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英:谨慎驱使“两驾马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40 次 更新时间:2012-01-29 15:02

进入专题: 投资   内需  

杨国英  

继1月17日世界银行发布预测之后,1月2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亦随后发布关于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

其中,涉及中国经济增长的部分,与2011年6月和9月的上一次预测相比,上述两大全球官方金融机构均相对悲观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今明两年的预测为8.4%和8.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为8.2%和8.8%,比上次预测值下调均接近1个百分点。

而在论及中国经济今明两年相对悲观的缘由时,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提出“出口是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最大的部分”。

这样的判断是准确的。其实,自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以及随后财政部、商务部和发改委等相关部委陆续召开的年终工作会议,均已说明今明两年甚至未来数年间,在传统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将主要依赖“投资”和“内需”,“出口”的作用已明显弱化。

相对弱化出口的作用,这在欧美债务危机仍然持续的当下,是无奈的必然选择。如此,一来可以减少正呈加剧态势的贸易冲突,二来可以减少由贸易顺差引发的巨额外汇占款的通胀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更多地冀望于“投资”和“内需”,由传统的“三驾马车”,变为当下的“两驾马车”,应该说具有相对的合理性。但问题是,对于“投资”和“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而言,两者之间孰轻孰重、如何平衡?

在“投资”和“内需”二者之间,必须看到,经过十年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已大幅递减,甚至部分“铁公基”项目的负效应已经显现。基于此,今明两年甚至未来数年间的经济增长,在既定的“投资”、“内需”两驾马车之间,应相当弱化“投资”拉动的作用,而更多地侧重于“内需”。

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言,当然有必要让前两年已经启动的项目合理延续,以避免产生过多的项目烂尾。此外,今明两年的“投资”应进行大幅度的结构性调整,大幅减少传统“铁公基”项目的投入,相对加大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的投入。如此,虽然短期拉动经济增长的成效不明显,但之于未来中国经济而言,可以提供良性的、可持续的动力。

就“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而言,我们亦需看到,其并非简单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即可一蹴而就,因为民众消费热情的真正激发,必须满足“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民生保障的增加”。

但是,之于当下而言,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但人均收入仍位居百名之外。与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相比,我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仅有7%左右。即使以我国所谓的“高储蓄率”为例,在过去七年间,也已从2004年的26%,快速下降到当下的10%左右。当然,这部分减少的储蓄,有部分已转变成房产、股票等资产。但是,如果我们结合按揭贷款购房占比的近70%,以及股市成立以来散户70%亏损的现实,就会发现,因房贷的重负和股票的套牢,我国绝大多数民众的可支配收入并没有增加太多。此外,民生保障的相对欠缺,亦构成扩大内需的另一大阻碍。虽然,最近两年我国用于民生部分的财政支出正迅速提高,已从2008年GDP占比的5.4%上升到2010年的6.5%,按“十二五”规划预测,2015年更可能升至9.3%,但这仍与消费型社会民生投入占比GDP15%以上存在很大差距。

很明显,要想让“内需”这驾马车真正奔跑,则应相对增加民众的可支配收入以及民生保障投入,这两者缺一不可。而欲增加可支配收入,在加强资本市场监管、提高股市回报率之外,相对减少民众的税负压力则显得更为重要、亦更具普及意义,如此可以变相提高更广大民众的可支配收入。而欲增加民生保障投入,减少民众消费的后顾之忧,在财政支出总盘子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则应大力减少三公支出,从而为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投入挤出空间,与此同时,还应加大二次分配改革的力度。

之于今明两年乃至未来数年间,在“出口”这驾马车相对缺位、经济增长动能相对弱化的情况下,我们不宜过度驱使“投资”和“内需”这两驾马车,以避免“车疲马倦”的窘状。而应在对经济增长趋缓包容的同时,在“投资”和“内需”两者之间,区别对待、有所侧重。

    进入专题: 投资   内需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949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