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柱: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 积极探索群众工作新途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93 次 更新时间:2011-04-27 15:57

进入专题: 群众工作  

孟建柱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对全党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全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三项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公安部决定在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敞开大门访民意、敞开心扉听民声,主动征求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评议,按照人民满意的标准不断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以维护社会和谐的新业绩和人民群众满意的新形象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

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举措。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公安机关不仅是执法机关,也是群众工作机关,必须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意见、掌握群众需求。不开门深入群众,就不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就不了解群众的真实情况、真实想法,就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工作。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深入群众访民意、听民声,向群众问政、问需、问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断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是坚持以民意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实际步骤。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结合开展“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探索创造了不少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如一些地方开展的“警民恳谈”、“警务广场”、“爱民固边”等活动,以及公安厅局长“网上访谈”、民警微博、“民调评警”、窗口单位满意度现场测评等做法,都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他们的一条共同经验,就是注重民意导向,把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作为加强和改进各项公安工作的根本依据。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就是要把这些经验上升为全警统一行为,把走访联系群众向征求群众意见环节延伸、向接受群众评议步骤拓展、向整改问题提高水平目标迈进,着力整治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隐患,着力整改影响群众满意度的突出问题,做到真诚倾听群众意见、真心接受群众评议、真正改进公安工作,不断提升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队伍建设的实际行动。长期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特别是近年来,在积极应对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全力投入北京奥运、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上海世博、广州亚运等重大安保任务中,公安队伍以实际行动树立了“人民公安为人民”新形象,涌现出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英雄模范。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公安队伍中还存在着不少群众不满意的突出问题,对待群众态度冷漠、作风粗暴和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廉洁等问题还时有发生,极少数民警甚至徇私枉法、搞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有权力的地方必须接受监督。在当前民主法制建设不断进步、社会监督力度空前加大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注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做到兼听则明、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不仅是做好公安工作的需要,也是胸襟气度和素养的体现。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就是要与社会各方面广泛接触、听取意见,相互沟通、增进理解,切实把外部监督压力转化为内部工作动力,从中查找问题、纠正失误、改进不足,不断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

人民群众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最高标准。各级公安机关要紧紧围绕“广大民警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公安工作上水平、警民关系更和谐”的目标要求,把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一切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以市、县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所队和窗口单位为重点,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创新制度机制、提高工作水平、改进作风形象。

要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下功夫。当前,我国发展快、矛盾多,一些矛盾的敏感性、关联性强,一旦不能及时发现化解,一些小事情、小矛盾也有可能演变成大问题。群众工作是由一桩桩、一件件小事构成的,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解决问题,小事情办好了也能赢得人心,小问题解决好了也能促进和谐。要进一步提升群众工作理念,使广大民警乐于为群众做小事、做实事,善于为群众做小事、做实事。要组织广大民警走千家、进万户,听民声、访民意,送温暖、送服务,实事求是、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一些急事、难事、忧心事,以实际行动向群众传送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要深化对鳏寡孤独和“问题”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人群、弱势群体的关爱行动,全面落实帮扶、管教、服务措施。要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疏导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切实把问题解决在早、处理在小。当前,特别要以解决到省进京重复访为重点,深入走访当事人,认真听取当事人诉求,下大力气把这些老案、积案化解掉,努力实现“案结事了、停访息诉”的目标。

要在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增强群众安全感上下功夫。当前,全国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但在信息化、动态化环境下,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感受、评价明显与过去不一样了,一个地方发生的问题处置不好,都可能带来全国影响;几件孤立的案件处置不当,也可能引发一些群众恐慌。判断治安形势、检验工作成效,不能仅仅看案件统计数据,关键是看群众有没有安全感。安全不安全,群众感受最直接;治安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要深入走访社区、农村特别是治安重点地区、隐患集中区域,深入了解群众对辖区治安的真实感受,全面掌握当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摸排群众反映突出的治安乱点,查找治安防范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落实打击整治措施。要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按照“群众反映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哪里治安混乱就集中整治哪里”的原则,把开展严打整治行动与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网上网下打防管控一体化,进一步增强打击和预防犯罪的针对性、实效性,坚决遏制突出的治安问题,坚决整治突出的治安乱点,确保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要在严格公正文明规范执法、提高执法公信力上下功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法公信力。从一些涉警舆论炒作事件看,当前影响执法公信力、群众不信任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规范。要让群众信任我们,必须首先信任群众。要深入走访群众特别是近年来向公安机关报过警、报过案或接受过处理的当事人,深入走访检法机关等办案人员,广泛征求各方面对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的意见。对群众反映的接处警不及时、申请事项不受理和有案不立、立案不查等执法不作为问题,以及滥用自由裁量权、滥收保证金和违规动用、处置扣押涉案物品等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处理;对检法机关办案人员提出的执法办案瑕疵,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整改。要把走访评议作为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有力抓手,根据群众评议找问题、对照失败案例找不足、比照先进典型找差距,不断规范民警执法行为、提高民警执法素质,既要注重执法程序、执法过程规范化,做到严格、公正、规范,又要注重执法方式、执法方法“柔性化”,做到理性、平和、文明,努力实现执法目的与执法形式的有机统一,实现法、理、情的有机统一,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要在改进纪律作风形象、打造人民满意的廉洁警队上下功夫。要把走访评议、接受监督的过程作为改进作风、转变形象的过程,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改进服务态度、转变工作作风,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直接损害警民关系的现象。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能够让群众跑一趟办妥的事情决不让群众跑第二趟,能够在网上办理的事情尽量在网上办理,真正把方便让给群众、把麻烦留给自己。要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健全社会管理机制、推出便民利民举措,着力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和服务群众水平。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方针,深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坚持执法为民、树立良好警风”纪律作风教育活动,教育广大民警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始终把廉洁从警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追求。要紧紧围绕容易滋生腐败问题的重点岗位、重点环节和工作流程,深入排查廉政风险隐患,不断健全完善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问题的监督制约机制,切实抓好各项制度规定的落实,进一步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要把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警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廉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高度重视、严肃对待群众评议的意见和反映的问题,对群众反映的民警违法违纪线索,要认真负责地进行调查核实,一经核查属实,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坚决以铁的纪律打造一支人民满意的廉洁警队。

抓落实求实效着力打造“群众满意工程”

要确保“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各级公安机关要紧密结合实际,把走访、评议、反馈、整改、考评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把群众评议、社会评议与内部评议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目标、狠抓落实,努力把这项活动打造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充分依托信息网络,积极搭建警民联系新平台。要把传统有效的走访形式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把面对面与“键对键”地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既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传统的走访办法,让老传统焕发出新活力,又要根据网络时代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充分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通过建立“网上公安局、派出所、警务室”、“网上公安服务在线”和微博、QQ群等途径,积极搭建警民联系新平台、铺设网上服务高速路、开通网上民意直通车,让新手段赋予群众工作新的生命力。要建立健全集咨询服务、受理审批、警务公开、互动交流、社会监督等功能于一体的网上警务平台,形成自上而下、内外互动的民意沟通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畅通警民联系渠道。要在充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意见的同时,积极听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警风警纪监督员、行风评议员和新闻媒体记者的意见,最大限度地拓展沟通联系渠道,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提供最广泛的民意支撑。

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带头树立公安队伍新形象。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是公安工作全面接受群众检验的大考场。各级领导干部既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也是走访评议的直接参与者、责任者。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注意把握正确导向,引导广大民警摆正心态,注重在查找不足、整改问题上下功夫,在提高水平、转变作风上做文章,力戒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要进一步改进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多到矛盾突出和困难较多的基层一线去,多到难点焦点问题聚集的地方去,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上下功夫,身体力行地为广大民警做榜样,以实际行动接受群众监督和民意检验。要高度重视群众提出的意见,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对群众评议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见和问题,要以身作则,带头整改;对群众评议基层单位和民警的意见和问题,要落实责任,督促整改;对群众反映问题集中、意见突出的基层单位,要建立领导蹲点挂钩联系制度,深入进行解剖,集中组织整改,班子该调整的要坚决予以调整,民警该离岗培训的要坚决令其离岗培训。

牢固确立民意导向,探索建立警务工作新机制。坚持以民意引领警务,是实施开门评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群众评议同内部考评有机结合起来、同日常警务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群众评议结果在绩效考评中的权重和应用,积极探索建立以民意为导向的警务工作机制、选人用人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坚持让警务跟着民意走、让民警围着群众转,做到先进不先进让群众点头、满意不满意由群众认可,逐步形成一套标准明晰、操作简便、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公安机关绩效评估体系。要建立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的各项任务目标和责任要求分解到单位、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坚持以责任制促落实、以责任制保成效,通过走访评议真正在队伍中评出动力、评出压力、评出活力,评出民意为重、崇尚实干的正确导向,评出奋发进取、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坚持统筹协调推进,不断推动各项工作新发展。当前,各项公安保卫任务重、头绪多。各级公安机关要统筹谋划、整体协调,以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为抓手,全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三项建设”和各项安保工作,全面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纪律作风教育活动。要立足本职、恪尽职守,紧密结合岗位职责和日常工作开展走访评议,坚持以走访促和谐、以评议促工作、以整改促提高,努力把走访评议的过程变成推进工作、提高水平的过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及时总结固化一些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开门评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逐步形成一种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着力改进完善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推动公安工作新发展、提升公安工作新水平,努力用人民满意的工作业绩检验“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取得的实效,走出一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新路子。

(这是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同志在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进入专题: 群众工作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033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