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刚:试以儒理谈“和谐社会”的构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59 次 更新时间:2011-10-04 10:41

进入专题: 和谐社会   儒学  

杨晓刚  

前几天听说一位儒界大家讲过一句话,他认为“和谐高于正义”,很奇妙。本文试以儒理谈一谈“和谐社会”的问题。重点在“和谐”与“正义”的关系上。

⊕“和谐社会”的基本含义

“和谐社会”一词应是马列毛主义者借用儒家思想来比喻自身的社会理想。因为马列毛主义植根于无人性的唯物论,与“以人为本”的儒家学说格格不入,这个原本美好的辞汇也被马列学者们搞得乱七八糟,再加上日趋严重的官民对立,引得网民的迁怒,“和谐”也变“河蟹”了。

《周易》一书世历三古,人更三圣。可谓中华文族的万经之首,在其开篇一段就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保合”之“合”是现代意义上的“合作”,“太和”的“和”是现代意义上的“和平共处”之意。“利”是经济利益,“贞”是道德情操。古人认为“德者,得也”。也就是说,“道”是绝对真理,而“德”是相对真理,是人对道的认知。人们之所以追求道德是为了掌握自然与社会的规律,服务于自己,而令自己有所得。这种“得”外在的说,就是各种利益,如功、名、利、禄、寿等等;内在的说,就是正命安心。道德就是哲学,也就是系统的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民间话语中,说某个人“不道德”、“缺德”,是在说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错误或不系统、有缺失。有这样一种社会现象,有些人有“德”却无“得”。这种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三种可能,一种是对德的认知有误,有德而不能合于世(狷狂);一种是社会现实不公,不能选贤任能,人才浪费;再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内圣,认清了自己与社会,感到没兴趣、没必要追求那些,而“从吾好”了。前人通过“人爵”与“天爵”论,表达了对道德高尚者的尊重。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表明的是古人的社会理想,认为人类应和平共存,合作共赢。需要注意的,前提是人人的“正义”需求应得以舒张,也就是说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或说和谐社会是建筑社会正义之上的。和谐是前人所认可的社会终极追求,当然比正义的概念重要,这种重要性体现在它建立在社会正义上,包容着社会正义,比单纯的社会正义更丰富。说“和谐高于正义”不是说不通,而是易生歧义,容易让人以为“和谐”排斥“正义”。在当代社会正义失衡的现实下,表达为“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社会正义之上的”更具正义感,且与儒理合。

⊕儒家伦理学的准备。

儒家的人伦道德强调的是仁,仁的核心是忠恕思想,忠为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也就是真诚的做自己,真诚的去做事。恕为宽容,尽量的宽容,只有相互宽容,人们才能相互合作,才能和平共处。宽容的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受到的伤害,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如果说,当代的自由主义者奉行的道德底线是“不害人”,“不作恶”,那么儒家的道德底线是“不故意害人”,“不故意作恶。”在这一前提下,为仁由己,行己有耻,居仁由义。“为仁由己”是说个人的情操与道德品质属于个人的事,社会和他人不应强加于人;“行己有耻”是说做人重要的是做自己,但不能不要脸,耻辱心是人类文明的开关,是人类在情操上进取的阶梯,离开这一阶梯就是“小人”了,无耻之人当然也应为人所不耻,虽非应该被攻击的恶人,却不可效尤,应该被排斥和反感;“居仁由义”的是指仁爱精神是儒者的精神家园,“义”是社会处事之道。“义”者宜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合适、合宜,合理的意思,是匹夫匹妇日用而不知的,如商品买卖等,与社会则为公平、平等、正义等等。平衡是义的核心理念。官民关系是社会的各种伦理关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伦理关系。专制社会中,这种伦理关系必然失衡,这也是为什么民间的左右派思想同时反对专制的原因。因为专制,所以必然伤害了右派的“自由”的理想,同样因为专制,也必然造成利益的局部化,所以也必然伤害到左派的“平等”的精神。对于儒家思想来说,专制政体即伤害信仰基础,又伤害了终极理想。

追求“合和”理想的儒家思想,并不排斥集体主义精神,认同“团结就是力量”的主张,但反感于“上是则是,上非则非。”泯灭个体个性,丧失人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政策和主张。同样的是,儒家所强调的“行己”的主张与自由义相契合,而“有耻”的主张则完成了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分野。这也是作为中道思想,儒家与主张“平等”的左派思想和主张“自由”的右派思想不同之处。整体来看,儒家与左派的政治情怀相似,与右派的政治主张相似,呈现“远墨近杨”的思想特征。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儒家信仰是在仁爱的督领下,兼有自由与平等的双重追求,而在当前专制制度下,自由的损害是最为严重的,如果一但完成了民主改制,那么儒家思想必然会呈现“近墨远杨”的思想特征。

⊕儒家的和谐社会观

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这段话中,有孔子的政治理想,也讲了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又讲了古代社会政治的特点。孔子反对帝制,反对“天下为家”,而主张“天下为公”。他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时期,他主张统一,但反对大一统。因为那样就在体制内部失去了对君权的制衡。这一思想是很重的。包含着纵向“限政”的雏形思想。儒家思想特别强调政府与公民间的伦理关系(君臣义),一直力求寻找其平衡方式。孔子的政治主张强调的是政府的责任而不是公民的权利,这是中国思想家的政治思路与西方学者思想进路的不同之处。法国大革命后形成的人权宣言为世界,也为中国人开启了新的思想进路,他们是通过对公民的人权保障来实现民主政治,最终完成了政府与公民间的权力平衡。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从清末西方思想的译介开始,儒学者就致力于民主宪政在中国的实现,现代儒学者的将公羊学中的三世论,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平移至现代社会,认为建立民主宪政政体是儒者为中华民族开万世太平的政治理想。如果说康有为是中国第一个儒家宪政的提出者,那么他的学生梁启超则是现代宪政的倡导者,而梁启超的学生张君劢所起草的46年宪法,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宪法,张先生也被称之为“中国宪法之父”。牟宗三先生提出道统、学统、政统三统并建说也得到当代儒学界的广泛认同,这一理论为儒学文化运动确定的总使命、总方向与三大原则。一、道统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二、学统之开出,此即转出“知性主体”以融纳希腊传统,开出学术之独立性。三、政统之继续,此即由认识政体之发展而肯定民主政治为必然。

事实上,当代儒者是不可以无视专制政体的流弊的,那则不智;只有建立民主宪政政体才能解决官民间的失衡问题,解决目力所及的最明显的社会不公,否则不义;而在民主宪政的实现过程中,顾及国家的稳定和民众的福祉,则是儒者应有的自觉,否则不仁。

⊕和谐社会实现之路

当代中国因黑暗的毛氏统治与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隔绝甚久,文明的复兴需假以时日。另外,邓氏统治时期,大力培养英语教育,开放西学,激进的自由主义思潮的涌入占据了学界主流,这一思想中含有一定的民主成分,并有力的建构了马列毛主义的一些概念,但其行己无耻任性胡为,也极大的伤害了民众对民主政治的好感,成为儒家思想整合理论,完成学术共识的一大障碍。当务之急在于:1、协同自由主义完成对马列毛思想的最后的解构。2、帮助自由主义完成自身的解构。3、集纳现有的自由主义者中的民主主义者和左派中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制上达成基本的学术共识,形成学术主流,并利用自身优势唤醒沉睡的国民。难点在于左右两种小人学说,重利轻义,都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修正主义的左派民主人士死咬住公有制不放,而食洋不化的右派则把契约论和私有制作前提,需要儒家折中整合,以求同存异,创立大局。

在政治实践中儒家应反对“告别革命”的荒唐论调(也是上文提到的那位儒界大家提出来的)。无论暴力革命,还是非暴力革命,乃至体制内的改制,只要改制就是“革命”,革命如何能告别呢?当然,儒者不放弃又应尽力避免暴力革命的发生。最小的革命才是最光荣的。

当前的局面下,应力推中央党政合一,避免各级党委行使超宪权力。这一目标实制,那么民主宪政之路就有望了。儒者尽量利用现有的民主宪政框架来,促进民主宪政的实现,避免大的社会动荡,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谨慎的促进中华民族的自新。

    进入专题: 和谐社会   儒学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民权理念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4771.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