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飞:“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及启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60 次 更新时间:2011-05-09 14:47

进入专题: 十一五   十二五  

冯飞  

“十一五”规划执行总体情况

“十一五”规划是中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五年来,“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人口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四方面22个指标进展总体良好。预计经过最终核算,“十一五”完成指标将达到或超过18个,完成率达到或超过82%,可望成为我国自“一五”以来指标完成比例最高的五年计划之一,仅次于历史上指标完成比例最好的“一五”计划与“八五”计划。

一、“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1.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十一五”以来,在国民经济年均增长超过10%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9.8万亿。经济总量由“十五”期末的第4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

2.城乡统筹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大幅增加,2009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是2005年的2.5倍,中央政府投资中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重超过40%。

3.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创新型国家建设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投入较快增长,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34%上升到2009年的1.62%,研发经费支出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4.区域协调发展出现积极变化。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势头有所改变,东部地区的经济比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呈现出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态势。

5.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势头向好。

6.人民生活改善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经济结构性问题进一步凸现。

2.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仍不平衡。

3.涉及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有待加强。

4.就业、收入分配等社会问题比较突出。2005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为3.22,到2009年扩大到3.33。更为严峻的是导致收入差距过大的诸多体制因素尚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对此需要有清醒认识,着力防范收入差距过大可能带来的社会矛盾。

重点领域进展情况

一、宏观经济运行

1.经济总量、就业保持较快增长,物价总水平实现基本稳定。

2.经济增长动力没有根本转型,消费比例仍然偏低。“十一五”前三年,内外需比例、消费投资比例进一步失衡。近年来中国进出口依存度一直居于高位,由2000年的36.9%、2005年的63.8%,上升到2007年64.8%,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贸出口大幅下降,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减少。从内需的结构来看,消费占GDP的比重延续了2000年以来持续下降的态势,消费率由2005年的52.9%下降到2009年的48%。

二、产业结构升级

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十一五”以来,二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7.7%下降到2010年的46.9%,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0.3%上升到2010年的43.0%。从就业看,服务业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31.4%增加到2009年的34.1%。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但距离“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指标仍有差距。

2.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但科技转化率仍然较低。2009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5792亿元,是2005年的2.4倍,研究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增加,由2005年的1.34%增加到2009年的1.62%。但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

三、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任务紧迫。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186279.5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62%。但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发展与交通建设、土地利用、能源消耗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各种矛盾逐步暴露出来,降低了城市运行效率,带来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严重不协调,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城市化模式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3.四大板块地位发生变化,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十一五”以来,东部地区企业利润空间缩小和投资扩张速度回落,经济地位有所下降,其占全国GDP的份额从2005年的55.6%下降到2009年的53.8%。中西部地区在区域格局中地位有所增强,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比重分别比2005年上升了0.5、1.3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经济份额基本维持不变。在四大地区格局变化的同时,各地区间差距趋于缩小。

四、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

1.单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以来,单位GDP能耗改变了2002年以来持续上升的态势,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单位GDP分别下降了2.74%、5.04%、5.20%、3.61%,四年累计下降15.6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在2007年首次实现排放总量双下降,分别下降4.66%和3.14%,2009年延续了“双下降”的势头,与2008年相比排放总量分别下降4.60%和3.27%,四年累计分别下降13.14%和9.66%,预计“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可以基本实现。

2.节能减排机制尚处于转型过程中,亟待形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五、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不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需加强。

2.对外开放水平与层次不断提高,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部分)达418.6亿美元,是2005年的8倍多,超过“十五”期间的总和。对外投资领域不断扩大,商务服务、采矿业、交通运输和制造业占比重较高。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国际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

但是,我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制造环节上,以贴牌生产为主,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低于10%,利润微薄,且污染和消耗留在国内。

六、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

1.国家对社会事业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国家对社会事业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大。2000年国家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三个领域的财政支出为3902.55亿元,2005年为9025.65亿元,年均投入增长率为18%。2009年国家在这三个领域的财政支出为22038亿元,“十一五”的前四年年均增长25%,高于“十五”期间的增长率。

2.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但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依然突出。“十一五”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4%,均高于年均增长5%的规划目标。但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依然突出,城乡间、区域间、不同群体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农民工难以享受城市市民的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相差较大,“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在相当一部分群体中存在。

经验与启示

一、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作为经济发展主线,力争在“十二五”取得实质性突破。

二、必须增强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协调性和资源环境建设主动性,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三、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体制保障和发展动力。

四、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进入专题: 十一五   十二五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056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