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楯:政体改第一步:让人讲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54 次 更新时间:2011-08-16 13:47

进入专题: 政治体制改革  

李楯 (进入专栏)  

这里说的“让人讲话”,是指让人把话讲出去,使世人知道——当然,也包括使地位较高的官员知道,使决策者知道。

宪法第三十五条赋予公民的权利包括这一项;中共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提出需要(有待)形成的四个机制中“诉求表达”机制,讲的也是这一点。

完全不让人讲话,以言治罪的现象已不多了——我们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时期,先有胡风等因私人信件中的言说获刑,后有1957年诸多的人因言获罪,共产党员彭德怀因提出意见致被免去国防部长的职务,遭批判,最终被折磨致死,共产党员张志新更因言论而被判处死刑。现在,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公民表达自己的思想、信仰、情怀、感受、见解、主张、批评、建议的权利仍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和细致的规制。而要使社会和谐,使民主政制完善,让人讲话,让人的表达能通过媒介而使世人知晓,是关键的一步,同时,也应是长期滞后的政治体制改革在今天所应迈出的第一步。

表达自由,应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可度让、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艺术表现自由等。在中国于1998年签署加入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十年之后,它是应做实的公民的宪法性权利。

表达自由中第一是要让人讲话,宪法中“言论自由”的设立,并不因真理有时只在少数人手中,恰恰是允许“胡说八道”。法律基本上是允许什么都是可以说的(限制只在严格意义上的几种特定情况:宣扬战争、暴力、教唆犯罪,侵犯他人隐私和尊严、会对公共安全造成“明显而即刻”的危害,且必须由法律明文规定),但却不是什么都能做——法律对行动的限制远比对言论的限制要多。因为法治的理念认为获取信息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且相信对有一般智力的成年人而言,什么都听到远比只能听一种或有限的几种声音,利大于弊。

让人把话讲出来,使世人知晓,在今天,就不只是直接的口对他人耳和传统意义上的借助纸笔,还有更多的媒介可被利用——印刷品、出版物、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和手机短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包括光盘刻录)、打印机、复印机的普及,已使得个人行为与在过去需要专门设备、专门技术、专门机构的印刷、出版之间的界线渐渐模糊;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正使人人都可能成为“人民报道者”,动摇了过去由新闻单位独揽新闻采访和发布的特有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持进一步开放的心态,为公民表达自由提供制度性保障,相信大多数国民的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是一个真正服务于人民的政府有自信心的表现。

表达自由中的言论自由,核心在于政治言论自由,议论国是,批评政府、揭露腐败、建言献策,都是公民绝对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法治社会中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正是对现行法律“严格地遵守,积极地批评”——唯有遵守,社会才有秩序,唯有批评,制度才能改新。我们目前的决策、立法和规制设立,如有问题,要么是部分处弱势的人群的声音不能通达决策层;要么是仓促决策、立法,不能充分辩驳争论,发现和展现问题,以致在后来执行中出现始料不及的后果,有些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与表达自由相关的诉求表达机制的建立,在今天尤为重要。社会转型中,人们正分化为利益、主张、偏好各不相同的人群,社会存在着诸多的矛盾,甚至是严重的利益冲突,要协调利益,调处矛盾,化解冲突,首先要使人的诉求表达有制度化的保障能使公众、官员和决策层知晓。我们已知有一些处领导地位的人抱怨自己得不到真实情况,而利益诉求的郁积又酝酿着群体性的不满和社会的不安定。良好的诉求表达机制,正具有疏导情绪,呈现问题,为利益、主张不同的各方提供全面了解,甚至是理解对方的机会,进而可能通过谈判、斡旋、协商等方式解决问题,最终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很多时候,政府实际上并非是利益和意见争执的一方,这时,政府应抛弃旧有的凡有诉求即不安定的成见,居中调停,兼顾各方利益,化解社会冲突。

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解释的思维方式和对社会问题的处置方法,也应有积极的改变。

公民直接或者是通过媒介的表达自由,是民主政制本质的要求。它有助于反映民意,有利于公众参与决策,监督权力。我们应积极稳妥地推进这方面的制度建设,以逐步落实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的“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各种问题的充分的、自由的发表意见,不但是国家政治清明和政治开明的表现,也是一个社会多元、包容、大度的标志。

(2007-12-27)

进入 李楯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政治体制改革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999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