形势有所觉醒,并做好准备。

我们面前的挑战就是,在大众汽车消费时代来临时,如何趋利避害,使中国的汽车社会朝着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可持续的轨道前进。

政府应及时重视汽车社会政策

政府关注的重点应及时由汽车的产业政策转向汽车的社会政策。按照公安部交管局发布的数据,截止2011年8月末,中国机动车保有量是2.19亿辆,其中摩托车占了大半,达到54%,汽车占44.88%,也就是大约1亿辆。其中还有很多是农用车。汽车保有呈现在大概是7000万辆,仅仅过去5年,保有量几乎翻了一番。

汽车是一种大量耗能耗材、影响环境、影响生命安全,并且需要庞大基础设施支撑的高额耐用特殊商品。汽车在提高大众生活质量同时,也可能成为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威胁生命的罪魁。随着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增多。据有关报道,2010年全国335个地级以上的城市,1/5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全国667个城市当中,2/3的城市高峰阶段出现交通拥堵,而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特大城市已经“车多为患”,交通严重堵塞。

北京现在大约有500万辆车,而停车位的缺口达到235万个。我们刚刚进入汽车社会的门槛,就遭遇了燃油供应的压力、环境污染的困境以及严重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的挑战。种种情况表明,现在影响大众汽车消费持续性的因素,早已由汽车产业的问题转向与汽车相关的社会性问题。中国大众汽车消费只是近十年的事,而发达国家,已经有上百年享受汽车文明、规避汽车灾难的经历。如果我们认真吸取他们的经验,对进入汽车社会面临的问题早有准备,我们就可能更多的分享汽车文明带来的好处,并把负面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的程度。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实际上把汽车孤立地看作一个产业,停留在创造GDP,拉动经济增长的层面。由政府主观投资,产业部门主导,主要的精力是放在制定产业政策和投资布局方面,对汽车消费增长之快估计不足,缺乏前瞻性的整体规划和超前安排。带来的结果是,对大众汽车消费引发的社会性变革,缺乏准备。对汽车大量消费之后的负外部性控制不利。对汽车消费正外部性又缺乏有效的引导。如果说在汽车产销快速增长的初期,政府的主要经历是关注汽车产业自身的话,那么在产业布局基本完成、充分竞争局面形成之后,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汽车的投资、生产、销售等产业发展中的大量问题,市场已经有了足够的调节能力。而汽车消费所带来的大量社会性问题,包括正面和负面的问题,却是市场和市场主体所不能顾及的。在这个时候,政府职能应该及时从汽车产业层面提升到社会层面。以长远眼光从发展的全局出发,进行趋利避害的引导和调控。

制定汽车社会政策应重视五个方面

所谓汽车的社会政策,是指有关汽车社会的公共政策,其立足点是更好地发挥汽车推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使居民享受更多的汽车文明,同时最大限度抑制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保障汽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至少有下面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是要把汽车的概念引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仅仅由一个主管部门从创造GDP的角度,盯住生产线,孤立地研究汽车产业政策进行调控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而短期的适应性政策,比如“限号行驶”,只能积累矛盾。

基于汽车的巨大辐射力,基于其强大的正面和负面的外部性效应,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引入汽车社会的概念,在统筹规划上趋利避害实属必要。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我国私人交通的成长过程。对千户家庭汽车保有量增长进行科学的中长期预测。并以此作为规划人口布局、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是城市的发展应该更加充分的考虑汽车社会的因素。要吸取城市发展规划对汽车保有量估计不足的教训。以中长期预测数据来规划城市布局,居民出行方式,生活和消费方式,以及基础设施。中国目前尚在城市化进程中,尽管在部分城市或城市的一部分区域已经积重难返。但是很多城市还在建设之中。如果我们能发挥后发优势,科学规划,就有可能做到人、车、生活、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释放汽车推进社会进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

三是要牵住汽车消费政策这牛鼻子,培育汽车社会文化。中国轿车排量、尺寸的平均值比欧洲和日本的水平还要高。耗油量较高的豪华车、SUV超高速发展。根据一份2011年的中国发展报告的数据来看,中国2010年与日本2008年相比,新生产的乘用车,小于1L排量的仅占6%,而日本的占到了37%。1L-2L排量的乘用车在中国占83%,而在日本只占48%。相应的,2010年中国新上市乘用车的平均油耗分别比2008年欧洲要高了18.3%,比日本高出17.4%。

在大众汽车消费快速增长之时,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政府应该抓住消费政策这个牛鼻子,把大众汽车消费引向节能环保的小型车,要以政府的消费政策引导居民的车型选择。以居民的货币选票来影响厂商的研发和投资。

四是要制定和实施汽车能源战略。石油安全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汽车节能和替代能源是最有效的措施。燃油税政策是调节汽车消费和发展节能技术最有利的经济技术杠杆。美国燃油低税低价的政策,导致了美国轿车普遍偏大偏重,油耗偏高。类似美国水平的燃油税会导致类似美国的车型。这是中国人口资源环境所无法承受的。燃油税的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再有就是要继续执行要求越来越严的燃油消耗量限制标准。要大力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五是要制定和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为实现我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应该考虑将汽车的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我国汽车保有量现为7000万辆,有专家预计极限值将达到3亿辆。而达到顶峰的时间大概是2025年-2030年,中国人口多,资源少。如何处理好汽车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必须从现在就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并采取多种政策措施一步一步实现。

本文根据陈清泰教授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内容整理而成,内容略有调整。

进入 陈清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汽车社会政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027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