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才天:驳“外汇储备不能在国内无偿使用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66 次 更新时间:2011-11-01 17:07

进入专题: 外汇储备  

陈才天  

央行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1975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近1/3。一个国家拥有如此巨额外汇储备,在人类历史上罕见。人民日报记者田俊荣2011年10月17日在《人民网》发文认为:“外汇储备是央行的钱,也代表国民财富,不能理解成一般意义上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不能无偿使用。” 并且,“无偿分给民众,会导致通货膨胀、央行破产等严重后果,‘花’外储应坚持有偿使用、境外使用的原则。”

笔者不敢苟同,讨论如下:

一、外汇储备是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

要证明外汇储备是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就要说明中国外汇储备形成的模式和外汇储备额的组成等两个问题。

(一)中国外汇储备形成的模式

世界上外汇储备主要有两种形成方式:一种是如我国由央行投放人民币购入外汇形成外储;另一种是财政出资形成外储,其中日本等国家由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形成外储,挪威、新加坡等国家则由财政用净盈余购买外汇形成外储。

在中国外汇储备形成模式中,央行购买外汇,要付出等值的人民币现钞,这个过程表现为人民币投放,也就是“发票子”。换言之,外汇储备是央行用“发票子”这种向社会负债的方式“买”来的。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方为外汇储备,负债方则是等值的人民币投放。

应当说,在学术界和业内人士中,都原则上形成共识,即承认了在央行投放人民币购入外汇形成外储的中国模式中,央行的外汇储备就是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这也是中国模式不同于日本、挪威、新加坡等国家由财政出资购买外汇形成储备模式的性质特征。

(二)中国外汇储备额的组成

中国外汇储备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中国企业和个人出口结汇,二是来自外商投资的资本流入。这两个方面的数额分别各是多少,目前未曾见到官方公布的数据。但是,有数据称,改革开放以来至2010年底,外商来华投资总额是1.05万亿美元。不过,它究竟有多少进入外汇储备尚不能确定。在外商来华投资总额中,大部分是设备与技术占款。笔者估计约有三分之一是货币资本的外币结汇进入中国流通领域。但它们仍是在中国模式中的外汇结算,即约有3500亿美元仍然属于央行“发票子”负债的结汇方式。换句话说,虽然在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中约有3500亿美元是外商来华投资的货币资本流入;但由于是同样的结汇方式,所以它不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和所有制性质。

(三)为什么说外汇储备是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

田文引用赵庆明先生分析认为,“至于说新发货币会导致原有货币贬值,那是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由于更多的货币追逐不变的商品,可能会贬值。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新发货币可以换成外汇进口商品,货币和商品之间就不存在你多我少的问题,也就不会导致原有货币贬值。”这是赵先生为了不能把外储额度全部理解为老百姓的“血汗钱”做出一种辩解,所有必要分析讨论一下。

由央行投放人民币购入外汇形成外储,这种模式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原有人民币贬值。一定会贬值。比如,某企业生产1000亿美元的玩具出口到美国后,央行用新发行7000亿元人民币购买到该企业的1000亿美元外汇。该企业7000亿元人民币在国内流通,原有人民币将贬值7000亿元。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你们现在假定说该企业是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这7000亿人民币可以换成外汇进口商品,就不存在原有人民币贬值的事情。但是,你们怎么样证明该企业用这7000亿人民币已经换成了外汇进口了商品?

首先,如果该企业或其他企业在央行结算卖出外币获得的人民币(即新增发人民币)都在以后的经营中换成了外汇进口了商品的话(外汇回购),那么央行就没有这么多外汇储备了。

其二,现在央行有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足以证明新发人民币没有全部换成外币用于进口商品;现有的外汇储备,就是进出口贸易的余额。这难道还不能证明原有人民币就是贬值了外汇储备额度的数额吗?这在理论与实践上应当没有疑问。

第三,既然央行现有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据悉是央行新发了22.6万亿元人民币‘买’来的,22.6万亿元就在国内流通着(包括定期存款);那么,原有人民币就是贬值了22.6万亿元。反过来说,外储就是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这应是没有问题的。不然的话,人们凭着什么说国家外汇储备是“国民财富”呢?它在形式上,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是属于央行的钱。但是它在实质上,如果不是由于通过原有人民币贬值积累出的财富即中国百姓的“血汗钱”,难道是央行通过新发人民币就能创造出来的财富吗?(可参阅鄙人在《金融论坛》栏目中的帖子《今天才知道严重通胀原因是什么》)

因此,我国外汇储备是国内千千万万企业或个人用实实在在的商品、能源、资源及隐性的环境代价换来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钱”。这是应当坚持的正确观点。

二、现有外储是中国老百姓应当无偿使用的财产

田文援引赵庆明先生说,“只有挪威、新加坡模式才能免费使用外储,因为这是财政净盈余买来的,不对应负债。日本模式由于外储对应着负债,也不能免费使用。”

笔者认为,日本模式是由于外储对应着财政负债,不能免费使用是正确的。但是,中国模式是央行新发货币(扩大基础货币)的资产负债,它与日本财政负债的性质完全不相同,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在中国外储模式中,央行资产负债是不需要偿还的;外汇储备就是国民财富;只需解决好不造成货币“二次投放”问题,它就可以转换成国内无偿的免费使用的财产。

田俊荣先生说:“外汇储备是央行的钱,并且由于它是央行以负债方式形成的资产,因而不能无偿使用。”这种说法在央行货币资产负债表上讲,是正确的。但是,由于中国外汇储备模式决定了外汇储备资产的来源和所有制性质,所以它是中国老百姓“应当无偿使用”和享受的财产。至于央行在外汇储备资产财务管理的手续方面,它是完全可以采取多种变通的方式进行解决。不能因为它在形式上是央行的钱,就不能在国内无偿使用,只能在国外用;在国内无偿使用了就后患无穷。这种观点有失偏颇,甚至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外汇储备是中国老百姓应当无偿使用、享受的财富,这是应当坚持的正确观点。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案、措施来使外储能在国内由国民无偿使用。笔者认为,只要是能够杜绝货币“二次投放”的方案,都是可行的方案。

三、解决“不能在国内无偿使用”的几种方案

田俊荣先生说: 让我们来推演一下假如把外汇储备“分”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首先,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外汇储备资产对应着等值的人民币负债,如果分掉资产,不动负债,其结果就是央行资不抵债,陷入破产境地。其次,假如老百姓“分”到了外汇储备,他只能将这些外汇换成人民币才能在国内花,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人民币的“二次投放”:当其将外汇卖给银行时,会形成一次投放,而这些外汇被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掉、最终被央行收购时,会形成二次投放。“二次投放”的后果就是滥发人民币,会造成通货膨胀等严重后果。

笔者认为,田俊荣先生只讲了 “分”外币(如美元)的方法,这种“分”美元的方法,确实存在人民币“二次投放”的后果。但是,在学术界、行业人士有不同的“分”外汇储备的方案,它们绝对不会发生人民币“二次投放”的后果。

(一)外汇购原油国内加工销售→回笼货币→冲减央行总负债→中央政府特别债券(直接对央行)→收入货币转财政部改善民生等

笔者提出一个假设:假定外汇局用10.000亿美元购买原油10亿吨,交给中石化公司;央行总资产减少外储10.000亿美元。中石化公司将10亿吨原油加工成品油向市场销售,将获得74.000亿元人民币的营业收入。中石化公司留下10.000亿元人民币加工营销收入,另64.000亿元交央行,央行将回笼64.000亿元冲减人民币总负债。这一种过程使央行在资产负债表上是平衡的。中央政府发行直接对央行的特别债券,央行将64.000亿元人民币转财政部,财政部用于改善民生等。这样,一方面原来在外汇结算时由央行新发行的64.000亿元人民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收回,但是它杜绝了人民币“二次投放”;另一方面,虽然央行未将64.000亿元人民币封存(基础货币没有减少),但它形成了央行“总资产”中“对中央政府债权”(特别债券),与央行“总负债”中的“中央政府存款”(并非二次投放)相对应。这样,使央行资产负债表处在平衡状态,即一种恢复性平衡的状态。它完成了由外储方式的国民财富向国内消费的国民财富的转换过程。

虽然,这种做法在形式上违反了《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9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但是,作为一种政府特别债券,在一个国家体制内,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特别立法程序给予确认,这种变通方式应不是原则上的问题。这种方式还形成一种人民币价值回归的实际效果。因为它将原来属于中国商品被外国消费了,现在中国拿回来了,在国内消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外贸进出口商品的交换。

(二)利用外汇储备建立主权养老基金

有人认为,外汇储备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果直接分给民众不合适,是否可以剥离一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主权养老基金,以充实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国外利用外汇储备建立主权养老基金的方式已存在几十年,如挪威1990年建立的“政府全球养老基金”。

(三)由财政发债的方式来购买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主权养老基金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先生认为:应当说,无偿剥离外汇储备充实社保体系,其性质同无偿分给民众一样,会造成不良后果。“不过,倒是可以考虑由财政发债的方式来购买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主权养老基金”。

(四)进口国内紧缺的能源、资源,形成实物储备

有专家认为,应当积极探索利用外储支持国内经济发展的方式,比如进口国内紧缺的能源、资源,形成能源、资源储备,再如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等。

既然可以用外汇储备“进口国内紧缺的能源、资源”形成能源储备,而能源实物最终是要进入市场营销的。它的结果就与(一)方案相同。

综上所述,中国外汇储备的所有制性质,它既不是国民私人所有的资产,也不是国家财政所有的资产,而是一种纯粹的国民共有的资产。这笔国民共有的巨大资产,是以央行对国内(人民币)资产负债的形式存在,同时又是存放于国外(以外币形式)的资产。现在,人们又受制于它的存在形式,难以自拔。除了决策层要集思广益外,政策研究机构要有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局限的设计政策方案,为决策层提供政策资源。

更加重要的是,世界经济环境恶劣。数额巨大的外储中有70%是美元资产占款。美国为了转嫁国内经济危机,不断地施压人民币升值,使外储大幅缩水。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在此国际环境中,国人对外储的关注度极大。人们普遍认为,它既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中央政府就应当抓紧采取措施,将外汇储备转换成为用于国内改善民生工程建设的资本资产,如补充社会养老基金,扩大享受养老金的对象或提高养老金标准额度等,也是扩大内需最好资本来源。

笔者认为,本文提供的第一种将外储转国内无偿使用的方案是可行的。

(作于2011年11月1日。)

    进入专题: 外汇储备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5884.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