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明:《富春江山居圖》的前生與今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34 次 更新时间:2011-08-14 08:29

进入专题: 富春江山居圖  

胡晓明 (进入专栏)  

今晨乘坐中大校車往臺北,游故宮博物館,參觀“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第二期。展覽里的人氣與外面三十六度的天氣一樣火爆,門口大巴川流,館內人潮涌動。不斷有工作人員游走著,舉著一個圓圓的小牌子,上面寫著“請輕聲細語”、“請輕聲細語。”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黄公望(1269~1354)元四家之一。本姓陆,名坚,汉族,平江常熟人氏;后过继永嘉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取“黃公望子久”的意思。号一峰,后入 “全真教”,又叫大痴道人等。元代看不起儒家,讀書人不少都都做了道士和尚。是圖黄公望为道友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體現“山水渾厚,草木花滋”的江南山水之美,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自黄公望成画问世距已有661年。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临死前下令将此画以及其他名貴書畫焚烧殉葬,幸虧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用其他畫卷掉包,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它们分藏海峡两岸的博物馆也有六十一年了。2011年5月18日,《剩山图》点交仪式在京举办,于6月1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无用师卷》合璧展出。整個展覽分為二期,第一期無用師卷和剩山圖已經于八月一日撤展,我們現在看的“山水合璧”是第二期。

黃公望及其《富春江山居圖》的流傳故事,可以說是中國文化歷劫不毀、生生不息、死而復生的一大動人傳奇。這次參觀故宮的展覽,我有一個深切的感受:文化瑰寶才是國之重器,無論是山水合璧的特展,還是故宮的常年展如玉器、陶器、青銅器、書畫,都美不勝收。也許是故宮博物院的好東西太多了,也許是人氣太旺了,我們從那里參觀出來的路上,很受感染,竟然會有一種尊嚴感從心中油然而生。發自內心地感受到中華后代的驕傲、貴氣、有身份感。我們有那么多家當,祖上留下來這么多精美、豐富、多樣的文化財富創造,我們那么久的國史里,一直有那么愛美、求精,有那么多的好東西!人們常常說,歷史與文明可以增進愛國感情,其實,首先,這是一種文化的、家國的民族感情。其次,可能要等你要走過了歐洲,看過十來個重要的古城,看過幾十個博物館之后,知道了他們是如何愛惜文明的家產,才會更真切地體會到這種感受;你要走過北美,看過他們如何珍視不過百年的文明物,一斧頭、一小舟,才會更明白這里的厚重。

除此之外,我還有幾點重要的發現:

溫總理說得好:“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猶如此,人何以堪?“富春江山居圖,有多難的命運,有奇妙的喻義。譬如說,它如何死而復生,如何假中有真,真幻合一,如何斷而復連、超越時空而重聚的故事,它不是躺在博物館里的一件古董,而是承載了太多的夢思與想象,自身又似有一種鮮活的生命注入,產生一種神靈附體的奇妙機緣,成就了世界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傳奇故事,更喻示著華夏民族貞下起元,歷劫而復,由分而聚,由幻入真,真幻相續的故事新編,展開一種超越藝術品、更大的文化生命創造意味,這就是我之所謂的“中國文化意象的再生產”,我們應高度肯定此一“再生產”的時代思想意義。

我雖然沒有看到特展第一期的無用師卷和剩山圖,但是第二期的子明卷同樣令人震撼:首先是乾隆皇帝的五十六個印章以及五十六個題跋,表明原本異族征服者的乾隆皇帝,如何被他所征服的文化所征服,深深喜愛著中國最偉大的山水藝術作品,以及如何深深陶醉于中國江南山水深厚、草木華滋的美!其次,黃公望之后,幾乎整個中國山水畫,都可以說是“后黃時代”:最優秀的山水畫家以及收藏家,都中了魔法一樣,被黃大癡的富春江山居圖的符號所籠罩,他們無論如何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但是猶如費盡心機與努力的孫悟空,翻盡筋斗,終被如來佛的手掌輕輕托住。“山水合璧”第二期展覽中的兩個系列,一個是黃公望的影響系列,用幾十幅明清重要山水畫家如王原祁、奚岡、惲南田等作品以及無數題跋和書信等,雄辯地證明黃大癡的影子如幽靈般的無處不在。另一個系列是黃公望作品的收藏系列,這次故宮拿出來展的“黃公望作品”,都加上了一個“傳”字,然而當初它們被收入館藏時,原來都是按黃公望作品收入的!但漸漸清晰起來的真相是:這些都不過是明清時代收藏家甚至畫家,為了賣上一個更好的價錢,將他們的作品標上黃公望的名字而已。黃大癡在畫史上的地位,一如可以說是詩史上的杜甫,書史上的王羲之,以及思想史上的朱子。而《富春江山居圖》無愧為中國畫的“六經”。

如果說,《富春江山居圖》的六百六十一年的生命史,尚未結束,從明清到今天只是它的“今生”,那末,《富春江山居圖》的誕生前,黃大癡為之下筆而“疊疊不休”的對象:富春江的美學史與文化心靈,就應該是《山居圖》的前史或前身。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前史”,一般人治藝術史的人不曾注意,而關心收藏的人,更不會去想到。古人有詩云:“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景最清”。我們知道富春江七里灘全長約二十二公里,從桐廬至梅城這一段的山勢陡峭,群山如黛,江面狹窄曲折,碧波蕩漾,水清見底,七里灘自古即以“山青、水清、史悠、境幽”為其山水特色。謝靈運與沈約旅行時經過七里灘寫下的不朽詩篇,代表了東晉以還最重要的美學創造,即早于歐洲千年之久,人類文明史上最早對大自然美的發現及風景美學觀的自覺。他們的山水詩是七里灘及富春江變成中國詩歌“文本化山水”最重要的起源。接下來,富春江的作為江南山水最點睛之處的唐詩之景觀史,如盛唐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經七里灘》詩,“揮手弄潺湲,從茲洗塵慮。”七里瀨的明淨奇景,淨化了詩人的心胸,使他產生了歸隱山水的願望。如李白名詩“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更是詩人壯游的生命歷程中,終於找到的止泊身心的靈境。更重要的是,從東漢至清代,隱居在富春江畔的高士嚴光,以其高貴的德性之美,即范仲淹表彰的“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士人已將嚴陵與其漁釣之地如釣台、西台、七里瀨等化而為士人之精神偶像和道德殿堂。而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烈士,宋末遺民詩人謝翱在此寫下的《登西台慟哭記》,以子陵喻指文山先生、抒寫切膚入骨的家國之痛,發揮不屈從于暴力的抵抗精神,自宋末,富春江畔的壁立千仞之釣台與西臺,成為民族氣節的崇高象徵。直至晚清民初,謝翱及其抵抗意象的歷史,都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心靈秘史。依我個人之見,只有這樣的前后聯系,上下縱貫,才是懂得《富春江山居圖》最完整的意象史。這也似乎也可以回答富春江山居圖研究中的一個不解的謎:為什么黃公望畫這幅作品,盡花了三四年的時間才完成。

我當然還要提到故宮博物院特展的一個重要部分,臺灣艺术家林俊廷及其團隊的大型数字互动装置的《富春山居图》。光是一件作品就动用了42台投影机,更用集錦山水攝影與山水繪畫相合的藝術手法,重現了有聲有色、有四季變換的現代影音聲光的多媒體電子藝術,尤其是其中的夏景,江邊雨水的磅礴的立體聽覺與清涼感受,令觀者置身于萬山叢中的富春江畔,泠泠清音,心神俱融。

臺灣作曲家方文山的清雅感傷的歌曲《山水合璧》,寫道:

  富春山居隐山岚

  山坳处结庐人家尽遮半

  你鱼舟轻晃垂钓愁怅

  炊烟竟也阑珊

  六百个春秋数迭宕

  我目光眷恋卷轴上

  你以画代对谈

画境苍茫

  连枯枝落叶都不寻常

  历史在纸上回荡

  然试问人何以堪  

  这满纸的秋意江南

  风在纸上回荡

进入 胡晓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富春江山居圖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域外传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307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