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俊:外汇储备真的不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34 次 更新时间:2011-08-09 20:20

进入专题: 外汇储备  

梁立俊  

看到一条新闻,《外汇局否认外储为老百姓“血汗钱”说法 》(《每日经济新闻》7月29日报道,),外管局的说法是外汇是人民银行从老百姓手上买来的,是等价交换,因此,不是老百姓的血汗钱。这种说法似是而非。第一个问题是:那么,外汇是不是老百姓用血汗赚来的?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外管局也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第二个问题是:央行购买外汇是等价交换吗?举个例子来说比较好理解,把外汇卖给央行和卖给,比如,另外一个自然人有无不同?我觉得是不同的。后者是等价交换,而前者却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央行是货币发行单位,她发的货币是信用货币,也就是说前者必须拿自己的血汗钱买外汇,而央行只要印票子就行了。

其实,银行发行的货币相当于一个借据,也就是债务凭证,我们接受货币,等于我们是把自己的财富借给了央行。因此,货币发行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是负债,而不是资产(对于其他人,比如,自然人的购汇者,货币却是其资产,而不是负债——只有作为资产的现金才是赚来的血汗钱)。这样,也就是说央行是拿人民币作为借据把我们的外汇借走了的。哪一天,到期了,或者老百姓想要回外汇了,人民币银行要把外汇还给老百姓。如果外管局把外汇亏掉,或者被某些人“提走”,他们拿什么还给老百姓呢?因此,严格的说:外汇储备是银行代为储存的老百姓的血汗钱——而不是财政收入(不是国家的钱)。

央行持有外汇储备也要以信用为基础。这和央行发行货币以信用为基础是一样的。以信用为基础,最基本的就是保持币值稳定。央行持有外汇储备,就要保持:1、人民币的币值稳定。2、保持人民的汇率稳定。前者是你“等价交换”给我的人民币的购买力要稳定,不要有通货膨胀(央行很失职)。后者牵涉到外汇储备的经营。如果外管局拿外汇进行投资,赚了利润,这部分收入,就是盈利。人民银行的唯一股东是财政部,它的盈利应该上缴财政部,成为国家收入(这部分是国家的钱)。相反,如果亏掉,也是财政部来弥补(纳税人买单),或者由央行其他项目的盈利来填平。你想想,外汇储备亏掉,其损失承担者是全体纳税人啊。

至于外汇经营与汇率的关系,外管局赚了钱,人民币升值,也等于老百姓的赚取的外汇间接增值。当然,升值对出口有影响,这样反过来减少老百姓的收益。相反,如果央行把外汇亏掉了,人民币贬值,老百姓用外汇兑来的人民币贬值,对出口有利,增加老百姓的利益。如此利弊相依,央行的责任不应该拿外汇赚钱,而应该维护汇率稳定(和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一致。成立中投公司其目的就是试图让央行回到这个本位)。央行经营外汇,等于发行外汇基金,收集外汇,代理百姓理财。这样,就有了代理问题——央行的官员们不好好地经营老百姓的外汇财富,反而出来说:那不是人民的血汗。后面的潜台词是否是:我亏掉多少,与你们何干?对此,我不认为是央行官员无知,这是目前中国官本位思维的一个普遍模式!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要说两句。从供求关系上,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增加,会导致本币升值。而本币升值对一个国家的整体而言,是利弊相依的事情。目前,中国外汇储备3万多亿,已经成为烫手的山芋,弊远远大于利。央行应该尽快改革外汇管理制度。第一、全面抛弃结汇售汇制度,实行国家意愿购汇制。第二、放弃外汇管制制度,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第三、鼓励民间经营机构从事外汇业务。第四、推动自由贸易,取消进口限制。这些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鼓励民间藏汇,民间经营外汇。这样,一个方面减轻央行“债务”压力,另一个方面通过民间持有,民间经营外汇,提高外汇的保值、增值能力——这是真正把老百姓的血汗变成国家实力的唯一、有效渠道。

  

2011-7-30

    进入专题: 外汇储备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2942.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