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伟时:孔子像亮相天安门广场东侧的深度解读

——答中国孔子基金会《儒风大家》杂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414 次 更新时间:2011-04-23 22:29

进入专题: 孔子像  

袁伟时 (进入专栏)  

原编者按:2011年1月1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树立起了一座大型的孔子青铜雕像。据了解,这座雕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所作,高9.5米,雕像正对着长安街,孔子双手合于胸前,目视前方,左侧腰间佩戴着一把宝剑。雕像树立之后,立即在海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在国家最核心地段树立起一尊儒家文化创始人的雕像,对于这一举动,有人双手欢迎,表示热烈赞同;也有人痛心疾首,认为请孔子进入昔日的革命中心,简直不可理喻。

以下是广州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答编者问:

1 有人说,孔子雕像的树立,对海内外华人而言,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也有利于对台统战工作的开展。对于这种声音,您如何看?

袁:不应忘记,进入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最能凝聚人心的是让公民能自由施展才华和过上日益富裕生活的制度。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转瞬传遍世界,政府一举一动都牵动世人观感。有数以百万计的台胞和各国华人在大陆生活,他们眼光锐利,耳闻目睹,信息丰富。会不会竖起一座孔子像,就令他们接受“统战”,增加向心力?答案如果是肯定的,不愧为低投入,高回报的盛举。不过,我的感觉是得失参半,不宜夸大其正面效应。有些台胞和华人确实会认为此举是大陆尊重传统文化的象征;但有充分现代公民意识的人会把它看作是追求文化大一统的标志,与现代社会应有的自由的多元文化制度背道而驰,增加疑虑甚至反感。

2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亦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很明显,一直被视为中华文化代言人的孔子便在文化上充当了中国的“形象大使”。经济大国需要文化强盛,文化强盛自然需要文化巨人。在您看来,是这样吗?

袁:这里包含两个问题:

第一.所谓“文化强盛”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兴盛与否的分水岭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的局面是否形成。为此需要高水平的现代教育、现代出版、现代文化产业和学者、艺术家、作家、各领域的大师大显身手的自由天地;从而促使一批又一批引领世界学术文化巨星在中国土地上冉冉升起。

第二.孔子是不是在文化上足以充当中国的“形象大使”?

孔子当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之一。可是,如果把他奉为唯一的文化“形象大使”,那就严重歪曲了轴心时代中国多元文化自由争鸣的实况,重演“独尊儒术”的错误,从而损害中国的形象。

3 对于矗立在国博北广场上的这尊孔子像,与您心目中的孔子形象接近吗?您认为这尊雕像是否可以完全向时人和后人展示孔子形象?

袁:孔子没有留下照片,后来的画家、雕塑家,谁都没有见过孔子。如何塑造孔子,体现着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及其思想立场。两千多年来,人们把他描绘为帝王之师,在表面的尊荣下,孔子实际沦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终其一生,孔子从政时间不长,值得肯定的政绩不多。他主要是一个民间的教育家和思想家。21世纪的学者和艺术家,理应挣脱思想枷锁,还原一个在困境中奋斗不息的民间杰士:清苦,坚韧,大义凛然。不幸,创作者达不到这个高度,依然把他塑造为雍容华贵的御用偶像。

4 在您看来,孔子形象与今天的儒家文化传播有什么联系?据我们了解,随着“国学热”、“儒学热”的升温,许多地方都有意树立象征中华文明的孔子雕像。您认为,除了在心中塑像,这样的实体孔子像有必要出现在各地吗?

袁:有一些人愿意奉孔子为偶像,应该尊重他们的信仰自由和表达自由。如果各地大建孔子像,那不过是文革期间大建毛主席像的翻版。这样的偶像崇拜,说到底是一种愚民术。

5 这座大型孔子雕像高9.5米,象征着九五之尊。我们知道,这样的礼遇在君主时代乃是为帝王所独享。您认为设计者如此构想并得到践行,将如此高度之孔子展现给世人,意在表明什么?难道是在说明孔子或中华文明的至高无上、无比尊崇?

袁:在现代公民眼中,历代帝王都是有待史家们冷静、客观、公正地剖析的研究对象,九五之尊,不值一哂。目睹九米五的雕像就要跪拜之士,即使有博士、教授的头衔,也是奴性尚未根除。

如果真的有人相信:“孔子或中华文明的至高无上、无比尊崇”,无非是沾染了愚不可及的民族主义自闭症,即曾经导致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举步维艰的民族自大狂大发作,是与改革开放背道而驰的。不过,我相信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愿意接受这样极端的观念的人肯定为数不多。

6 网上有这么一种声音,就是有人并不反对孔子雕像出现在首都核心地段,他们更希望可以多“请”几位伟人(如老子、孟子、庄子、孙子等)来这里。您又是如何看待这种声音的?

袁:老子等人对后世的影响绝不比孔子小。陆续让一批先秦思想家站立在长安街上,符合历史实际,重现百家争鸣的风采,纠正独尊儒术的谬误,善莫大焉!

7 孔子是否可以进入首都核心地段,以及该不该进入,很明显,这关系到对孔子的历史评价与现实评价问题。不论出于何故,孔子受到历代的热议与关注,本身就说明了孔子及儒学的魅力所在。您认为在将来,学界及民众对孔子的关注度会不会降温?为什么?

袁:所谓“孔子及儒学的魅力”,见仁见智;前景如何,端赖信奉儒学的诸君子更新观念,适应新的时代和公民社会正在浮现的环境。知识阶层各流派关注的热点应该是:珍惜多元文化雏形显现的局面,致力于建构百家争鸣的制度环境。

8 我们毫不否认,在今日中国的民间及学界,存在着相当一批依旧保有“倒孔”、“批孔”思想的人。而细观他们的学说,有的甚至放弃了应有的冷静与理性,反倒显得有些无理取闹。有如此言论者,甚至还是身居高校的高级知识分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们如何将孔子评价问题纳入理性的发展轨道上来?

袁:孔子不是执掌权力的巨擘,“倒孔”云云,不知从何谈起。“批孔”则与“尊孔”一样,都是学术自由日益深入人心之时的正常现象,今后会长期存在;彼此应该互相尊重,热烈辩论。这样的学术讨论,应该确立一些规则。例如,不要人身攻击,不要乱戴政治帽子;用史料说话,少说空话;不要曲学阿世,不能增字解经;如此等等,力求为学术争鸣树立榜样,推动自由文化制度在中国生根。现代大学的灵魂是学术自由;有些“身居高校的高级知识分子”批孔,是他们“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表现,应该热烈欢迎。至于“有的甚至放弃了应有的冷静与理性”,可能尊孔与批孔两方均有。随着争鸣成为常态,学术规范和学者的素养提高,这些毛病不难纠正;不愿纠正者,也会逐渐孤立无援。

9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一直有这么两种声音:复古与创新。毫无疑问,理智者总会选择后者。对于儒学创新,儒学界大体有三种思路: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今天的中国,我们到底更需要以何种方式来创新儒学、复兴儒学?

袁:在制度领域,现代社会大同小异,儒学恐怕基本上无能为力。所提三条思路,都是新儒家多年来提倡的,而在实践中似乎成效不彰。愚见以为真正继往开来的大思想家,不必拘泥于某家某派,也不要让民族洞穴遮蔽自己,勇于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切切实实研究古今中外的成败得失,就会有所建树。

2011年3月21日星期一

原载《儒风大家》2011年4月号

进入 袁伟时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孔子像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0194.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