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光:《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序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81 次 更新时间:2010-12-21 17:33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  

刘国光 (进入专栏)  

柳红请我为她的书写序。为人写书序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斟酌再三,不是要不要写,而是如何写。

这本书里的文章,我陆陆续续地读过一些,它把我带回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很多事件是我亲身参与、经历的,也有我忘记的事情;很多人物都是我熟悉的,有师友,有同事,有学生,其中一些已经过世了。柳红告诉我,我是她所采访的经济学家中最年长的人。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就是历史。

《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讲的是改革初期中国经济学家对于经济改革的影响和贡献,特别是以北京地区为主的经济学家。在前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前后,出版过很多纪念文集和相关的书,总有上百种。与那些书相比较,柳红的书给我留下两个深刻印象:其一,聚焦在80年代,然而又没有完全孤立地谈80年代。通过写老一代经济学家,让人们看到了80年代以至更久远的历史的延续。老一代,不论参加革命时间早晚,受教育程度高低,都经历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及1949年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的经济生活;经历过中国在50年代前后的社会制度转型,也意识到这个新社会制度中的某些体制框架还要再度转型。这一个个经济学家个体,他们的背景,以及对80年代改革的参与,反映出了历史的传承性。这如同经济研究的对象——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为前提的国民经济运行,像河水一样绵延不断。其二,仔细阅读这本书,会发现80年代的经济学家,老年的也好,中年的也好,青年的也好,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范围,他们的语言、思想,还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人格精神,都是很难超越的。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的继续推进,经济学研究在一些方面有很大进步、深化,但更大程度是在技术层面上的进展,以及经济学家在社会层面上的分化。我在这里并不是说80年代的经济学家有多么了不起,而是在讲,那是中国经济学家的智慧经过长时间积聚之后的爆发,经过长久压抑之后的显现,经过长期封闭之后的开放,其力度和精彩非同一般。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会羡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80年代的经济学界,就有百家争鸣之态。每天有新思想涌现,有新名字涌现;老当益壮,后生可畏,打破论资排辈,没有功名利禄。感谢柳红认真地将它们一一记录下来。

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奇怪的是,活在当下的人不愿意面对历史的镜子,有的人可能太忙了,有的人可能太傲了,有的人可能自卑,这都好说。我认为还有一种情况,这面镜子不仅照出底细,还有内心深处不愿面对的事实。中国文人、草民都珍惜历史,不然为什么会有家谱呢?中国经济学界经久不衰,其实也有一个经济学界的家谱,柳红为这个家谱做了初步的工作。不要小看家谱,其意义不是一个家庭脉络的记载,而是一个社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历史的缩影。

2010年8月20日

(刘国光,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及其评奖委员会主任委员。生于1923年,江苏人,1946年毕业于云南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1982—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进入 刘国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792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