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终盘点:带一本书去2012——100人的阅读视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530 次 更新时间:2012-01-05 15:58

进入专题: 读书  

新京报  

2012终于要来了,此时最受欢迎的礼物,大概要算是船票吧。那张传说中的诺亚方舟船票据说价值10亿欧元,连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互联网密码泄 露事件,也只是黑客们在攒钱买船票而已。不过回望当年的大洪水,诺亚方舟上的乘客们,自然是没有什么船票的,方舟上所有物种都留下一对代表,为的乃是传 承。以此观之,在类似2012这样的末日传说中,船票之外,更重要的自然也应该是文明的传承。于是,“带一本书去2012”,面向未来,留下这一时刻多元 的阅读印迹和文明印迹,也就成了此刻最好的选择。

2012的末日传说,当然只是玩笑,仅仅带一本书去2012,离文明的传承也远——我们带一个大容量的IPAD之类显然要更靠谱。不过借着这个 玩笑,反思过去的一年,反思我们自己,乃至反思社会、反思人类,却实在是一个恰当不过的契机。《书评周刊》原来就有在岁末年终整理阅读、推荐好书的传统, 今年我们把这一传统与2012的传说融合在一起,约请100位文化人,整理自己的阅读与思考,挑选出一本自己的心仪之书,带给新年,也带给未来,更欢迎读 者和我们一起,借着这个契机,安静地面向好书、面向阅读。

品读这100位文化名人的阅读推荐——这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耄耋长者,也有正露锋芒的思想新锐——我们得到的是一张多元而丰富的书单。百人百 书,有对未来的忧思,比如被推荐次数最多的《2666》,便是一片末日情景;有对现实的反省,比如《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便充满忧患意识;有对往事的追 怀,比如《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便反映出读者对历史真相的渴望;有对传统的打捞,比如《杜甫评传》,便在提醒人们回望过去,寻找文化之根;有对内心的省 察,比如《与神对话》,便在躁动时代唤起人心中的崇高感;有对下一代的期望……所有这些诉求不同、专业不同、读者群不同的书放在一起,呈现的已经不仅仅是 100文化名人的阅读选择,似乎,其中也折射出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就像很多人抱着玩笑的心态,希望2012真的发生一点什么一样,这张安静的书单也在 提醒读者,面对新年,面向未来,我们可以活得慢一点,真实一点,丰盈一点。

抬起头,2012就在眼前,让我们,坚定地、慢慢地,微笑着迎接这缕曙光。

□书评周刊编辑部

【特刊制作团队】

监制:萧三郎 统筹:邓玲玲

执行:萧三郎 涂志刚 邓玲玲 张晓波 于丽丽 曲飞 张弘

姜妍 朱桂英 刘雅婧

实习生:方鑫 许姗姗

100人名录

(按姓氏字母排序)

A

阿甲

安妮宝贝

安意如

B

毕飞宇

  

C  

蔡骏

蔡天新

曹疏影

陈家琪

陈四益

陈子善

  

D  

戴锦华

笛安

丁东

端木赐香

  

F

范晔

方舟子

冯克力

冯唐

  

G

高全喜

葛亮

郭初阳

郭齐勇

郭于华

  

H 

韩松

韩寒

郝建

何兵

何帆

何伟

何兆武

胡续冬

黄道炫

  

J

姬十三

贾平凹

江南

蒋方舟

蒋一谈

金满楼

  

L

赖声川

李冬君

李炜光

李银河

李志刚

梁卫星

刘道玉

刘东

六六

闾丘露薇

  

M

马勇

牟森

  

N 

倪方六

  

O  

讴歌

  

Q 

秋风

  

R 

任剑涛

  

S

邵燕祥

沈昌文

十年砍柴

史航

斯伟江

苏童

苏小和

孙郁

  

T 

唐浩明

  

W

汪丁丁

王家新

王炎

王焱

韦森

吴思

吴晓波

  

X 

向京

萧言中

熊培云

小桥老树

徐冬梅

徐友渔

  

Y 

严锋

杨锦麟

杨天石

杨显惠

叶檀

尹丽川

应星

于晓丹

余世存

余中先

俞晓群

  

Z 

张大春

张发财

张宏杰

张立宪

张铁志

张小平

赵珩

赵京华

止庵

周云蓬

朱永新

朱正

周天勇

  

推荐书名单

  

《杜甫评传》

  《与神对话》

  《流浪集》

  《2666》

  《三体》

  《科学与近代世界》

  《巨大的谜语》

  《金蔷薇》

  《世说新语》

  《中华书局大事纪要》

  《共产主义构想》

  《静静的顿河》

  《马烽无刺》

  《危机中的变革》

  《深河》

  《现实的魔术》

  《故事照亮未来》

  《云中人》

  《资中筠自选集》

  《观看,书写》

  《鬼》

  《礼经释例》

  《失控》

  《DNA:生命的秘密》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苏紫紫:左脸•右脸》

  《旧制度与大革命》

  《勒尼德•汉德法官传》

  《雅各布•德•佐特的一千个秋天》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存在与时间》

  《奇点临近》

  《道德经》

  《二十四史》

  《鼠疫》

  《别让我走》

  《满与汉:清末民初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1861-1928)》

  《一心走路》

  《书目答问汇补》

  《沃伯格家族》

  赫塔•米勒十卷本文集

  《江村经济》

  《追忆双亲——二十七段关于父母与时代的记忆》

  《大学的理想》

  《作为革命者的斯大林》

  《娃娃亲拯救世界》

  《莱姆酒日记》

  《我想重新解释历史:吴思访谈录》

  《板桥杂记》

  《世间的名字》

  《论美国的民主》

  《胡适教育论著选》

  《捍卫记忆:利季娅作品选》

  老上海文化生活丛书

  《诗经译注》

  《丝之屋》

  《曾国藩家书》

  《仪式》

  《加图决策者手册》

  《俄国思想家》

  《清代通史》

  《小逻辑》

  《阿佩莱斯线条》

  《贝尔福宣言:阿以冲突的根源》

  《维柯的哲学》

  《稳定不稳定的经济》

  《通鉴纪事本末》

  《邓小平传》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湖滨散记》

  《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

  《中国大历史》

  《故事知道怎么办》

  《2012》(虚拟书)

  《夏洛的网》

  《强疆梦》(未出版)

  《蒋介石日记》(未出版)

  《百姓旧事》

  《西山落日:一位美国工程师在晚清帝国勘测铁路见闻录》

  《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

  《大都会博物馆伊斯兰艺术馆藏杰作》

  《今生》

  《第二性》

  《董桥七十》(未出版)

  《沈尹默法书集》

  《猜猜我有多爱你》

  《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

  《中国装饰集锦》

  《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

  《浩荡两千年》

  《看诗不分明》

  《世界史的构造》

  《马拉默德小说集》

  《没有失败的学校》

  《二元经济论》

其中,4人推荐《2666》,2人推荐《三体》,2人推荐《捍卫记忆:利季娅作品选》。

1 阿甲(儿童阅读推广人)

 

《杜甫评传》(上中下),陈贻焮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推荐《杜甫评传》。临近四十,突然发现自己不可救药地迷上了杜诗。守岁的除夕夜反复咀嚼着“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感慨万状,差点又“烂醉是生涯”了。这才发现以前读不进杜诗,还是年岁未到吧。

收集了不少杜诗集子,还有赏鉴与研究的专著,大多没能读进去,唯有入门的《叶嘉莹说杜甫诗》和《杜甫诗歌讲演录》(莫砺锋)读完了,但再往深处 又感困难。遇到陈老先生的《杜甫评传》后非常欣喜,感觉能读下去,既像有趣的历史小说,又像杜诗的编年索引,结合仇注、浦注、钱注、朱注等一气读将下来, 非常过瘾!

  

2 安妮宝贝(作家)

《与神对话》(第一卷),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年7月

我在阅读《与神对话》,还没有读完全部。

此类关于心灵和哲学的书籍,需要一个社会的内在真正产生困境和需求的时候,才会有所反响。若大众兴趣点还聚焦在物质层面,则很容易把它当做一种成功指南,注入功利性的阅读导向,暗示读者读了之后会如何解脱困境达到成功。这会使被误导的读者忽略掉它更高级的价值。

“你只管走自己的路。同时要允许别人走他们自己的路。”一本书最本质的意义,应该是提供路径让读者与某种深邃而上升的意识产生连接。不世俗,没有野心,不需要哗众取宠,也不内在封闭。代表人类心灵的开放性和探索的限度,是一种对真理的靠近。

  

3 安意如(作家)

《流浪集》,舒国治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

我推荐的是,我度假时看的,一本是舒国治的《流浪集》。舒国治的文字淡暖,清言有韵致,将生活、经历和感受融为一体的随笔。传递生活态度,聊得 又是日常事和琐碎感受,其实很容易写得无味,写得好是极见文字和阅历功底的。舒国治有这样的功力。推荐这本书是希望有更多人能感受和认同自在的心态和自得 的生活方式。一种真正古雅的文化传承。

4 毕飞宇(作家)

《2666》,(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版

  

毫无疑问,我会带着《2666》迎接2012,也许我还要让《2666》陪伴我的2012。

在最近的大半年里,一个又一个文艺青年和我谈论起波拉尼奥和他的《2666》,它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那时候我还是一个纯正的 文艺青年,我的嘴里一直衔着“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30年过去了,一个小轮回,我找到了现实与记忆的工整对仗:上联,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下联,波 拉尼奥,2666。

文艺青年远离江湖,毫无功利主色彩。文艺青年敏锐、狭隘,能在文艺青年嘴巴里活下来的作家其实不多;文艺青年的嘴巴从来就不是“小清新”,它的 歹毒与精准时常让你目瞪口呆。我珍爱我的文青岁月。有时候,我坚信文艺青年比老江湖更靠谱。所以,2012,我会带着《2666》。谢天谢地,它足够厚。

  

5 蔡骏(悬疑小说家)

《三体Ⅰ-Ⅲ》 刘慈欣 著 重庆出版社

  

刘慈欣的《三体》,中国科幻小说的巅峰之作,这个是公认的,另外我自己看这本书觉得他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得很好,虽然是科幻小说,但是他很有现实意义,有对历史的反思。

  

6 蔡天新(数学教授、诗人)

《科学与近代世界》 (英)怀特海 著 商务印书馆 1959年版

  

怀特海是英国数学家,后被美国哈佛大学聘为哲学教授。《科学与现代世界》是他晚期代表作,是一部无所不包的自然哲学论著。与同代的柏格森和克罗 齐不同,他们分别依赖于生物学和历史学,而怀特海拥有数十年研究数理学科的经验。《科学与现代世界》是一部奇书,但毕竟写作的年份比较早,近年重版时无奈 更名《科学与近代世界》。

2012年,欲重读本书,同时希冀有高手能为我们指点迷津,写出一本包含20世纪的新书。我觉得人到中年以后,专业过了一个顶峰,学理科的该对自己专业和人文思想之间的关系有个清晰了解,学文科的也该站在另一高度,全面考察一番自然和科学世界了。

  

7 曹疏影(诗人、作家)

 

《巨大的谜语》 特朗斯特罗姆 著 行人文化实验室(台北) 2011年11月

马悦然先生给中文世界的读者提供了另一个特朗斯特罗姆。若说译者李笠笔下的特氏那略为高亢、顿挫与钢硬的音色,叫人想起朦胧诗年代的汉语诗歌语 言;马先生的特氏诗句则相对松弛,温润,用字(而非以词为基本单位)活泛,竟遥相呼应三十年代的民国文学风味。翻译除了助人翻墙越篱,结识外界,本来也是 借被译者的骨架,对译入语言的一重发明。这一次,马悦然借特朗斯特罗姆晚年的两本诗集在中文世界里实现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本书中翻译的两本诗集《悲伤的凤尾船》(1996)与《巨大的谜语》(2004)都是特朗斯特罗姆在中风失去说话能力后出版的。后一本短诗和俳句集只有此译本正式出版。那些短虹般的俳句,走向极端,急切而坚定,你看见一位八十岁的病中诗人的眼神。

8 陈家琪(哲学教授)

《金蔷薇》,(俄)帕乌斯托夫斯基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9月

  

2012,我想从重新阅读《金蔷薇》开始。

我非常喜欢这本《金蔷薇》,以前就看过,当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时,我还是首选这本书。这本书(也许应该称为“文集”)共十九篇文章,如果我们能意识到它连载于1955年的苏联,就知道了在那样一个年代和环境里能出现这样一本书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我特别推荐的是这本书中的《夜行的驿车》与最后的结语:“与自己话别”。

  

9 陈四益(杂文家)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著

  

对于《世说新语》,我觉得,里面的魏晋文人很可怜,他们在那种社会环境下艰难生存。比如嵇康,他被卷入政治斗争很深。他作为曹家的女婿,为司马 家所不容,在那种情况下,他很难生存下来。所以最后,他还是被杀头。阮籍为什么要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就是有些政治上的事他想逃避。他不愿意拥戴司马家, 他喝醉了很多天躲过去了。

但是,司马家做皇帝的时候要写《劝进表》,他醉了很长时间,人家就是等着要他写,最后没办法,为了活着,他只好写了。所以,魏晋文人活得没有那么洒脱,没有那么自由。

  

10 陈子善(学者)

《中华书局大事纪要》,钱炳寰 编 中华书局 2002年版

2012年是中华书局成立100年,《中华书局大事纪要》对于了解民国时期的出版非常重要。这本书把中华书局从1912年到1954年的历史简 明扼要地梳理了一遍。这样的书实际上具有工具书的性质,里面记载了上世纪20年代中华书局出了哪些书,30年代出了哪些书,对于中华书局在近代史上对中国 出版业的贡献有清晰的记录。民国时期大的出版机构,除了商务印书馆,就是中华书局。书中对于古代文献的整理,科学著作的出版,美术,二十四史,教科书等 等,现在看它怎么运作的,还是很有意味——因为它不仅具有出版史,还有文化史的意味。以前的中华书局,是一个综合性的出版社,出版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文 化、历史、文学、美术、教科书等等,比现在的出版社更大——当然,这样做有一个前提,就是有足够的编辑力量。现在不是说要把出版业做大吗?那应该是做好做 大出版业本身,不是去做房地产或者其他产业,这样就本末倒置了。在这一点上,中华书局能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的文化积累经历了很多年,现在我们关注民国教 科书,中华书局以前的教科书,就有自身的特点。

11 戴锦华(学者)

《共产主义构想》(The Communist Hypothesis),(法)阿兰•巴丢 著

若说带一本书去2012,我选阿兰•巴丢的小书《共产主义构想》(The Communist Hypothesis)。2012年原本无甚特别,无非是辞旧迎新,春风再度。却因了好莱坞同名大片,点染了天启般的色彩。但好莱坞大片的触动,或许正因 为今日世界奢华与苦难的杂陈并置;取代了天空的人造大屏幕天顶,同时遮没了未来视野。于我,倒是自作多情地认定是再度思考和想象未来的时候了。

巴丢此书因此成为我的首选。这固然是因为巴丢是今日硕果仅存的人文通学大家,是几已不存的思想领袖,是博大且执拗地引领着别样知识的知识分子,也在于此书暗合着我自己不自量力的向往,构建一份作为未来的过去,在历史的废墟里重建人类的乌托邦。

12 笛安(作家)

《静静的顿河》,(苏联)肖洛霍夫 著

  

《静静的顿河》是部从2011年末会一直看到2012的书。喜欢看描写精彩战争场面的小说。简洁、有力,干净利落地写出来各种深刻的感情,就像刚结一层薄冰的顿河水,踩上去就能听见碎裂声,深渊就在下面。

13 丁东(学者)

《马烽无刺》,陈为人 著 金城出版社 2011年版

  

我推荐陈为人先生的《马烽无刺》,今天和评论家严纲聊天,我们一致认为中国作家传记写得最好的是陈为人,代表作是《唐达成文坛风韵五十年》,他写了11本传记。

2011年终于在大陆出版了两本。《马烽无刺》就是其中之一,马烽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且经历过特殊的时期“文革”。他在上世纪40年代 写过《吕梁英雄传》,也编剧过很多电影。在90年代前期任了一届作协一把手。传记没有写他的个人事迹,而是着重写八九十年代复杂人际关系漩涡中的马烽:江 青、亦师亦友关系的丁玲、共为“五战友”同时又关系紧张的“李束为”、“喝过三次酒”之交的陈永贵等等人物群像,共同展现了当时的历史面貌,这种传记的记 叙方法,让读者改变看历史的视角,更好地面向未来。

14 端木赐香(学者)

《危机中的变革》,萧功秦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2012年我最想阅读的一本书是萧功秦先生的《危机中的变革:清末政治中的激进与保守》。这本书的内容是有关清末政改的。选择它的理由是:第 一,清末政改以悲剧告终,但却是二十世纪更大悲剧的起点。我一直认为,长远看,文化起决定作用;短期看,制度起关键作用。所以中国历史的制度选择与路径依 赖,其背后最终是个文化问题。而文化是没有昨天今天与明天的,它会一以贯之下去。第二,2012对于普通人,也许联想到的是世界末日,但对于我们学人,一 直面对的却是千年轮回中的中国历史,它比世界末日还可怕。第三,辛亥百年都纪念了,但是学人还得小心冀冀地嘀咕,一句话,理论与主义再新鲜,落到地的还是 实践与现实。第四,中国政治,要么保守到底,要么一夜跃进,透过此书也许可以窥到那条悲剧的脉络并促使我们反省,否则2012对于我们,既不是末日,更不 是未来,而是永远的过去!

15 范晔(《百年孤独》译者)

《深河》,(日)远藤周作 南海出版公司 2011年版

  

日本作家远藤周作的《深河》,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他是日本的一个天主教作家,深河恰恰指的是日本的恒河,所以可以想象一个天主教作家写一个 关于印度宗教圣地的故事,当然里面也有其他相关的故事,这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一点,我也给很多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是一本不太容易读的书,是我非常看重的一本 书。远藤周作有非常著名的两本小说,一本是这个,另一本是《沉默》。

16 方舟子(科普学者)

《The Magic of Reality》(《现实的魔术》) Richard Dawkins(理查德•道金斯)

  

理查德•道金斯暴得大名,始于他在1976年出版《自私的基因》一书。此后他陆续又出版了几本进化论的科普著作,都成为畅销书。但是作为一名动 物学家,他的学术地位却止步于牛津大学的高级讲师,这是由于在英制职称系统中,一个系只能有一个教授,前任教授不退休或离世,别人就无法晋升。为此在 1995年微软高管赛蒙义出钱在牛津特设“公众理解科学”教授席位,指定由道金斯担任。从那以后道金斯就专职从事科普,写作范围不再限于进化生物学,而是 涉及科学的一般领域。进而又将矛头指向宗教,成为近年来在西方兴起的新无神运动的领军人物。他在2006年出版的《上帝错觉》(中译本《上帝的迷思》)一 书光是英文原版就已发行200多万册,成为他所有图书中最畅销的一本。

他一定痛感科学理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2008年宣布退休辞去教授职位,专心撰写一本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希望他们既能摈弃神创论之类的传统神 话,又不受“外星人绑架”之类的现代神话的蛊惑,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其结果就有了今年9月出版的《现实的魔术》(The Magic of Reality)一书。这部科普大师献给年轻人的力作,其主旨和此前他面向更年老读者的《解析彩虹》一书一样:科学比神话、童话更美。阅读这本有200多 幅精美原创插图的画册(同时还出了附带动画的iPad版本),也会是一次赏心悦目的探索之旅,而旅伴并不限于年轻人。

  

17 冯克力(《老照片》主编)

《故事照亮未来》 杨照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版

  

李慎之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真的还有下一辈子的话,那么,我的最大志愿就是能在下一辈子当一辈子的中学公民教员。”并说,他很想编一套中 学公民课本,但已心有余而力不足,“倘若有有志于此的年富力强的学者愿意担当起这个神圣的义务,我还愿意以衰朽残病之躯追随左右……”慎之先生对教育寄予 如此的期望,盖因在许多时候,有什么样的公民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杨照的这本书,虽然不是规范的公民读本,但其通过一个个故事所讨论的诸 如“公民意识”、“政府的责任”、“选举”、“和解”、“爱国”、“政治家的教育”、“民主决策”、“多元”、“容忍”、“法律”、“制度”等话题,正是 应有之义,而且写得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与慎之先生的期待庶乎近之。

作者是一名曾经威权统治、身历民主转型的台湾人,他的许多感受和思考,对于处在社会转型中的大陆读者来说,自有一份感同身受的会心。还有,这本书的名字起得太好了!但愿我们不会错失这束从海峡对岸投射过来的光亮。

18 冯唐(作家)

《云中人》 路内 著

2012年新阅读物我推荐路内的《云中人》,这本他的书还在出版中。“好作家应该是个巫师。汉语‘巫’这个字,上边天,下边地,天地之间,男人、女人、众生。巫师就是中间那个神棍,连通天地,打破男女。路内不仅是个巫师,他心中有个魔法学校。”

  

19 高全喜(法理学教授)

《资中筠自选集》(5卷本) 资中筠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资中筠先生的感时忧愤,却以其秋叶之美,击中伪装。她的家国情怀秉承着文以载道的传统,并有新的发扬:鄙视残暴,拒绝遗忘,诉求美与新生。她融 会中西、赓续古今新道统。每个人都会衰老,资中筠先生的作品却焕发着精神的芬芳与盎然生机。在凛冽寒风中,她的文脉风骨不啻为那个时代的绝唱。2012 年,我愿从资先生的落笔处开始我的思考,历史是不可能斩断的,一个国族的新生应该是旧邦新命。资中筠先生的作品是时代的记忆,我们的榜样。

20 葛亮(作家)

《观看,书写》 鲍赞巴克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观看,书写》(Voir-écrire)是一本关于建筑与文学的书。设计师鲍赞巴克与作家索莱尔斯,以八则对谈向我们展示了艺术之间融合与碰 撞的可能性。如译者所言,“犹如一场别具一格的交响音乐会。”毕加索、兰波、巴黎音乐城、哮喘病与事业理想、贝聿铭与罗伯森。这个逐步以图像取代文字的时 代。空间的表意与象征性成为所有的城市人不可忽略的部分。第一章有关双子塔坍塌的段落,让我们在隐痛间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与身份。我们进入生活的另一种抽 象化,经济所造成的抽象化。9•11之后,一种可怕的物质现实重回眼前,提醒我们,在这层意义上,我们并不一定是美国人,而却都是“纽约人”。

21 郭初阳(语文教师)

《鬼》 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版

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部小说,南江和臧仲伦的译作《群魔》,我买到的是娄自良译本,名为《鬼》,载《鬼》一车,进2012。

米奇尼克曾这样写道:“我想要在宽容的、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建设波兰,尽管我知道普及这些价值需要常年的工作。而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普及已经开始, 它并不是通过贴标签的声明,而是存在于日常的行为当中……那些不被批评的天使,即使让人确信具有天使的气质,但也可能会演变成为魔鬼。你不相信我吗?请读 一本用俄文写出的、关于最高贵、最有勇气的人们的书,一本我多年来都痛恨、但是又如可卡因般令人上瘾的毒品般的书;这本书是一个哈哈镜,于其中每一个天使 都将看到他自己的面孔,这本让人既讨厌又穿透要害的书。请读《群魔》。”

22 郭齐勇(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

《礼经释例》 台湾中研院文哲所出版

  

我在武汉大学为博硕士生开“《礼记》会读”课已多年了,国学院让我下学期为高年级本科生开“《礼记》导读”课,这难度更大。研读、讲解《礼 记》,义理上的诠释,问题不太大,关键还是名物训诂与仪节过程,曲折繁重。《仪礼》号称难读,而《仪礼》乃礼之本经。清儒凌廷堪的《礼经释例》,我用清华 大学彭林教授的点校本,2002年由台湾中研院文哲所出版。彭教授说是书乃里程碑式的名著。凌氏独辟蹊径,五易其稿,系统阐释礼仪通则,分为通例、饮食 例、宾客例、射例、变例、祭例、器服例、杂例八类,是进入礼经之门径。我手头上的这本书,乃2004年在文哲所访学时林庆彰先生送的,一直未细读,现在下 决心认真啃一啃了。这样,我讲《礼记》时会更有底气。

100人的阅读视界——G-H

23 郭于华(学者)

《失控》,(美)凯文•凯利 著 新星出版社 2010年版

  

2012,我希望大家去阅读这本书,此书题目翻译得不算太恰当,其本义应该是“脱离控制”或“脱控”。数码时代的信息分享和分析方式体现了21世纪人类思维方式的被“去中心化”模式取代了。

20世纪高度中心化的“原子模式”,其基本内涵就是超文本协议——大型分布式动态文本,信息可以零成本地传递和扩散。进而信息、知识、判断不再 仅仅是某权威作者所独有产权的事物,而是共有的公共知识资源。这样一个以信息为基础的社会将从根本上不同于以物质为基础的社会,互联网时代改变以致颠覆人 类以往的成见和理念,其“分布式管理”孕育异质化、个性化和自由意志、包含着民主制度的精髓。

24 韩松(科幻作家)

《DNA:生命的秘密》,(美)詹姆斯•沃森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DNA:生命的秘密》,这本书获过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是一本科学的书,把生命的起源、演化和生命的意义用科学的角度解读出来,很独到,说清楚了生命是什么东西。

25 韩寒(作家)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熊培云 著 新星出版社 2011年版

  

我推荐两本书: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和刘瑜的《民主的细节》,这两本书要一起读,别有风味,会让你想得更多,却不致枯燥。推荐的理由不能说太多,以免读者先入为主,还是希望大家自己研究。

  

26 郝建(学者)

《苏紫紫:左脸•右脸》 苏紫紫 著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1年版

  

这本书中有很多人体摄影,都是黑白摄影,似乎很简单,在我看来许多作品都有创意,很美。《采访》等作品融合了行为、摄影等多种艺术元素,这些跨 媒体效应构成了作品的某种当代艺术特征。书中所配的文字又用观念再次处理这些作品。最喜欢的是《泼墨2010》-12,女孩裸体背着身走去,身上的黑色墨 汁向下流淌,白色的地面上是她的一个个脚印。苏紫紫展示了有艺术的行为,有行为的艺术。

今年初,苏紫紫的人体艺术成为一个新闻事件。饭桌上曾经听人大的张鸣、周孝正等老师说起过,惊骇于有些评论的凶狠。苏紫紫生活在真实中,生活在 艺术中。在今日中国,有点自由精神的苏紫紫们九死一生。苏紫紫们在种种理想国卫士的口诛笔伐中坚韧地活着,身体和灵魂还能在创意灵感的托举之下自由翱翔, 很美。看到这些美的图片、美的文字,让人对这块土地上人的精神力量生出更多的自信。

27 何兵(法学家)

《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托克维尔 著 商务印书馆 1992年版

  

我要推荐的是《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很有话题性。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改革和革命的关系问题,包括网上热议的韩寒的三篇博客和大家唱革命歌曲 的问题,这本书分析了法国大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以及革命后社会的变化,结果是经过一场剧烈的大革命之后,旧的制度并未被废除,甚至又复活了。作者也对为什 么会产生这个原因做了反思。历史是有相似性的,作者观察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前后的法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值得今人借鉴,我们搞学术研究和学术观察的人不能回避 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命题又开始热议?怎样正确分析革命的风险?怎样尽可能避免革命的到来?怎样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处理好改革和革命的关系?这本书是很有长 远意义的,值得大家持续关注。

28 何帆(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Learned Hand:The Man and the Judge》(《勒尼德•汉德法官传》)

  

近两年业余生活的重心都在翻译上,由此导致的后果是,看任何一本英文原版书都特别累,因为一看原文,大脑就自动进入“翻译模式”,甚至会认真斟 酌每个字句、修辞的译法。最近每当看到自己喜欢的原版书都会打趣:“如果只看不译,多浪费!”所以,如果要带一本书到2012,我希望是一本自己最想翻 译,也最想介绍给中国读者的书。那就是杰拉尔德•冈瑟教授的《勒尼德•汉德法官传》(Learned Hand: The Man and the Judge,牛津出版社2010年版)。汉德是美国最受人尊重的法官,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法官形象,就是汉德的样子。他在审判中,始终能秉承独立立场、自由 思想,名言“自由的精神,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一直传颂至今。作者冈瑟曾是汉德的助理,他以优美的笔触、专业的刻画,完美描述了汉德和他的时 代。而这本700页的巨著,也被誉为“美国司法界的《战争与和平》”。如果能平安度过2012,大家将会在2013年看到这本书的中文译本。

29 何伟(原名彼得•海斯勒,作家)

《The Thousand Autumns of Jacob de Zoet》(《雅各布•德•佐特的一千个秋天》)

2012年,我想看很多书,肯定不止一本啊。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的《雅各布•德•佐特的一千个秋天》(The Thousand Autumns of Jacob de Zoet),或者《绿野黑天鹅》(Black Swan Green),是我非常想阅读的书。因为,米切尔的小说《云图》(Cloud Atlas),是我2011年读过的最好的书。它构架瑰丽,语言引人入胜,让我对米切尔的其他作品充满期待。

除此之外,我还想读一些有关中东的书籍。Reza Aslan的作品《除了主还是主》(No God But God),主要讲伊斯兰教的发展历程,我已开始阅读的书籍。我现在在开罗,故而很想进一步了解埃及的文化与历史,我想Aslan的书应当是个不错的开端。 埃及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赫福斯的《宫街》,也是我想阅读的书,相信借助马赫福斯的文字,我可以更深入了解开罗这座城市。

与此同时,我在努力学习阿拉伯语,所以也会读一些简单的阿拉伯语教科书。

  

30 何兆武(历史学家)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上下册) 杨天石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我看《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这本书完全是消遣。1933年,我上初中的时候,蒋介石到北平来,请了一些名流,其中包括吴佩孚。吴佩孚有两个特点, 一,不去外国,二,不去租界。那次吴佩孚发言的大意说,我是想武力统一中国的,蒋先生也是想武力统一中国,所以我们可以说是同志。我的统一失败了,蒋先生 成功了,所以我是拥护蒋先生的。杨天石先生的这本书很真实,和我印象中的蒋介石不完全符合。蒋介石其实对英国很不满意,所以,他支持印度独立。对英国,蒋 介石并不是一味屈服。这些事,我以前不太清楚。有的日记本身就是造假,蒋介石的日记似乎不是,写得很简单,而且文字也不高明,就是他留给自己的记录。杨天 石先生的研究很好,如果他写一本《蒋介石传》,我会接着看。

31 胡续冬(诗人,专栏作家)

《2666》 罗贝托•波拉尼奥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版

  

在中译本厚达800多页的迷宫一般的奇书《2666》里面,智利诗人、小说家罗贝托•波拉尼奥并未解释书名2666到底是何含义。很多人根据他 在另一篇小说里的只言片语,把2666理解为他的一个隐秘预言:世界将会终结于2666年。如果这种说法靠谱的话,那么在2012年读《2666》将是再 合适不过的事情了。尽管我已经读过了一遍,但我想我还是会重读数遍,因为这部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总体小说”理想的作品以难以复制的文学创造力容纳了密度、 强度和力度都十分惊人的经验和想像:博尔赫斯在短篇小说中通过对虚构作品的评述所达到的“文学的二次方”效果,被波拉尼奥在《2666》这部“激流般不完 美的巨著”中无限放大了。假如我们真的不可避免地要在2012年走向世界的末日,在那一天到来之前,阅读《2666》带来的欢快和深思将会让我们的头脑迎 来一次辉煌的“回光返照”。

  

32 黄道炫(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 著 三联书店版

  

此在作为存在者如何存在,永远是一种困惑。海德格尔的解答是:人要想本真地存在,就必须本真地理解和面对死亡。此正如他在《存在与时间》中所 言:“死是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向这种可能性存在,就为此在开展出它的最本己的能在,而在这种能在中,一切都为的是此在的存在。”

第一次读到《存在与时间》,已经是二十多年前。这么多年,哲学已经越来越离我远去。当生活的驱迫,使自己越来越沉浸在柴米油盐的奔波中时,海德 格尔的诗意只是中夜梦回的闪念罢了。眼看着就要到2012,居然在这一年的前夜突然重新想到学术,想到海德格尔,想到海德格尔的“历史学的追问”,生出重 读海德格尔的冲动。难道真的只是因为他告诉我们:人本真地存在,就是向着死亡吗?

33 姬十三(果壳网CEO)

《奇点临近》,(Ray Kurzweil)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10月

  

这本书是未来主义者的声音。作者预测了这样的未来:科技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计算机将赶超人类智能的各个方面。在未来的时代,我们的智能将 逐渐非生物化,人类与机器的区别将变得模糊。它将带来人类的革命:不再衰老,各种疾病被治愈,环境污染终结……等等。人类将进入新的时代。

这是对人类本质意义的思考和预言。过去一年,因为一个莫须有的预言,人们开始思考终结,思考未来,思考何去何从。而这本书正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 角。这是一个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看不到的未来,这也是我们的后辈一定能看到的未来。书里描写的即将到来的时代,是数百年科技发展到顶点的升华,也饱含了对 人类终极命运的乐观祝福。读这本书,对当下毫无裨益,但在2012年,我希望每个读者都能花点时间远眺未来。

  

34 贾平凹(作家)

《道德经》,老子 著,中华书局

  

《道德经》是我经常随身携带的书,也不见得看过很多遍,但随手翻翻就觉得很好。

  

35 江南(作家)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2000年1月

如果2012年确实是世界末日,而我会是幸存的诺亚,那么我会带一套《二十四史》。因为它容量够大,用我一生的时间来研读都未必足够。此外这是 我一直以来很向往的一套书,我只读过前四史,故事和知识的容量就足够我写那么多架空历史的小说了,譬如《九州缥缈录》,要是读完全套,我想必会有种成仙得 道般的精神升华。人类一切的科学、哲学、宗教、政治都该结合历史来学,我自己觉得我在历史这方面的功力还太浅。如果世界不毁灭……那么我比较期待一部“金 庸式”的娱乐小说,在这个嘈杂的世界里,让我有一个可以避开几个小时的江湖。

  

36 蒋方舟(作家)

《鼠疫》,(法)加缪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1月

  

2012年最想阅读的书:加缪的《鼠疫》。这是一部无论篇幅、题材、文笔和主题都无可挑剔的小说。加缪描述了灾难下的一种荒谬,地中海海滨城市 奥兰爆发了一场鼠疫,城市被关闭,在一个密不透风的封闭空间里,市民接二连三的死去。人们恐惧灾难、承受灾难、习惯灾难、最后甚至拥抱灾难。主人公里厄医 生承受巨大代价地反击鼠疫。2012年我会反复阅读这本书,不断告诉自己什么是善,以及在动荡、战争、劫难的极端环境下怎样继续做一个善良的人,告诉自己 怎样在集体的荒谬和失控中坚守正义。

37 蒋一谈(作家)

《别让我走》,石黑一雄著 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我每年仔细阅读的书籍有12本左右。2012年,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将是其中一本。这是他几年前的作品,后来被拍成同名电影。

这是一部残酷的电影,残酷在心,在我们人类对未来的展望里。克隆人题材本不新颖,但石黑一雄却找到了极其独特的表现视角——有了视角,他就不会 给自己笔下的人物留退路。我读过石黑一雄的几部作品,很敬佩他复杂丰富的写作视野和细致笔触。我知道,他的这部作品超越了族群阅读界限,并向未来的人类提 出了深刻的警醒。文学作品本身比电影表达复杂细致得多,这是我要仔细阅读这本书的动因。

38 金满楼(历史作家)

《满与汉:清末民初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1861-1928)》 (美)路康乐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关于美国学者路康乐的这本书,最初我在电脑上保存了一本英文版,原本打算打印出来仔细阅读的,后来在网上书店无意中发现这本书已经出了中文版, 随后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本。路康乐现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他的童年时代在中国度过,后来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满与汉》曾于2002年获得列 文森中国研究著作奖,其主题是清末民初的满汉关系及其引发的革命问题。对于族群关系的研究,西方学术界关注较多,国内则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以族群 作为研究的切入口,对理解近代历史有很好的帮助,如清末革命时期的“驱逐鞑虏”实则是一种族群冲突,辛亥革命也更多的表现为民族革命而非民主革命,路康乐 的著作对此剖析相当到位。

39 赖声川(戏剧导演)

《一心走路》,一行禅师著 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5月

  

一行禅师的书长期以来给我巨大的力量,那个力量来自最简单的文字和道理。他会教我们,应该说提醒我们,许多我们早已遗忘的简单事务——像是呼 吸,像是快乐,像是不要忘记,自己活在这美好而难得的人生里。我在写自己的《创意学》时曾参考他的文字,在创意方面给我很大的启发。现在他的书开始有中文 版,我好高兴,有更多读者能领受他所给予的珍贵文字。这一本讲的是行走,这么一件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但我们早就没有意识到它了。对于这一位作者,我心中充 满感恩。这本书不但能带到2012年,且能一直带着。

40 李冬君(学者)

《书目答问汇补》,来新夏等 著 中华书局2011年版

  

《书目答问汇补》为目录学纲领性文献,而汇补,则在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的基础上,进一步广搜博求,发微索隐而成。

我为来先生弟子,曾随先生读《古典目录学》,略知先生“究天人,通古今”的抱负,亦知先生欲以多种学术工具,构造公共学术平台,而以目录版本学 来支撑。我观古今之学,汉注唐疏,明清考据,大凡登堂入室,无不由目录学起步,而通经史,达诸子,实国学。先生近九旬,牵头数百万字,逐条考证,竟能于有 生之年成此巨撰,岂非天人!以目录学打底子,做文化史研究,我心向往之,谈何容易?喜得《汇补》,便是明年要补的课。若能再随先生去“辨章学术,考镜源 流”,一定美不胜收。

  

41 李炜光(天津财大教授)

《沃伯格家族》,(美)彻诺 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4月

  

《沃伯格家族》写的是一个犹太的金融家族,我是做金融研究的,因此对这个家族很有兴趣。我很关注建国以来企业家的命运。现在这个社会,对企业家 谴责的声音多。按照熊彼特的理论,一个社会的发展,功劳首先要算在企业家的身上。中国的企业家有没有不断创新的动力,这是大家都要关注的。

  

42 李银河(学者)

《呼吸秋千》,(德)赫塔•米勒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年10月

  

读过这部小说后,知道她为什么会得诺贝尔文学奖了。小说写二战后被送到俄国劳动营的德国人的生活,对于那里的可怕状况有真实描写,拷问人类的正义、良知,对那个制度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让人了解到一个好的小说家除了创造美,还可以成为人类的良心。

作者的长处是从普通的事物中感觉出奇异的意义,发掘出奇异的印象。那个洗澡的故事写得多好。给人印象多真实,多刺激。还有葬礼的一篇也是。使人对残酷的战争有了一种真实的感觉。

  

43 李志刚(记者、作家)

《江村经济》,费孝通 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10月

  

2012年我必读的书是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作者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进行田野调查之后,写成这本描述上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特别对当年经受西方商业文明巨大冲击的中国乡土投入很大的关注。

过去几年,我采访的都是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家,并结集成书《人生》。我希望未来几年能写一些反映中国农民命运的文章。中国农民正面临着几千年来最 为剧烈的变革,中国在追寻现代化的路上狂飙突进,这一庞大群体不自觉地被卷入命运的洪流里。他们为现代化流血流汗流泪,同时现代化给予了他们什么?他们与 土地天然的联系被割裂,他们已将身份变成农民工,未来十年他们的身份又会有什么变化?

《江村经济》诞生70多年,在中国社会学调查上仍无出其右者,我期望,通过阅读《江村经济》,能揣摩出田野调查更多的窍门,为自己的未来几年指引一条路。

  

44 梁卫星(教师、作家)

《追忆双亲——二十七段关于父母与时代的记忆》 丁东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年3月

  

这是一本普通的书,收集的无非是二十七段关于亲情的记忆;谁无父母,谁无亲情呢?然而,在我们的历史中,却有过这样一些场景,十足让人寒心:子不认父,母不怜子,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被扭曲,生命正常的人伦被异化,日常生活的亲情表达壁垒森严……

这样一本普通的书也因此有着无限的厚重感,每一段对双亲的追忆都成为一份关于人性沦陷的证词,每一缕对双亲的反思都是关于整体民族陷入癫狂的创 伤记忆,每一节关于亲情的双向拷问都是对存在之墙森冷阴寒的痛楚撞击。打开这本书,恍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个邪恶的时代汹涌而至……

带上这本书去2012吧,带上它,你便唤醒了一段被屏蔽的历史,你便能感受日常人情物理中内蕴的历史正义,你将能面对一切以谎言布道的真理而从容理性:没有任何理想值得扭曲人性,没有任何追求值得牺牲生命,没有任何真理值得生活沉沦!

  

45 刘道玉(武汉大学老校长)

《大学的理想》,约翰•亨利•纽曼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看”,《大学的理想》就是我反复阅读的一本书,它是英国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约翰•亨利•纽曼论述教育的代表作。纽曼是19世纪自由教育的伟大倡导和实践者。

《大学的理想》是世界高教史上经典名著,出版一百多年以来,一直对世界高等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他的代表性的观点是:“大学教育应为自由教育而设。”本书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中涉及到大学的性质、目的、功能、学术自由、教育原则和方法等。

我之所以推崇这本书,是因为大学应当是赋予青年们理想之地,惟有有理想的校长才能培养出有理想的学生。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毕生追求理想的教育,现正在撰写《理想大学》一书。

可是,我国当今大学理想丧失,学风浮躁,物欲横流,功利思想盛行。因此,重温这部经典名著,对于回归大学精神,整肃学风,推动教育改革,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6 刘东(清华大学国学院副院长)

《作为革命者的斯大林》,(美)罗伯特•C•塔克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5月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基本的研究范式。我和李泽厚争论过如果列宁不死,后来会怎么样。我觉得,第一,国民党的党国一体制,就是从他这儿学的;其次, 列宁的遗著说斯大林的个性不好。你不能说斯大林一开始就是一个恶魔,当他的个性与革命文化相对应时,人性就开始变化了。这本书的作者想说的是,第一,没有 这样不好的个性他上不去,第二,他上去后和革命文化构成一种互动。换句话说,不是这种个性毁了斯大林,而是革命文化成就了斯大林的个性。

  

47 六六(编剧)

《娃娃亲拯救世界》,关漓著 2010年10月

  

这是本网络小说,作者的文字很清新,传递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他的每一个文字都能让人感受到画面,有做电视剧编剧的潜质。

48 闾丘露薇(电视主持人)

《莱姆酒日记》,(美)亨特•汤普森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这部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小说,到了1998年才出版。而我有兴趣去看,是因为电影中太多熟悉的场景,让我联想到现在的中国。当然,主人公要幸运得多,因为他的最后面对诱惑作出的选择,付出的成本毕竟还能承受,社会能够回报那些坚持良知的人。

  

49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我想重新解释历史:吴思访谈录》,吴思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

  

这本书的书名很值得玩味。不仅吴思先生想重新解释历史,我个人也非常期待,因为自从新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传入中国之后,我们民族的历史虽 然有了许多新的解释,但也不必否认出现许多混乱,阶级斗争为主导的历史观并没有渐行渐远,从文明起源至所谓封建社会,再到所谓半殖民半封建,这一系列新名 字一度开拓了史学的边疆和视野,但今天看来可能都值得重新解释。

  

50 牟森(导演)

《2666》,(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2666》这本书的现实感让我非常意外,他写的生活离中国的现实生活很远,但我读来丝毫没有陌生之感。可能是《2666》勾连到了我所感受的中国的现实,简直写的就是我们自己。

  

51 倪方六(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

《板桥杂记》,(清)余怀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2012话题挺恐怖的。如果世界末日真的到了,哪还有心思读书啊?当然,如果在这最后的年头里真的还能看本书的话,我会找出《板桥杂记》来看看。

《板桥杂记》是明末南京文人余怀写的,笔端所记的,自然都是他在风月场上的亲历亲闻,说得俗一点说,《板桥杂记》是余怀本人的“狎妓笔记”。狎妓能成书,也算水平吧。

在古代,妓女是男人眼里带体温的玩物。后来清人珠泉居士又作《续板桥杂记》、民初人金嗣芬再续《板桥记补》,拼出了“秦淮八艳”的系列佳话。

《板桥杂记》内容说起来显得粗俗,实际一点不低俗;文人与妓女的缠绵算是风流,不是下流,文字上很干净的。

在地球这最后的时光,抛去生的遗憾、死有恐惧,品着“香艳文字”这杯咖啡,迎接末日的来临,能不是一次挺有意思的临终体验吗?这叫“做鬼也风流”,呵呵!

  

52 讴歌(新笔名丰玮,作家)

《世间的名字》,唐诺著 印刻出版社2011年1月

  

2011年里,读后让我感到沉静和辽阔的一本书是台湾唐诺的《世间的名字》。什么样的世间?什么样的命名?我愿将它带到2012年阅读。

53 秋风(学者)

《论美国的民主》(上、下),(法)托克维尔著 商务印书馆

  

我推荐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这本书是世界学术界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著作,它生动、精确地阐述了美国的民主架构,运作逻辑,我认为这是一本最好的民主教科书。

而且这本书写得很生动,既是浅显的,又是深刻的,很适合大众阅读。这部著作的上卷和下卷,不是写于同一时期,中间相隔5年,因而在笔调、结构、叙述上有所不同。

  

54 任剑涛(人大教授)

《胡适教育论著选》,胡适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这本书对于本土教育和留洋教育做了综合平衡的论述,我觉得非常精彩。留洋是暂时的主义,更关键的是要改革本国的教育。

最近,周其凤的发言引发了广泛争论,问题的关键也就是本土教育和留洋教育的问题。留洋教育净化过了一百多年,胡适1914年写过一个名篇《非留学篇》,不料第二年他自己跑到美国留学去了。

本国教育百余年来没有结构性改善,从《胡适教育论著选》中可以看到,我们的主要精力,还是在改造本国的教育体系,不能指望留学教育培养我们的建 国人才。晚清开始的留洋,首要的目的,是用简洁的办法打造国家需要的人才,这使得留洋运动掩盖了本国教育现代变革的重要性,只有蔡元培起到了引进德国教育 理念的作用,其他很多时候,教育基本上变成了政治的工具。

55 邵燕祥(诗人)

《捍卫记忆:利季娅作品选》,(俄)利季娅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版

  

历史会受遮蔽,残酷和谬论会被美化。书中讲道,1937年苏联大清洗,利季娅在监狱门口排了两年队,1939年至1940年冒死写出《索菲亚彼 得罗夫娜》,书中蕴含着深刻思想的见证。作品体现的文学勇气和公民胆识,表现出为人道和自由抗争的良知,使我们感到陌生而又亲切。让中国知识分子更好地认 识从沙皇俄罗斯时代到苏联时代,有这样的知识分子参与社会进步,为人道和自由斗争。比照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们在特定情况下的自处哲学, 可启发我们这些从特定时代走过来的人,提供反思契机。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也可从资中筠先生所说的知识分子道统的角度深层思之。

  

56 沈昌文(三联书店前总经理)

《海上新剧潮——中国话剧的绚丽起点》,黄飚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1月1日版

  

我现在主要是看关于老上海的书,比如,关于老上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描述。老上海文化生活丛书再现了昔日“花花世界”的场景,透析上海“奢侈”之 风、娱乐之源,丛书第一辑有七种:《洋娱乐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娱乐业》、《漫话老上海知识阶层》、《鸡尾酒时代的记录者——〈现代杂志〉》、《梨园 海上花》、《老上海文化奇葩——上海佛学书局》、《海上旧梦影》、《海上新剧潮——中国话剧的绚丽起点》。应该说,这些书部分满足了我的阅读需求,期待它 后续继续出版。希望看到底层人民的生活面貌,不希望看整个社会。

  

57 十年砍柴(作家)

《诗经译注》,周振甫 著 中华书局 2010年3月版

  

2012年,我想重读三部书,一部是《诗经》,这部书太重要,可算作是中国文化源流,古人说,六经皆史。当我们把《诗经》与中国古代历史对照, 更是很有意思的现象。现代人对《诗经》里的故事,对《诗经》里的伦理观、道德观都了解不多,所以应该重读。现代的很多议题比如民主宪政等,在这些古书中都 有源头。而且现在,很多人不甚了解古代文化,就在写文章、写专栏时一味地批评或维护。五四时期不管批评传统文化的鲁迅还是维护传统文化的陈寅恪,对古代文 化都很精通。现在,我们在缺乏对传统文化了解的情况下,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是没有资格的。

  

58 史航(编剧、书评人)

《丝之屋》,【英】安东尼•赫洛维兹 著 译林出版社 2011年11月11日版

  

我想读《丝之屋》,据说是各种福尔摩斯外传中最精到的一个。我喜欢福尔摩斯活在同人文里,但要又深情又节制。柯南道尔的儿子写过《歇洛克福尔摩 斯的成就》,那个就比较不节制地煽着情,华生告辞,走过街角,风雪飘飘,福尔摩斯居然在窗前拉起小提琴,选的是《友谊地久天长》?!希望这本《丝之屋》, 是出自一个真正绅士的手笔,希望。

59 斯伟江(律师)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 著 昆仑出版社 2001年4月版

  

如果2012真的到来,最重要的,或者不是船票,而是安心。在走向2012的路上,我多半会带上我那本用了二十年的《曾文正公家书》,虽然《论语》更经典,对于日常之道而言,曾文正对修身为学的之道,更具体细致,谆谆善诱。

儒家的内圣外王,已经在新的政治模式竞争下,再无吸引力。然而,作为修身之道,儒家的内圣反而活得新生。没有政治绑架的儒家,给国人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人,他(她),再也不会汲汲于功名,只会变成有修养的公民。过眼的书,如烟云。而过心的书,已刻碑。

  

60 苏童(作家)

《仪式》,【荷兰】塞斯•诺特博姆 著 译林出版社 2008年9月版

荷兰作家诺特博姆的《仪式》,机智的运动型的叙事,有的炫技,但透出对精神维度的形而上的追求,激情四溢。

61 苏小和(财经作家)

《加图决策者手册》,【美】加图研究所 格致出版社 2011年10月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本立足于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严格分工理念下的国家管理指南。读过此书,会被弥漫在字里行间浓厚的古典经济学信念和学术信 心深深打动。“在过去的32年,不管哪个政党执政,只要他们使我们的国家偏离了立国之初的方向,我们都不遗余力地批评。我们很高兴与两党政府在扩展自由和 限制政府方面进行合作”。一个国家的繁荣,从来就不是政府官僚桌子之下的交易,而是所有人挥之不去的思考。这是一个民间得不能再民间的美国NGO机构的学 术立场,也许很多年后,中国的很多学者仍不能理解其中的学术地位与学术勇气。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讲,这的确是一部未来之书,一部在路上阅读的著作。

  

62 孙郁(人大文学院院长)

《俄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 著 译林出版社 2001年9月

  

我前一段在整理果戈理的翻译,比较关注俄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有书报检查制度的情况下,骗过了检察官。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他们怎么 和现实对话。我想通过俄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来关照中国。当代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对现实已失语了。可是,十八、十九世纪的俄国知识分子对现实发言。这是一 部系统描述十九世纪俄国知识分子生活命运和思想状况的学术著作,书中涉及的主要是一些批评家和作家,作者全面分析其思想特征及其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并将其 置于整个俄罗斯和欧洲的历史背景之中。作者能够发现俄国知识分子一些根本的问题,也发现了他们的闪光点。书中的研究很客观,也很有思想的穿透力。

100人的阅读视界-T-W

63 唐浩明(曾国藩研究专家)

《清代通史》,萧一山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我计划2012年读萧一山的《清代通史》。《清代通史》自20世纪20年代出版以后,即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在此后数十年间,“新史料发现甚 多,如军机处及内阁大库档案之整理……太平天国遗书文物之研究,各国秘档私藏之公开展览,凡足以证往谍传说之谬误者,皆一一加以删正。原缺篇章,亦为补 充,又增数十万言”,即为今日所见之书“。本书最大特点是资料丰富,叙事明晰,使阅读此书的人,对清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文化、民生等有较 为全面的了解。我认为,这部书里的史料非常翔实丰富,立论也较公允。这部书的篇幅有五六百万字,读起来也能有所得。

64 汪丁丁(经济学家)

《小逻辑》,黑格尔 著 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

  

2012如果只带一本书上路,我要带黑格尔《小逻辑》贺麟中译本第一版。理由参阅《我和元化先生的最后交谈》:里面提到我曾去医院探望王元化先 生,在他去世前一天。先生曾问我是否找到了贺麟翻译的《小逻辑》第一版,我说尚未找到。半小时后,先生见到蓝云,请她继续找那本书,并寄给我保存。

  

65 王家新(诗人)

《阿佩莱斯线条》,【俄】帕斯捷尔纳克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7月版

  

2012年我想读的一本书是《阿佩莱斯线条》。传说有一次希腊画家阿佩莱斯拜访宙克西斯不遇,他便在墙上画了一条线,宙克西斯根据这条线便猜出 他不在家时是谁造访了他。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在其小说《阿佩莱斯线条》中引用了这个传说。实际上,这也构成了他早年全部艺术追求的一个隐喻。它由诗人的三篇 小说和两篇自传性散文构成。一位天赋诗人不仅出示了“阿佩莱斯式身份证明”,也一再地让我们领会到那“不再存在的奇迹”。是的,为什么老是谈论世界末日 呢,让我们谈谈生命,谈谈创造!“只用一条线,一条阿佩莱斯线,就表达出……全部存在、全部实质!”这一条线,就是把我们带出精神黑夜的一道晨曦!

  

66 王炎(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贝尔福宣言:阿以冲突的根源》,乔纳森 施尼尔 著  Random House 2010版

2012年,我想读一本严肃的区域史研究专著。这本书可读性很强,聚焦于重要的历史文件《贝尔福宣言》。这份文件是大英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厮 杀最惨烈的1917年12月,给英国犹太团体一份复国的承诺。今天,此文本被以色列视为建国合法性的历史依据,也是驱赶屠杀巴勒斯坦人的借口。虽然《贝尔 福宣言》研究汗牛充栋,但本书以缜密的考据、生动的笔触,还原了文件背后的复杂历史。这份当年让英国犹太领袖罗斯柴尔德勋爵感激涕零的宣言,只字面上许诺 巴勒斯坦为犹太人的家园,却暗藏玄机,不明示将来建立犹太国家。这段历史让我们了解巴以冲突的根源,并启示在巴勒斯坦入联之际,美国与当年英国扮演的角色 有异曲同工之妙。

67 王焱(学者)

《维柯的哲学》,(意)克罗齐 著 河南教育出版社 2009年6月1日版

我一直很关注历史学理论。我读这本书,是因为还没有书系统地讲维柯的思想,而且克罗齐也是历史学大家。维柯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转折重要的思想 家,朱光潜先生最早翻译《新科学》的时候,把它当成美学的文艺理论的书,其实不是。维柯是西方人文科学、历史哲学的奠基人。他以创建一种人类社会的科学为 己任,《新科学》是他的代表作。维柯的思想影响了赫尔德、洪堡、黑格尔和马克思,更准确地说,维柯是19世纪西方哲学思想的根源。克罗齐在本书中提炼了维 柯历史哲学的精华,深入分析了维柯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引领读者领悟维柯思想的本意,把历史哲学的研究推向更深广的层面。

68 韦森(经济学人)

《稳定不稳定的经济》,海曼OP•明斯基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版

  

我推荐在2012年去读这本书,原因是中国经济下行越来越明显,从政府层面而言,亟须反思宏观货币政策,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则更应以深入的理 性,去理解货币的历史及其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现在很多人,无论是批评中国的经济,还是赞美中国的经济,往往只是流于表层,并没有对中国经济深层次的 东西做分析研究。明斯基是当代研究金融危机的开创性人物,他在这本书里探究了金融不稳定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本源,分析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反复爆发的来龙去 脉。他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洞见,对于大家理解现实经济有很大帮助。

  

69 吴思(历史学者)

《通鉴纪事本末》,(宋)袁枢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

  

我最近正在看的并且明年还要继续看的是《通鉴纪事本末》这部书,这与我的研究和写作计划相关。我希望能够看完这部书,总结出一些王朝崩溃的规 律。宋以前,中国史籍有编年和纪传两种体裁,这两者各有缺点,编年体以年为经,“或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纪传体以人为主,“或一事而复见数篇,宾 主莫辨”。有鉴于此,袁枢对《资治通鉴》进行改编,区别门目,综括1300多年史迹,分为239目,从三家分晋开始,到周世宗征淮南结束,每事一篇,自为 起迄,所以名叫“纪事本末”。袁枢的著述,为历史编纂学开创了新途径。

  

70 吴晓波(财经作家)

《邓小平传》,傅高义

傅高义所写的《邓小平传》,邓从去世以后就没有特别好的传记,傅高义在1979年到过中国,他为了这本书来过中国很多次,我觉得他会写得很好。

  

71 向京(雕塑艺术家)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加】马特尔(Martel,Y.) 著 译林出版社 2005年1月1日版

  

有本书Life of Pi,国内有个很傻的翻译叫《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但是本容易错过而看了会记忆深刻的书,从Pi和一只孟加拉虎在太平洋上漂泊了227天的离奇历险故事开始,作者令人惊奇的动物知识和生存知识里隐藏的是对文明人和文明本身的颠覆。

天才作者Yann Martel在一篇采访中说:“我选择Pi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是个不理性的数字,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利用这个不理性的数字达成对宇宙的理性认识。对我而言, 宗教亦是如此,虽然它‘不理性’,然而有了宗教,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才无懈可击。”我愿意把它看做一本人和世界(宇宙)的关系的小说。听说李安将要把它拍成 一部电影,不知道这样的故事怎么去拍。但如果真的2012是末日,这本书可以留给任何幸存下来的人,它有太多的含义,每个人都可以有一种自己的叙述,借用 少年Pi的话:“难道对某件事情的叙述不总是变成一个故事吗?”

  

72 萧言中(漫画家)

《湖滨散记》,【美】梭罗 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5年7月版

  

在我那个青涩懵懂却又满腔热血壮志情怀的高中求学时期,对于未知的人生有着没来由的自信。而对等在途中的打击、挫折、磕绊,一无所知……

随后在跌倒困顿时、在受伤自愈时,给我支撑的两股力量,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快乐精彩童年赠予我无可救药的乐观性格,再就是高中巧遇的那本深深启 发我的《湖滨散记》,由哲人文学家梭罗所著。一位哲人借着半隐士半出世的怡然,潇洒而浅显的文字,大器地道出人生可以简单悠然、可以自在畅快……

我深深记得有几句书中简单的话语“只有于自己合身的衣服才对自己有益”、“一个真正意义上富有的人是当一把大火烧光他的房子之后,仍然一样的富有”。

介绍这本书不宜过多代言,而需读者随着笔者的闲逸步伐散行,自行启发。介绍这本书是因为在这个人人恐惧失去的2012来临之前,不妨一访书中的智慧,在着慌前淡定。

  

73 熊培云(专栏作家)

《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美】莱因霍尔德尼布尔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7月5日

  

以我的经验与理解,只要是能给我理性与心灵做加法的都是好书。至于我最喜欢或最想要的一本书,一切还得看缘分,家里也堆了不少2011年出版的 书,因为忙或其他原因,未能一一看完。有一本书是我一直想看而未看的,那就是有关现代民主的一部经典《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光明 之子们空有美好的理想,却缺乏实践的聪明,黑暗之子虽然有处世的聪明,却有个人疯狂的野心。作者在书中揭示了把人类福祉作为目标的光明之子在实践中的幼稚 和危险,警示人们提防黑暗之子对光明之子的理想的利用。”

我打算尽快读它,希望不把它带到2012年。该在2011年结束的,就在2011年结束。“阅读之前,没有真相”,我愿自己生活在真实的文字之中。

  

74 小桥老树(作家)

《中国大历史》(上下),吕思勉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年2月版

  

2011年,我读吕思勉《中国大历史》第一部分,此书是重要的通史著作,黄仁宇作品中,对低层机构有精当而独特的思考,在吕思勉的大历史中,详 细记叙了制度变迁、社会风俗更易。2012年我将重读两本大历史,将所思所想以小说形式表现出来。不了解中国的大历史,就无法了解当前中国正在发生的事。 忘掉了中国的大历史,就将失去我们的精神家园。读这两本书,就如聆听两位先生的低语,与之神交,这是何等幸福之事。

75 徐冬梅(儿童阅读推广人)

《故事知道怎么办》【澳】苏珊•佩罗 著 重本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1年8月版

  

苏珊•佩罗,1986年创办了澳大利亚的第一所华德福幼儿园。她长期致力于研究故事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一位优秀的“故事医生”。

这本书以理论的充分探讨,亲身的教育实践,丰富的事例分析,讲述了如何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针对孩子的各种挑战性行为,给孩子讲述和创作具有疗愈作用的故事。2011年我阅读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华德福的书籍和资料。

这个起源于德国,孕育于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反思的教育体系,与古老东方文化的道法自然、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暗合。阅读如何关注每个儿童,如何促进每个孩子精神的和谐发展,需要更细致更深入的研讨。2012我希望穿越《故事知道怎么办》,把她带给更多的家长和老师。

  

76 徐友渔(学者)

《2012》 虚拟书 如果说,2012年我有一本最想阅读的书,那么它的名字应该是《2012》。

  

类似的书是《1984》,说的是历史和政治,描述了强力可以对人性挤压到什么程度。我希望读到的《2012》,说的可以是历史和政治,也可以不是,它要告诉我们,人性可以强韧和高扬到什么地步,它对强力的抵抗可能坚持到哪一步。

《1984》是一本描写黑暗的书,而《2012》是关于光明如何战胜黑暗的书。在2011年发生了很多事情,预示着未来还是在对立和矛盾中发展,希望《2012》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乐观的信息。

  

77 严锋(作家)

《夏洛的网》,E.B.怀特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E.B.怀特的《夏洛的网》,讲的是一只蜘蛛拯救一头小猪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宁静的乡间,风和日丽,万物生生不息。拯救一口小猪的性命有意义 吗?我想,和拯救大兵瑞恩的意义应该是一样的吧。每过两三年,我就要把这本书找来看一遍,好像病人要定期吃药那样。服用之后便觉天高日丽,神完气足,心清 肺明。我觉得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应该只有两种人存在,一种是读过《夏洛的网》的人,另一种是将要读《夏洛的网》的人。有人认为世界上所有好人可能过去都 是一个族的,具有某种血缘联系,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失散在世界各地。我想补充的是:这些好人们在联络的时候,会相互间说一些暗号,而《夏洛的网》就是暗号之 一。

  

78 杨锦麟(香港卫视副总裁,执行台长)

《强疆梦》未出版

  

2012年我认为值得推荐的一本书是我和我的团队正在积极策划和编撰的《强疆梦》。

这本书虽然还未出版,但肯定会在2012年伴随26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强疆梦》正式播出同时推出。为大历史存真,为大新疆立言,向全世界推荐和传播、介绍以及展示一个真实客观的新疆全貌!

  

79 杨天石(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

《蒋介石日记》 未出版

  

我计划读的是《蒋介石日记》。这本书现在还没出版,但我估计2012年会出版1918-1972年蒋介石日记的完整版本。这本书本来在2010 年12月就要出版其中1945-1949年的日记这部分,但是当时因为与蒋家后人发生了矛盾,所以这个出版计划搁浅了。但是听说现在内部矛盾已经解决了, 所以希望能够尽快出版。

《蒋介石日记》我曾经读过,当年我在2006-2010年间到美国胡佛档案馆去了4次,用了10个月的时间读了《蒋介石日记》五十多年的原稿。我认为,《蒋介石日记》的出版,将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比较全面、真实的蒋介石。

  

80 杨显惠(作家)

《百姓旧事》 尧山壁 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2年最想阅读的书是尧山壁先生的散文集《百姓旧事》。80年代就读过作者的几篇散文,我认为那都是可以列为经典的。如《头发的悲喜剧》, 写的是作者小时候家里穷,母亲给他剪头发;后来大学毕业,当了编辑、诗人,妻子接过了母亲的剪子。他说自己一辈子没去过理发馆,他的美是要在家里完成的。 记得那篇散文里还有这样的话:到了中年开始脱发,剪发时妻子要把周围的头发撩起来盖住头顶。他说他把这叫做地方支援中央。一篇短短的散文,如此温馨和幽 默,真是大手笔。我是前两天才拿到《百姓旧事》这本书的,粗翻一下,发现重点写的是他所经历的五六十年代河北省南部的斗地主、分土地、合作化,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的事和人。这段历史史书上还没有定论,作者只是把它记下来讲出来。这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81 叶檀(财经评论人)

《西山落日:一位美国工程师在晚清帝国勘测铁路见闻录》 (美)柏生士 著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12年,我希望大家去阅读《西山落日》,如副题所示,这本书讲的是一位美国工程师在清末考察情况,他所记录下的东西,可以与现在中国的铁路 状况做对照。这本书会带给人非常强烈的历史感,同时却又不存在时代的隔阂,通过对它的阅读,大家能窥见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情况,了解铁路与财政的历史走 向,对中国现在的铁路状况、相关财政政策,有一定的思考。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正在于,让大家知道关于铁路与财政,我们应该做的以及不应该做的。

82 尹丽川(诗人)

《三体》 刘慈欣 著 重庆出版社

除了小时候看过《小灵通漫游未来》,没读过什么科幻作品,也一直对科幻世界没有过兴致。直到这两年身边有朋友不断唠叨“三体”、“大刘”。当然 也都是男性朋友。科幻,我自以为,都是很男孩化、男性化的,总之是另一个星球的人侵入地球,有大坏人,和拯救者,要么战争,要么和平,最后是永恒之爱。

然后看了“三体”。记得书的前言有句话,大意是此书独力将中国科幻小说拉到世界级的水平。虽然我也没怎么了解世界级,但这话我信。

  

83 应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 黄道炫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我刚刚买回了《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目前已经读了一部分。以前很少有人对苏区做细致的研究,这本书除了运用红 军的史料,还用了很多国民党的史料。书中分析了苏区的经济状况,地理特性,农村的宗族制度等等,对于中央苏区党的组织建设,苏维埃的政权建立,利用土地革 命和分浮财进行基层动员等等,都有详实的描述。作者对于革命的张力与限界的阐释,可能因为学科的不同,与我的视角不太一样。作者还是一个革命史的视角,研 究也很细致,但是,我比较注重革命史和地方史的结合,这一块,书中表现得不够充分。

84 于晓丹(内衣设计师、作家、翻译家)

《大都会博物馆伊斯兰艺术馆藏杰作》(Masterpiece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Islamic Art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美)Sheila Canby等著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版

过完年最想读《大都会博物馆伊斯兰艺术馆藏杰作》。

这本书是配合大都会伊斯兰艺术馆新馆开张而出版的大开本图文集,通过300多件从7世纪到19世纪伊斯兰国家的世界顶级艺术杰作,为读者梳理伊斯兰文化的历史脉络。

我刚刚参观了这个新馆,受到的震撼不亚于十几年前在大都会首次看到台湾故宫的“中华瑰宝”展。我相信,任何人看完这个包括了绘画、绘图手稿、陶瓷、织品、地毯、玻璃器皿及金属工艺品等多种艺术门类的杰作展后,都会像我一样,对这个民族产生浓厚兴趣和奇特感情。

  

85 余世存(学者、作家)

《今生》 何士光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何先生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后来突然抛出一本“走火入魔启示录”式的《如是我闻》,读者们才知道他对传统的练功打坐、佛法 道学等等不仅仅听闻,而且实修,而且有身心的进境。他辞权位,避世俗,曾有“三年打坐,三年读经,三年游历名山走访高僧大德”的人生。一般作家的创作是生 命之树上的果实,何士光却希望以他的笔向读者呈现生命之树的根柢。这部作品即是回向人生和根柢的著作。“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 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本书即是作者自度度人之作,是剥极而复的,复则见天地之心;我们人生的枝叶社会的浪花泡沫,在这种剥复的观照下,更能见出跟天地之 联结。

86 余中先(学者、翻译家)

《第二性》(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 郑克鲁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译本,译自法语原文。对女权主义的这部圣经,还真得好好阅读。对西蒙娜•德•波伏瓦这一姓名,国内有译西蒙•波娃的,很不妥。波伏瓦(Beauvoir)属姓,名西蒙娜已经指明了作者的女性身份。

  

87 俞晓群(海豚出版社社长)

《董桥七十》 作者:董桥 选编:胡洪侠 未出版

这本书正在制作中,将在2012年1月出版。2012年,董桥先生七十岁了。他的文章风靡数十年。这次胡洪侠先生从数百篇文章中精心挑选,又经 董先生亲自订正,汇成一册;董先生专门为此书写了序言《七十长笺》;余英时先生又为此书写了一首长诗《题〈董桥七十〉》,诗中写道:“少时浮海记潜修,文 史中西一体收。下笔千言瓶泻水,董生才调世无俦。”此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与海豚出版社同时出版,简繁体版本在海内外同时上市。

  

88 张大春(作家)

《沈尹默法书集》

带到2012的书只有一本:《沈尹默法书集》,这是台北华正书局影印出版的一本字帖。为什么会带这本书呢?道理很简单:每年跨年的时候我都在练字,临的就是这一帖。

89 张发财(设计师、作家)

《猜猜我有多爱你》 (英)山姆•麦克布雷尼 著 明天出版社

  

因为女儿的缘故,直到今年才看麦克布雷尼的《猜猜我有多爱你》,全书599个字。521个字击碎外壳,78个字直接插心脏。这世界上最具杀伤力 的情感就是“爱”,我曾经说过“爱是一把沾着蜂蜜的刀”再一次验证了。短文最后一句话“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彻底把我的心挖了 出来。

  

90 张宏杰(历史学者)

《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 蒋廷黻 编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想读《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2012年令人想到“危机” 二字。如果未来真有什么“危机”,那么“义和团”式的“民族主义”可能是主要诱因。所以,从头梳理近代中国外交史,总结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与“洋人”交往的 成功与失败,彻底打破“天朝梦”,是一件重要的事。蒋廷黻的这本《资料辑要》,选材广泛,辑要了当时能见到的所有官方私家资料,从中细择,内容精要,不仅 提供了资料,还搭建了一个基本的研究框架。希望阅读这本书能从大量细节中感知晚清外交人物的艰难与得失。

  

91 张立宪(《读库》主编)

《中国装饰集锦》(Examples of Chinese Ornament)(英)欧文•琼斯 著 牛津大学出版社

  

在艺术史学者的书房里,欧文•琼斯(Owen Jones,1809-1874)的《中国装饰集锦》(Examples of Chinese Ornament),是非常常见的书。我是今年才见到英文版《中国装饰集锦》。琼斯在序中说:“中国新近的战争,及太平(天国)之乱,使许多公共建筑遭洗 劫,或夷为丘墟;富丽的装饰艺术品,亦因此流入欧洲。这些作品,是以前罕见的。其夺人目者,不仅在工艺的精能,亦在色彩的和谐与装饰的通体之完美。”然则 琼斯成书,是以太平天国运动导致的中国工艺品流散为因缘的。从书取的图案看,这些工艺作品,似皆晚清的粉彩,或珐琅彩。这类作品,固有琼斯称的“富丽”与 “精能”,但图案呆板,无即兴之趣,色彩肥腻,失淡雅之美。原其趣味,不过“满族大官”的“村婆娘好浓妆”,很不高明。琼斯采以成书,或因符合其主张的 “通则”,抑或这些作品,可解慰当时人对东方想象的饥渴。

但琼斯的趣味,是较“满族大官”为雅正的。这见于他选的图案中,颇有唐宋之风者,如不同式样的缠枝莲,即未失淡雅、即兴的唐宋之典型;二亦见于其纹样的色值,皆较原器的为低,故一扫原器“大红大紫”的肥腻,成一种“再创作”的佳范。

从这一意义上说,该书堪称东方与西方审美的完美结合。

  

92 张铁志(专栏作家)

《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美)胡安•J•林茨 阿尔弗莱德•斯泰潘 著 孙龙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经过了2011年的抗议之年,2012年是否会是继续变革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应该好好重读关于民主化的经典著作,从亨廷顿的第三波民主化,到这 本《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此书是研究民主转型的经典著作,案例包括南欧、拉美和中东欧,几乎是此前民主化研究的集大成。我们必须了解民主化何以可能 出现,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维持巩固,而不只是沦为另一次专制或另一场混乱,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当然,此书因为是几年前写的,所以忽视一个重要因 素:网络,而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公共领域表达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93 张小平(财经作家)

《浩荡两千年》 吴晓波 著 中信出版社

  

最近得到一本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新作《浩荡两千年》。这两天看了后记和前言,并计划在近期内看完。这部长达两千年的中国商业史,将带我走进2012年。

2011年,各种危机的论调纷呈,并对即将到来的2012年普遍持有一种悲观的语气,其中,经济环境的恶劣和民营企业家的生存环境,是大家关注 的焦点之一。前几天,在和该书作者吴晓波交流时,我请教他:“如果放在两千年这么长的时间纬度里来看,中国民营企业目前的困境,算是好还是坏?”吴晓波很 沉重地回答:“是最恶劣的时候。”

一部两千年的中国企业史,归根到底就是一部政商博弈史。我对2012年最大的忧虑,还是恶劣的商业环境究竟会持续多久?而去读《浩荡两千年》这样一本书,会继续加深我这一忧虑。史书很现代,让人很无力——因为两千年过去了,有些东西根本未曾改善,甚至还在加深加重!

这个世界会变好吗?明天,或明年?但愿!

  

94 赵珩(学者)

《看诗不分明》潘向黎 著 三联书店

上海女作家潘向黎的著作《看诗不分明》我觉得不错,这本书同时出了两本,还有一本《茶可道》,这是一本散文式解读唐诗的好作品,它以一个女性非 常细腻的笔触去发掘唐诗中常人所不太关注的问题,文笔非常好,这位作家作品获过鲁迅文学奖,是一位很庄重的女性作家,这个作品在她的著作中是很别开生面 的。

95 赵京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世界史的构造》(日)柄谷行人 著 岩波书店

2012年,我最想读(并计划翻译)的一本书∶柄谷行人《世界史的构造》。该书从“交换样式”(而非生产方式)的视角,考察人类社会构成体的历 史,重新思考马克思所忽视的国家和民族问题,并通过重估康德“永久和平论”的当代价值,提出超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道德形而上学——世界共和国的新理念及 其的实践途径。

我对有关2012年世界末日的各类宗教启示录式预测不感兴趣。但在目前为止的“平常”背后,我们又的确时时感到世界史结构性的缓慢变动——资本主义制度体系已经到了无法自我调节和有序发展的全面危机时刻!我愿意带着柄谷行人的《世界史的构造》走进2012年。

  

96 止庵(作家)

《2666》(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每年我都要阅读很多书,2012我计划将契诃夫、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重读一遍,这是我的主要兴趣点所在。如果说要推荐一本书,要带一 本书去2012,我想我还是要推荐《2066》这本书。这本书是我今年在看,但是现在还没有看完。它是智利的罗贝托•波拉尼奥所著,赵德明翻译的。全书的 主要人物多达近百人。直接涉及的国家有: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墨西哥、智利。涉及的生活场景有:文学评论家、作家、教授、出版家、拳 击手、杀人犯、军官、士兵、贩毒集团、警察、乞丐、贫民……我觉得这本书真的是一部杰作。

  

97 周云蓬(歌手、诗人)

《马拉默德小说集》译林出版社

98 朱永新(教育家)

《没有失败的学校》威廉•格拉瑟著,唐晓杰译 首师大出版社

  

2012年我最想看的一本书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著的《没有失败的学校》。这本书的可读性也许不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但是操作性同样很强,理念也比较先进。

作者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现在的学校充满了失败,而学校中的失败是人生失败的开始。没有一个儿童是命中注定的失败者,好的教育总是随时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以,他反对用简单的分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为部分学生贴上失败的标签。

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因为在我们中国的学校里,也同样充满了失败。在只有一个分数英雄的情况下,其他人自然都是配角、失败者、陪读生。本书作者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方案,来防止学生的失败,值得借鉴。

犹太作家都狂热地热爱终极问题。无论是卡夫卡还是辛格,上帝在他们的小说里,行走,好像走在当初的伊甸园。但经历了大屠杀,上帝是否永远在场, 成了困惑所有犹太人新的终极问题。马拉默德的小说,缓慢地从日常起飞,以灰烬为起点,寒酸地重新上路。从清点一张张破损的小额纸币开始,琐碎凝滞得几乎让 你昏昏欲睡,但奇迹和希望往往会在结尾突然闪现,上帝伤痕累累的面孔,微笑着转向耐心等候的读者,小说“天使莱文”中:贫病交加的主人公,盼望的天使,出 乎意料的是个穿着旧西装的黑人,没有翅膀光环,他在下等酒吧里出没,像个红尘中的浪荡子,但最终证明他是现代版的天使,并赐给了他们渴望的幸福。

99 朱正(鲁迅研究专家)

《捍卫记忆:利季娅作品选》(俄)利季娅 著 蓝英年、徐振亚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利季娅(1907—1996),是俄罗斯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她的父亲、兄弟、女儿都是作家。利季娅的父亲丘可夫斯基是苏联著名作家。丈夫在 “大清洗”时期遇害。她写了小说《索菲娅•彼得罗夫娜》,反映“大清洗”时期的恐怖。利季娅还用日记形式写了小说《下水》,描绘了正派作家在1949年受 到的打击和迫害。

肖洛霍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攻击两位被审判的作家(西尼亚夫斯基和达尼埃尔),利季娅当即给肖洛霍夫写公开信,指出“刑事法庭无权审判文学,思想 应用思想反驳,而不是用监狱和劳改营”。她积极声援索尔仁尼琴和萨哈洛夫院士。1974年,利季娅被开除出作协,1988年恢复作协会员身份。

利季娅说得真好:“忘记所发生的就无法前进一步。”《捍卫记忆:利季娅作品选》就是一本使人无法忘记过去的书,因而也是一本推动历史前进的书。

  

100 周天勇(中央党校教授)

《二元经济论》(美)刘易斯著 北京经济出版社

  

作者(1915—1991)为美国黑人经济学家,第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提供了发展经济学分析的一个框架结构,是使经济发展理论成为经济学中专门学科的奠基者。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和地区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结构转型过程、规律和趋势的理论。作者提出了农村和农业中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 劳动力向工业部门不断转移;农村和城市中存在着农民收入、转移劳动力收入和原住城镇劳动力收入三条工资线,其中在转移劳动力这条收入线上,有无限的劳动力 供给;当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完毕,农业的劳动力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接近工业部门——即接近城镇劳动力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收入线时,这个国家的工 业化完成。

我感到,这一学说对于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体制、政策等实践,价值要远比其他的一些理论大得多。我之所以能从事《中国向何处去》和《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两个重大课题的研究,与多年经济发展理论学习和研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我个人认为,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学习和掌握《发展经济学》的知识,有助于他们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内在关系、规律、趋势,能使他们更加科学地从事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工作。

转自2011年12月31日出版的《新京报》

    进入专题: 读书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书评与书讯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885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新京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