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文:高老师,来生还为你带饭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89 次 更新时间:2013-07-27 11:58

进入专题: 高华  

张一文  

高华老师与世长辞,中国痛失一代良史。

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的生日,也是高老师的卒日,不论是生日还是卒日,都已成为了忌日。

历史惊人巧合。高老师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等书的作者,被称为是"毛泽东研究的排头兵"。

高老师和你有什么关系?你来附庸风雅干什么?不,我和高老师有关系,我曾经为他带过饭。高老师,如果有来生,我还为你带饭!

当看到凤凰网记者第一时间连线高老师的生前好友时,当看到搜狐等大型门户网站在显要位置刊出讣闻时,当看到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连发三条微博以示悼念时,当看到《炎黄春秋》副总编辑徐庆全迅速写出了《一本书的高华》时,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哀思。我在微博里贴了两张和高老师的合影,转发了一些人的悼念微博。这些悼念微博,无不高屋建瓴,从"宏大叙事"的角度,缅怀了高老师的学问与人品。他们是有理由、有实力这么写的,因为他们本身都是专家学者、学术大腕。

而我,不过是个普通的打工仔,沉浮在社会的最底层,我拿什么来缅怀?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我常被人提起的故事就是去香港研究、传播打工文学。

2006年4月3日至5月2日,我应邀并受资助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内地学者访问研究计划",研究课题是《中国打工文学创作主体与阅读对象研究》。4月26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发表演讲《打工文学研究》,与来自美国、加拿大、印度、台湾、香港和内地的学者和听众一起,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接受海外媒体的现场采访。5月2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中国新闻"版,刊登该报香港特派员易锐民先生的专栏文章《让"打工文学"在香港开花结果》,其中对我所从事的研究进行了报道。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打工文学纵横谈》一书,把我去香港研究、传播打工文学总结为中国打工文学发展史百余件大事之一,羊城晚报因此称我为"中国研究打工文学较早的专家之一"。

就是在这时认识了高华老师,成为了他的私淑弟子,帮他带过几次饭。

就是在这里认识了高华老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这个中心,被称为香港20个地标之一,令无数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神往。其优雅的学术姿态,赢得了不少著名基金的赞助;中心以不算丰厚的财力,资助着海内外众多对中国问题所进行的实证研究。我有幸受到邀请,在那儿度过了难忘的一个月。

彼时,高老师在中文大学历史系做客座教授,平时就在中心看资料。他在中心的工作室和我的隔壁。我经常看到他抱着一大堆书籍资料,进入工作室,半天不出来。

中午,我就跟着这些专家学者,去中心对面的餐厅--范克廉楼吃饭,分享他们的研究心得。晚饭后,我们往往不急着回雅礼宾馆、也就是我们在中文大学的"家",而是到赛马会宿舍楼附近的体育场散步。边散步边探讨学术问题,那是真正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来自不同国家的中国问题专家,互相"洗脑"、相互"碰撞",很多思想火花就在这种交流中产生,成为日后的研究引信与写作素材。

经常参与散步聊天的,首推高华老师,还有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历史系的高峥教授、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政治系的朱毓朝教授、台湾东吴大学政治系的谢政谕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的吴毅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金大陆研究员、《炎黄春秋》杂志副总编辑徐庆全老师,加上我等人。学者有时也会互相"抬杠",互不卖帐,争个水落石出、面红耳赤。但都是谈学问,谈观点,从不涉及人身攻击,所以最后大家都能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例如,彼时,某学者有点讨巧地对高华老师说:"您研究'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是中共党史专家啊!"以内地思维,谁要是被称为"中共党史"专家,那身价立刻翻倍,比一般的专门史专家要吃香,那可是一顶亦官亦学的红帽子啊。谁知高老师就是"高",他居然不吃这一套,他非常认真地说:"我不是党史专家,我不专门研究党史,我就是个历史学教授!"现在,看到不少悼念微博和媒介,还把高华称为"党史活字典"什么的,我想高老师九泉有知,一定不会答应。

不在学术的范畴中缅怀高老师,那些太宏观,那是我走不进去的圈子,也是我鞭长莫及的事情。还是说说高老师的"微观政治"吧!

高老师在我的印象中,是个很和蔼的师长,他常会跟我们小字辈讲他的故事。

他年纪并不算很大,但是早生华发。我问他为什么不把头发染黑,他笑着说:"有这个必要吗?"高老师有心脏病,内地医生要他做手术,心脏搭桥挂个起博器什么的,没个十万八万搞不定。他不盲从。他趁讲学机会来到香港,香港的医生给他治疗后,据说"老毛病不患了",而且没有动手术,费用也不贵。他常常为此很得意。

应香港大学钱钢老师的邀请,高华老师从新界去港岛吃饭看电影,他把我也带上了,由此我有机会一睹《唐山大地震》作者的"庐山真面目",并且成了钱老师的朋友。出发前,高老师反复叮嘱我把西装外套带上,因为香港的电影院冷气的威力之大,不可想象。果不其然,在电影院外面,我们都热得只能穿短袖,进了放映厅,西装外套裹在身,还多少有点美丽冻人。

他常常关心我的家庭,有时也会说起他那个学计算机的儿子。他和我探讨过"打工文学"的范畴问题,例如,高老师认为,打工者现在还很难界定,不是做老板就是打工,不在体制内的都可以说是打工的……呵呵。他希望我不要辜负中心的资助,多出研究成果,为中国的三农问题以及打工文学贡献绵薄。他还鼓励我硕士毕业后考博士……可惜我辜负了高老师的希望,研究工作没有太大进展,博士也没有考上,依然在社会的最底层彷徨。

星期天,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不开放,学者们都在宾馆也就是"家"里做功课。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学者们难免你叫我,我叫他,一起去食堂吃饭。高华老师常常不忍心放下手头的书本,或者不愿中断正在写作的文章,于是,他就喊到:"小张,你去吃饭吧?吃完饭麻烦你帮我带个饭,你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我把饭带回来了,开始有点不好意思接他的饭钱,但是高老师毫不客气地给我"饭票",不接不让我走。有时候是16元一份的饭菜,他找到15元,还有1元没找到,我说1块钱就算了。他非常认真地拦着我,直到他从某个裤袋里找出了1块钱。这种废寝忘食、这种执着认真,都让我感觉出自己的"小"来。

斯人殁矣,其道犹存。高华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作品、人品,都将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在学术的求索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

    进入专题: 高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897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