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功夫熊猫》与中国文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51 次 更新时间:2011-06-20 17:32

进入专题: 功夫熊猫  

秋风 (进入专栏)  

每一次,好莱坞拍出中国题材的电影,尤其是老少咸宜的动画片,就会惹来一番争议。总有人狐疑,好莱坞那些肤浅的文化商人们,怎么可能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他们还不是仗着自己的商业利器,歪曲中国?

也许,美国人在理解中国文化方面,确实有其难以克服的弱点。但我相信,当下的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们,电影人们,也许完全没有资格评价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否准确。因为,中国文化究竟是什么,这些人士自己就根本没有概念。即使自以为了解中国文化,也是扭曲的。

这样说,好像有点奇怪,但是,不妨回想一下这两三代人的成长史吧。从五十年代开始,也就是说,现在七八十岁以下的人,其实并没有受到多少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教育,这里的主流文化,就是指儒家价值,旁及佛教、道家信念和理念。在青少年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人阅读过《论语》、《左传》。相反,人们接受了是大量刻意反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教育。

其实,在学校没有接受中国文化教育,倒也没什么,人们还是可以事后自己补课的。糟糕的是,几十年来,从教育到社会舆论,系统地塑造了一种厌恶中国传统的心态。这样的心态让人们,尤其是教授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本能地抱着一种怀疑、反感的态度。今天,要说服一个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阅读儒家经典,或者只是以同情的心态看待历史上的儒家人物,乃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在这样的没有中国文化的文化环境中,作家们丧失了汉语的语言感,艺术家们并不知道中国式艺术是什么,电影人当然也就不可能拍摄出具有中国文化气质的电影。

举例来说,若干年前,李安拍摄了一部《藏龙卧虎》,以中国独特而神秘的武侠世界的故事,摘取了奥斯卡金奖。受此刺激,大陆第五代大师们纷纷杀入这个领域。但是,他们投入巨资所拍摄的武侠巨制,完全没有中国主流文化之美。没有儒家的温柔敦厚,没有道家的飘逸,也没有佛家的超脱。这些美好的事物,在第五代大师们的巨制中一概看不到。相反,中国文化中最为阴暗的部分,倒是被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们所刻画的中国就是法家式宫廷,鬼谷子式人格,秦始皇的中国。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因为,对于中国主流传统,他们完全没有概念。

就动画片而言,直到今天,中国最好的动画片似乎仍然是《大闹天宫》。这部电影确实具有中国风格。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部电影中具有中国风格的元素,不过是其绘画技巧。至于它的故事情节,却仍然是相当地不中国。

至于今天通过商业化渠道批量生产出来的动画片,那就更加等而下之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我浮光掠影地看过过去十几年的中国动画片,它们既没有《大闹天宫》式的中国画风,其故事情节和寓意也与中国主流的儒、道、佛文化,毫无关系。各电视台和专业机构也制作了大量带着中国文化伪装的动画片,但我大胆地推测,这些导演、编剧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完全停留在明清三流小说的程度,他们甚至没有读懂金庸的武侠小说。也难怪,这些动画片,孩子不喜欢看,我则有点恶心。

并不那么起眼的动画片,已经最为深刻地昭示了百年来中国人致力于破坏传统的严重后果。直到今天,还有人迷信不破不立的精神,而致力于破坏传统。但事实已经证明,破坏传统的结果,将是文化的废墟。

人的文化气质是需要以经过历史淘洗之“文”长期地浸润、化成的。离开了传统的包裹,人就是空无。如果不体悟周公、孔子、司马迁、苏东坡、朱子、六祖的行事、人格,今天的中国人就不可能知道自己是谁,更不知道自己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对这些伟大人格缺乏概念的中国人,不可能做一个健全的中国人,相反,必然向着黑暗的深渊狂奔,把秦始皇、鬼谷子、曹操、梁山好汉当成自己的人格典范。同样,不读《诗经》、《史记》、《左传》、《昭明文选》,李、杜之诗,现代中国人也根本不可能知道如何写作优美、哪怕合格的现代中文。据说,若干中国作家瞄准诺贝尔文学奖在进行写作,但我确信,若他们没有潜玩中国古老而深厚的文学传统,他们永远也写作不出具有伟大品格和深刻文化意蕴的作品。

但愿《功夫熊猫》能够刺激中国人诚心地回归中国文化。而为此,知识分子首先要解决自身反传统的心理疾病。当外国的儒者侃侃而谈儒家的时候,中国的儒学研究者还在辨析儒家思想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当台湾的中小学大量增加儒家经典学习内容的时候,各地教育官员们则在忙着删节传统蒙学教材,以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须说什么大话,在《卧虎藏龙》、《功夫熊猫》走红影院之后,凡此种种矫揉造作地追求现代化的做法,都不过是可笑的闹剧。

回到传统,中国人不会迷失自己,相反,这将将会找回真正的自我,包括文学的自我、电影的自我、动画片的自我。

进入 秋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功夫熊猫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149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南方都市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