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25 次 更新时间:2011-11-16 20:31

进入专题: 创新驱动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李学勇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着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科教兴省战略,新世纪又启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并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专利申请量连续3年保持全国首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去年跃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保持全国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十二五”时期,我们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创新驱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江苏是工业大省、资源小省,人口密度全国最高,人均资源全国最少,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全国最重,未来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的挑战日益严峻。“十二五”时期,江苏又处于人均GDP从7700美元向1万美元攀升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知识型经济转变,尽快使科技进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以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以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破解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创新驱动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途径。江苏目前已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期、科技创新的活跃期,特别是在新能源、生物技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具备一定基础。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速的情况下,有条件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的赶超发展,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先发之路”。江苏科教资源丰富,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较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创新氛围浓厚,产业发展基础好。把这些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就可以把握发展先机,以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发展。

创新驱动是完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经验表明,创新驱动发展,本质上就是依靠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把创新驱动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仅依靠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且依靠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环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把科技作为创新之要,把人才作为创新之本,把教育作为创新之基,把文化作为创新之魂,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创新。到2015年,江苏要力争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在全国率先建成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创新型省份。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核心是推进科技创新。我们将把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作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抓手,集中力量,集聚要素和资源,把经济转型升级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把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围绕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集中力量开展重大技术创新,着力促进科技创新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紧密结合,着力打造产业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创新引领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江苏新能源产业发展全国领先,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占国内50%的市场份额,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国的60%;节能环保、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快速起步;去年全省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要围绕做大做强新能源、生物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高新技术攀登计划,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集群,以技术领先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主攻高端技术,瞄准前沿,加快推进重大产业技术研发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培育未来发展的技术优势。发展高端产品,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产品的应用示范,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与效益同步提高。突破高端环节,推动高技术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向自主研发跨越、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步伐。

以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自主创新的“助推器”,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已成为整个产业链技术创新的源泉。近5年,江苏服务业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在东部沿海省份中提升最快,但与加快转型升级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不能完全满足制造业需求,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支点,大力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江苏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顺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物联网、移动多媒体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开展先进技术攻关和科技应用示范,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技术结构,提升产业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以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江苏传统产业规模大,38个工业大类中有23个居全国前三位。要顺应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趋势,把大规模改造传统产业作为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提高装备和工艺水平,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尽快实现由江苏制造到江苏创造的转变。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实现企业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应用和关键技术集成创新,突出生物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需要综合保障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关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两个率先”进程,必须在工作推进上有更大力度,在政策支持上有更大举措,在营造环境上有更大作为。

要在培育创新型企业上有新突破。创新型企业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要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技术创新的内源动力。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加快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一站两院三中心”的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平台、重点科技园区公共服务平台、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引导企业把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结合起来,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在推进产学研政合作上有新突破。推动产学研政紧密合作,是促进经济与科技融合的突破口,是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关键所在。要创新产学研政合作机制,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良性互动、创新成果和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努力实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强化知识产权导向功能,明确产学研政各方的责权利,大力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引导企业主动介入早期研发活动,促进建立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

要在建设创新体系上有新突破。优化区域创新布局,着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在抓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同时,启动实施省级创新型城市以及创新型乡镇试点,切实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能力。以苏南创新提升、苏中创新跨越、苏北创新突破为目标,分类指导,合理布局,努力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支持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南京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一批创新核心区,加快构建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把苏南建设成为深化改革的先行区、高端产业的集聚区、创新驱动的示范区。

要在发展创新型园区上有新突破。创新型园区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的重要纽带,也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要按照要素集中、产业集聚、政策集成的要求,加强创新核心区建设,加强重大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拓展创新要素进入高新区的通道,广泛吸引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科技人才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尽快形成创新要素集聚高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产业园。

要在造就创新型人才上有新突破。牢固确立人才第一资源观念,坚持高端人才引领,以科学发展为导向、紧迫需求为重点,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高校联合企业建设一批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重点学科和研发机构。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努力培养一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构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优势,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建设面向创新需求的科技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创业投资格局。学习借鉴国内外创新发展的先进经验,大力推动省部合作、区域合作、国际合作,加快构建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政策环境,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不断开创江苏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

    进入专题: 创新驱动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666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求是,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