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酋午:中日甲午战争的性质

——是双方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不是日本侵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30 次 更新时间:2021-01-28 22:35

进入专题: 甲午战争   世界战争史  

郑酋午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其他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是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清朝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战争分陆战与海战双向进行,陆战主要是在朝鲜半岛上的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1894年)。黄海海战是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 激战5小时后,北洋舰队损失巡洋舰5艘包括经远、致远、超勇、扬威、广甲,受伤4艘,但成功完成护航运载清刘铭传淮军12营陆军登陆鸭绿江岸。日舰仅伤5艘,先行撤离战场。此役北洋海军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未敢主动出击,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陆面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大同江南岸战场、玄武门外战场、城西南战场。日军第九混成旅团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昆奋勇抗击,日军无功而返。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高州镇总兵左宝贵中炮牺牲,随后玄武门失守,叶志超下令彻退,六日内狂泄五百余里,26日清军直抵鸭绿江以北的中国境内。自此朝鲜全境为日本所控制。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战 场位于辽东半岛,以陆战为主。9月25日,日军在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成功,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日军攻陷虎山。26日,日军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同日日军在庄河花园口登陆,10月9日,攻占金州,10日陷大连湾,至此清军在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25日旅顺陷落。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军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炮台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陷威海卫城,刘公岛成为孤岛,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济远、广丙、镇中等10舰为日军所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随后北线日军在海军配合下,一路攻陷凤凰、海城、营口、田庄台。清廷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双 方签定条约。

中国战败被后来提及的原因很多,比如:制度问题、指挥问题、力量对比问题、炮弹问题、军纪问题等等。至于是何种原因是最主要的,就由历史学家去论证吧,我们现在所关心的问题是这场战争的性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说,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日本明治天皇睦仁(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在宣战诏书中说“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声称其开战原因是“帝国于是劝朝鲜以厘革其秕政……朝鲜虽已允诺,清国始终暗中百计妨碍……更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表示其目的是“使朝鲜永免祸乱”、“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宣扬帝国之荣光于中外”,这分明是要和我国争夺朝 鲜控制权。我认为,1894年甲午战争是清帝国和日本帝国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不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

历史上中国自认为是天下的中心,要求周围国家承认中国的宗主地位,例如越南、朝鲜等。理论上,藩属国从中国皇帝身上得到治权,藩属国常向宗主进贡。但这套系统在十八世纪之后便逐渐衰败。西方势力进入中国之后,国际法更加速其瓦解。欧洲国家常用宗主关系形容清朝和其周边国家的关系,但这并不完全符合传统中国的外交理论。藩属国类似于国际法上的保护国,但不完全等同。国际法上的保护国主要是外交、军事由宗主国政府承担,当地首长保有一定行政上的权力。战前各殖民主义国家都拥有大量保护国。保护国具有强大军事力量,拥有管制被保护国军事、外交权利的政治实体,通常为主权国家。在现代意义上,保护国指国家之间的一种不平等关系,一方使另外一方——包括主权国家、民族单一民族国家签订不 平等条约,强行给对方提供军事保护,管理外交事务,另外一方称为被保护国。被保护国没有军事、外交主权。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联合国组织的成立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国家之间保护国关系渐渐消失,出现由联合国托管的制度。

清光绪元年(西元1875年),当时的朝鲜国王高宗李熙还年幼,由其生父“大院君”李昰应摄政。这一年有艘日本军舰“云扬号”,停泊在朝鲜江华岛沿海附近进行海域测量。朝鲜江华岛炮台守军发炮攻击。日舰“云扬号”全力反击,摧毁江华岛炮台并攻陷永宗城。事后,1876年2月26日,日本与朝鲜在江华岛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朝鲜给与日本贸易特权并互相承认为自主独立的国家。同时,日本也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该条约第一条即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公然把朝鲜的宗主国清朝排斥在外。从此,开始了中日双方对朝鲜控制权的争夺。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当时的日本,正进行工业革命,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军队纪律松弛。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在对朝鲜控制权争夺上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清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新旧党之争。朝鲜自江华岛事件后,国内维新派组开化党,是为新党;旧党则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因王妃闵氏一族与李昰应不睦,李昰应遂唆使兵变,焚日本使馆,杀日本中尉堀本礼造。日本因而出兵朝鲜,清廷亦派兵朝鲜。这次日本首次出兵朝鲜与中国叫板。平叛乱后,清朝与日本皆驻军汉城。清朝将李昰应逮捕,囚禁于中国保定,1885年获释。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正酣,日本见清朝忙于应付法国,决定寻衅以图朝鲜控制权。日本密令其驻朝鲜公使竹添进一郎策划朝鲜维新派开化党人发动政变。竹添进一郎还主动帮开化党制定政变计划。12月4日洪英植等开化党人发动甲申政变,在王宫放火,引日军入宫。在朝鲜大臣奔向清军军营,“匍匐辕门,抚告哀衷”请求援助下,袁世凯 率领二千名清军进入汉城,击败日军后攻入王宫,救出朝鲜国王李熙。李熙获救后立即下令将擒获的洪英植等七人处死,并追捕朴永孝等人。事件过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日两国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于天津签订《中日天津条约》,中日两国均自朝鲜撤兵,并约定:“将来朝鲜如有事,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行文知会;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这就为后来的中日对朝鲜控制权的大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上述可见,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十年时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共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共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72000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而在此期间 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1891年以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大寿,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 慈禧太后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在对朝鲜控制权的争夺中,日本方面积极准备而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中国失败的命运。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月,朝鲜东学党党魁崔时享在全罗道号召农民起义。国王李熙恐慌,向北京告急。四月,直隶提督叶志超奉令率军驰赴朝鲜,清军登陆驻屯于牙山,并按《中日天津条约》之规定电告日本。东学党乱兵闻中、日军队已至,不战而溃。五月,袁世凯以东学党溃散、叛乱已平,要求日本同时从朝鲜撤兵。但日政府反要求中、日两国留兵,共同改革朝鲜内政。六月,日军突然冲入王宫,囚禁国王李熙,命大院君李昰应主国事。李昰应为报囚禁中国保定之恨,不经思考,马上答应为日本效力,并下令驱逐在朝鲜的所有华人出境。

1894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图谋已经愈发明显,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里也形成了以光绪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光绪帝老师)为首的主战派(帝党),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后党)。李鸿章未认真备战,而是一味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由于各国的利害关系,美、英、俄只是对日本表示“谴责”而已,调停均告失败。北洋大臣李鸿章发觉事态不妙,急调总兵卫汝贵、提督冯玉昆率军火速由大东沟登陆,进驻平壤;另调北洋陆军十余营分梯次渡海驰援朝鲜。7月23日,济远和广乙两舰抵达牙山,掩护运送清军的运兵船在朝鲜牙山登陆。7月25日拂晓,两舰离牙山返航 。清晨7时20分,在朝鲜丰岛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等三舰。双方都指责对方先开火。7月28日夜,日本陆军进攻牙山清军,发生激战,清军不支,退向平壤。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这场对朝鲜控制权的争夺战,结果是中国战败,只得向日本求和,签下《马关条约》。条约指明,中国须承认朝鲜为独立国,撤出朝鲜半岛。割让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予日本。条约又要求中国向日本开放多个中国内陆的港口城市,包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要求向日本赔款,日本便获得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中三千万两为清朝换回辽东半岛的费用)。还规定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上述个通商口。日本货物在中国内地必须免去内地税。这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东亚地区争霸的原有格局。本来,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 效果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但我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控制了朝鲜和台湾,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战争这场对朝鲜控制权争夺的失败(北洋水师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朝国内的改革派对自身的弱点有了更深的认识,促使后来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即1898年的戊戌变法。


2011-11-30

    进入专题: 甲午战争   世界战争史  

本文责编:liw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世界战争史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7414.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