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自由的孔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311 次 更新时间:2011-04-28 15:03

进入专题: 孔子  

秋风 (进入专栏)  

主讲嘉宾:秋风(独立学者)

主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承办:腾讯评论

时间:2011年2月25日(周五)晚上19点-21点

地点:中国政法大学(北三环蓟门桥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杨子云 许诚

主持人(许诚):各位同学、各位网友大家晚上好,感谢大家牺牲宝贵的晚上时间参加政法大学和腾讯网共同举办的燕山大讲堂,一段时间以来,媒体和网络集中关注孔庙建基督教教堂,国家博物馆门前立孔子像事件,由此引发了一场就孔子儒家传统文化的大讨论,今天很荣幸邀请到独立学者秋风老师就这个话题做演讲,主题是“自由的孔子”,下面请秋风老师开始他的精彩演讲。(掌声)

秋风:大部分人可能觉得这不是一个很精彩的演讲,因为我已经听到了很多人的嘲笑声。

这个题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希望今天我讲完之后,有1/3的人觉得,孔子是一个圣人。不仅是一个圣人,而且是一个自由的圣人。这对我来是一个考验,我希望大家与我一起经历这个考验。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开头,请读者对中国历史文化保持“温情与敬意”,我也想在正式进行论证之前,提出两个请求:

第一,请大家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不仅是对外国人开放,对你的老婆、爱人开放,也对古人开放,对孔子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也就是说,不要用一种封闭的心灵,依据自己获得的一些根本没有反思过的常识,做出一个对生命来说非常重要的判断。我希望大家在下面我讲的一个小时里,暂时忘记自己的那些常识,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想这个问题。我不敢请求让大家保持钱先生所说的“温情和敬意”。产生一种情感非常困难,但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则是最低限度的要求。我最近连续跟两拨朋友见面,他们都是自由主义者,都认为自己是非常坚定的自由主义者。但我发现,在这个问题上,我跟他们没办法对话。他们心灵封闭的程度跟毛左派没有任何区别。这样的人真的理解自由真谛吗?对此我表示怀疑。

第二,我希望大家暂时忘记现代自由主义的常识,一些常识性的教条。当然,这涉及到很复杂的问题,今天没有办法展开,我做一个简单的提示。自由主义有很多种,我们所熟悉的自由主义,只是最新的最时髦的,但也是最浅薄的一种。真正的自由主义因我们接受了太多现代自由主义的常识而被遮蔽,我们甚至懒得去想什么是自由主义。这是一种毁灭自由的一种观念。就这个问题我写过一些文章、评论、书。

总之,在看孔子时,看中国传统以及儒家时,理性态度和开放心态非常重要,其实,这是讨论任何问题的前提。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面对中国时,在这方面总是非常吝啬。

今天的讲题是“自由的孔子”,我把这一点看法分解成三个命题,拟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第一,孔子是自由的。孔子生活在一种自由状态中,孔子的生命就是自由的,这是我要论证的第一个命题。

第二,孔子在追求自由。孔子将自由当成自己的理想,他不仅生活在自由状态,还希望保持这种自由,并扩展这种自由。

第三,孔子构建或者构想了保障自由的关键制度。我会向大家指出这些制度是什么,告诉大家这些制度都是孔子创造出来的,或者他曾经构想过,而后来儒家部分实现了这种理想。

孔子是自由的

为什么说孔子是自由的?要理解这个问题,先要理解封建是什么东西。

在这里,同样提出一个简单的请求,请大家忘记你们在课本中学到的封建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完全颠倒了封建的含义。中国确有封建,但绝不是在秦以后,而恰恰在秦以前,确切地说,在春秋及其以前。从尧舜开始,中国就是封建制,但当时为初级形态。在中国,政治上最具有天才的族群是陕西的周人,他们运用伟大的政治智慧创造了一个制度,这个制度就叫封建制。西周、春秋就是中国经典的封建制时代。

我在南方人物周刊发了一篇文章《你可能不认识的孔子》,引了美国中世纪专家的一句话:“封建制是人的头脑所能构造出的最好的政治生活形式。”为什么?

简单说,封建制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是两个人:一个君、一个臣。这两个人不是奴隶,而是两个自由人。两个自由人相互需要,一个需要其他人的援助,一个人需要其他人的保护,为此,他们订立了一个契约。订立这种契约的仪式,在古典文献中叫“策名委质”,如果是周王册封诸侯,叫“策命”。在欧洲,建立君臣关系的形式是“臣服礼”。

通过策名委质或者策命礼,两个人建立起一种人身性的君臣关系。契约的意思大家比较清楚,就是一个合同,在合同里规定,臣向君提供援助。援助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肉体力量的援助,另外一个援助跟现代的议会制有关,就是建议。我在做事时,你必须向我提供建议。看英国中世纪的历史,我们都会羡慕英国的议会制。实际上,议会制一开始对贵族人来说是一种负担。以中国为例,本来住在曲阜,现在千里迢迢跑到镐京,向周王提供意见。这当然是一个负担。现代的诸多制度,就是经过很多有趣的变化,最后才形成的。

封建契约的人身性意味着及身而亡。任何一方的死亡都意味着契约需重新签订。在经典的封建制下,没有继承制度,血缘继承是不成立的。确实存在子承父业的情况,但这只是一个事实,而不是一个法定的概念。因为,君臣关系是两个人订立的契约。假定周王死了,诸侯就会暂时处于无君的状态。一个人继承其王位,新周王要成为一个王,必须有前提,即诸侯与他订立契约。看《尚书》、《诗经》,有很多“朝会”的记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王换了,需要重新与诸侯订立契约。诸侯也一样,如果诸侯死了,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儿子一定能够继承诸侯位子,需要重新订立一个契约,以重新建立君臣关系。这就是君臣关系的人身性,人身性有两个含义:一是及身而亡,二是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贡献出来。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胡玫在撒谎。在那个时代,如果孔子和鲁侯不签订君臣契约,他们之间就没有任何关系。封建制的构造非常精妙,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我正在写一本书解析封建制度。

下面我要强调的一点,跟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有关。上面已经讲到了是君臣关系是两个自由人签订的契约,既然是两个自由人签订的契约,那就意味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的。君和臣这两个人肯定是不平等的,但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的。相互是什么含义?相互的含义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点点和后来的君臣关系有性质上的区别。在秦的统治秩序中,臣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二十世纪很长时间,中国人也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封建制不是这样的,封建制下,每个人同时有义务和权利。即使是君,对臣同样有义务。如果不对臣承担义务,也就丧失了对臣的权利。

我顺便说一个观点:在封建制社会中没有“Power”这个事实和概念。人们都是用权利和义务说话,当时没有行政性权力的概念,也没有常备军等其它我们熟悉的现代制度。理解封建社会,可以比照现代的公司制度,现代公司制就是从封建共同体演化而来,“corporate”是一个封建的概念。在公司里,员工和老板肯定是不平等的,你是打工的,我是老板。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的,老板给员工的指令必须要合乎某种规则,如果超出了这个规则,员工可以不服从这个命令,可以离开。在封建制下也是一样,如果君给臣下达命令,要求其做一个事,如果这命令是在我后面讲的“礼”的范围之内,臣当然要尽义务。如果指令超出了范围,臣可以不服从。进一步,如果君伤害了臣,臣有报复的权利。这就构成了被“礼法”承认的“Right”。

孔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一个由个体之间的契约所构造出来的社会。如果用一个命题概括这个社会,那就是:这个社会是不平等的,但这个社会是自由的。

很多人都说过这个话,只不过我们基于现代自由主义的常识无法理解这个事实,因为我们理解的自由肯定是平等的,不平等怎么可能自由?历史往往比较吊诡,平等的社会通常不是自由的社会,自由的社会通常不是平等的社会,只有在人类智力达到最高状态时,才能够构想出既平等又自由的社会,这个社会也许在宪政制度下只实现了80%,可能人类永远不能够达到既平等又自由的状态。人类只能在这两者之间权衡选择,选择多一些平等还是选择多一些自由。这就是现代自由主义种种争论的源头。秦的社会是完全平等的社会,皇帝跟他们都是平等的,因为只有“Power”,但没有“Right”。这样的社会没有任何自由。相反,封建制可能是人类所享有的最大程度的自由,但是他们都不平等,每个人跟其他所有人不一样。

在这样的社会里,孔子是一个自由人,那个时候所有人都是自由人,想一下,孔子先招了多少学生,后又招了多少学生,有任何人管制他吗?孔子搜集各种文献,有谁说他泄漏国家机密么?孔子周游列国,有没有哪个诸侯要求其申请暂住证?孔子教书,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政法大学能做到这一点吗?美国的大学都做不到这点。

孔子转了很多国家,想住在哪儿就住在哪儿,这就是一个自由的状态,因为在封建制度下,有些东西会给每个人划定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他是自由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我后面要讲的“礼”。

孔子在追求自由

接下来要论证的是孔子追求自由,这种追求体现在孔子的思想中。

关于孔子的思想,有很多争论,两千多年来,大家都在讨论孔子的思想,现在人在讨论孔子的哲学。这比较荒唐。我认为,孔子的思想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坚守封建的自由,二是超越封建,打开平等之门。一个方向指向复古,另一个方向指向了未来。

“复古”就是“克己复礼”。可能大家一听到“克己复礼”,会想到丑恶的奴隶主阶级统治,会觉得孔子是多么落后、反动。其实,在孔子那个时代,主张复礼就是主张自由。

“礼”是什么?这就涉及到“礼治”的问题。一提到礼,大家认为都是负面的,因为新文化运动告诉我们,“礼教”束缚人的人性,尤其束缚青年的人性。所以,青年学生对礼教都非常反感,最后,他们在大学教授的鼓动下,冲破了礼教的束缚,获得的解放。他们认为,礼就是一个坏东西。但我要说的是,“礼”是自由的保证。中国如果要找宪政秩序,最接近的制度就是礼治秩序。我们熟悉法家倡导的法治,这其实是刑治,恰恰是自由的对立面,是自由的扼杀者。

为什么说“礼”可以是自由的保障?《罗马法》里,律和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就是“Law”(规则),是客观的规则,而“律”是人制定出来的,是命令,是人根据其意志发出的命令。“礼”就是“LAW”,更具体地说,就是习惯法。

周礼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历史中演进形成的习惯性规则。两三千年来,人们在讨论周公制礼问题。其实,周公不是制定法律、造法,在我的理解中,周公氏在整理法律。在任何一个封建社会,不管是欧洲、中国还是日本,人们都没有制定法律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全新的、现代的概念,就像哈耶克在《法律立法与自由》中所指出的那样,直到17世纪后期,英国国会仍然没有制定法律的概念。那个时候,人们是发现法律,寻找法律。在人们的生活中寻找,或者法官在人们的争议中寻找法律。周礼跟英国的commonlaw一样,都是习惯法,或者说,主体部分是习惯法。所以孔子会讲“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夏商周三代的“礼”主体内容代代相因。习惯法重要的特征(尤其在古代社会)就是,经历一千年或者一万年,也不会有变化。即便有变化,人们不觉得有变化。

周礼的第二个来源是历代先王发布的策命书和其它文诰。封建时代的人们也在制订法律,但他们不会想到制定一部宪法、法典。他们是一次一次零碎地做这方面的事情。他们在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制作一些策命书,它们会被当作法律的先例,而被承认具有永恒的效果。在《左传》记载的故事中,人们会引用任何策命书的一句话,当成法律的依据。古人尊敬先人的创造,周王针对某一个人具体发出的命令同样具有一般性效力。因而,那些旨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文书,也就成为礼。他们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积累。人们之所以说周公制礼,大约就是因为,周公遗留下来的这方面的文书最为丰富。尚书中就收录了多篇。

总结上面两点,基本上可以说,周礼就是习惯法。习惯法有很多特点。哈耶克论证过,唯一能够保障自由的法律就是普通法,普通法的前身或者近亲就是习惯法。因为它的法律不是单一掌权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自己的意志制定出来命令其它人。相反,这是无数的人们在合作交易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规则。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推定,它是最好的,因为,它不是在命令,而是在协调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习惯法未必是不平等的,习惯法不会保障每个人平等,但它会给每个人留有余地,它会强调人际关系的相互性。也就是说,它会让每个人都能够比较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获得具体的权利,也承担具体的义务。它让每个人在其位置上可以获得比较好的处境,或者不至于太坏的处境。这就是习惯法的特征,习惯法基本上不维护平等的制度,但它创造了一个自由的环境。

同时,通过对比礼与刑,大家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我说礼治接近法治。和秦的刑治进行对比,就会发现,礼治更合乎人性。

理解了礼和礼治的概念,就可以明白孔子主张什么。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封建制已经开始松动,正在崩溃。这时,这个社会中已经有一些人已经拥有了权力,就是孔子所讲的“大夫专权”,后来建立王权制的正是这些人。建立王权制度的既不是周王,也不是诸侯,而是中间一层人,即大夫阶层。这群人建立了王权制整体,这些人有了政治意识,有了权力意识,然后,就开始出现了不自由。很多人丧失了自由,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臣民。他们对于大夫只有义务没有权利。

孔子见证了这样一个事实,所以他主张复礼。在复礼的“礼”中,孔子讨论最多的君臣关系,也就是说君和臣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在封建制下,君和臣是契约关系。但到孔子时代,君和臣的关系已经发生了致命的变化,这个变化一路通向了后来的专制政府。孔子看出了这个危险,在所有人主张进步,迈向新社会,建立新的国家的时候,孔子说,我要复古。因为,未来新的社会是一个专制制度,而古代才是自由的。这就是孔子复古的宗旨。

所以《论语·八佾篇》说道:“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说这样的话,是在维护臣的尊严,这是他作为人的尊严。孔子主张,君臣关系就应当是自由人之间的关系。用当时人的话,就是“君臣以义而合,不合则去”。

孔子的含义被后来的孟子完全说出来了:“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这是封建制的一个基本原则,在专制时代,主张这个原则已经变成非常罕见的声音,这个时候,法家为新中国而欢呼。孔子却说,君不能够肆意地对待臣民。孟子更主张,如果君这样对待臣民,臣民就可以反抗。

由此可以理解,儒家在后来的两千年,都在主张复古,复封建。这是儒家最根本的政治理想。很多人说儒家反动,保守,不进步。问题是往哪儿进步,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是进步吗?从战国到秦是进步吗?1946到1949是进步吗?时间的推移并不意味着人的自由的增进。事实上,人类社会大多数时间是在退化,复古才是真正的守护自由。

孔子除了坚持复古,复古代的自由,也面向未来,开创了现代平等的途径。我就是“仁”的内涵。

关于“仁”,孔子讲过很多次,含义非常多,“仁”的概念有很多层次,最基础的层次是要求人们相互对待的一种态度。《中庸》有一句话非常简单地概括了这一基础性含义:“仁者,人也”。关于“人也”,汉代郑玄注曰: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向存问之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们相互把对方当成人来对待,而且当成和自己相同的人来对待。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体现了这样的仁。将对方想象成跟你一样的人,自己不愿意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不要怎么去对待人。反过来,你认为什么东西对你来说是好的,你就去帮助他实现这个东西,不是指挥他,也不是强制他,而是告诉他这个东西是个好东西,建议他这么去做,此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们应当将忠、恕放在一起看,统一地纳入我们上面讲的“仁”之下。很多人读过柏林,很赞赏他的消极自由、积极自由之分。因此,他们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因为这是消极自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好,因为这是积极自由。我觉得,柏林这个分析遮蔽了很多问题。

总之,“仁”就是平等,将对方视成道德上、法律上、政治上跟我相同的人进行对待。由仁衍生出“忠、恕”。而实际上,忠恕也是由封建君臣关系的相互性而来的。即使是臣,君也不能将其当成动物来对待。他们同样是人,只不过权利义务的清单稍微不所不同而已,但臣同样是人,并不是一个物。法家和秦始皇统治最基本的预设是,立法所调整的对象不是人而是物,或者是一个机械,是对利益、荣誉作出机械反应的一部机器。所以,政府可以用激励的办法让臣民干皇帝认为好的事,用惩罚的办法让臣民干皇帝认为不好的事。孔子和儒家的基本看法是将人当人看,将其当成应当和你相同的人来看,这就是平等。

而且,孔子将封建的个别性君臣关系,扩展为人和人之间相对待的一个态度,将封建个别自由转化成普遍自由。经过这个转化,孔子就打开了平等之门。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本身也在向平等方向演化,因为当时的国王们要建立王权制,王权制自然会走向平等。但这样的王权制可能损害自由。孔子则同时要两个,自由和平等都要,既要复利也要平等。这就是孔子伟大的地方。这两个不能缺,缺少任何一个,就是扭曲孔子。

这是我讲的第二点,孔子追求自由。通过对孔子思想结构分析,我相信,我证明了这个命题。

孔子构建保障自由的制度

下面讨论第三个命题,孔子构建或者构想了保障自由的关键性制度。这些制度是什么?公民社会。这说起来有点突兀,且容我慢慢讲来。

首先来看孔子创造的自由的学术。大家都在讲,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这一点大家都承认,共产党现在也承认,反孔子的人士大概也承认,比如说李零起码承认,孔子是一个好教师。很多人也会赞扬孔子的一个看法:“有教无类”。

但这显然不是孔子对中华文明做出的唯一贡献。孔子还创造了学术。教育的前提就是存在思想学术。在封建制下,理论上、原则上没有“学”这个概念的。这个社会的统治者是贵族,他们所拥有的是什么东西?是“技艺”。这是通过实践积累出来的一种能力,每个人都生活在行会中,在行会中学习技艺。因此,在孔子之前没有“学术”这个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老子肯定在孔子之后,因为,他的语言根本不是春秋时代的语言,完全是战国纵横家的语言。孔子创造了学术这个事物本身。他可能也想当一个大夫,但这个理想始终没有实现。他通过整理周的文献,发展出了学术。

学术可能跟自由的关系不是很密切,重要的是教育,就是“有教无类”,这本身是一个平等观念的体现。孔子开创的儒家式教育还有另外一个功能,那就是创造了公民社会,创造了一个公民的会社。

孔子的师生是怎么组织起来的?我读《史记》读出了一个事实:孔子用封建的原理构造了师生的行会。在欧洲有“行会”,后来演变成“学院”。孔子建立了行会,孔子和弟子之间是某种类似于君臣关系的关系。《列传》中讲子路是怎样跟孔子发生关系的:子路後儒服“委质”。“委质”是指建立君臣关系的仪式,也就是说,通过某种仪式,子路承认孔子是他的君。这里的君臣关系是封建的君臣关系。

孔子就是通过这么一个简单的制度建立了庞大的教育共同体。这个教育共同体其实就是一个会社,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社团。事实上,孔子不只是创造了学术、教育社团,而是创造了一个公民社团。

要孔子理解在干什么,大家可以非常仔细的思考《论语》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段说明了儒家呈现为何种生存形态,发挥何种功能作用。“学”是一个新现象,“时”是找时机,“习”就是实践,学了一个东西,要寻找时机去实践它。“有朋自远方来”,“朋”在古代是志同道合的意思,自远方来,说明孔子的社团是一个全国性共同体。人不知,是说其它人都不了解我们,因为,在当时,这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现象,没有人了解知识的力量,没有了解学术有什么样的力量,思想有什么样的力量。孔子创造了一个指向公共事务的君子的社团。君子的目标是什么,是治国平天下。

你看,孔子创造了一个以参与公共事务为目的,具有公共精神的社团,孔子师徒,就是中国第一批“公”民。他们不是官,而是民。但他们关心公共事务。所以,他们就是公民。孔子创造了中国的公民社会。

社会就是诸多会社的联合体。现在很多人有一种倾向,过于简单化地理解公民社会。在我看来,现在自由主义的公民社会理论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断裂,甚至不能成立。因为,它首先假设人是个体的。不断有人告诉我,自由主义是个体主义。那我要问:个体主义怎么到公民社会?为什么个体一定要加入公民社会?他有公民的技艺吗?如果没有,就没有公民社会。技艺从哪儿来?从“私民社会”而来。人们从简单的人和人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父子之间、邻居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等)关系,训练出了联合的技术,联合的技能。通过这个技能,人们可能组织一个个陌生人的会社。这个会社只要关心公共事务,就是公民会社。无数的公民会社联合在一起就是公民社会。自由主义的个体主义根本推不出公民社会来,而只能走向社会的崩溃,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社会,而且永远也没有。就像霍布斯的理论,从野蛮到野蛮,或者从野蛮到更野蛮,野蛮的个体根本不可能通过订立契约进入文明状态。只有洛克的契约论才有这个可能,因为他承认,人一开始就是社会中的人,而不是丛林中赤裸裸没有任何规定性的人。这样的野蛮人为什么要合作?杀死其他人,岂不是更好地解决自己饮食问题的办法吗?

孔子建立了会社,这样的会社将在未来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孔子生活在封建制正在松动的时代,封建的构建原理正在失灵。政府开始出现了,而这个政府慢慢积聚了权力,骄傲地使用这些权力。臣、庶民从封建的网络中分离出来,变成一个个的个体,就是霍布斯所讲的野蛮状态。如果上面有了强大的权力,底下是一群乌合之众,那么,臣民就只能被奴役,就像毛时代的统治秩序一样。秦始皇采用一切办法,将所有人还原成个体主义者。如果自由主义不反思,很容易走向虚无主义,而虚无主义就是为奴役社会提供乌合之众。

孔子的伟大价值就在这个地方,中国社会这时跟西方社会有很大不同。西方社会在封建制松动时,市民阶级兴起了,而中国没有。这时唯一的社会就是士人社会,从孔子开始的士人社会。他们是这个社会里除了政府之外唯一组织化的社会。后来的中国历史就是这两个组织之间较量的历史,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就是拳头(即Power)和一群文弱书生的较量。

孔子以后一直到现在的历史,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历史。因为,其他人都没有组织起来,而没有组织起来就不没有能力驯服那个权力,就像现在的情形一样,每个人都不满意,但没有办法。

结语:孔子是自由的圣人

所以我们的结论就是:孔子就是圣人,而且是自由和宪政的圣人。为什么?因为孔子提出了一个理想,这个理想就是人的主体和尊严,即坚守封建的自由,追求人的平等。

我研究了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革命中期英格兰的历史,这段历史跟孔子生活的时代非常类似。我最崇敬普通法法律人爱德华·柯克,他的思考方式跟孔子一模一样。他所处的时代也是王权制兴起,都铎王朝强硬地主张国王的主权,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个时候库克却说,我要复古。古代才是最伟大的,任何人都不能违反古老的宪政(ancientconstitution)。这是英格兰宪政史上最重要的学说之一,其实他是主张封建的自由。包括大家谈到的《大宪章》神话,大宪章就是“礼”,跟中国古代的策命书时一样的,就是国王和臣签署的一份契约。库克所做的事再另一点也与孔子像仅,那就是将封建的个别的自由普遍化,扩大《大宪章》的覆盖范围。

后来的儒家,就是沿着这孔子的这个方向发展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人物,董仲舒、康有为。他们是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他们是真正的儒家。

董仲舒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治理结构,或者推翻了秦制。秦的统治就是拳头之上,每个人必须服从秦始皇的拳头,如果不服从,拳头就打你。这个体制从秦始皇创建,延续到汉武帝时代。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读《史记》前几卷,可以发现,毛的时代就是秦始皇的时代,无天无法。黄老之术就是邓小平的放权让利,不再像秦始皇那样赶尽杀绝,而是放松一下,让你们喘口气。由此实现了繁荣,汉初的繁荣大概是中国古代王朝中间最繁荣的一段,那个时候会有几千人的大企业,后来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过。到了汉武帝时代,就跟现在开奥运会一样,建各种大工程。汉武帝好的地方在于,晚年下了轮抬罪己诏,觉得自己前半生太荒唐了,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所以要更化改制。董仲舒为他提供了更化改制的方案。儒家开始改造政治结构,由此形成了士大夫与皇权共治的体制。余英时先生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突出了共治概念。余先生讨论的都是宋代儒家的追求,我做了扩展:中国从汉武帝以来形成的体制,就是共治体制。这个体制一直延续到清末。

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真正的儒家表达的都是宪政的理想。儒家在古代社会承担的是一个普遍教育的职能,培养出的人大部分进入政府机关,可以说,他们中大部分缺乏道德自觉,没有做君子儒。但这很正常。但根据他们的表现,来批评儒家,就好像以发改委官员的表现来评估经济学教育的效果。要评价经济学教育的效果,要看经济学培养出了几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我们评价儒家也是这样,不能拿官僚、大臣的表现评价儒家,而是用真正的儒家,也就是公民社会中的儒家来进行评估。比如说董仲舒、诸子、王阳明,他们都差点被皇帝砍了头,这些都是儒家的代表。康有为在海外流亡十几年不能够回国,这才是儒家真正的精神。

他们是知道儒家要干什么的一群人,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触犯了权力,因为知道这一点了,他们必然批判强权,必然要求自治,必然试图限制皇帝的权力,他们也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做这些事。他们不一定完全成功,但这并不重要。这就好像,现在的自由主义者没有完全取得成功,就说他们没有做什么事情,或者做的是相反的事。我认为这不公正。我们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代,100年后的历史学家说,我们屋子所有人要承担责任,这显然是不公平。或者说,刘军宁要对这个结果承担责任,蔡定剑老师要对这个结果承担责任,因为他生活在这个时代。我觉得,这样评价是有问题的,要正确地评价儒家,就要进入儒家的精神世界,进入到他们的理论、生命中。

我前面将孔子说成一个圣人,不是说大家现在躺在圣人的身上做复古的美梦。承认孔子是圣人,只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只有承认孔子是圣人,我们才能够出发。如果不承认,我们就只能绕圈子,像小狗一样,甚至更糟糕,没看见骨头就绕圈子。中国的自由主义一百年就是绕圈子,胡适的传统是反儒家。那我就要问一个问题,所谓的自由、富强、现代化是谁的现代化?大多数的中国人,不管说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就是按照儒家那一套基本规范生活,儒家就是人民的生活。现在你要将其生活摧毁来实现现代化,那是谁的现代化?那是胡适的现代化,不是我的现代化。或者是你的自由,不是我的自由。某些启蒙的知识分子,根本就具有奴役人的念头,没有把人、大众,把信仰某种价值或某个神的人,当成跟他相同的人对待,而是鄙视别人,假设自己比他们高明,所以要改造人家的思想。这个想法根本是反自由的。相反,承认孔子是一个圣人,就会知道,从哪儿出发。

最后谈一点。有人讽刺我托古改制。这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但如果是这样,那我会觉得很光荣。现代人受进步主义的影响太深,总爱怀疑古人。可以说,你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跟人家讲道理,都会这么讲“两年前某某怎么怎么样”。这就叫托古改制。这是人的本性,也是最稳妥的论证方式,这也是一种智慧。

这是我讲的基本看法,其中涉及的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比如说我提到的董仲舒,以后有机会可以和大家再交流,谢谢大家!说得刻薄的地方,请大家谅解。(掌声)

评议与问答

杨子云:谢谢!先有请刘业进老师发表一点评论,刘老师是哈耶克学派的成员。

刘业进: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做过研究,跟秋风老师是朋友,我只是做经济研究的人听其讲孔子。秋风老师有些东西比较赞同,听了今天的讲座,还是有一些疑问的地方,首先我认为,秋风老师对中国人在构建现代国家过程中,在追求自由开放的过程中,给我们开掘了资源与支持,这是有贡献的。他还颠覆性的打开一些误解,比如说我们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在清以前春秋战国之后,他纠正这不是封建社会,这叫皇权,真正的封建社会是春秋和周时代,而且那个社会是一个有自由而不平等的,是相对比较美好的社会,这些观念对我们教科书所教化的这一代人来讲,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我讲讲我的疑问:进入轴心时代到今天为止,人类都是为了一个联合的技术而奋斗,人特别重要的特征是联合生存,如何达到联合生存,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传统的尊重。秋风老师警告现代自由主义者对个体的解放、个体的强调,对个人理性的理性有可能对联合的生存,对形成一个联合的秩序,反而有摧毁性的作用。但为了达到联合生存的秩序,秋风老师儒家所讲的“君臣以义而合,不合则去”,但事实是君王获得越来越大的权力,不遵守契约。这是驯化统治者技艺的一套制度安排。就像著名的经济学家洛斯所说的“这是一个开放社会的秩序,我们至今仍然在地球上只有小撮两大国家达到了。”也就是说,找了一种让契约关系保持在一种均衡的状态,维持在“君臣以义而合,不合则去”的状态。这套东西很罕见的在地球上某些国家80%实现了,也就是说他找到了联合生存秘密,即法治和宪政理想。

如何才能够守护、呵护或者通向联合生存的状态?如何恪守君和臣的契约状况?我觉得如何理解社会科学的事实才是最重要的,如何避免17世纪以来理性成就、科学理性成就鼓舞了我们,使得我们对个体、理想抱有不恰当的理想,有那样的成功经验组织我们的生活,组织如何联合的制度安排,这有一定的误致,这个误致导致了21世纪的很多灾难,那如何达到联合生存,要清理误解和误致,自然科学的成功经验不能搬到组织社会、组织经济和政治社会,如何才能够避免这种误解?就是如何理解联合生存的现实和状况,如何理解社会科学的事实。

对社会科学事实的理解是大家都认为他是的就是的,那个事实依赖于大家同意、认可和接受,但有些事实与关联者没有关系,与大家任何同意者没有关系,埃及总统将埃及统治了30年,大家害怕他,因为这种害怕而接受他,但害怕消失之后,他就不是统治者,这就是社会科学的事实。

在这个时代为了达到对联合技艺的理解,对社会科学事实的理解,有必要回到传统,尊重传统,尊重那些我们没有理解却在使用的东西。这是我今天说的,我不对的地方请指正,谢谢!

秋风:我简单回应一下,刚才他提到一点,君如果不遵守会怎样,也就是说儒家的理想怎么实现,有没有可能实现。我刚才提到了董仲舒的贡献有一个论证:在50%或者60%的程度上实现理想,但还差一些分量,为什么会差一些分量需要分析,我把他为什么会成功的经验分享一下。

限制君主、主权者有三个方式:第一,说服他,相信他是一个理性人,就像现在的经济学者做的工作,我告诉你,出台一个政策对你的长远利益不利。问题是,统治者从来不考虑长远利益,只考虑短期利益。所以,理性的说服通常会失败。这个时候就要用其它的办法,儒家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吓唬他,让他有敬畏,告诉他要服从一个神,服从一个超越者。这是董仲舒所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但这个工作在现在的哲学史和思想史中都被忽略了,尤其是邹衍的重要性。邹衍是让儒家变成宪政主义力量的先知,他开始做一个工作,就是重建天道信仰。周人封建制是礼治。大家为什么要遵守礼?这个礼和法律不一样,法律有强制的执行体系执行,有警察、城管,但封建时代没有,靠什么?一靠君臣关系相互之间约束,但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信仰,对天的敬畏。每个人都敬畏天,所以每个人自觉服从礼,这使得大量的强制执行没有必要。到春秋后期以后,天道信仰开始崩溃,到战国时代,除了儒家之外的所有人都是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儒家做了一个工作,从邹衍开始有意识地重建天道信仰,到汉武帝时代,一个信仰体系完全建立起来了。皇帝从天变成了天子。天子概念是崇拜皇帝还是贬低皇帝?其实是贬低皇帝。由此大家可以理解《孝经》在汉代的重要性。儒家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把孝经提到比《论语》还高的高度?《孝经》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了约束皇帝。从这之后,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天,但天之下还可以其它信仰人和神,佛教和基督教都可以容纳到这个信仰体系中。我现在没有想出一个特别恰当的概念,来概括天的信仰在中国人信仰结构中的位置,一个人完全可以信仰天,同时可以信仰基督教、佛教。

另外是力量,就是会社,公民的联合。历史上,每一次儒家复兴,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结党结社。没有力量,念书根本不管用。重要的是联合,联合起来才有力量。朱熹写了一个重要的政治文献“为朋党做辩护”。在现代中国历史上,康有为、梁启超根本没有接受西方的学说,而自然而然建立了一个政党。这对他们说来说是传统的技艺,不需要外外国人学习。这是儒家自身的传统。

因此,限制君主就需要综合运用这三者:理性、敬畏和力量。

主持人(杨子云):非常感谢,我讲几句我的看法。秋风老师的讲座有三个启示非常有用:第一,读书读原典。第二,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不要被你这么多年的教育以及一些事污染你的知识。第三,秋风老师谈论孔子也好,刘军宁老师谈的老子也好,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

另外,今天的标题是“自由的孔子”,我看到秋风老师在论证这个标题时,第一点讲那个时代是自由的,今天这个标题可以适用于那个时代的诸多思想者,自由的孔子、自由的老子、自由的韩非子、自由的墨子,更有自由的杨朱子,基于这样的理解,大家就能够更有兴趣去看以前的东西,去看那个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争论着什么,对当代有哪些观照。

《礼记》所记载的礼仪对个人幸福是漠视的。比如说《昏义》讲到结婚,那时结婚的目的不是自己幸福,结婚是两个家庭的结合,重要的一点是生个男孩出来,将来可以祭奠自己的祖先,也就是说结婚的目的是有人去祭奠祖先,而不是个人是否幸福,这不是自然法中,也不是每个人所享有的东西。

讨论某一个学说在这个时代是否具有特别重要性,我觉得要找出其独特的东西,秋风老师讲了很多孔子具备的特点,比如说孔子坚守封建理想,我觉得这不是他独特的,老子、庄子也坚守封建理想,第二点你说他走向平等,更多的人都是这样。要在现阶段推崇儒家,要找出儒家区别于其它诸子百家的东西,那么,这个区别于其它诸子百家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在接下来的时间探讨。

现在是提问时间。

网友1:非常感谢秋风老师的讲座,孔子值得尊敬,你说圣人我同意,但觉得他是古代圣人。我有两个疑问:第一,我认为儒家是皇权维护者,几千年来做得更多的是用天道维护权力,儒家跟皇权对立争权,是自私的,其实是代理,代表天道代表皇权在对抗,只是自私的争权,那人民应该怎么办?第二,时代进步了,我们需要还再回到古代吗?儒家是宗法社会,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现在是流动社会,是一个陌生的社会,这样的社会里很容易产生,为什么要呼唤公民社会是因为我们在一起不是感情联系的,而是理念、信念。您如何用儒家实现现代流动社会的公民性?

秋风:这是两个好问题,也代表了根深蒂固的现代成见。第一,关于历史的进步问题。我刚才讲了,我不认为历史在进步,从哲学上,这样的谈论没有意义。历史是什么?是这个时代比孔子时代更好,还是比秦始皇时代更好?这很难说,我们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对其治理结构做一个深入分析,这个分析可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历史后面的时代可能不如前面的时代。这样的情况其实经常发生。

关于陌生人社会问题,我现在正在研究封建制,包括宗法制。其实,宗法制要让熟人关系陌生化。古代社会,人们都生活在熟人社会。但显然,人们觉得这样的熟人关系不足以解决问题,所以建立起君臣关系。君臣关系就是要让亲属关系陌生化,将私人的亲情关系转化成公共性的契约性关系。就是宗法的功能。宗者,尊也。宗法的功能就是要把切断亲属关系。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史书上说,周有800个诸侯,同姓只有50多个。作为周王的你之怎样办,是跟这50个人抱团,而不管其他750个人?周王聪明的地方在于,选择了与多数抱团。对于同姓兄弟,你跟虽我是兄弟,但一旦建立君臣关系,你我就没有亲属关系了,你我得关系跟我于其它诸侯没有区别。这是统治的智慧。理解宗法,要理解周人的政治智慧究竟在哪儿。正因为这样,周人才能建立天下。周人倾向于把熟人关系陌生化,这样,所有人都可以编织到契约性天下中来。

至于汉以后的宗法,跟周代的宗法,在性质上有不同的地方。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面对强大的皇权,社会没有其它组织。这个时候怎么办?当然就得靠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关系联合起来,这就是血缘。这样的宗法对个人也是一种保护。到了现代社会,我们还要寻找其他联合方式。我现在做的工作,不是说在现代社会中复制孔子的想法,这不是我的意图。我的意图只是,不要轻率的怀疑古人的智慧。

网友2:首先感谢秋风老师的精彩演讲,我赞同求老师的绝大部分内容,但有个别不赞同,您说孔子是圣人,但是自由的圣人我不赞同:第一,您讲礼是自由的保障,我认为礼是“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有这个“礼”的存在谈不上自由和平等。第二,您说封建社会保证了孔子学术自由,但文字狱、焚书坑儒都是发生在万恶的旧社会,孔子思想的核心“父为子纲,君为臣纲”迎合了统治者的利益,所以才会让这种思想发扬下去,从这个角度来讲,孔子的思想更不是自由乐观。这是我的一点想法,作为一个学法律的人,我认为礼不是自由的保证,我认为只有法治才能保证民主,这是我的观点。

我有一个问题:现在我国在全世界各地建立了很多孔子学院,很多人说孔子学院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开始世界输出价值观了。您是否赞成这个观点?

秋风:我回答第一个问题。你是学法律的,法治的法是规则,城管局发了一个规则,是法治的法吗?不是。我想说的是,我们要反思现代一些未加反思的概念。要法治,没错,但人大常委会制定一个没收你的财产的命令,这是法治吗?这不是。什么叫法,我们经常将“法”和“律”谈到一起,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古代,“俗”是离“法”近还是离“律”近,“礼”是离“法”近还是离“律”近?这需非常谨慎地分析,一步一步逼近真相。不是掌握一些现代的常识,就可以用它判断古人。

主持人:我补充一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为什么说“礼不下庶人”,普通老百姓不受那套礼的限制,不是说礼貌不给他,那套礼是死了爹怎么哭,死了妈怎么哭,当儿子的哭多少声,当媳妇的哭多少声,而且该穿什么衣服,见谁该小步跑,“礼不下庶人”是指这样一套礼,所以民间社会是自由的,“刑不上大夫”是说上大夫一级的人如果有了罪责,就忏悔,自裁,不用法律惩罚。

秋风:不完全是这个意思,这话出自于《礼记》中的《曲礼》,后来的经学家其实对它做了非常清楚的解释。你刚才对“礼不下庶人”的解释是对的,那个“礼”指的是“仪”。

至于说,刑不上大夫,只是说,刑杀大夫的方式不同于庶民。其实,有礼就有刑。“刑”是“礼”的强制执行方式,犯了礼就用刑来惩罚。如果要砍头,庶人刑于市,在市场中砍头,以警示大众。大夫刑于朝,将所有贵族召集起来,然后砍头。王子、公子刑于庐,就是农夫建于田中的简易房子,将其拉到那里面砍头,那是为了贵族的尊严。但他们绝不拥有豁免权。这一点,翻翻《左传》,就一清二楚。

网友3:谢谢秋风老师,我去年回家碰到一个人说,凭什么世界人尊重孔子,很多人都不认识他。我说,你一家再多只有200人,孔子有天下人。现在很多人不接受孔子,但这些人也孔子的心胸吗?孔子能为天下很多人奔波于六国之间,现在很多人为了自己都无法奔波到六国之间,这种心胸狭隘的人解释心胸宽广的人的反差怎么能够弥补?

秋风:我现在正在想,我是不是一种心胸狭隘的人。最后的结论使,我还算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现在研究儒学的人或者自命研究儒学的人中,其实有很多是吃儒家的饭。而我是信儒家的,即使讨饭也信。

网友4:您说李零反对孔子,我觉得不是,他只不过不同意将孔子抬高到圣人地位,要求将孔子还原成正常人正常评价他,其实李零非常推崇孔子。为什么要将孔子抬高为圣人?西方不会将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推崇为圣人,他们只是觉得他们很牛,但不会是圣人。第二孝经问题,君臣之间怎么制约,您说到孝经,我觉得中国历史上以死见皇帝的人都没有吓住皇帝,一本孝经能震得住吗?第三您说康有为没有西方东西,就建了一个党,这就是传统文化,但《论语》里有四个字:君子不党。

秋风:“君子不党”中的“党”是偏爱的意思。“有朋自远方来”,“朋”和“党”在古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即便到了现代,我们也主张,政党应该基于道义,而不应该只是基于利益结合。当然,这样严格的区分,在现实中太过分,但原则上是没有错的。

关于李零的看法。他的书刚出来,我就写了一篇书评:《去圣便无真孔子》,孔子就是圣人,这是一个事实。两千年来,人们都承认孔子是圣人。一个知青出身的文人,会比过去曾经生活过的20亿人更聪明吗?

主持人:我觉得这是基于信仰和基于世俗的不同判断,如果基于信仰,认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那也是可以的。你不是信徒,就可能不认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秋风老师对于儒学已经上升到信仰了,他可以认为孔子一定是圣人。而你可以保持自己的看法。

网友5:很感谢秋风老师讲的颠覆性话题,有好几个观点颠覆性很大:第一,那个时代人都是自由的,人莫名其妙全部都自由了。您还觉得自由和平等不相容,封建社会都是自由的,到了皇权时代,人只有平等而没有自由,这比我们所看到的认识到的不同,您怎么理解自由和平等?

秋风:您觉得诧异,我觉得很正常。因为,过去一百年人们所接受的自由概念,是一个特别狭窄的概念,这个概念根本不足以描述人类曾经有过的自由。所谓自由,哈耶克给了经典的定义:强制被减少控制到最小的限度。换一句话说,有意识的强制被控制到最小限度。根据这个概念,封建制下的人们就是自由的,人处在权利义务具有相互性的君臣关系中,就处于自由的状态。

至关重要的是,自由状态跟平等没有直接关系。平等是什么?平等就是一样,大家处境或者同样遭受某个东西,或者同样不遭受某个东西。比如在王权制的社会里,人们虽然被专制权力肆意侵害,却是平等地被侵害。因此,人们就是平等的。而在贵族社会里,人们就是平等的。

专制下的平等,其实是常态。人类实现平等,通常会通过一个手段,即某个中心将所有中介组织拆散,让所有人回到原子状态,这个时候,人就是平等的,所有的平等社会都是这样的,法国大革命以后的社会,秦的统治以及中国过去60年,其实都是一样的,是让那个单一中心和所有个体直接接触,这就会让人们相互之间平等。

从这个意义上看,自由和平等经常会发生冲突,所以这是一个权衡取舍的问题,是一个比例搭配问题。一个好的社会是在自由和平等中间找一个合适的中点,一个平衡点。现代自由主义内部,罗尔斯和哈耶克争论的就是这个问题,英美模式和大陆模式的区别在哪儿?就在这儿,是自由多一点还是平等多一。平等多揣点,就要容忍一个更强有力的政府,这个政府可能会行使一些对你来说不舒服的权力。如果自由多一点,就可能会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大,不平等就会拉大。这是人类的困境。除了在天堂,人类永远不可能过上完美的生活,这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宿命。

主持人:这点我是赞成的,至少在那个时代是自由的,周王朝处于崩溃的边缘,社会处于自由的阶段。

网友6:我比较同意这位老师说的,那个时代的自由并不是由孔子造成的,而是由时代造成的,因为那个时代几乎是一个无政府状态。而且我觉得老师所说的自由和平等定义,不是偷师于孔子的,而是偷师于正义论,这和孔子的关系不是很大。老师您所说时代的自由,拿现代企业作比喻,我觉得它相当于一个自由竞争市场,达到一个王权之后,达到了一个垄断,所以即使孔子想回到周王朝,也是回不去的,虽然理论很美好,但我觉得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秋风:我觉得你说的两个观点都不对。在演讲中第一部分,我们描述孔子生活在自由社会,这个社会当然不是孔子创造的。自由是古老的,专制是现代的,因为专制需要技术,没有足够的智力和技术建立不起来专制统治。至于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我都在论证,孔子主张自由,而且为获得自由构造或者构想了一些制度。

第二个观点我也不同意,因为,自由市场不一定走向垄断,而完全可以通往更自由的状态,为什么不能够走向更自由?人类社会也没有什么必然性。我刚才说到人类可能退步,这个也不对。但说人类在进步,恐怕也不对。谁知道呢?

主持人:关于进步这个问题,前一段时间我把一本书看完,叫《进步的概念》,“进步”的说法其实是个伪概念,我们的历史阐释方式是以达尔文进化论的方式阐释,所以毒害很深。其实人类很多事是不进步的,而且在退步,比如说爱情,现在的爱情完全是利益算计。人类社会是进步的吗?未必。

秋风:我补充一点,大家可以想一下,历史循环论可能是理解历史的更好的范式。一个人会变化,这种东西时间长了,就想换一个方式。过一段时间,又会变回去。历史不过就是在两三种基本模式之间循环。

网友7:老师您好,我有两个方面,第一我想点评一下,您演讲的目的可能是想给大家洗脑,您谈的是“自由孔子”,我觉得您首先应该界定一下什么是自由,因为自由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人,价值需求都是不同的,第二,我刚刚被您洗脑瞬间,您就戛然而止了,您说真正的儒家而没有再说现阶段年轻人比较想推动社会,想为社会进步做一些事时,马上就要想成为您所说的真正的儒家时,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一点您没有说。我有一个小问题,21年前6月4日那些年轻人是您所说的真正儒家吗?谢谢!

秋风:这个问题有点敏感,拒绝回答。

如何过一个儒家生活?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做一个正派的人,有尊严的人,有公益心的人。现在关于儒家的复兴有很多想法和构想,我不赞成“儒教”概念,我提出的方案是作为一个公民社会事业的儒家。我认为真正的儒家存身于公民社会中,在可能的情况下参与治理秩序的构建。但治理秩序就是从一个人到治国平天下,你一开始就在构造好的秩序了。要从社会角度来理解儒家,现在有些人太热衷,一头扎进权力的怀抱里。这不是儒家复兴的正确方式。正确方式就是从自己做起,公民教育、公益、慈善,救助乞讨儿童的活动,凡此种种,历史上,儒家一直在做。中国古代社会的公共品,基本上是儒家士大夫领导商人提供的。儒家真正要恢复的其实就是这个传统:立足于社会,构造美好的生活秩序。

主持人(杨子云):我做一个小结,秋风老师今天讲的95%的内容我赞成,甚至可以说99%,因为今天秋风老师讲的是儒家和各学派所具有共性的东西,比如自由、仁爱。这些东西具有普世性,值得推崇,可以去解释它、升华它。我不是儒家信徒,我只对儒家具有独特性的东西比较反感,比如说:“三纲五常”以及由此而延伸一套统治术,“三纲五常”可以说才是儒家区别于其他各家的具有独特性的东西,这点独特性是我不喜欢的,如果知识分子在传统中寻找新养分的话,大概需要避开儒家的这一点,可以选其它各家。

对秋风老师可能是儒家的预感来自于2006年法律记者沙龙一次会议中,秋风老师作评点,当时主讲人是杨鹏老师,讲的是道家思想,秋风老师讲了儒家的宪政:讲儒家的统治,臣制衡君王,说君臣之间是一种宪政制度。我记得同时还有一句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真正的宪政框架应该是几种相对独立的力量的制衡,或者他自己是相对自由的。中国古代臣子对君王的死谏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谄媚,这不是宪政的框架,看现在看得到的模式,比如美国大法官,虽然是总统提名,但工资收入不是总统给,为纳税人供养。

从传统中找什么养分都是应该的,因为一些东西需要土壤,孔子那个时代是我所向往的,是一个自由的时代,刚才秋风老师讲的自由学术,不一定是他开创的,那个时候因生产力的发展,知识不再成为皇家的垄断品,有更多人可以拥有知识时,自然就会产生结社、探讨、研究、争论,而且当时又有很广泛的自由,比如结社自由、言论自由,言论自由和迁徙自由我们现在想追求的当时都有。立足于现在,怎么构筑未来?我比较赞成袁伟时老师的观点,他说与其如此要寻找普世性的东西,西方有现成的宪政制度安排,为什么不向他们学习呢?我赞成他的说法。

秋风:我们就生活在西方现成的东西中,难道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吗?我们都说自由,但是你要哪个自由?什么自由,翻翻词典,有100多个定义,你要哪一个?我觉得,学习西方现成的概念就够了,这样一个看法的致命缺陷在于,它准备用常识建立起人类最精妙的制度。我敢断言,它绝不可能成功。

最后,关于如何理解中国传统与自由、宪政,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个事实。我们恐怕都会承认,陈寅恪先生始终在坚守自由。但他也说过一句话,“三纲五常”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是两个看起来无法调和的事实。但以陈先生对中西政治、思想的理解,这其中一定有某种道理。这个让我们迷惑的事实,应当提醒我们取反思我们的常识。而今天的演讲,其实也正是做这样的工作。

主持人:今天到此为止,大家包括我在内需要加强学习,今天讲座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诸位原因从此去看原典,愿意去思考那个时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思想家,也就算达到目的了,谢谢!

2011-2-25

进入 秋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孔子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034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