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骏驰:历史是一种人文情怀——读《资中筠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23 次 更新时间:2011-11-15 11:35

进入专题: 资中筠  

周骏驰  

本书作者资中筠女士1930年出生于上海,原籍湖南。1947年-1948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外文系,1948年-195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51年-1952年任职于政务院(现国务院)宗教事务所(现国家宗教局)。1952年-1971年任职于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在此期间,1956年-1959年,常驻维也纳,担任世界和平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的助手和翻译。1959年回国至“文革前”经常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的外事翻译。1971年-1979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文革”中,照例下放干校,1971年,因“乒乓外交”的工作需要,调回北京。1980年-1985年,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一室(美国研究室)。1985年-1992年,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同时担任研究员。1992年-1998年,《美国研究》主编。1996年底退休,返聘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在美国研究所担任领导期间,参与创办《美国研究》杂志和中华美国学会。1993年发起并主持中美关系史研究会,担任第一届、第二届会长。1979年第一次随友好团访问美国,以后经常访问美国,进行各种学术交流、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学。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91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特殊贡献学者称号。

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大的篇幅介绍资中筠老师呢?因为资中筠老师本人确实是我读此书的一个震撼之处。笔者向来读书有个习惯,是直接翻略过前文,开门见山的直接读正文。突然,想想既然是读书报告的考核方式,就不能像平时读书一样,只识内容而不识结构。于是,翻阅到最前页开始阅读。当翻过扉页,赫然看到的是资中筠老师的照片。顿时,才刻意认识到,资中筠老师是一名女学者。倒不是本人有男女歧视,我校名师中也不乏女中豪杰,像老一辈的巫昌祯老师,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姜晓敏老师等都是法大学子眼中学术功底高、极具人格魅力的好老师。笔者认为,作者的性别是造成其行文布字风格的重要原因,而人生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是作者观察视角、研究角度形成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比罗老师和资中筠老师的作品,这一点尤为显见。

《资中筠集》从讲述细腻而又严谨、笔锋敦实而又新颖的风格中,能体现出一种女性的特征。罗荣渠老师的《美国历史通论》我阅读了一半、《美洲史论》的头一篇也有过阅读,相比于资中筠老师的作品,同样是论文作品集,罗老师的作品阅读难度要大于资中筠老师。

《资中筠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中的一本,“文选”是根据李铁映院长的倡议和院务会议的决定,主要收集的是社科院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资深学者和专家的代表作,主要是以论文的形式体现。该书主要的内容是以中美关系为主线的,应该属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学科范畴。所以,通篇的著述以一种国际关系史的视角来讲述史实和阐述观点。文章收录的时间范围主要是1982年至1994年,所以,文章在阅读的时候,所要联系的应该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全书的文章主要分史实的论述和当前形势下中国关系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史实的论述无外乎就是自二战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中美之间的国际关系变化的因素和史实论据的支持;而对于前下中美关系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并不是全面的概括总结,而是一些在实际中确实对中美关系有较大影响,有的甚至是焦点问题(例如,台湾问题),这样的影响因素以及因素的历史成因的阐释。也有比较独特的像《美国的强国之道》这样的单独从美国自身而不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和阐释美国的思想潮流和改革道路带来的美国的变化。但是,即使是《美国的强国之道》这样的文章开篇也提出的是中国人为什么研究美国问题以及研究美国问题对中国的意义,更是提出了美国问题在中国既是“热门话题”也是“敏感问题”的事实。同时,必须注意到《美国的强国之道》是从19、20世纪的美国写起的,而不是从美国建国写起的。这些都说明的是,全书的学科视角依然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视角。

在内容上,笔者归纳总结出自己学到最有感触的两点体会:

一、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焦点所在,而国家利益才是中美关系转变的根本原因。在本书开篇之作中,资中筠老师在其《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之由来》从1943年12月的《开罗宣言》谈起,讲述国民党政府时期在台湾问题上与美国的较量,这种角力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台湾对于国民党政府的重要战略意义的不断加强而造成的,当然,美国出于国家安全即对于中、俄存在的利用台湾威胁美国安全和美国应不应该直接与共产党中国和苏联进行军事抗衡的问题而在国内开展关于怎么样处理台湾问题的讨论。全文精彩之处在于随着美国对于台湾问题的处理方式,由“未定论”到“阻止台湾落入共产党之手”到军事手段,展现出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不断的意图分离的政策。同时,对于美国国内就台湾问题的争论和国民党内部蒋李对于台湾以及国民政府主导权的争夺的描写也十分精彩,更令人佩服的是,资中筠老师,并不是理清脉络式的将美国国内就台湾问题的争论和国民党内部蒋李对于台湾以及国民政府主导权的争夺分开描写,而是通过史实将两者串在一起。台湾问题成为国民党中国和新中国中美关系的焦点,在后文中体现更加明显,在第三篇文章《利益的汇合:国家关系的基础》中,从“断交”、“撤军”、“废约”的中美建交到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继续售台武器的发展过程中,文章的题目将这个看似复杂的问题的本质直接曝露出来,“利益是国家关系的基础”,随着国家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雅尔塔体系的瓦解,美国自身经济的严重问题,都是这一阶段即中美关系从解冻到今天不断变化的直接动力。因为台湾问题对于中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资中筠老师以一篇《美台关系四十年》来总结自1949年到1989年的美台关系,很明显的观点就是只要中国不统一,台湾问题就是中美关系不可避免的问题;在1989年的政治风波后,中美的对抗虽然集中在这一事件和改革问题,但是台湾问题依然是严肃的存在的。

笔者认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存在的军事解决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是,若想解决台湾问题,不使用军事手段也是不可能的。当前,中国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台湾问题的禁锢,外国势力利用台湾问题直接让中国丧失了向太平洋拓展的最大可能性。换句话说,台湾问题和日本将会是我国在亚洲环太平洋地区占据战略主导权的最大障碍。台湾问题的解决,不能全部付诸武力,以一种从经济到政治再到主权的统一方式是非常可取的。就历史来看,美国有直接军事干预台湾问题的先例;就当下而言,我国应该以一种政治的、法律的手段,利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以及国际法,从政治上、法律上否定美国对于台湾问题干预的合理性、合法性,否定美国对台军售的正当性,这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

二、中美关系的发展不再仅仅是两国的双边关系发展,第三国和国际形势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又一决定性因素。中美之间的关系可以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但是,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中美之间国家关系的产生笔者认为还是应该从国民党政府,特别是蒋介石政府说起。至于原因,有很多说法,笔者认同的还是只有蒋介石政府时代,中央政府才勉强具有一个统一的局面,只有蒋介石政府的时代,中国的政府机构才真正能够在对外事务上发挥政府具有的职能。更重要的是,在蒋介石政府时期,中美关系的体现才更加明显突出。中美国家关系可以粗略的分为国民党中国时代和新中国时代。国民党政府时代中国与美国的国家关系在大面是体现的还是一种盟友的关系,当然这种盟友关系出现的裂痕往往不是国家的选择而是当政者个人的选择,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这种关系体现的最为明显的就是《开罗宣言》。但是,这其中的国家关系可不仅仅是单单的中美之间的国家关系,在《开罗宣言》中,不只是中美,英国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开罗宣言》是1943年3月罗斯福与英国外长戈登和英国驻美大使哈利法克斯在一次会议中提出的将日本所占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同年11月在德黑兰会议前,罗斯福与丘吉尔商定后请蒋介石参加并制定。待12月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斯大林同意才公开发表。可见中美关系在这一阶段里,第三国特别是苏联、英国也发挥重要作用。以及在后期,随着解放战争的形势变化,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态度是建立在对苏联态度以及对苏联与新中国的关系和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后能否在外交上将新中国拉拢脱离苏联阵营的可能性分析的推测上。但是,当下的国际形势,苏联解体不复存在,(资中筠老师反对“一超多强”和多极化的提法,用的是“政治重心的分散”的说法),美国虽然有严重的国内问题,但是就金融实力和军事实力而言,美国有着足可以实现“世界领袖”的实力。中国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会是中国在新世纪一个重大的难题。

笔者认为,当前世界的局势可以用“一超多强”来形容,至于走向多极化的问题是一个更长期的问题,笔者能力有限不妄加揣测。中美关系在当前很多情况下是一种法律意义和形式意义的平等,却不是实力和实质的平等。这种条件下的国际关系中国能否利用好第三国的力量进行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一本书,学的东西无外乎两样:一、书中讲述的史实和论述的内容;二、书中的写作方法和论述方法。《资中筠集》是资中筠老师的作品集,确切的说是论文集。书中的写作方法无非也就是史实的讲述和分析。写作的风格正如上文所说,讲述细腻而又严谨、笔锋敦实而又新颖,最重要的是阅读起来比较容易。当然,也可能是笔者曾经对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课程有过学习,以及高中三年的历史课程的积淀,让资中筠老师所研究的中美关系史的内容较之美国的发展史更加熟悉了解。

历史是一种人文情怀,对历史的热爱不在乎有没有一种强烈激进的民族情绪,最重要的是有一颗探求真相的好奇心,一颗公正心。但是,对于历史的经验的总结确实是一个民族必须学会的反省方式。

附注:该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作者时年72周岁。

    进入专题: 资中筠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652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学术批评网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