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奈:中美不必重演德英争霸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79 次 更新时间:2011-04-08 17:17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约瑟夫·奈  

美国前国防部助理部长、前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现任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Jr.)4月6日在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题为“美中关系:权力认知的转变”文章称,对于中国崛起及美国衰退这种可怕推测,人们应当保持怀疑。中国要想在军事、经济和软实力资源方面赶超美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基于各自存在的错误估测,中美两国完全不必重演一次19世纪末开始持续半个世纪的德英争霸。

2010年,美中纯军事交流因美国对台军售一度搁置,直至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11年1月访美前夕,这种关系才逐步恢复。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当时访问了中国并被允许参访解放军二炮,亲眼见识了中国核战总部。而且,通过那次胡奥会,美中双方一致同意加深双边关系,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协议,同意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美国副总统拜登将来互访。

奈称,针对双方这种2010年间的外交龃龉,有高级美国官员咨询中国官员为何中国对美国对台军售反应近来变得如此强烈,得到的答案是:中国比以前强大了。还有一位中国专家在被问及中国强硬的背后支撑是什么,答案为:金融危机后,许多中国人认为美国在衰退,中国在崛起。不但中国人这么认为,就最近的一次美国民调来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也认为中国20年后会超过美国。一些分析师甚至称,和19世纪崛起德国同英国冲突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中国崛起也会走入类似冲突。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就是欧洲努力应对德国崛起的时代,而德国在1990年就已超过英国。不过,对于崛起的中国来说,即使其在2020年GDP超过美国,她的经济规模仍不能和美国相比,因为中国欠发达农村地区仍然很多,而且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速放缓也是必须面对的中国问题。正如一些中国专家所言,等中国变强变富了,他们也变老了,这种潜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挑战。因此,中国是无法在短期内给美国带来上世纪初如同英国所面临的德式挑战。

多数中国人认为,2008年末的全球金融危机标志着一次世界权力转移,中国不必向衰退中的美国过于顺从。这种权利评估也使得中国在2009年至2010年的外交姿态变得逾趋强硬。2010年,中国被美国亚洲盟国及合作伙伴指称为“最强硬年”,在钓鱼岛争端、对朝姿态、伊朗核问题、南海主权姿态以及其在亚太的军力发展等方面都被美国责难,而且中国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经济发展也受到美国高度关注,期间不乏再次出现中国“威胁论”声音。

多年以来,中国外交一直奉行前领导人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这一“低调”政策,而且中国经济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最早,其经济增长率高达10%,从而在2010年末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有中国人施压中共领导层采取更为强势的外交政策,但是,中共领导人仍然希望坚持韬光养晦政策,不破坏现在当好局面。不过,中国国内官僚和博客圈中逾趋高涨的民族主义将不断给中共施压。

针对2011年,奈认为,中共领导人会稍微作出退步,不会过于展示强硬,以免带来巨大代价。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有关国际反恐、防扩散和清洁能源的合作能够促进降低风险,但是,在中国国内的利益团体及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希望能够限制经济和军事合作;更重要的是,中国博客圈反应出的高涨民族主义将是使得中共领导人难以大幅度调整外交政策或姿态。虽然胡锦涛2011年访美改善相关事务,但是,只要许多中国人仍然存在基于民族主义或美国衰退这一错误信念的傲慢心态,中美关系发展仍然很难。

奈最后称,鉴于美中两国在金融稳定、网络安全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方面面临共同挑战,两国需要加大合作并互利共赢,但是,中国人错误和傲慢的国家实力评估以及美国人针对自身衰退的不必要担心,中美两国合作就会很难。而且,北京在一定程度上也将美国妥协视为美国谁退的例证。然而,如果采取更加现实的政策和估测,中美两国就不必重复一个世纪以前德国同英国的灾难性角逐。

美国《华盛顿邮报》2010年11月12日有文章称,20世纪上半叶就是欧洲努力应对德国崛起的时代,结果是德国成为输家,而以后半世纪内,将是亚洲如何适应或遏制中国的扩张。针对中国在钓鱼岛和南海问题的强硬姿态,美国连同亚洲盟友及伙伴国共同阻止中国称霸亚洲及世界。不过,有分析人士称,2010年末至今,针对中国的军力渲染也是甚嚣尘上。美国如果降低自己在中国南海、钓鱼岛以及人权等事务的“高姿态”,中美关系发展最起码不痛不痒,毕竟不会遭遇连番龃龉。

(皇金 编译)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986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