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加宁:市场经济与信用秩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39 次 更新时间:2010-10-23 17:12

进入专题: 市场经济   信用秩序  

魏加宁  

一、市场经济与信用秩序

首先,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为什么?因为市场经济首先是交换经济,没有交换就不存在市场。商品交换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劳动产品的交换,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交换的双方必须以信用作为交换的基本条件,构成相互信用的经济关系。

只有构成互信,交换才能够成功,产品才能够顺利流通,再生产才能够继续进行。大家都是做企业的,对此应该很了解。

二、市场经济参与者必须首先是信用人

经济学讲,市场经济的参与者首先是“理性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生产目的。但是,要实现这一生产目的,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又必须首先是“信用人”,必须讲信用,只有作为“信用人”参与市场交换,交换才能够得以成功,再生产才能够继续下去。否则,再次交换就不可能,生产就会中断,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三、信用秩序与市场经济是一种互动关系

一方面信用秩序越好,市场经济发展越快。信用秩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好的信用秩序,市场经济就发展不起来,信用秩序越好,商品交换越顺畅,产品再生产也就越有动力。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信用秩序的发达。市场经济越发展,产品的交换层次就越高,交换的形式也越复杂。因此,对于信用秩序、信用方式、信用等级的要求也就越高。市场经济越发展,产品交换的过程越长,因而信用的链条也拉得越长,因此对信用的要求也越高。一旦信用链条的某一个环节出现断裂,就不仅会影响到一次交易的成败,而且会影响到众多“相关交易”的成败。

四、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信用危机

1、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是信用链条被切断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银行贷款的信用链条被金融创新拉长后发生断裂:银行发放次级贷款以后,被证券化出售,又被保险公司加以担保,于是,后面的投资者对于最初的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所知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信用链条被无限拉长并发生断裂,信用危机爆发就是迟早的事情。

2、所有的金融危机其实都是信用危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拉美债务危机是由于拉美国家的政府信用发生问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由于亚洲国家政府对银行贷款的干预过度造成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是由于银行信用链条被拉长后切断所致。其实,所有的金融危机实际上都是信用危机。

五、“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是“信用缺失的陷阱”

最近,媒体上也好,各种研讨会也好,讨论“中等收入陷阱”的题目非常多。人们发现很多国家在快速增长过程中,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之后就出不去了,就在这个区间内徘徊,不能再发展成为高收入国家了,停留在中等的收入水平上,一些国家还不断地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其中最典型的是拉美国家,还有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于是,一些人担心,中国会不会也陷入中等收入这个陷阱。

我们注意到,凡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存在着信用缺失现象,个人信用缺失,企业信用缺失,政府信用缺失,所以也可以叫做“信用缺失陷阱”。看一下拉美国家,还有菲律宾等国家,都存在着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

我们也注意到,凡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大都是信用秩序良好的国家。

仔细观察发达国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在国际关系问题上不大讲信用,但是在其国内都高度重视信用,从而成为发达国家,至少是原因之一。

再看东亚国家和地区,通过法制、教育等手段,高度重视信用秩序的建设,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从而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六、关于中国的信用秩序建设

信用秩序建设成功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

回顾过去: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政府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稳定了国内社会各阶层的人心,也稳定了国外投资者的信心,即使是特殊事件的背景下,仍然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这是我们过去30年实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条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实际上,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这一条,中国的高速增长是根本不可能的。

审视现在:目前市场经济里的信用秩序缺失现象已经对中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构成了最大威胁。目前市场经济面临很多威胁,其中最大的威胁就是信用秩序的缺失,包括个人的信用缺失,包括企业的信用缺失,也包括一些地方政府的失信问题。

展望未来:我认为,信用秩序如果不出现根本好转,中国经济就不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仅如此,如果出现信用崩溃,还将导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危机的爆发。反之,如果信用秩序能够出现根本好转,中国经济就会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并最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注:本文节选自作者在2010年9月13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诚信企业家大会上所作报告。)

    进入专题: 市场经济   信用秩序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682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