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晓光:“反贫困也是硬道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013 次 更新时间:2008-07-17 18:11

进入专题: 康晓光  

康晓光 (进入专栏)  

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有三个非常显著的特征:一是人均收入持续高速增长,1979-2002年人均GDP年增长率大约为9%左右;二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迅速扩大,1978-2002年基尼系数提高了大约20个百分点(基尼系数是测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指标);三是在贫困线逐年提高的情况下,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和比例都在大幅度下降。国际社会对中国评价最高的就是反贫困措施,特别是农村扶贫。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各国出现了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状况,因此在这段时间中全球经济增长非常快,但全球绝对贫困的人口数量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仅发展中国家绝对贫困人口就达到10亿。在这样背景下,中国把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降到3千万,这对世界而言也是意义重大。

中国贫困问题的特征

1978年以来,中国贫困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大幅度下降,而且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水平也在稳步提高。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的贫困状况在持续恶化,而且进一步缓解农村贫困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中国贫困问题的特征,一是贫困人口高度集中于农村,1990年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比例是0.4%,农村是11.5%,也就是说,在90年代初,一个农村人落入贫困的比例和机会是城市人的29倍。二是贫困人口高度集中于少数地区,主要是集中于西部喀斯特地区、北部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等地区以及中部的山区,据1993年统计,70%的绝对贫困人口集中于592个国际贫困县。第三个特征是城乡贫困人口的不平均分布,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了结构性、区域性、阶层性的贫困并存的局面。在发达国家贫困问题主要是城市问题,农村的贫困率非常低;发展中国家城乡间的贫困比例差不多,而中国农村贫困比例远远高于城市,这主要源于我们长期以来建立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处于一种隔绝的状态。

反贫困行动

如果所有人都经常性忍饥挨饿,这就不会被认为是问题。什么时候贫困会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呢?一是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社会要足够富裕;二是收入差距要足够大,如果都一样富一样穷,就无所谓扶贫问题;三是最重要的,即贫困人口的比重要低于10%。在中国,扶贫不仅是经济上、道义上的考虑,更多是政治上的需要,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反贫困行动的基本特征,首先是政府主导,民间组织发挥的作用不大;第二是按区域实施反贫困战略;三是中国独创的“对口扶贫”。目标明确的扶贫行动对于贫困发生率的下降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作用,扶贫的成就主要归功于市场化改革及其带来的全面经济增长。政府的反贫困行动有几种形式,一是财政扶贫,二是以工代政,三是信贷扶贫。NGO在中国的扶贫活动特点是提供的资金有限,但却能吸引社会关注,把国际成功经验引进中国,促进成功的扶贫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推广。

“反贫困也是硬道理”

中国正在世界上迅速崛起。以财富分配不平等著称的国家,城乡不平等程度都低于中国,也就是说中国是世界上城乡不平等最严重的国家。今日中国的区域不平衡也已经超过了其他国家。中国农村内部收入差距高于亚洲其他国家,收入不平等一方面损害了贫困群体的福利,同时也压抑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从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讲,“反贫困也是硬道理”。今后要继续实施针对农村的反贫困行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该实现合作,竞争性地使用扶贫资源。

中国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仅有经济增长已经不足以支持进一步的发展、改革与稳定,而且如果没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高速经济增长也难以为继。继续实施反贫困行动,探索更好的反贫困策略,已是大势所趋。

时间:6月16日

地点:中国政法大学教学楼119教室

主题:中国经济发展的再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贫困与反贫困

主讲人简介:康晓光,著名国情研究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收入分配”和“国家与社会关系”。在“收入分配”方面,主要研究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地区差距问题。在“国家与社会关系”方面,主要研究市民社会特别是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模式,改革时期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此外,也对粮食国际贸易与粮食安全政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案,环境保护政策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进入 康晓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康晓光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582.html
文章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