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特立独行的维特根斯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578 次 更新时间:2008-12-01 12:16

进入专题: 陈嘉映  

陈嘉映 (进入专栏)  

海涅形容德国哲学家,戴一顶小睡帽,睡帽下面的头脑里却酝酿着翻天覆地的思想。其实非德国的哲学家也大多如此,他们的思想在高天凤舞龙翔,他们的经历却是书斋里的日复一日。其实,超凡脱俗的思想必有神奇的来历,只不过这来历幽晦难测,“缺乏亮点”,惟亲近的人们可感,不易做成传记的材料,为外人道。

维特根斯坦可算是个例外。虽然他也没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功,但他如此特立独行,老远就能看得见他与芸芸众生的不同。他在剑桥问学于罗素门下,有一天跑到罗素那里,问“你看我是不是一个十足的白痴?”罗素不知他为什么这样问,维特根斯坦说:“如果我是,我就去当一个飞艇驾驶员,但如果我不是,我将成为一个哲学家。”罗素于是要他写一篇论文,只要写他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就行。维特根斯坦不久把论文拿来了。“我刚读了第一句,就相信他是个天才。”他父亲是当时维也纳最富有的人之一,去世后留给他一大笔遗产,他把这些遗产全给了亲友,自己过着“俭朴得近乎困苦”的生活。他年纪轻轻就写成了影响整个二十世纪哲学发展的《逻辑哲学论》,他觉得自己已经从根本上成功地解决了他所关心的所有哲学问题,于是乎跑到奥地利南部的山村去教小学生,后来又在一个修道院里作园丁的助手,还曾协助设计并负责实施为他姐姐建造的一个宅第。后来他重返哲学界,但除了一篇小论文,再没发表过任何文著,但学生的课堂笔记却广为流传,使他成为分析哲学界最有影响的人物。

这样一个人物自然会不断诱惑写书人撰写他的传记。巴特利所著《维特根斯坦传》(杜丽燕译,东方出版中心,2000)就是其中之一。

这部传记后出(英文原版于1973年初版),而且篇幅不大,但它自有不可取代之处,这首先是因为作者亲身考察了维特根斯但1919-1926在南奥地利当小学教师时任教的三个村镇,搜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弥补了以往传记的一大段空白。其次是作者对维特根斯坦的同性恋生活直言不讳,从而弥补了以往传记作者不愿多谈的一个侧面。

这部传记最独到的部分应是维特根斯坦小学教师生涯那一段。维特根斯坦怀着贵族式的热忱投入格律克尔领导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然而小学生的家长们,愚蠢的南部农民和小市民,很快就让他变得沮丧。例如,这位百万富翁过着修道般贫苦的生活,引起了乡亲们的猜疑和反感。不过,在他那些小学生眼里,维特根斯坦是另一个人,他不仅敬业尽职,而且对学生们满怀关爱。他用多种方法鼓励孩子们主动投入学习,尤其注重用富有趣味的实例来解释事物的原理,他带着孩子们组装蒸汽机以及其他几乎所有教学模型,他用自己的显微镜辅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骨骼,他自己花钱领孩子们旅行、参观,在当地的短途旅行中教孩子们识别各种岩石和植物,在维也纳教孩子们观察各种风格的建筑。对那些禀赋优异的孩子,维特根斯坦更是关怀备至,甚至曾提出收养其中一个,可是那个孩子的父亲拒绝了这个“疯狂的家伙”。

这部传记不止于提供这些有趣的故事,作者更主要的目标在于结合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事迹更确切地理解维特根斯坦思想发展的脉络。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按照巴特利的看法,维特根斯坦在南奥地利当小学教师的岁月里并没有放弃哲学研究,并且这个时期恰恰是维特根斯坦从早期思想转变到后期思想的关键岁月。不过,巴特利虽然对维特根斯坦深怀敬意,却倾向于否定维特根斯坦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的主要原则。作者对维特根斯坦思想的诠释,在我看来,不算很精当,但仍然可以为深入理解维特根斯坦思想提供不少启发。

进入 陈嘉映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陈嘉映  

本文责编:jiangxiangli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27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