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学:换心人为什么性格大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123 次 更新时间:2011-09-05 16:41

进入专题: 心脏移植   性格   行为  

陈定学  

杨孟勇是黑龙江一家杂志社的编辑,患了非常严重的心脏病,2000年1月,年近六旬的他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做了心脏移植手术。手术后杨孟勇心脏功能恢复得很好,然而令人非常奇怪的是,“换心”后的他在性格、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梦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熟悉杨孟勇的人都认为,“换心”前后的杨孟勇简直判若两人。例如,“换心”前的杨孟勇是一个性格懦弱内向的人,然而,“换心”后的他却变成了一个脾气十分暴躁、非常容易冲动,甚至富有攻击性的人;“换心”前的杨孟勇从小就很爱吃鱼,然而,“换心” 后的他不仅非常讨厌吃鱼,而且还喜欢上了以前连碰都不碰的小孩子们爱吃的零食;“换心”前杨孟勇很邋遢,睡觉前衣服到处乱扔,然而,“换心”后的他却变得十分整洁,每晚都整整齐齐地叠好衣服才睡觉;“换心”前的杨孟勇不太讲究穿戴和仪表,然而,“换心”后的他却变得非常注意穿戴和仪表,他讨厌已经穿了几十年的老年装,喜欢穿样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年轻人的服装,还喜欢梳头、照镜子; 更为奇怪的是,连杨孟勇的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换心”前的他很少做梦,然而,“换心”后的杨孟勇经常做一些充斥着暴力的恶梦。[1]

杨孟勇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些匪夷所思的变化感到困惑,为什么“换心”会引起自己的性格、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梦境都发生如此大的改变呢?为了寻找答案,杨孟勇查阅了很多资料,他发现国外的一些资料报道,许多器官移植尤其是心脏移植患者,竟然在器官移植后出现了捐献者的某些性格行为特征。通过调查杨孟勇发现,给他捐献心脏的是一个具有暴力倾向的20岁左右的男青年。这让杨孟勇十分震惊,难道说自己身上的这些变化都是从移植的心脏那里“遗传” 过来的吗?杨孟勇带着自己的疑问咨询了给他主刀的著名心脏移植专家夏求明教授,夏教授认为心脏具有记忆和遗传功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发生在杨孟勇身上的这些匪夷所思的变化,也引起了神经科专家和心理学家们的关注,神经科专家认为,杨孟勇身上的这些变化,完全是受心脏本身机能的改变带动其他器官功能的提高呈现出来的;而心理学家则认为,发生在杨孟勇身上的这些变化完全是“心理暗示”所导致的。有些专家表示,杨孟勇的变化纯属“个案”,心脏是否带有记忆功能,目前世界科技水平还无法解释。

杨孟勇的变化真的是一个“个案”吗?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经过20多年调查研究发现:至少有十分之一的器官移植患者都性格大变,“继承”了器官捐赠者的性格。有十分之一的器官移植者都发生了性格大变,这说明杨孟勇的变化并非是一个“个案”,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神经科专家认为,杨孟勇的变化完全是心脏机能的改变带动其他器官功能的提高所导致的,心脏机能的改变确实能够带动其他器官功能的提高,但是,其他器官功能的提高却很少引起性格的大变,更不可能“继承”器官捐赠者的性格。心理学家认为,杨孟勇的变化完全是“心理暗示”所导致的,这种说法也很勉强,因为在杨孟勇的性格发生明显变化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心脏捐献者是谁,对捐献者的信息也一无所知,他是后来在寻找答案时才知道了捐献者信息的。既然杨孟勇在身体发生变化之前对捐献者的信息一无所知,那他又怎么可能会受到“心理暗示”呢?

杨孟勇本人及不少人都认为,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些变化极可能是从移植的心脏那里“遗传” 过来的,假如真的是这样,那就是说心脏具有记忆和遗传功能,捐献者的心脏不仅能够记忆个体的信息,而且还能通过心脏移植把这些信息“遗传”给被捐献者。心脏真的具有记忆和遗传功能吗?作者认为,事实并非是如此,因为心脏并不像大脑那样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记忆功能,人的性格、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梦境等信息并不是记忆在心脏里,而是记忆在大脑中。由于心脏中并没有记忆相关的信息,所以捐献者也无法通过心脏把信息直接“遗传”给被捐献者。另外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遗传信息存储在DNA之中,心脏无法直接合成DNA,所以心脏并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遗传功能,而捐献者的信息也无法通过心脏直接遗传给被捐献者。在这个问题上,夏求明教授的观点是正确的。

既然心脏不具有记忆和遗传功能,可是,为什么心脏移植者的性格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呢?为什么心脏移植者会“继承”捐献者的性格呢?这其中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作者认为,其实根本原因仍然在心脏,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心脏只是一个单纯的血液循环器官,然而,近年来科学家们却发现,心脏除了血液循环功能外,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它能够分泌出一些化学分子,如心钠素、生物活性多肽等。[2] 作者认为,除了心钠素等化学分子外,心脏极可能还会分泌出一些“肽类激素”,这些“肽类激素”蕴涵着捐献者个体的一些信息。当捐献者的心脏移植到被捐献者体内后,由于心脏仍然在分泌“肽类激素”,而激素中所存储的信息也会通过血液循环传递到被捐献者的大脑,直接或间接的地影响大脑的精神活动,导致被捐献者的性格、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梦境等发生大的改变。作者认为,是心脏中分泌出的激素改变了人的性格和行为,有的朋友可能认为这个结论完全是作者的想象,其实作者的观点是有根据的。神经科学家们发现,激素的作用并非是仅限于内分泌活动,脑或神经系统也是激素的一个重要靶器官,激素的受体广泛分布于脑的各个区域,这些受体能够被相应的激素所激发。激素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的功能,对人的行为、自身稳定、感觉、疼痛、记忆与学习、饮食、饮水、体温调节、睡眠、性行为等都具有一定的调节与控制作用。[3]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甲状腺素。甲状腺是人体颈部的一个内分泌腺,但它却能对人的性格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甲状腺能够合成一种激素——甲状腺素,它能对人的性格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甲状腺机能减退会导致甲状腺素缺乏,由于甲状腺素缺乏,这些人多木然少动,做事慢慢吞吞,性格比较“肉”;而甲状腺素机能亢进者由于分泌过多的甲状腺素,所以这些人的性格恰恰相反,他们大都表现为躁动不安,遇事十分着急,做事风风火火,性格比较急躁。英国科学家A.S.梅森在《激素和我们的身体》一书中曾举过一个例子,十分生动地说明了这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性格。一个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和一个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同时到一个医生那里看病,当医生为了做检查而要求患者解开上衣的时候,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几乎在医生的话尚未说完之前就急急忙忙地撕扯自己的衣服,惟恐自己的纽扣不能及时解开;而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却慢慢吞吞地开始了慢得让人心烦的解纽扣动作,医生只能耐心地等待。[4]既然甲状腺素能够影响人的性格和行为,那么,心脏分泌的激素也完全有可能具有这样的功能。

捐献者心脏分泌的激素影响了被捐献者的性格和行为,那么,这些激素又是如何影响被捐献者的性格和行为的呢?脑科学和心理学都证明,人的性格和行为都是被人的大脑所控制、所支配的,当捐献者的心脏移植到被捐献者体内后,这个心脏分泌出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后者的大脑,由于二者的心脏激素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当前者的激素参与到后者的大脑精神活动中的时候,就有可能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引发前者的精神活动模式。由于后者的大脑中出现了前者的精神活动模式,于是就造成了被捐献者性格行为的改变,就导致了被捐献者身上出现了捐献者的某些性格行为特征。这种情况很像我们前面所说的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少了性格就会变“肉”,多了就会变得急躁;作者认为,心脏激素对性格的影响也是如此,少了性格就会变得懦弱内向,多了则会变得暴躁、冲动,富有攻击性。例如“换心”前的杨孟勇心脏功能极差,那么,他的心脏分泌激素的量一定较少,血液中该激素的水平也比较低,于是就形成了他懦弱内向的性格;但是,捐献者年轻力壮,心脏功能极好,他的心脏一定能分泌出大量的激素,这样当捐献者的心脏移植到杨孟勇体内后,他体内激素的量就会大大增加,血液中激素的水平也会变高,于是杨孟勇的性格就变得暴躁、冲动、富有攻击性。性格决定行为,当杨孟勇的性格发生大的改变的时候,他的一系列行为如饮食、生活方式等都会随之发生改变,都会变得像那个年轻人一样。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影响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因素甚多,并不仅限于甲状腺素和心脏激素,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无法一一论述。

有的朋友可能还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捐献者心脏中的化学分子——“肽类激素”能够影响被捐献者如杨孟勇的性格、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可是为什么还会影响他的梦呢?难道梦也会受到心脏的影响吗?作者在拙作《破解大脑之谜——精神分子论》一书的第29章,曾经对梦形成的分子机理进行过专门探讨,作者认为,构成梦的主角也是化学分子,正是多种化学分子的不同排列与组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梦。[5] 既然梦是多种化学分子的不同排列与组合,那么,当捐献者心脏中的激素进入被捐献者的大脑并参与到梦中的时候,激素中所蕴涵的信息必然会影响被捐献者的梦,并造成梦境的改变。“换心”后的杨孟勇之所以经常做一些充满暴力的恶梦,其原因就在于此。从这个角度看,梦确实有可能受到心脏的影响。当然,影响梦的不仅仅是心脏,其实人体许多器官和组织都有可能影响梦。

有的朋友可能还会提出另一个疑问,既然捐献者的心脏能够影响被捐献者的性格,那为什么只有十分之一的被捐献者“继承”了捐献者的性格?为什么那十分之九的被捐献者并不“继承”捐献者的性格呢?作者认为,虽然捐献者的心脏激素都有可能对被捐献者的性格造成影响,但并非是所有的“换心”人都会发生像杨孟勇那样显著的改变,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捐献者和被捐献者之间性格的差异。假若二者性格的差异比较大,那么,改变就会比较显著。例如杨孟勇原本是一个性格懦弱内向的人,而捐献者却是一个性格暴躁、具有暴力倾向的人,于是杨孟勇性格的改变就比较显著。假如捐献者和被捐献者性格的差异不大,那么,被捐献者的性格也不会发生十分显著的改变。由于改变不太显著,于是人们就认为这些人没有“继承”捐献者的性格。当然,根本的原因仍然在激素,假如捐献者和被捐献者激素量的差异不大,那改变就会不太显著;假如二者激素量的差异很大,那么,改变就会比较显著。

通过以上探讨,最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正是由于移植心脏分泌出了过多的“肽类激素”,于是就导致了“换心”人性格和行为的一系列变化,这就是“换心”人性格行为改变的真正原因。

2011-8-22于郑州

注释:

[1] 见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奥秘”栏目《“变心”的秘密》。

[2] 张镜如主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3] Kurt pawlik 、Mark R.Rosenzweig:《国际心理学手册》,张厚粲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页。

[4] [英]A.S.梅森:《激素和我们的身体》,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6页。

[5] 陈定学:《破解大脑之谜——精神分子论》,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第297页。

    进入专题: 心脏移植   性格   行为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3846.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