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外资与中国西部大开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947 次 更新时间:2008-07-11 15:03

进入专题: 金桥  

孔寒冰 (进入专栏)  

按说写完前两章之后,全书似乎就可以结束了。然而,我总觉它就像一出不是在最高潮的时候落下帷幕相反在平淡中收场的戏。既然写近代中国的一条主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二十多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旋律,本书似乎也应在最高潮中止笔。从外资角度说,这个高潮应当是什么呢?搜扬刮肚之际,全国上下正在紧锣密鼓实施的西部大开发突然使我抨然心动。朱容基总理7月初访问德国时对该国的工商界人士说,中国今后经济发展将呈现三个重要趋势。第一,中国的经济结构将进行更大的调整。在继续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对农业种植业进行调整,同时对地区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开发西部地区。第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会迈出更大的步伐。中国将推动国有企业的根本性改革,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公有制实现的形式,推进股份制改革,同时要继续调整和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法规,更好地利用经济手段,改善宏观调控。第三,中国的对外开放将有更大的突破,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将更加全面地对外开放。

西部大开发的含义是多重的,可加强对外开放和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无疑是其主要的内容。

一、 东西部在利用外资方面的差别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由来,正宗的说法是这样的,“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

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大局;另外‘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这个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从现在起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快中国西部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战略设想始于1985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在1999年11月中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被列入议事日程, 而西部大开发作为贯穿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正式开始实施则是从2000年。

然而,首先要明确的是,西部指的是哪儿?

有人认为,中国西部主要包括西南和西北部,行政区划包括陕西、甘肃、新疆、宁夏、

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8省区。 也有人笼统地提出,西部是11个省(自治区)。 但是,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西部地区包括6个省(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青海)、1个直辖市(重庆)、3个自治区(西藏、新疆和宁夏)。这10个省市区土地面积54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56%,人口2.85亿,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土地司1997年的解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划分,是政策意义上的划分,而不是行政区划,也不是地理上概念上的划分。因此,东部地区是指最早实行沿海开放政策的12个沿海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即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其余的为中西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是指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和湖北9个省区。

为什么要搞西部大开发?就其根本原因而言,人们普遍认为在东部迅速发展的同时,

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大地落后了。落后主要体现在各项经济发展的指标上,对此,一篇文章写得最全面,共列出了以下9个方面:

(1) 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不断扩大。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的近30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以现价计算,平均增长速度之比为6.81:6.78:7.25,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0.44个百分点。进入80年代以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落后东部地区。

(2) 经济总量差距不断拉大。1978年,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5%、29.70%、17.80%,1995年为59.00%,26.50%、14.50%。

(3)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差距不断扩大。1980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488.3元336.0元和274.3元,中西部地带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带的74.95%和56.17%。到了1995年,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757元,东部地带为7910元,中部地带为3250元,西部地带为2696元,东部地带是西部地带的2.93倍。

(4) 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急剧扩大。从发展速度上看,在1990-1995年的6年间,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3倍;从产值上看,1995年乡镇企业的总产值5.3万亿元,东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75.6:17.5:6.9,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近11倍;从就业人数看,1995年全国乡镇企业就业人数1.28亿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8%,东部地区在乡镇就业的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75%,中部地区占20.1,西部地区占8.3%。

(5) 人均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前,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收入略高于东部地区,目前是东部地区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以农民人均收入这一指标为例,1980年东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1.39:1,1995年这一差距则拉大至2.30:1。又如,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245元,是全国最高的。全国最低的西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245元,两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4.8:1。

(6) 产业结构差距明显。第一产业的比重是西高东低,二、三产业是东高西低。

(7)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差距。80年代以前,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资略高于东部地区。1982年开始,西部地区的投资份额一直呈下降趋势,1995年,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是西部的3.68倍。

(8) 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差距。

(9) 对外开放的范围和水平的差距。

出现这些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比较强调的是地理区位优势差、基础设施薄弱、

人口文化素质低、产业布局不合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严重。这些与上边那些差距一样,都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考察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发展的历程之后,我认为,最重要的差距及其原因在于与东部相比西部的没有走出封闭的圈子,对外开放的程度低,没有能够搭建起外资这个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让我们用数字来说明问题吧。下面的两个表格反映的是西部10个省市区在直接利用外资的项目数量上和实际利用金额上与东部的广东、上海和北京之间的差距。

先看1984~1999年间这些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数量:

表――22 单位:个

年代 东部 西部

粤 沪 京 渝 川 滇 黔 陕 甘 宁 青 新 藏

1984 1303 48 49 18 3 5 7 1 2 4 5 0

1985 1724 96 83 26 12 7 50 5 1 1 13 0

1986 793 63 63 20 7 5 36 2 1 0 7 0

1987 1247 76 72 15 1 7 18 4 0 0 5 0

1988 2706 219 148 34 8 13 13 6 3 0 8 1

1989 2438 199 185 33 10 15 23 5 7 0 9 0

1990 3042 201 241 134 11 21 24 8 4 0 6 0

1991 4554 363 724 232 22 31 54 14 8 2 9 0

1992 9796 1999 2207 1178 204 210 434 45 125 13 24 0

1993 16768 3645 3752 2385 507 500 790 554 181 54 363 0

1994 10552 3779 2675 1142 262 171 444 0 63 0 0 0

1995 8177 2628 1552 823 269 103 272 156 42 28 114 0

1996 4611 2086 868 470 153 86 163 122 28 18 64 0

1997 3744 1802 790 252 229 127 77 182 62 26 22 51 0

1998 4348 1490 651 233 222 119 73 196 68 36 24 46 0

1999 3031 1472 645 195 169 138 43 157 67 29 15 52 0

再看1987~1999年间外商在这些省市自治区实际投资总额:

表――23 单位:百万美元

年代 东部 西部

粤 沪 京 渝 川 滇 黔 陕 甘 宁 青 新 藏

1987 603 214 95 21 5 0 73 0.2 0.03 0 18 0

1988 958 233 503 24 3 4 112 2 0.3 3 5 0

1989 1156 422 319 8 7 8 97 0 1 0 0.9 0

1990 1460 124 277 16 3 5 42 0.9 0.3 0 5 0

1991 18229 1451 2448 244 30 73 316 9 2 0 2 0

1992 3551 481 350 102 23 20 46 0.4 4 0.7 0 0

1993 7498 3160 667 560 97 43 234 12 12 3 53 0

1994 9397 2473 1371 889 65 64 239 0 0 0 0 0

1995 10180 2893 1080 539 98 57 324 64 4 2 56 0

1996 11624 3941 1553 425 65 31 325 90 6 1 64 0

1997 11711 4225 1593 387 249 166 50 628 41 7 3 25 0

1998 12020 3602 2168 431 373 146 45 300 39 19 0 22 0

1999 11658 2837 1975 239 341 154 41 242 41 51 5 24 0

单是这些枯燥的数字所能说明的只是多和少的问题,然而,伴随着外资进入的还有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的管理经验、竞争意识。这些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更为重要。这也就为什么今天人们普遍感到东西部之间差距不仅是在物质上的,在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等方面的差距更大。一位在北京生活了8年的西部青年,本想回到家乡创业,可西部的那种令人感到窒息的氛围又使他望而却步。他写道,“我领教过很多西部企业的经营意识,要么是老国企不思进取,要么是家族企业得志而飞扬跋扈,看不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更不要指望知识经济的概念在那里大行其道。” 或许这种说法有些偏激,但是,我坚持认为这种现象在比较封闭的西部是非常普遍的。“吃点麻辣烫,打点小麻将,喝点枸杞酒,看点歪录像”,这首打油诗形容岂止是“天府之国”里的居民,更是形容整个西部那种封闭保守、自满自足的“黄土文化”或“农耕文化”。所以,我非常同意这样的说法,土地贫瘠不可怕,更可怕是思想上的贫困。

因此,东西方在利用外资方面的差距既能集中地反映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也可以说明东西部存在巨大差别的原因。不过,公正地说,西部在对外开放、利用外资方面的如此巨大的失落,责任也并不完全在于自己,因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一点一点从东南沿海开始的。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西部有谁能够和敢于走出“围城”呢?东部地区的人是幸运的,如果邓小平当初划的“几个圈”不是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在西部,那么今天大开发的说不定就会是东部了。总之,我这里想说的是,在中国,自然条件固然重要,可是国家的路线方针,领导人的决策更为重要。

二、 西部的优势与不足

这里套用前面讲过的投资环境体系,从自然环境“硬件”因素、社会环境“软件”因

素和经济环境“软”、“硬”件混合因素三方面分析西部具备哪些优势、有哪些不足。

先分析自然环境“硬件”因素。

过去人们认为,西部地区的地理区位没有优势,其理由是距港澳台以及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比较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等。其实,仔细想一下,不用说站在未来就是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观察,事实并非如此。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过去是对中国大陆投资的主体而现在也是投资大户,与它们相毗邻固然有利于吸引它们的直接投资,事实也是这样。可是,无论在中国利用外资的数量还是在利用外资的质量方面,港澳台地区和东亚、东南亚国家都在呈停滞甚至下降趋势,这与它们的实力弱和水平低相适应的,实际上不可能满足中国大陆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进一步扩放大利用外资总的需要。与它们相毗邻这种区位优势的意义也越来越失去了其对中国大陆的开放曾经具有过的决定性意义。欧美发达国家看重中国广阔的市场、稳定的政局和强大的发展潜力,至于说将投资场所放在东部,还是放在西部并不是主要的。另一方面,西部虽然远离东部的出海口,可是在陆路上更接近中亚和欧洲,这又是东部所不具备的区位优势。在交通运输方面,西部大开发重点之一就是修公路、筑铁路、建机场。以铁路为例,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中国将修建贯穿东西部地区的铁路,完善连接西部各省的铁路运输网,开通连接东南亚的国际列车,提高西部铁路的行车速度等等。交通问题越来越不是投资者的障碍。至于说通讯,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互联网等等更是使空间距离越来越失去了任何意义。

过去人们还一直以为,资源丰富是西部地区。可是,读者细心一点就不难发展,西部大开发所依托的主要不是自然资源, 相反是保护自然资源。近些年来,特别是今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以来,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各种传播媒体抑或政府领导呼吁最强烈的就是保护西部的环境。日益恶化和枯竭的资源不仅严重地制约着西部的发展,而且威胁着整个中国可持续性发展。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用两个失调来形容西部地区,一个是自然生态失调,另一个是人文生态失调。就前者而言,就是指西部地区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的破坏。比如,内蒙古的巴彦他拉在建国初期还是一个柳树成荫、野鸡成群的好地方。到了80年代,柳树没了,野鸡飞了,一片黄沙。自然环境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大规模的开荒。 西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引起了全国甚至世界的关注。 由孙鸿烈院士主持、经济学家胡鞍钢执笔的一篇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建议提出,西部大开发要保护环境、强化生态建设,建设和保护以绿洲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 陕西省常务副省长贾治邦在一篇文章中说,“加快西部地区大开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西部地区位于我国大江大河的上游,中亚荒漠地区的东部边缘,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水源短缺,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发展……因此,加强长江、黄河上游和源头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特别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对于中下游地区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重大。” 美国学者玛丽·伯德曼认为,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的上游,因此保护水资源就显得格外重要。水是开发中国广袤的中西部的关键。

在自然环境“硬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力资源。在这方面,西部地区的确不太乐观。除了上面提及到的东西部居民人均收入上的差别之外,西部地区还有许多不利的地方。第一的不利之处是贫困的地区和人口多。中国的贫困县中一半以上在西部地区,若按人口计算,90%的贫困人口在西部地区。第二个不利之处是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低。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西部地区的大学和中专毕业的人数在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7.8%和21.2%,约为东部地区的1/3和1/2,中部地区的1/2和3/5;西部的专业技术人数占全国的15.8%,约为东部的1/3,中部地区的1/2;西部地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36%,比东部地区低12.7个百分点;在业人员的文盲半文盲率方面,西部地区为28.7%,也比东部地区高出12.7个百分点。 几年过去了,目前的这些数字肯定会有所变化,但基本格局不会有根本的改观。第三个不利之处是“孔雀东南飞”现象严重。在西部10省市区中,西安、成都、兰州、重庆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都比较多,其中前3个城市的人才密度仅次于北京、上海,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总体上看,西部本来就不算多的科技、文化层次较高的人才“东流”情况一直是有增无减。东部毕业的各种层次的学生(如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不愿意到西部去,而西部毕业的学生又竭力往东南去寻求发展。所有这些对西部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种知识结构方面的差距甚至比物资方面的差距影响更为重大。 最后,思想观念的落后也是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一个很大的劣势,对此上面已经提到了。西部开发东部热不正说明这个问题吗?

最后,西部地区还有一个巨大的“硬件”环境因素,那就是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无论是自然景观或是历史景观都是东部地区无法比拟的。

总之,我认为,在自然环境“硬件”因素方面,长期以来西部存在的有些劣势在很大

程度上并不是劣势,而拥有某些优势其实也并非绝对是优势。对这些环境因素性质应当辨证地来认识、分析。

再分析社会环境中的“软件”因素。

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是由东向西递进的,所以,在对外开放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西部地区在利用外资方面是没有任何优势而言,不仅享受不到种种优惠政策,而且还要受到种种限制。90年代后半期,国家才开始向西部有所倾斜,但力度并不大。不过,西部大开发战略本身就意味着西部地区在政策上的优巨大势,从陆续出台的政策上看,这种优势还将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则受国家大环境的影响,西部地区总体上说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甚至比想东部地区来说,在这些方面可能更安定一些。但是,这决不是说没有任何不利之处。其中对安定团结甚至国家统一构成最大威胁的,就在某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民族分裂主义倾向。“西部地区与周边十多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少数民族比较集中,而且相当一部分跨界居住。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利用西部少数民族和宗教问题对我国搞颠覆和分裂活动。”

社会体系及文化观念上,西部明显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西部地区的传统文化观念强于东部,另一方面,而现代文化观念落后于东部;这也是造成西部地区社会体系有很强封闭性的重要原因。根据一项比较东部、中部和西部领导干部对1999年改革的评价的问卷调查,认为“进展正常”的,西部的领导干部(93.3%)要远远高于东部(63.5%)和中部(55.6%),而认为“进展太慢”的人所占的比例,则东部(25.0%)和中部(33.3%)要远远高于西部(6.7%)。 这些数字非常生动地说明了急于西部大开发的恰恰不是在很大程度上安于现状的西部人,集中地反映在他们观念的滞后上面。

总的看来,西部的“软件”环境因素的优势逐渐在加强,不过原来固有的那些不利的地方,如观念陈旧、民族问题比较复杂等等,也不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的。

最后分析经济环境中的“软件”、 “硬件”混合因素。

基础设施方面也是如此,前面分析地理区位时已经谈了不少了,这里就不用再多费笔墨了。尽管在不断地改善、情况逐步地好转,可由于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总体上说还是比较薄弱的。以全国铁路网密度为例,1998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为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为68公里。其中,东部地区是153公里,中部地区是197公里,西部地区只有26公里,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8.2%,东部地区的17%。 将范围再放大一点,到1998年,在交通运输综合密度(也就是每平方公里所拥有的运输线路公里数)方面,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3194公里、1369公里和585公里。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高4.5倍,西部地区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从目前正在实施的和即将实施的西部大开发项目,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当属铁路、公路和机场建设。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西部的交通运输状况会很快就能有较大的改观。

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西部的弱势也是很明显的。除了一些基本的经济指标远远低于东部之外,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上的不平衡、不合理现象也十分严重。这是西部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有的学者是这样概括的,“西部地区经济落后有其客观原因,比如:人口增长过快及文化素质相对落后;交通闭塞、基础相对落后;80年代国家经济发展重心东移后,资金投入不足,加之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差、资本市场不发达,导致严重的资金短缺;在产业结构方面,西部的经济结构单一,失衡程度更为严重,调整上也更为不力,第一产业薄弱,二、三产业滞后;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吸收外资能力弱;经济运作缺乏科技含量,增长方式粗放……”

不过,西部在这方面也有它独特的优势,那就是西部某些省份有非常雄厚的工业基础。实际上在改革开放之前,东南沿海地区是工业基础最薄弱的地区,而西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则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发展的重点。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中国开始了按照苏联模式并且在苏联的支持下发展重工业,其地区重点一是东北,二是西北。在全国基本建设的588.47亿元的投资总额中,西部占18.53%(其中西北占11.53%,西南占6.99%)。在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中,陕西有24项,甘肃有16项,西南地区11项。西部地区初步形成了以西安、兰州和成都为中心的三个大的工业基地。以后,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资不断地加大力度。在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期间,西部投资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提高了2.4个百分点,在1963~1965年调整期间,西部投资又提高了3.1个百分点。然而,1964年开始实行“三线”建设 以后,西部特别是西南地区更是成为工业发展的重心。“在三线建设过程中,国家有计划地把一大批沿海地区的老企业搬迁到三线地区。据统计,从1964年至1971年,全国内迁项目共计380个,包括14.5万名职工和3.8万台设备。整个三线建设累计投资2000多亿元,相继建成了10条总长8000多公里的铁路干线,1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形成了45个大型生产科研基地和一批新兴工业城市,以及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与生产能力。”

今天回过头来看,我认为,“三线”建设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一种错误估计而实施的发展计划,是经济发展“军事化”的典型表现,由此造成的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以及对这些企业以后的发展形成的种种障碍自不必说了。不过,另外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前的30来年也确确实实使西部地区有比较坚固的工业基础。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应当想方设法将它们充分地利用起来,如果能够将西安、兰州、成都、重庆等工业基础坚实、科技力量雄厚的大城市作为发展的龙头,那么西部地区的发展将有比东部地区更高的起点。

三、 如何进行西部大开发

说一千道一万,归根到底还要落脚到如何能使西部地区尽快地发展起来和人民尽快地

富裕起来。可是,要想尽快地发展起来和富裕起来,西部地区首先必须打破封闭、进行开放和走向世界。这既是分析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出发点,又是其最终目的。我认为,西部大开发也好,西部大发展也好,要想顺利地达到预期目标,一定要充分发挥其投资环境上的优势,使之最大化;同时还要改善其不利的方面使之最小化。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党中央和国务院将西部大开发计划的重点定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速基础设施的建设,修建公路、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完善电力网、通讯基础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开发保护天然林,有计划、分阶段地将坡耕地复为林地和草地;三是加速工业的调整、重组和改造,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不过,西部大开发是一个世纪性的工程,有人说得需要几十年,也有人讲得上百年,

还有的外国人甚至认为需要二百年。具体多长时间恐怕谁也难以预测,但所需时间很长是必定无疑的;西部大开发又是一个耗资巨大的工程,所需资金不是几百亿人民币,也不是几千亿人民币,而是上万亿人民币,英国路透社甚至报道说这项计划将投资上万亿美元。 具体耗资多少恐怕谁也难以预测,但所需金额巨大是必定无疑的。西部大开发归根到底是要使西部地区从市场经济出发,利用开放的政策进行经济全球化。所以,西部大开发的行为主体绝非单纯是西部地区,而是整个国家,甚至还包括全世界。龙永图2000年7月9日在成都“西部开发与结构调整论坛”上的演讲中说,西部这个大市场不仅需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寻求与国外大型企业的合作机会,同时,对内也需要实行大开放,使西部企业与其它国内大型企业集团能够接上“对子”,这才是关键……西部大开发不是“扶贫开发”,也不是“补血开发”,而应该是“造血开发”。

所有这些再加上前边讲到过的西部地区的种种不足及其原因,利用外资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将是举足轻重的。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于西部大开发,中国中央政府与西部各省市区政府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制定并且切实执行鼓励外商到西部地区直接投资。

最重要的当然是国家的有关政策。在这方面,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已经做出了不少新规定。2000年4月11日,外经贸部部长助理马秀红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新闻发布会表示,中国西部地区外商投资政策自去年9月制订以来,现正得到全面的实施。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中西部地区的项目,如外资比例超过25%,项目可以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对于中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则可以在“两免三减”(两年免征所得税,三年减半征收所得税)期满后,再享受三年的减按15%税率征收所得税的待遇。

5月18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外资司司长张晓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国已经并将继续推出各种鼓励外资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的优惠政策,通过大开放促进西部大开发。这些优惠政策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对外商到中西部投资的领域和股权限制将进一步放宽。比如允许外商投资零售商业的范围正在扩大到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今后电信、保险等行业也将有序地逐步开放。第二,将鼓励中西部地区用多种形式引入外资。除了传统的举行合资、合作、独资企业外,对于BOT方式、项目融资方式、转让项目经营权方式以及证券融资方式也都将积极予以试点和推行。第三,对于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项目,在继续鼓励其扩大出口的同时,对于技术水平高、国内市场确有需求的企业,会放宽甚至取消其产品出口外销的要求。第四,在产业引导上鼓励中西部地区有效地利用外资。国家计划委员会会同国家经贸委员会确定的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外商投资目录已经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其中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重点产业给予了进一步的明确。第五,在资金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支持力度。比如,中国政府借入的国外优惠贷款用于中西部地区的比例,将从过去的60%逐步提高到70%左右;对外商投资于中西部地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好项目,中国国内金融机构也将加大信贷支持的力度。第六,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比如税务部门已经宣布,对于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限制乙类的中西部地区外资项目,在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满后的三年内,可以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被确认产品出口型企业且当年产品出口达到70%以上的,可以减按10%征收。

6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和外经贸部共同制订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正式发布执行。此前,国家计委曾于1993年7~8月编制过《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草案)》和《1993~1995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其中,前一个文件将外商投资领域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对于鼓励的行业和地区增加了优惠条件,对于允许的行业规定要按当时的程序和办法进行审批,对于限制的行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对于禁止的行业则规定外商不得进入。后一个文件按行来分类提出利用外资的目录。 以后,国家计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上述两个文件进行过两次修改。第一次是在1995年6月,第二次在1997年。由国家计委修改、经由国务院批准并于1998年1月1日正式实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地区结构上,就已经比较鼓励外商到中西部投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指导目录》正是在这些基础之上制定出来的,它分别列出了中西部地区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优势产业,以农牧业产品深加工、发展旅游业、植树造林、开发矿产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的开发与制造业为重点,鼓励外商进行投资。这个目录共包括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255项,其中属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项目126项,属于允许类项目96项,属于限制类项目33项。根据西部大开发的实际情况,现在所有这些都作为鼓励性的项目。它们集中体现了中西部地区在环境、资源、人力、生产、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不同优势,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另外,国家有关部门还制订了一些有利于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具体政策。第一,放宽西部地区引资的审批权。1999年西部地区的最高审批权限已由将1000万美元提高到3000万美元,2000年进一步规定,凡属于国家鼓励类行业并且不需要国家综合平衡的,取消西部引资的规模限制。第二,即便属于国家限制类的行业,但在西部有发展、开发的优势,可报请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审批后也能享有国家鼓励类行业的优惠政策;第三,外商可以参与西部大开发的一些重大项目投资。7月12日国家计委副主任、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张国宝宣布:西气东输工程项目对外合作将实行特殊政策,大胆利用国外资金,不仅能享受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惠政策,还将享受国家在西部大开发方面的有关优惠政策。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开放、全面对外合作。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的建设经营,下游城市管网的建设改造都可对外开放。西气东输管道工程不搞国有独资,外方可以控股,比例不受限制。合作方式不受限制,可以采取独资、合作或者其他形式。

在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时候,必须防止不顾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而乱施优惠。这样做只能恶化投资环境,达不到吸引外商投身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按说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各地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订一些具体的优惠政策,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西部有些省区为了吸引外资,争先恐后地推出过份的优惠政策,有的地区已经到了不惜血本的地步。开发区每亩7.3万元左右的土地使用价格,外商只付4~5万元就可得到,而且基础设施等配套费用全免。在税收方面,更是越到基层越“优惠”,大大地突破了国家的有关规定。这样做的结果反倒使那些比较看重法制的外商望而却步,不来投资了。

其次,努力引进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外资。

东南沿海地区利用外资总量多,但外资的质量并不太高,主要来自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国家,其特点是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它们的经济实力相对都有限,没有太大的进一步投资的能力。另外,东南沿海地区本身在对外开放之初自己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有的地区甚至是空地一块。外资进入之初的这些特点是与中国利用外资之初的政策是相一致的。

现在的西部大开发则不同了。一方面,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和即将加入WTO就是最典型的标志。对外开放的领域越来越多,对外资的限制越来越少,特别鼓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另一方面,如前所述,西部地区在一些点上有非常好的现代化大工业的基础,科技力量也非常雄厚。仅西安和成都两市就有各类科研机构6000多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0多万。这是有效地吸收利用规模大、水平高跨国公司前来合资、合作的宝贵基础。

对于中国开发西部地区的政策和西部地区自身的优势,外国大公司是非常看重的。新浪网2000年4月10日发表的“跨国公司抢滩我国西部市场”的消息披露,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后,中跨国公司在西部地区的战略抢滩也跟着就开始了。综合各方面的报道,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的许多已经开始与西部地区在高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比如,美国的IBM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与西安软件工业园区合作搭建全球最大的软件网上开发站,惠普公司投资6800万人民币与西安协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西部最大的电子商务开发中心,瑞典的ABB公司投资1048万美元与西安电子研究所合作生产大功率的晶闸管,国际大型能源集团美亚电子有限公司与有关方面达成投资6亿美元开发陕北天然气的合作意向,日本岩井株式会社打算出资1.5亿人民币与成都鑫能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生产电子集成电路机片、红外蓝宝石窗口以及应力应变器等产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展开,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介入。由于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不仅是为了开拓市场、推销其产品和服务,而且要把中国作为其整个生产分工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所以,大量地吸收跨国公司的投资有助于西部地区的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源)内在质量不断地提高,有助于这些生产要素进入世界一体化。

如果再大一点的话,我认为,应允许甚至鼓励国外大的跨国公司到中国西部兼购并购大中型国有企业。若把这看成走向世界,步入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的话,那么,任何感情上的难舍难分都是不足为道的。历经亚洲金融危机之苦的印尼、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现在都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纷纷向跨国公司敝开了大门,并以初见效。中国,特别是中国西部地区难道不能从中吸取些成功的经验教训吗?

当然,地域文袤的西部也不是每个地方都应当吸引跨国公司前来投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但无论如何对那些不利于本地可持续发展的“短、平、快”类型的外资,不能为了眼前而牺牲长远的利益。

最后,西部地区必须注意招商引资项目的科学性。

这里主要想谈一谈立项的问题。所谓立项,是指中方的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也可以

是一个企业法人确定的拟利用外资的项目,编写项目建议书,然后报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现在时常能在报刊上看到这样的消息,西部有些地区提出的利用外资项目缺乏科学性,在实践中很难行得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立项这一步能否迈出和怎样迈出,对后来的工作至关重要。为了使项目“立”得住,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准和外商的认同,在做这项工作时,应当从投资环境的全局出发,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所立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利用外资的总体战略和产业政策。具体到西部地区,那就要看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否符合《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指导目录》。凡是符合的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国家的政策上的优惠。因此,立项时,必须首先考虑拟立项目在国家利用外资新的战略中处于什么样地位,是属于鼓励的,还是一般允许的,或是受限制甚至禁止的,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在正确分析研究这些因素的基础之上,再确定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规模以及投入领域,避免盲目性。

第二,所立项目是否利用了地区或行业的环境优势。在投资环境方面,不仅东西部差别较大,就是西部各地之间差别也很大。所以,确定利用外资的项目时,在符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前提下,还要尽可能地利用本地区、本行业投资环境的优势。只有扬长避短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招徕天下客商,成功地进行合作。

第三,所立项目是否具有国际上的可能性。利用外资、创建涉外企业牵扯到大陆以外的厂商,规模大小、技术水平高低、外商投资的行业、外资的流向常常受制于国际环境因素,绝非是引进者一厢情愿就可以决定了的事情。正因如此,在进行立项时,立项者不仅要面对国内、面对自己,还应当面对世界、面对外商。具体说,一是要考虑国际上有没有足够的与可能的资本投入拟立项目,并据此来确定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引进外资的项目的多少和规模;二是要考虑外商能否满足拟立项目的技术设备要求,能满足到什么程度。所立项目在这方面要求太高,外商可能难以满足,如果太低又不符合国内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三是要考虑涉外企业的原材料购买、产品销售等在相当大程度上要依赖国际市场。所以,立项时,必须了解国际市场上的商情,据此拟定出项目的生产规模。

总之,在立项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各种环境因素,特别是上述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之上找到利用外资的最佳结合点,作为立项的基本依据。与此同时,要避免短期行为,克服单纯求多求快倾向,从整个国民经济大局、地区和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坚持质量第一的标准,在规模、方向和结构等方面把选择合适的项目作为首要目标。只有做到这些,项目才能真正“立”得住,“立”得好。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给外资创造了无限的商机,外资的进入也会为西部的发展提供巨大

的帮助。然而,实现外资与西部地区有机、有效的结合绝非易事,浪漫一点说,这也是一门艺术。6月底7月初,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贵州考查时讲的一段话,在这方面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她说,西部地区在引进外资工作中要有新思路、新机制和新办法。要切实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帮助解决它们的实际困难,以优质服务和优厚回报留住投资者。努力办好现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发挥它们的示范作用。办好一个企业,就可以吸引一批企业。要研究吃透、用好用足国家促进西部地区开放的优惠政策,更多地吸引外资进入。要根据本省经济发展的规划,制定引进外资的具体项目计划,将引进外资工作落到实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一定要名符其实,注重质量,改进服务,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小环境"。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中国的改革开放、体制转轨和社会发展也都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无疑会面对着许多新的难题,然而也就是解决这些难题的同时,中国又将获得新的成就和新进步。

进入 孔寒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金桥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