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农建:台湾问题有可能安南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68 次 更新时间:2012-02-15 20:41

进入专题: 台湾问题   安南化  

周农建  

从目前趋势来看,台湾问题有较大可能向安南化的方向发展。这一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与大陆目前力图推进的路线图有关。当然,两岸各方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应对策略和外部因素等等决定了台湾问题安南化能否最终实现。本文试从旁观的立场,从纯博弈的角度,对此作一分析。

一、台湾问题的长期化与安南化异曲同工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朝廷与一些边陲之地如安南、高丽等之间曾有过长期的博弈。有时这些地方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有时又分离出去了。作为力量弱小的边陲之地,它们常采用的策略就是见机而作,顺势而为,每逢中原动乱,便乘机拥兵自立,而每逢中原尘埃落定,便奉表称臣。屡服屡叛,经过长期博弈,导致中原朝廷逐渐默认其分离事实和存在的合法性,最后出现历史机遇,一一变成了完全独立的国家。对这种靠自身力量,以小博大、顺势而为、通过长期博弈而最后分离出去的方式,我们不妨称之为安南化。

安南化实际上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是由于对边陲之地主权长期的名存实亡,而导致中原政权对该地的主权意识的自然消退。长期的事实分离、对抗、妥协、屡服屡叛和劳师糜饷,最终导致了中原朝野的疲劳和“正视现实”,将其看成化外之地,失去亦不感到痛惜。二是边陲之地与中原地区长期的分离,而导致该地人民的本土自主意识日渐增强和曾经随征服而被注入的中国意识的减弱,也即导致逐渐的“去中国化”。

台湾问题的长期化与历史上的安南化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即导致北京逐渐默认对方的事实存在和某种合法性。尽管两岸分离才六十年,但这其中的疲劳效应就已经显现出来。北京从“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却到“两岸同属一中”的立场,再到近年来一些大陆智囊主张再退到承认对方国号,就反映了这一长期化的潜移默化的实际效果。

台湾问题的长期化也意味着台湾内部逐渐的“去中国化”。在国家的认同上,日久情疏是一个普遍法则。如当年美国独立战争的支持者,大多是英国移民的后代,今日在国外的中国移民的后代,普遍拒绝承认自己是中国人,都反映了这一点。在台湾,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有中国情结的大陆籍人士逐渐消失,占人口大多数的本土籍人口和在本土出生的大陆籍人士的后代已日益认同台湾的本土意识,岛内分离自主的意识日益强化,对中国的认同日益减弱。

二、统一路线图及其不同解读

近年来,在大陆有一份两岸统一的路线图,即由经贸交流,到军事互信,到和平协议,再到一国两制,一步一步,最终实现两岸统一。这份路线图似乎已经成为目前大陆官方的长期对台战略。

对于这一路线图,大陆、国民党和民进党三方有不同解读。大陆当然坚信这一路线图能最终实现统一目标,因而力求将台湾引上这条路线。而民进党则坚信,这是大陆的阴谋,因而坚决拒绝。只有国民党对此有不同认识。马英九关于台湾安全的三道防线(两岸和平制度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台湾自有的军事力量)中的第一道防线“两岸和平制度化”,说的就是军事互信与和平协议。在国民党看来,如果台湾能够与大陆达成军事互信与和平协议,实现两岸和平制度化,则台湾的安全便有了第一道防线的保障。如果再加上另外两道防线,台湾便可以维持事实独立的状况。

这一来,我们就看到一个奇特的景观:在远期评估上,大陆和民进党所见略同:如果循这一路线图,两岸将最终实现统一。在近期操作上,大陆与国民党有交集:双方都愿意签署军事互信与和平协议。在终极目标上,国民党与民进党有共识:维持台湾的事实独立。

可见,关于这份统一路线图,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估。大陆和民进党看法一致:如果按这一路线图,台湾将失去独立。国民党看法相反:如果按这一路线图(至少按这一路线图前几步),台湾将维持事实独立。从逻辑上说,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估不可能同时都是正确的。要么大陆和民进党的看法是正确的,要么国民党的看法是正确的。

其实,台湾国民党的认识,从策略上看,更接近正确一端。与许多大陆人所期望的结局恰恰相反,如果台湾人接受这一路线图,则意味着台湾问题的长期化,即台湾问题向安南化方向发展,而可能最终导致两岸的分离。下面我们将分析为什么。

三、统一路线图的推进和台湾的操盘应对

让我们假定,台湾是由一个精明的博弈者操盘。作为一个精明的博弈者,他会认识到两岸力量对比的悬殊和台湾自身力量的不足,会尽力利用今日大陆统一路线图中对台湾有利的地方,采用务实策略,争取实现台湾利益的最大化。他也会在下列两种操盘策略之间作出权衡:

假定大陆的路线图始终不变,则台湾最佳操盘策略无疑是,台湾在路线图中的每一阶段都争取时间的最大化和利益索取的最大化,即力争每一步都让大陆耗时费日,并给台湾以足够的补偿(如经济让利或国际空间松绑)以换取台湾接受大陆的路线图。倘若每一步都耗上几十年,则全过程走下来,就得一二百年。而今日大陆既然也愿意花五十到一百年,并愿意不惜代价,来诱使台湾走这一路线图。这对台湾当然是天大的好事。这等于是使台湾问题期长久化而向安南化方向发展。另一点好处是,在讨价还价中所获得的巨大补偿,也有助于台湾打造另外两道安全防线:累计获得的巨大经济实利有利于建立第三道防线,即购置更先进的军备,增强台湾的拒统武力,累计增大的外交空间有利于建立第二道防线,即扩大台湾的国际支持。当然,作为精明的博弈者,他会在每一阶段,在离大陆忍耐的临界点不远处见好就收。这种明推实就、步步延阻、尽力索取、见好就收的策略,可使台湾争得时间,获得实利,暗增拒统谋独实力,又不至于使大陆动武。

假定大陆的路线图可能会变,则选择有所不同。第一种操盘策略虽然能使台湾利益最大化,但不是没有风险的。因为倘若在未来某一天,大陆看穿台湾的把戏,抛弃今日的路线图,而采用“毕其功于一役”的路线,则台湾等于前功尽弃。要避免这种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唯一可靠的选择就是马英九所看到的,趁大陆尚在温柔时,较早地达成两岸之间的某种政治协议,即构筑起安全防线中第一道防线“两岸和平的制度化”。倘若台湾如此选择,则两岸关系的发展,可能会呈现如下过程:

台湾在充分利用今日大陆的对台政策,获取尽可能多的利益之后,“勉为其难”地与大陆签署两岸和平协议。于是在万众欢呼中两岸进入长期和平局面,由此不排除两岸领导人共获诺贝尔和平奖。接下来的问题是:对台湾来说,因自身力量弱小,除非大陆出现内乱而有机可乘,当然不会违约而宣布独立。这样一来,除非大陆想结束这一阶段,否则,两岸间的事实分离将一直存在下去。倘若如此,这就变成了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等于是以时间换空间。台湾当然乐观其成。

则随着时间推移,大陆无法接受永久的两岸分离。当大陆不愿再继续停留在和平协议阶段时,假定台湾不让步,则两岸会有一战。让我们假定台湾因胜算不大而委曲求全,接受一国两制。如此则大陆如愿以偿。多年来,大陆上下将一国两制当成国家统一的法宝。在许多人看来,只要台湾接受一国两制,就标志着国家统一大业完成了。其实,这不过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而已。下面我们会分析为什么。

四、节节胜利和温情脉脉下的安南化

不难明白,两岸关系的发展如果按上述路线图走,倘若一切顺利,则至多意味着在节节胜利、万众欢呼中,大陆以温和的方式和长期的过程,赢得名份上的统一。届时,在一国两制的名义下,台湾之于大陆的关系可能会是下列几个选项之一:(1)邦联制,或联邦制,一中两宪或三宪,一国两府之类。一中屋顶,地位平等,互不统属。(2)蒙藏化,类似于清朝时蒙古和西藏之于中国的关系,不如附属国那般独立,但比内地各行省更自主,军政自理,且拥有一定的对外关系。(3)藩镇化,类似于古代藩镇,或民国初的地方割据,明尊中央而自行其政。

上述一国两制只是名义上统一,无论哪一选项,台湾均是军政自理,事实独立依旧。一国两制其实古已有之。历史上的郡县制与分封制或土司制的并立,就是两种不同制度在同一国家里并存。甚至藩镇割据也可以看成是一国两制的一种形式。虽然割据一方的边陲之地未必会有问鼎中原之志,但却难免不会有分离之心。这就是说,一国两制对弹丸之地而无一兵一卒的香港有用,而用在孤悬海外和自拥武力的台湾则是另一回事,因为台湾即便接受一国两制,实际上仍等于是历史上拥兵割据一方的藩镇或封国。

有人会说,只要台湾独立,大陆就会依据反分裂法动武。然而,事情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让我们假定两种相反的可能性。如果台湾拒绝大陆的路线图,而导致大陆转向强势路线。台湾将面临大陆动武的危险,安南化道路被台湾人自己堵死了。

如果台湾接受大陆的路线图,情况则是两样。台湾的节节抗退和委曲求全,会造成大陆节节胜利的表象,使大陆赢得面子。对于一个温顺的台湾和节节推进的路线图,大陆感觉良好,自我陶醉,不可能对之动武。当台湾接受了一国两制后,国家已经在形式上统一,目的已经实现,天下太平和谐,大陆也失去对台湾动武的理由。

古代的安南和高丽、清朝的外蒙和西藏,在机会尚未到来时,他们是臣服的,中原朝廷无理由对之动武,而一旦天下有变,机会来临,他们趁机而反时,中央政权要么已经崩溃或自身难保,要么群雄混战,已无力阻止其分离。

可见,对台湾而言,无论接受和平协议还是一国两制,可看成是一种等待未来机会的生存策略,好似脚踏两只船:进可见机独立,退可维持现状。这也好似是站在通向终极目标的阶段性跳板上:若有机可乘,便跳向独立;如没有,则停在原地,继续安享和平协议或一国两制下的事实独立,延续时间换空间的过程。多年来,北京指责达赖喇嘛关于在中国宪法下西藏高度自治的要求是想以此作为跳板,实现西藏独立。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对于军政完全自理的、有更大自主权的、天堑相隔的台湾,这岂不是更可以作为跳板?

当代世界发展加速,观念变化加快。二战结束才几十年,和平、自由、平等、民族独立、住民自决、人权至上等观念就日益被人接受,两岸分离才六十年,大陆就表现出疲劳和正视现实。这意味着,在古代需要数百年的安南化分离过程,在今天台湾再有五十或一百年的时间可能就足够了。

甚至,台湾不需要过分介意今日在台湾执政的人是否有中国心,只要存在一定的在野制衡力量即可。因为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包括国家认同。纵使今日的马英九尚有某些中国意识,二十年后,当后起之秀都是本土籍或在本土居住已有三代四代的人,情况自然会两样。北京和民进党都不明白,今日国民党从大陆所获得的一切利益输送,无论是否是“统战阴谋”,对台湾其实都是多多益善,因为台湾由此而增长的实力会成为台湾未来世代实现自身目标的资源。要指望一个在台湾居住已有三代或更久的群体会更认同其祖先的故国,而不是台湾,显然只是一些大陆人的一厢情愿。

甚至,台湾并不需要由一个老谋深算的人操盘,只需要顺着大陆推进其路线图的推力,听其自然,不自杀性对抗即可。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加盟共和国在独立之前的相安无事和后来的分离就是典型例子。它们甚至还不是自拥武力的藩镇或封国,也没有谁在几十年前就为它们谋划了百年大计。因为长期的分治本身就是未来分离的基础。所谓安南化,其根本秘诀就在这里。

五、台湾问题安南化的动力、阻力和有利因素

今日台湾问题安南化与历史上边陲之地脱离中国的过程不完全相同。历史上的安南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边陲之地本身,而今日台湾问题安南化的主要动力则是来自于大陆,来自于今日大陆力图推进其路线图的努力。而台湾问题安南化的阻力却是来自民进党,至于国民党则是乐观其成!这真是一种古今罕见的博弈。

台湾问题能否安南化,不仅取决于大陆的推动力有多大,也取决于民进党的阻力有多大。当然这并不是说,今日台湾内部蓝绿相争,拒绝大陆的路线图,台湾即刻就会有安全风险。实际上,在近期存在诸多有利于台湾问题安南化的因素:

(1)大陆近期的首要目标是发展经济。大陆在江朱主政时期,曾对台湾采用过武力恫吓,在遇到台湾的激烈反弹后,北京之所以没有兑现恫吓,是因为在权衡“发展”与“统一”两个目标之后,作出了优先发展、暂缓统一的选择。这一选择今天仍然是北京的基本国策。

(2)今日大陆视国民党为统一的同盟者和依靠力量,试图不惜代价去左右台湾民意,以削弱民进党的政治基础,支持国民党当选。这就使得台湾蓝绿相斗对台湾来说会有近期好处。每一次蓝营当选,都会被大陆看作自己的胜利。于是在大陆涉台部门庆功嘉奖的欢呼声中,台湾获得了安全、时间和更大的让利让步。可见,台湾由蓝营执政比由绿营执政,更有利于台湾问题的安南化。

(3)大陆目前的顶层决策体制是“常委共识制”。在这种决策体制下,除非出现极端情况,北京发动一场战争的可能性较小。因为它不象毛泽东或邓小平式的强人统治可以独断专行,力排众议,也不象现代的总统或内阁制那样可以个人全权负责。

(4)今日大陆政治体制改革举步不前,台湾却已经实现了民主选举。这使台湾占有了政治道德高地,导致一部分大陆精英和民众对台湾的民主制度心生仰慕,台湾的形象已悄然由“分裂者”一变而成了“民主榜样”。既是榜样,自当爱护,而非摧毁,更何况还有人想借重这一榜样来推动大陆民主化。而大陆自身问题的增多和民主诉求的升温也分流了大陆人对国家统一问题的关注,从而减轻了针对台湾的压力。这样就无形中构成了对台湾来说是在三道防线之外的第四道安全防线。在大陆实现民主化之前,这道人心防线会一直起作用。

(5)美国军事力量在东亚的存在,对大陆仍有威慑作用。而大陆对自身“核心利益”的泛化认识和不当处置,对台湾也是有利的。曾有台湾人在朝韩局势紧张时称,朝鲜对中国是如何重要,台湾倒是没那么重要。不难理解,对台湾而言,挑动北京在朝鲜、东海和南海与人较劲,对台湾意味着:一可转移对台湾的压力,二可使美国军事力量在东亚滞留和集结,从而构成对大陆的制衡。虽然从总的趋势看,美国的力量在消退,中国的力量在增长,但中美两国军事力量对比的现有格局不可能很快改变。

上述对台湾有利的因素可能会存在一段时间,也许十年二十年。不过,无近忧不等于没有远期风险。如果大陆持续的温情攻势始终未见进展,即不能推进到大陆统一路线图的军事互信或和平协议阶段,而上述对台湾有利的主要因素又一一消失,则大陆对台政策终将会反转。一旦大陆抛弃现有一厢情愿的路线图,而采用更老成的战略,如当年清朝收复台湾的路数,这对台湾就意味着通向独立的安南化道路的消失。

可见,从长远来看,台湾问题安南化的可能性如何,受制于两点:一是大陆自身对现有统一路线图的认识是否会改变,能否坚持到底;二是台湾能否在大陆对台路线改弦易辙之前,各派达成共识,以某种妥协而与大陆达成一种政治协议,即按马英九的思路,借制度化的定型效应而使两岸现状的维持长期化。

    进入专题: 台湾问题   安南化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010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