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台湾民主与两岸关系的未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71 次 更新时间:2012-02-03 21:11

进入专题: 台湾民主   两岸关系  

郑永年 (进入专栏)  

在台湾,追求绝对主权的原教旨主义的台独运动并没有未来。这种追求尽管有其支持力量,但只会加速导致台湾的衰落,甚至衰亡。

马英九的再次当选,应当说是中国大陆政府对台政策的胜利。这并不是指在台湾选举期间,大陆的理性反应,而是指这些年来大陆以和平发展为主轴的对台宏观政策。在这之前,中国大陆的强硬政策既没有能够对解决台湾问题有任何帮助,更没有阻止得了台湾的独立运动。实际上,大陆的强硬政策和台湾的独立运动并行不悖,甚至可以说是互相强化,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并不难理解其背后的逻辑。

台湾独立运动标志着台湾“民族主义”的崛起。台湾“民族主义”本来就缺少文化或者种族基础,其崛起有深厚的政治背景,是人为创造的政治产物。在台湾独立派塑造台湾民族主义过程中,他们所倚赖的就是一个恶劣的外在环境,也就是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这也不难理解。在任何地方,民族主义历来就是“被压迫者”(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的武器。塑造台湾民族主义的主体是民进党人,尤其是民进党党内的基本教义派。民进党是作为反抗者而产生的,首先是反对国民党的压迫,现在转移到反抗自大陆的“压迫”。无论是反抗国民党还是反抗大陆,民进党都诉求于民族主义,前者表现为“本省人”和“外省人”的人为的“种族”分歧,后者直接表现为政治民族主义,例如台湾认同和中国认同、民主与专制等等的分歧。

从本世纪初开始,大陆政府接受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很快改变了其对台政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通过了《反分裂法》,试图以法律来阻止台独运动,从法律上表现出其遏制台湾独立的决心。《反分裂法》在国际社会引出了很多争议,很多人把此视为是威胁。不过,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反分裂法》无疑有助于和平的两岸关系。台湾的独立与否问题不仅仅是台湾人的事情,而且也是中国大陆居民的事情。在中国大陆本身的民族主义迅速崛起的时候,如果台湾独立运动不能得到遏止,那么就必然导致两岸民族主义的公开冲突,很有可能回到“内战”的局面。

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大陆在通过了《反分裂法》后不久,就转入了寻求如何改善两岸关系。尽管当时还是民进党政权,大陆通过国共两党的机制,建立了定期的对话和商讨。两岸关系迅速得到改善。这些年来,两岸关系曾现出几个显著的特点。

  

民主化不等于掌握主动权

首先,大陆掌握了对台政策的主动权。此前,大陆的对台政策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可以说被台独运动牵着鼻子走。这也是其强硬政策背后的主要原因。平常不预备火情,等到着火了,就要用最有效的方式来灭火。但此后的情况就完全不同。无论哪方面说,都是大陆掌握着主动权。台湾民主尽管充满政治生机,但并不表明民主政府可以有更大的政策动议。在民主生态下,尽管台湾各方面的利益吵闹不休,但在政策面,则显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难有进取性。所有政治人物眼中关切的,大多是自己的政治利益,或者党派利益,而少有社会整体利益。

换句话说,民主不是用来增进全体人民的利益,而是用来维护和增进部分利益。例如尽管台湾政府也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两岸经贸协定的签署并不是台湾的功劳,而是大陆主动让利的功劳。在台湾岛内,马政府经常被批评为过于保守,每天看着民调来做政策,缺少有意义的新政策动议。即使是在两岸经贸协定签署之后,台湾在执行方面也面临很多的问题。现在中国和韩国要谈判自由贸易协定。如果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经济整合先于中韩,那么台湾还可以维持其经济优势,但一旦中韩整合先于两岸,那么台湾很快就会失去其经济优势。

尽管两岸经贸协定执行缓慢,但和平发展为主题的两岸政策,也在静悄悄地改变着台湾的政治生态,尤其是人们对两岸关系的认知。例如在两岸经贸协定中的“早期收获”一项,尽管占台湾经济很小的一部分,但受惠的人数不少,主要是台湾的农民。开放旅游业尤其是“自由行”也是这样,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受惠。从这次选举的情况来看,刚刚诞生不久的经贸协定已经开始生效。包括台南的很多地方,人们开始把两岸政策和台湾内部政策分离开来,即把政党票投给民进党,把总统票投给马英九。台湾的民主化历来就是和台独运动绑架在一起的。如果选民能够把台湾的内部问题和外部关系(尤其是对大陆的关系)分离开来,那么就非常有利于两岸保持和平状态。当然,两岸的和平也是大陆所期望的。

在这次选举竞争中,马英九强调的是两岸政策,他向民众释放出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是国民党带来了两岸和平,也只有国民党才能继续维持这种局面。在内政问题上,民进党得分不少,但在两岸关系问题上,没有人能够相信民进党的“台湾共识”能够带来和平。蔡英文的民进党尽管和陈水扁时期的民进党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但同样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在选举运动中,蔡英文有一段时间有意在此问题上作一妥协,即展示出能够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的可能性,但可能恐惧于党内的原教旨主义派,结果公开拒绝“九二共识”。这使得很多人担心民进党一旦上台,两岸和平局面就很难继续。这种深刻的担心不仅存在于企业家阶层,也存在于这些年来受惠于两岸和平局面的其他社会群体。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台湾“本土”精英(包括大公司)都有足够的动机和大陆交往。今天居住在中国大陆经商的不仅仅是台湾的“外省人”,也包括数量很大的“本省人”。

  

保持良好的政治氛围很重要

马英九再次当选,为关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很多人都想在这一“新希望”上做文章,把两岸关系推向前去。现在大家都在关注一些具体的举措,例如政治对话、和平协议、大陆撤导弹、投资协定、两岸互派办事机构等等。这些具体的举措当然都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宏观层面继续保持良好的政治氛围。政治氛围很重要,良好的氛围可以促成很多政策方面的进步,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氛围,很多问题就要使人担心了。

但是,如何维持一个良好的氛围?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两岸的政治氛围很容易遭受其它因素的破坏。如上所说,这些年来两岸关系良好氛围的产生是大陆领导层政策大调整的结果。现在人们开始担心新的领导层是否会意愿继续营造、是否有能力继续营造一个良好氛围。

很显然的一点就是马英九的当选,很可能在一些人当中产生一种“急统症”。马英九在过去的四年里,为了稳定两岸关系做了不少事情,但在中国大陆,马英九经常被一些人视为是“和平独立”派。一些人动不动就叫喊要给马英九施加压力,甚至继续声称要用武力来解决台湾问题。相信类似的声音还会继续存在。不过,一旦这种声音成为主流,就会对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从而也影响两岸关系。

这种担忧并非一点道理也没有。马英九连任后,原来比较温和、比较有耐心的人也开始犯上“急统症”,开始寻找“统一”的路径。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就是要“收获”。他们把前些年大陆对台湾的和平政策视为是“投资”。既然这些“投资”帮助了马英九,那么就可以催促马英九“回报”了。(实际上,在台湾岛内,一些人也是这么相信的。很多人因此一直对大陆的台湾政策,尤其是两岸经贸协定抱怀疑的态度,认为这些日后必然成为大陆向台湾施加压力的工具。)

“急统症”会不会成为主流还需要观察。但可以明确的是,一旦“急统症”成为主流,那么两岸关系必然会出现倒退,出现紧张。道理很简单,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台湾民族主义。要特别明了的一点是,民族主义永远是被压迫者的最有效的武器。没有压迫感,就没有民族主义。前些年,两岸关系之所以得到改善,是因为台湾方面感觉到了来自大陆的善意而非压力。一旦台湾面临压力,其民族主义很快又会高涨起来。一旦民族主义高涨,那么各派政治力量就会乘机而入,利用民族主义来促使台湾向独立方向冒进。而台湾民族主义的崛起,又必然导致大陆民族主义的崛起。两种对立民族主义的碰撞,很容易导致其它方面的冲突,包括军事冲突。

对大陆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次国民党继续掌握政权,并不是说民进党完全输了。民进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短短四年时间里,蔡英文治下的民进党和陈水扁治下的民进党就算不说发生巨大转型,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民进党吃亏在两岸政策,但在内政方面,民进党的支持力量在扩大。在两岸问题上,现在民进党变得比较温和,但很多因素还没有促使民进党接受“九二共识”,来正式放弃其台独党纲。不过,这次选举表明,在社会层面,人们开始把内部问题和两岸问题区分开来,开始对“九二共识”有一个基本的认同。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对民进党领导层必然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迫使其改变两岸政策。在这样一种转型的局势下,一旦再次面临来自大陆的压力,民进党仍然具有巨大的动员能力来抗衡大陆。

  

大陆必须重视的两大问题

  

要和平解决两岸问题,大陆已经选择了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即用《反分裂法》来遏制台独,用经济方法来化解两岸矛盾,从发展进程中寻找未来的道路。这个选择被证明为有效,也相信会继续走下去。要认识到,大陆对台湾的经济整合不是大陆对台湾的“施舍”,而是互惠关系。尽管在一些方面大陆所获取的利益小于台湾的利益,但大陆经济体巨大,非常容易消化这些问题,也就是说和台湾的经济整合并不对大陆经济构成任何实质性的经济压力。这方面,台湾和香港有类似。

在对台关系上,有两个问题中国大陆必须面对,也必须加以正确的认识。

其一是台湾的认同问题。这些年来,台湾意识一直在强化。一些人就简单地把台湾认同等同于台湾独立。台湾认同和台湾独立运动有关联,但两者并不是一件事。台湾认同的发展既不可避免,也并不是个大问题。中国各个省份的地方认同到今天还都很强。香港回归之后,其认同也在强化。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大陆所需要的不是消除台湾认同,而是要在台湾认同的基础上再创造一个“中华”或者“中国”认同。认同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因素,是软力量。中国大陆没有可能把“一个中国”的认同强加于任何人身上。对一个软因素的认同只能来自于软的方法,而不是硬方法。台湾岛内这些年对“九二共识”的认同正是大陆软方法的结果。同样,从长远来看,“中华认同”也好,“中国认同”也好,都会来自大陆对台湾的“软”政策。

其二是主权概念。这是问题的关键。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台湾,这些年来都在为“主权”而战。但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个起源于欧洲并且濒临破产的概念。欧洲创造了绝对“主权”概念,自己也成为这一概念的牺牲品。对绝对主权的追求导致了无穷的战争。今天,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情况下,各个社会的互动越来越密切,绝对主权实际上已经不再存在,更难以实现。中国大陆用“一国两制”来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已经修正了绝对主权概念,并且也可以相信这方面会继续有创新。在台湾,追求绝对主权的原教旨主义的台独运动并没有未来。这种追求尽管有其支持力量,但只会加速导致台湾的衰落,甚至衰亡。马英九对此应该也有认识。他多次公开表明,“两岸模式”不是“一国两制”的香港模式,更非“西藏模式”。那么“两岸模式”是什么呢?从经验上看,要解决两岸问题,如果从西方寻找理念和思想,会是死路一条。如果两岸的政治人物能够找回中国文化精神,那么就会出现有助于两岸问题解决的政治大智慧。

中国对台湾没有“治权”要求,而只有“主权”要求。主权概念一直处于快速的变动之中,两岸的经济和社会交往甚至整合不可阻挡,中国“和而不同”的对外关系文化,随着中国的崛起也在改变着人们对国际关系的认识,所有这一切都有利于两岸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关系模式来。中国大陆和台湾双方都应当有充分的信心,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中来寻找和界定两岸关系的未来。

进入 郑永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台湾民主   两岸关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958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