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继荣:“草根”与“精英”冲突的思想根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60 次 更新时间:2011-05-31 19:19

进入专题: 政治哲学  

燕继荣 (进入专栏)  

保持精英政治和平民政治的平衡,让精英团队保持领导力,让平民团队保持影响力,这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状态。但现实的情况是,这个天平太向精英政治的方向倾斜,以至于精英团队可以不惧民意,我行我素,而平民团队由于难以把自己的“话题”转变为政治决策的“议题”而变得火气十足。最近一些年,政府的决策经常受到“大众”的批评,专家的言论往往遭到“草民”的质疑,反过来,草民的意见又通常被精英斥之为民粹化的“愤青”言论。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精英”团队与“草根”团队的行为和态度取向不仅难得重合,而且好像渐行渐远。一个以民主为口号,一个以科学为大旗,摆出了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的对决阵势。

撇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纷争,民主与独裁(个人或寡头独裁)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或决策方式,实际上分别代表了平民政治和精英政治的倾向。那么,它们各自的思想根源和基础是什么?它们分歧和争论的焦点又在哪里?搞明白这些问题,对于现实生活中不同营垒的人们理解彼此的立场和理由、辨明问题的是非曲直很是关键。

可以肯定,精英主义在人类政治生活中具有悠久的思想和学术传统。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政治哲学家柏拉图这样的人物,就为精英主义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他提出“哲学王”的概念,论证了“知识统治”的必要性。那么,为什么柏拉图坚持认为哲学家当国王才是最恰当的呢?他的论证是这样的:正如鞋匠需要关于制鞋的知识,航海家需要关于航海的知识,医生需要具备医学知识一样,政治家也需要关于政治的知识。哲学家掌握了关于善的知识,他们走出了“洞穴”,看见了事物(善)的本质。所以,最优良、最理想的政体应该是哲人政治。柏拉图提供的论证为所有基于精英主义之上的专制主义、全能主义和包办主义政治提供了根据。今天具有精英决策倾向的形形色色的“独裁主义”思想为自己辩护的理由都不过如此:大众智力低下,眼界狭窄,还是请哲学王来决断吧!

那么,反对柏拉图的人能提供怎样的反驳理由呢?“我不认为你是‘哲学王’,并不觉得你比我更加高明,我认为我比你更适合担当‘哲学王’的重任和角色”。这样的反驳是常见的,但它并不构成对“哲学王”思想的真正挑战。因为它并没有跳出柏拉图所设定的话语体系,它依然围绕“谁统治”的问题而展开争论,所提出的要求不过是“你下台我上台”,最终的结果必然演化为两个互不服气的家伙之间的激烈打斗。

对柏拉图式辩论的真正挑战在哪里?有两个:第一,“哲学王”也不过是一个自利的经济理性人,他的行为动机并不总像自己宣称的那样代表公益,而且很多时候,他是在利用“知识”(哲学)的优势(话语权)忽悠人民,以掩盖其利己主义的打算。第二,我的需求我知道,替我做主不必要。政治活动既非技艺活动,也非智力竞赛活动,而是一种公共博弈活动。你是一个很好的鞋匠,能够打造最时尚最高档最有品牌价值的皮鞋这是不假,但我是一个江南农民,我喜欢草鞋甚于皮鞋;我作为一个北方土民,我可能更愿意穿布鞋;还有,我生活在海边,我更乐意打赤脚。面对这样的人群,如果要形成有关穿什么鞋的公共政策,鞋匠的专业知识显然就变得相当次要,而如何表达各自对于鞋子的需求却显得更加关键。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的公共性超过了技术的专业性要求。正如当代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所指出的,柏拉图的类比有问题,问题就在于他把政治活动类比于医生、工匠等技艺活动,而实际上,政治活动是公共性的行动生活,而技艺则是私人性的制作活动;柏拉图没有区分“行动”与“制作”,用“统治”代替了“政治”,用哲学家的私人思考代替了公民的公共商谈。事实上,政治是“正确选择”,还是“公共选择”?政治生活中的意见纷争,利益表达,公开辩论等有没有必要,是否应该让位于哲学家的判断?这是所有柏拉图式的精英政治理念与民主政治理论的区别和分歧所在。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围绕怎样的统治才算是最好的统治的问题而展开的争论由来已久。归结起来,可以看到至少三种理论和思路:

一批人坚信,事物有超然于人的意志的唯一本质或规律,人间有一种至高的共同的善,把握这种本质和善,乃认识的目标,也是人生的理想,那些有能力认识到真理和善的智者贤人,自然是社会中的“高人”,理当由他们来实施统治,以正万民。我们把这批人称作一元主义者或绝对主义者。那些独裁主义和精英主义理论基本上可以归入这一营垒。

另一批人不大同意上一批人的看法,他们认为,真理是有一个,但认识方法各不相同;世界的本质、规律或共同的善,会因人们认识和观察视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同的认识主体之间,你有你的真理性,我有我的真理性,很难说谁比谁更加高明,谁比谁更加先进,我们只有互相宽容,平等交流,求同存异。在这些人看来,只有经过公共协商的,才能算作公共利益和公共的善,因此,建立一种平等协商的公共平台,可能才是良政善治的根本。我们把这批人称为相对主义者。

还有第三批人更加激进。他们认为,这世界哪有什么超然于人的意志之外的本质和规律,世界本来混沌一片,所谓的本质和规律,不过是人的意志所赋予它的;那些共同的善也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个别意志和利益。如果非要为了一起生活而确立所谓“公共利益”或“共同善”的话,那就让不同利益的人群组织自己的团体去竞争活动吧。假如你担心竞争无序而陷入械斗、暗杀和恐怖的状态而让大家不得安生,那就制定一种规则,要么按比例分配资源,要么按时间轮流坐庄。在这批人看来,所谓的“公共利益”或“公共善”,不过是不同利益群体公共博弈之后形成的妥协性“共识”。因此,公共选择和博弈才是良政善治的关键。这批人可以被称之为多元主义者。

比较分析,后两批人虽然观念上有所差别,但他们有一种共同的倾向,承认每个个体意志的正当性,他们与不大认可个体意志正当性的第一批人形成鲜明对照。从这两大营垒的观念对立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到现代民主主义和不同形式的专制主义之间的思想分歧,那就是政治或政策过程要不要有公共性。

*本文发表于《同舟共进》杂志2011年第6期。作者:燕继荣,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教授;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进入 燕继荣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政治哲学  

本文责编:xiaol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103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