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历史上的“思想偏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97 次 更新时间:2011-04-10 16:32

进入专题: 思想偏激  

张鸣 (进入专栏)  

在我们这里,偏激、过激、激进这几个词跟思想连在一起,所要表达的意思都差不多。一个人如果被视为思想偏激或者激进什么的,大抵是人们觉得这个人有了那么点问题,至少是不合群了,跟大家伙想得不一样。但是,这样的概念,基本上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在古代,同样的人,人们会说他狂狷、怪癖、非常异议可怪,如果到了所谓“非圣无法”的境地,大体上就可以送官去杀掉了。

什么叫思想偏激?从来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在清朝最后几年,思想这个概念刚刚流行的时候,就学生而言,看了一本违禁的书、剪了辫子,都可能被视为思想偏激。当然,如果在学堂里,不尊敬师长,或者说对学校的饭菜有意见,也一样思想偏激。这两方面的偏激,统统有可能被学堂开除的。当然,如果大家起来罢起课,抗议学校对偏激学生的处置,学校当局往往会软下来,收回成命,装做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到了民国的北洋时期,事情有了变化,有段时间剪辫子这样的“过激党”的帽子,落到了女孩子头上,女孩子如果把辫子剪了,梳成短发,不仅上街人家会指指点点,管学校的大人先生见了,也可能下开除令的。但是对于男学生,思想过激的尺度似乎宽了一点。尽管在穷乡僻壤,看本《新青年》也有可能被视为过激,但在大城市的学校,只要不主张推翻政府、废除姓氏、不要家庭、提倡中国式的无政府主义,学校当局还能容忍。如果只是说说而已,没有采取行动,就算政府或者军阀下手来抓人,学校当局还能保护这些人。

民国的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实行党治的缘故,学校里思想偏激或者过激的学生多了起来。每年被学校开除的学生差不多都是这样的过激分子。几乎每个后来的进步学生、革命分子,都有过被学校因思想过激开除的经历。有的是换个学校继续激进,有的则干脆投奔革命了。当然,民国跟晚清不一样,即便在国民党时期,看点书和杂志,或者抗议学校的伙食,基本上不会被当成激进分子,他们的暴露,一般都是大事,鼓动罢课、上街游行什么的。

思想偏激或者激进,其实是个没准的事。一来什么叫做偏激没有固定的标准,二来由什么人来判定也是见仁见智。偏激或者激进,不是一个法律上的罪名,如果非要因此而定罪,也得找个别的借口。但是,在任何时代,一个学生只要被判定为偏激或者激进,往往会遭致事实上的惩治。但是,这样的惩治,却没有法律上的依据,只能是当事的权力部门口衔天宪,事实上从来不排除有人借此名义,公报私仇,打击迫害。这样的事,我们在那些国民党统治时期学生运动的有关回忆中,都是能看到的。当年的特务学生和学校的训导处,没少造这样的孽。

其实,所谓的偏激或者激进,就是某些人跟多数人有点不一样,而且把这不一样展示了出来。比如一个烂苹果,在一般人看来也许就是修正一下,把烂的剜掉就可以了,但是有些人则认为根本就只能扔掉,而且要扔得远远的才行。后者,就成了偏激。不许偏激,对于年轻人来说,意味着禁锢;对社会,则意味着僵化。偏激和过激,并不都意味着创意,但很多富有创造性的东西,却跟出格有关系。学生时代的创造性,每每都是被刻意追求一致的社会化过程扼杀的。如果这种社会化加上意识形态化,对学生思想人格的摧残,就更加严重。

历史的可悲和可笑之处在于,同样的历史现象,总是重复性出现。偏激和过激,对偏激和过激的处理,也同样可悲而且可笑。什么时候,国人走出这个困境,中国才能有点希望,否则,就只能一辈辈谨小慎微,原地打转。

进入 张鸣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思想偏激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读史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987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