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扎特:关于《十万个为什么》的几点注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98 次 更新时间:2011-04-19 16:22

进入专题: 中东变局  

伊扎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刚刚踏上中国土地的我就被分配到了沈阳那疙瘩,我在中国的求学之路也就从那里的中国医科大学开始。我已经记不清我是第二批还是第三批被派到沈阳的外国留学生,但我记得初到沈阳时,很多当地的老百姓没见过老外,无论是逛街还是到商场,我们总会被围观,甚至还有百姓把孩子架到肩膀上,对我们投来奇异的目光。这让从小到大在叙利亚小城市长大的我感到很不舒服,感觉自己就像动物园里供人参观的猴子一样。但我还是很快就适应了那里的生活,并且乐于和街上的老百姓打交道,至今这段经历仍令我难以忘怀。

那时候自由市场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刚刚出现,人们终于可以不通过票据自由地买到需要的商品。好几次我去市场买蔬菜,卖菜的农村妇女说什么都不肯收我的钱,她说,你们远道而来,我怎么能收你们的钱呢?

沈阳的冬天很冷,让初到这里的我感到很不适应。冬天的清晨,我窝在宿舍不想去上课,辅导员担心我生病,便关切地跑来看我。他就像我远在中国的亲人一样,还经常提醒我要穿秋裤。

很多次在公交车上,当地人友善地给我们让座,其中不乏老人和小朋友,我们怎么好意思,于是就连忙推辞,而这时候他们也更不好意思再坐回位置上,就这样,我们经常站着聊天,一直到下车,座位就一直空在那里。这些事让我至今难忘,在那段作为离乡游子最初的日子里,沈阳的热情融化了严冬的寒冰。一直到现在,中国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我读书的地方,我生活的地方,我四个孩子出生的地方,她有着比我的实际经历更加重要的意义。

如今,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行为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于一个来中国三十年的老老外来说,我对这种变化有着切身的感受。人们似乎变得不再像当年那么友善,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人情味却在变淡。

前不久,当我驱车路过一条比较窄的街道时,我前面的车突然停下来,司机下车开始和路旁的一个人开始对话,并且一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过了很久,我着急了,就按了下喇叭,示意他尽快通行,他闻声正准备启动,回头看了我一眼。或许是我的外国面孔让他改变了主意,他熄了火继续和路上的人聊天。我走下车,客气地请他把车道让开,他并没有接受我的请求,而是变本加厉地说,这是中国的土地,中国的公路。虽然我很想告诉他我也交了养路费,也是中国的纳税人,但我知道他话里有话,也知道跟这种人争论也不会有结果。也许在国外,几百万中国人也同时驱车驶于“人家”的公路上,所以我努力克制自己不去跟他争论,但同时我也心存胆怯,因为我亲眼目睹了这些年中国人在街上的变化。

二十几年前,街上偶尔会有两个人发生争执,双方即使吵上一个小时也很少有一方会动手,直到路人把两个人劝开。中文博大精深,要想让外国人理解打是亲骂是爱也并非是一件易事,至少现在,大部分中国人之间的冲突成了只“亲”不“爱”。

我可以很自然地理解,中国社会目前正在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发展和变化,我也能身体力行地感受到中国每五年产生的一个巨变,这些同时也会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越来越令人骄傲,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底气越来越足了,这一事例的效果在国内显现为民族主义情绪不断升温。不过我认为,如果过度升温就很容易变成一个病态。

既然春天来了,我们就打开窗户说亮话。今年的春天也是阿拉伯的春天。我之所以以如此多的文字做铺垫,是为了给我之前的文章《阿拉伯人对中国媒体的十万个为什么》做一个注解。我没想到这篇文章被如此广泛地转载,更没想到这十万个为什么真的会引起网络上近十万人的大争论。感谢所有支持和批评我的网友,但对于不允许我表达个人意见,并奉劝我离开中国,甚至打电话来威胁我的的网友,就像我对那位司机一样,无话可说。因为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无非是我在中国生活了那么长时间,我认为很多问题有必要交流,也很乐意于有这样一个交流平台,谈谈你们的问题,也谈谈我的问题,因为我不是生活在荒芜的孤岛里,也不是被禁锢于隔离区。只有开诚布公,才能消除误解和不信任。对我来说,意见与异见同样重要。

关于《十万个为什么》所引起的争论,我想强调几点:

第一,对于这篇文章而言,我不是以半岛电视台北京分社社长的身份来表达我的态度。虽然我是半岛的一份子,但这不代表我对半岛电视台所有报道没有质疑,包括台长、董事长在内的大多数半岛电视台的员工也和我有着同样的看法。半岛电视台既不是党派也不是宗教,没有绝对的对或绝对的错。所以我很奇怪很多网友的留言和质疑不是针对我,而是针对半岛电视台,我更不希望看到一些别的媒体,对这篇文章的刻意炒作,甚至是误读。

第二,半岛只是卡塔尔的一家公司,所以你们不必要把我当作为卡塔尔国的代理人或发言人。我不是卡塔尔人,对于卡塔尔本身的一些内政和外交政策我并不一定认同。在对于这个国家的很多看法上,我和大多数博友有着同样的立场。

第三,作为巴勒斯坦人,我确实希望很多人能够理解并支持我们的事业。在文章中我从职业角度出发,举了巴勒斯坦问题的例子,因为我认为媒体对于巴以问题的报道本身就存在误区,把这个旷日持久的冲突定性为国家与国家的冲突,但忘记了这个冲突的深层背景:这是一场国际社会认可的占领和反占领、正义与非正义,并且实力差距悬殊的冲突。在这种问题上,媒体就不应该再秉持所谓“中立”的立场进行报道。中国政府一直强调,中国人民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仔细想想,这个正义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体现出来了吗?

第四,按照我的理解,任何一个人(不管是国王还是庶民),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可以对他人的立场提出质疑与批评。我们经常看到中国学者在各种场合批评西方国家的立场,中国驻国外的大使和外交官也经常到一些外国媒体(包括半岛电视台)对本国的政策和立场做出说明。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误解了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我认为批评中国媒体并不等于批评中国的立场,因为很多时候中国媒体(包括中国主流媒体在内)并不发表中国的真实立场。我在这儿简单地举一个例子: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3月22日的发布会上回答了我提出的关于以色列空袭加沙造成人员伤亡和吴思科访问中东的问题时强调,“我们对于任何针对平民的暴力和武力的行动,都表示严厉的谴责。我们也坚决反对以色列在包括约旦河西岸在内的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修建犹太人定居点。我们认为这无助于打破巴以和谈僵局以及建立政治互信。我们希望以方能够采取切实措施,为重启巴以和谈创造条件……中方注意到,当前中东地区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但国际社会不应因此忽视地区其它热点问题,特别是巴勒斯坦问题,这一问题仍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继续为推动中东早日实现全面、公正、持久和平发挥建设性作用。”(http://is.gd/F2hfV7)

然而,这个明确的信号并没有通过中国媒体传达出来。经常报道外交部表态的几大中文门户网站没有提及,新华网只在英文版低调地提及了姜瑜的答问,并且只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原文(http://is.gd/7soIX6)如下:

BEIJING, March 22 (Xinhua) -- China said on Tuesday that the recent turmoil in the Middle East should not distract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rom the Palestinian issue.

"We have kept a close eye on the complex and profound changes occurring in the Middle East region, howeve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hould not overlook other hot-spot issues, especially the Palestinian issu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woman Jiang Yu told a regular press conference in Beijing.

China is committed to work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continue to play a constructive role to help resolve the issue, Jiang noted.

这种例子基本能够证实我先前的一些判断,中国媒体中这样的现象有很多,尽管我无法知道他们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第五,关于多国部队空袭利比亚,我在《十万个为什么》一文中已经强调过,我们反对卡扎菲并不说明我们支持多国部队空袭利比亚,我们对于西方的意图已经足够了解,也很清楚他们深层的目标。在我看来确有一些人无法把这二者分清,即反对多国部队并不说明一定要支持卡扎菲。还有有一些网友提出卡扎菲政权仍存在合法性,我认为一个领导人合不合法是需要人民来承认的,现在利比亚人民已经用行动投了票,卡扎菲的合法性早已经有争议了。

第六,我们看国家的利益。首先,任何一个国家利益的重点应该取决于人民而不是当局,特别是在阿拉伯世界经历了重大的历史变革之后,这里的人民已经为自己争取到了基本的权利。我认为一些网友在谈到国家利益时存在一种误区,比如在谈利益的同时把中国的立场和其他国家相比。虽然同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截然不同,俄罗斯是石油出口大国,中东的动荡引起的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势必会使其获益,而中国呢?同样,非盟近十个国家都在如火如荼地准备本国的大选,他们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国家也进入科特迪瓦或者利比亚模式,中国显然也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国家利益可以单独拿出来谈,但别和人家的利益混淆。

上述这些,算是我对于本人备受争论的《十万个为什么》一文的注解。因为明天我要飞往多哈,时间紧促,只好先写这么多,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批评,后会有期!

2011-4-18

    进入专题: 中东变局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012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